03.06 文化是否由歷史創造?

富春惡水


文化不是由歷史創造,是文化記錄了歷史,改寫今天,創造了明天。\r

文化存在於人類生存之始,人類文明社會之前,文化已經產生,既原始文化,人類的文明,則是人類文化進一步發展。\r

文化涵蓋了人類所有智慧,從過去到未來的歷史,文化是人類在大自然的基礎上,所有活動內容。人類所有物質表象與精神內在的整體稱作文化。\r

文化是人類沒有文字的時候,已經存在文化,原始文化。人類文字的發明,記錄了歷史,發展了文化。通過文化名詞的應用和創造,就能說明文化存在於文化名詞出現之前。 文與化並聯第一次出現使用,是戰國末年儒生編輯的“周易”:“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譯文:通過觀察天象變化,瞭解時序的變化;通過觀察人類的各種現象,用教育和感化的手段,達到治理天下。\r

文化兩個字組合使用,是在西漢劉向將文與化二字聯為一詞,在“說苑·指武”中寫道:“聖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後武力。凡武之興,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後加誅。” 這裡的文化,與天造地設的自然對舉,與無教化的質樸與野蠻對舉。因此,可以推斷是文化記錄了歷史,而不是歷史創造了文化。\r

文化也可以稱之為,人類社會共同的思維特徵。不管文化怎麼定義,文化的核心問題是人,這個觀點必須明確。有了人,才能創造文化。文化是人類智慧和創造力的體現。人類創造了文化,也享受文化,同時,文化也約束人,文化也在不斷地改造。所有人都是文化的創造者,又都是文化的享受者。人雖然要受文化的約束,但人在文化中永遠是主動的,也是改造者。\r

當今社會,文化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科學文化孕育著,新的重大突破和創造。所以,文化記錄歷史,改寫今天,創造明天。



琅公


文化是由群體創造的,是歷史選擇的結果。

遠的不說,先舉個大家熟悉的例子。中國人的宴請持續了幾千年,已經有了很純熟的宴席文化,席次該怎麼排不需要糾結。而近年來幾乎家家都有一輛汽車,大家要乘車的場合多了,便帶來了一些關於汽車座次的爭議。司機有司機位,其他幾個人該怎麼坐,說法不一,實際操作中更是沒有定論。有人講副駕是秘書類的輔助角色坐的位置,但我好幾次見到幾個人把地位最尊的人讓到副駕坐下。有人說司機後方的位置是最好的,應該給地位最尊者,但這個位置得最先上車、最後下車,反倒很不方便。右後方的位置上下車方便,但顯然得照顧到裡面的人入座。總之,怎麼個坐法,沒有定論。但我想,汽車走入人們尋常生活的時間並不長,得交由時間去形成固定的模式,然後會有和宴請文化同樣重要的乘車文化。

文化脈絡中延續千年的精神價值更是群體創造、歷史選擇的結果。一個人的力量不能激起太大的浪花,只有無數浪花聚集在一起才能成為大潮。儒家文化歷經千年,是當今社會的主流導向,而它的緣起、動盪、興盛,都可看到群體性和歷史性對它的影響。孔子以仁、恕、誠、孝立身,廣收弟子,據傳有弟子三千。放在如今社會,以一己之力成為大V並不困難,也許一句言論就能引來擁躉無數,但古時人的品行靠口口相傳,學說言論都無法靠振臂高呼。如果不是弟子們將師父言行記錄下來,廣為流傳,哪有成文的儒家經典,孔子的理念也無法得到廣泛的傳播,更影響不到千年後的我們。正是有了那麼多弟子的潛心向、更多人的推崇,經由孔子創立、孟子等一眾高足傳揚的儒家文化才融入了歲月的長河中,經受歷史的挑選。秦始皇的焚書坑儒是儒家思想遭遇的至暗時刻,而漢武帝時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又使儒家起死回生並贏來鼎盛。

凡談及某種文化,並沒有明顯的對錯,更多的是體現群體的偏好。而和很多事物一樣,發生在歷史中的偶然事件使一種文化的形成、流傳都不如表面上看起來那麼必然,其中的蝴蝶效應又另有說法。


張晴柔


文化即衣、冠、文、物、食、住、行等生活要素形態的統稱,是相對於政治、經濟而言的精神活動及其產品。

文化一詞出自《易經》賁卦彖辭:“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是“人文化成”一語的縮寫。

但文化卻是人類在勞動中創造的。正是在勞動過程中,人類實現了手與腳的分工,頭腦也發達了起來,同時產生了思維和表達這種思維的語言。勞動使自然界的事物變成了為人類服務的對象。因此,勞動的生活和為了生活的勞動創造了文化。

文化源於生活,高於生活,體現在歷史博物館、文學藝術作品上,表現在音樂舞蹈、體育等各個方面。

文化又與我們個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隨處可見,觸手可摸。譬如:

一個人迎面走來,他走過一棵樹,樹枝低垂,他是隨手把枝折斷丟棄,還是彎身而過?一隻長了癬的流浪狗走近他,他是憐憫地避開,還是一腳踢過去?電梯門打開,他是謙抑地讓人,還是霸道地推人?一個盲人和他並肩路口,綠燈亮了,他會攙那盲者一把嗎?他與別人如何擦身而過?他如何低頭繫上自己鬆了的鞋帶?他怎麼自賣菜小販接過找來的零錢?他,獨處時如何與自己相處?文化,體現在一個人如何對待自己,如何對待他人,如何對待自己所處的自然環境。文化就在他的舉手投足,一顰一笑,整體氣質中。

文化也體現在講禮數上。一個極為熟悉的街坊鄰居來訪,沒有學問、不識字的主婦也會先進屋裡換上乾淨的衣褲,再出來和客人說話,以示自重和對他人的尊重。主婦或許不知道仲尼曾經說過“爾愛其羊,吾愛其禮”,但她舉手投足之間,無處不是“禮”。

文化無處不在,每個人都是文化符號。你又如何展示文化呢?


火車頭loco


你好,這是個好問題,在回答這個問題前,我想有兩個概念需要區分一下:“文化”與“文明”。

文化,是凝結在物質之中,又遊離於物質之外,能夠被傳承的地理、風土民情、生活習慣等精神凝結。

文明,是在習俗、道德、倫理等限制條件下生物個體做出的有意識行為。

題主所問“文化是否由歷史創造”,我們都知道“歷史”本身並不能創造價值,創造價值並推動歷史發展的是通過自己“有意識的行為”創造歷史的人民群眾(用這個詞可能顯得有些官方,但是非常準確)。

關於您在描述裡提到的“歷史,今天,未來的時間軸上考量文化的概念狀態”,我想意思是把“文化這個概念放在足夠長的時間跨度中,是一個怎樣的存在”,關於這個問題,不妨舉個例子,我們都知道著名的“司母戊鼎”是商周時期青銅文化的代表作,但是它的珍貴性在於其中凝結了跨越千年的勞動人民智慧,代表了當時璀璨的鑄造工藝,祭祀文明等,如果拋去這一切,商周時期的街邊土石即使是現在,也仍然沒有價值。

因此我的結論是:文化由歷史中的人民有意識創造,而創造過程中提現的工藝,習俗,習慣等構成了綿延不絕的文明。

謝謝。


楓夜夜夜耶


我是愛分享的【十二十頁】,目前在悟空問答回答了百餘條問答,但是樓主提出的問題非常深奧,不能用回答來解釋,應該只能說淺談一下觀點。對於文化與歷史,就像“到底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道理是一樣的。非常難辨別。俗話說文史不分家,包括本題上面的標籤既有文化又有歷史。但是非要說文化是不是由歷史創造的,我認為不是,我認為歷史是文化的傳承和見證,今天就是明天的歷史,明天就是今天的傳承,而不是創造。

歷史是過去時,而文化是進行時

過去的及是歷史,沒辦法糾正,沒辦法辨別真偽,但文化可以。

例如儒家的故事是歷史,具體孔子是胖是瘦,孔子到底說了多少名言,我們都無法考證,歷史永遠無法改變,但是文化不一樣,文化是可以傳承,可以創新的。

例如道家,現在也有新道家的存在,這個概念是從20世紀初提出的,起初人們用它來指代魏晉玄學和秦漢時期的黃老道家,但因為不如後者那樣準確明白,所以逐漸被人們拋棄。

所以歷史是因為文虎的延續而存在,如果沒有文化,那就是野蠻生長時期,原始時代何談文化,人類與動物的區別既是文化的區別。歷史承載文化,文化推動歷史。這便是我的理解。

在現代如何傳承文化

首先,要把文化傳承下去,需要做到以下3點:

1、學習,學無止境,總有新的東西會讓你感興趣。

2、實踐,學到的只是思想,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只有實踐才能知道文化的正確與否。

3、分享,傳播你認可的正能量,也是作為我們自身的一項職責。例如問答一樣,就是在傳承每個人自己的思想,每個問答都是“諸子百家”

【結語】

活著的文化才有傳承的生命力,文化蘊含於日常情態中,而不是文字上。文化是一種精神象徵,是一種個人情懷,你也許就是將創造輝煌的人。每個人都可以改變世界,只是改變的大與小,多與少的問題。

文化傳承問題也不是一件機械性、工具性、程序性的事務,而是陶冶情操的一種手段,提升氣質的一種方法。例如看書,交談都是文化的一種形式,傳承文化,人人有責。


十二十頁


文化不是歷史創造的,這個問題必須明白文化是什麼?

“文”這個字的甲骨文寫法:上面是“人”、下面是“乂”。“人”是由“丿”、“乁”組合。“丿”是勃起男根的象形,凡以“丿”為偏旁的字都有陽性意味。“丿”為陽。“乁”是月經流出的示意表示女人可以生育了。《說文解字》認為“也”是女陰。而“乁”是“也”的主要構件,那麼“乁”是陰。

“丿”、“乁”即陰陽。陰陽相依為“人”,陰陽相交為“乂”。發聞音。動物嗅聞氣味、聽聞聲音以求交配。兩形會意,那麼“文”的意思可以理解為示愛求交配所發出的信息引導。

“化”這個字是由一個正人、一個倒人組合,從倒人。人是倒著生出來的,所以“化”這個字是人生人場景的寫照。

文化兩形會意就是“信息導向背後引起的變化”。

如果你能看懂異性發出的信息,那麼你就可以做出明確有效的選擇。如果你能看懂股市發出的信息,那麼你就做出明確有效的選擇就可能使你一本萬利。這是純粹的例子。

而現實是綜合的,比如股市並不只是數字的信息導向,還有政治經濟、國家、國際、軍事、名人、事件、欺騙的信息導向都能引起未來的變化。變化高深莫測。你只要參與其中,就會給你帶來變化。

最最實際的就是從我們出生開始我們就參與了性的遊戲,我們通過性來到了這個世界。我們也將通過性來延續我們生命的基因。不論我們願不願意,文化都在影響著我們的人生。我們學習文化是為了能夠把握自己的人生。

一般人不明白文化是什麼,但被文化潛移默化。聰明人研究文化是什麼,努力參與文化。智慧的人則運用文化以使其朝著自己希望的方向演化。所以《周易·賁·彖傳》上說: “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這也是有關文化最早的記錄。

信息無處不在,文化無處不在。有人不懂文化究竟是什麼。但看到文化無處不在,所以只能籠籠統統地說文化是什麼什麼的總和。結果說了等於沒說。



吳山野士


文化是祖先創造的,經過歷史的變遷由繁體字逐步減畫為現代字。

古人所創造出的文字特別有講究,由甲骨文、鐘鼎文、漢文、字畫等演變到現代中華文化。

文化是歷史的積累,每個朝代都有不同的歷史背景,文化是推動社會進步的階梯。

文化有繼承先人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從繼承中發揚壯大,更加豐富完善了文化的內涵。

從古文化中吸取精華,在不斷的進行更新腐朽沒落的東西,增強文化自信的自覺性。

人類的進步必須跟上時代的潮流,科學技術就是文化的結晶,沒有先進的文化作支撐,什麼事情也做不成。

文化是融合發展的金鑰匙,是打開國門、向世界展示的軟勢力,文化帶領一代代人走向繁榮富強。

中國是五千年古老文化的創造者,引領者,中國人在反帝、反殖民、反封建中,用文化智慧推倒了三座大山,從火海里站了起來。

文化是經過歷史的洗禮逐步走向成熟,中國文化燦爛輝煌,永遠造福人類,造福全世界。


用戶春華745944080186


首先如題所問,文化是否由歷史創造?這個問題的兩個關鍵詞的維度不一樣,無法給予正確的答案。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首先我們來分析一下這個問題裡面的兩個關鍵詞:“文化”、“歷史”

文化:此詞是專指人類生活當中,利用自己的雙手或以文字、或以圖案、或以製作的用品,再結合自己思維模式而構思出來的產物,範指精神和物質方面的縮合體系。而且體系有很多種層面,很多個角度去定論,非指某一物,或某一事。

歷史:應該說是一個時間上的一個概詞,只要是過了現在時間都可以稱之為歷史,如此所看,提問者是多麼有心的去提這個問題了。

看過以上兩個關鍵詞的理解,想必大家對於答案的理解肯定各有千秋了。

那我們應該如何正確的去理解文化在歷史進程的作用呢?這個就非常關鍵。

其實有很多讀者都會悶心自問一件事,那就是我們花那麼多的時間和精力去研究歷史文化有什麼作用?

其意義一:借鑑作用,歷史上很多相關的經驗是值得我們去理解,研究和實用在我們現實中的生活方面。

其竟義二:教化作用,宣傳歷史上的各種正能量的愛國熱情,激發我們的內心,是正義之行,去惡從善。

其意義三:文化藝術傳承,萬事萬物都追求一個根,找到源點,摸清歷史進程變化,讓自己基於歷史變化中尋得自己的藝術脈絡。

其意義四:娛樂作用,這個不用多說,現在很多流行的小說也好、影視作品也好都是有了歷史文化的基礎,才能延伸出給予我們更多的興趣。

其意義五:指導性,從歷史文化當中很多治國、治學方面都可以給予我們正確方向指示,研究歷史種種的錯誤,可以使得我們的方向更加正確。


研究歷史,其實就是在研究我們的文化,有了文化的根基,對於我們現在決策更加準確,有了現在的準確性,使得我們未來的進程更加順利。


千家米飯


文化是因人類的存在而有的,是“百姓日用而不知”的,並非是由哪個主體有意識地創造出來的。

誰如果說,他要刻意憑空創造一種文化,那一定是偽文化,因為沒有根基,很難有生命力。但是文化可以挖掘、提煉和總結,以凝聚人心,比如企業文化,城市精神。

文化是精神和心靈的產物,本不可見,所以要有物質化的載體(包括色聲香味觸法都是物質),比如一本書籍、一首歌曲、一件器物、一篇故事、一個符號,一位人物等實物來集中反映和體現。

文化是特定人群的精神歸宿和心靈家園,被一種文化所化的人,自身也必須生活在這種文化之中,才能感受到被滋養,離開便覺得靈魂乾枯,身體也不舒服。

文化從深度上要探尋事物本源,從廣度上要引起大眾的共鳴。無論怎樣,文化都一定要往至真至善至美上靠,才靠得住。現在很多企業搞狼性文化,就靠不住,搞得大家從上到下都疲憊。

一家企業的文化氛圍可以這樣

能夠做到讓員工在裡面比在家還舒服,在公司裡工作就覺得被滋養,覺得價值能夠得到最大發揮,能夠得到能力和精神的雙重成長,能夠讓人最有歸屬感,有獨一無二的位置匹配自己的信息。在任何一家別的企業面前都能以本公司感到自豪,在大公司面前也不怯,因為這是與我有關的公司。

人們一般都喜歡引用德魯克的解釋:管理就是用人理事。我卻覺得境界差了一點。最好的管理應該是用事成人。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應該是用來服務人,成就人的。人是最高貴的,最重要的。

最好的、最偉大的企業應該不但要生產好產品,更要生產好人才。

這就是最好的企業文化,城市管理也一樣!


文化人愛鄉村


不能說是歷史創造文化,應該說文化是對歷史的總結和昇華。

文化的定義

文化是智慧群族的一切群族社會現象與群族內在精神的既有,傳承,創造,發展的總和。它涵括智慧群族從過去到未來的歷史,是群族基於自然的基礎上所有活動內容。是群族所有物質表象與精神內在的整體。具體人類文化內容指群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工具,附屬物、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文學藝術、規範,律法,制度、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審美情趣,精神圖騰等等具體人類文化分為物質文化、哲學思想(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這裡把非人類的智慧群族的文化稱之為亞文化比較恰當一些。雖然它們具有人類文化的共同點,但是一個本質區別是人類的自主價值與自主意志是完全不同與其他智慧群族的。

歷史的定義

歷史,或簡稱史,指對人類社會過去的事件和行動,以及對這些事件行為有系統的記錄、詮釋和研究。歷史可提供今人理解過去,作為未來行事的參考依據,與倫理、哲學和藝術同屬人類精神文明的重要成果。歷史的第二個含義,即對過去事件的記錄和研究,又稱為“歷史學”,或簡稱“史學”。隸屬於歷史學或與其密切相關的學科有年代學、編纂學、家譜學、古文字學、計量歷史學、考古學、社會學和新聞學等,參見歷史學。記錄和研究歷史的人稱為歷史學家,簡稱“史學家”,中國古代稱為史官。記錄歷史的書籍稱為史書,如《史記》、《漢書》等,粗分為“官修”與“民載”兩類。

二者的關係

“歷史”追求的是歷史的真實性、客觀性。而文化則更多的是體現在人們的心理認同的層面,在人們心中建立起文化共識。文化相當於是對於歷史的總結,類似於物質層面和精神層面的區別,文化是對歷史的一種總結和昇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