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4 连张小龙都开始AB Test了,说好的伟大的微信呢?

连张小龙都开始AB Test了,说好的伟大的微信呢?

目前腾讯在短视频社交上的弱势,是马化腾最大的心病。而腾讯意欲用微信和微视来解决这一有可能致命的问题。

这两年在头条的攻击下,腾讯显得无比的被动。2016年腾讯设想的还是防御头条的信息流新闻产品,当时腾讯COO任宇昕亲自督察,腾讯明星产品经理林松涛调任坐镇,气势汹汹要把OMG网络媒体事业群的天天快报做起来!

然后做了半年才发现,整个市场已经转向了短视频社交。到今天又开始投入30个亿推微视。

但微视只是腾讯的阶段防御性产品,真正的大头还在微信身上。

明显的,腾讯感受到了极大的压力。连张小龙这样跟着自己感觉走的产品大神,也不得不调换思路,用AB Test这种多方案用户实测,来规划未来的产品形态。

连张小龙都开始AB Test了

进入2018年,微信产品的更新改动变得异常频繁,这事张小龙在微信公开课2018上有所预告。但微信开车开得让人不明所以。

一个月的时间内,微信公众号的设计大变了4次。作者名换行,推出朋友留言,留言区字体缩小,作者名不再换行……这些是最近大家直观感受到也是讨论吐槽最多的,一时间大家有点跟不上张小龙的心路历程。

从设计上来回切换的操作来看,微信最近正在进行频繁的AB Test,用多种方案来试探用户的反馈。

但微信为了保证体验与直觉统一,对设计上的改动一向都是谨慎再谨慎,微信推出这么多年,整体设计上可以说没有任何变化。

这种策略,大大的照顾了对不擅长使用互联网的用户,例如老年人。同时也保证了,微信内部的功能获得最大范围的普及。

像这一次许多用户吐槽的公众号留言区字体变小问题,如果你将微信字体调到老年人用的超大字体,你会发现,公众号的阅读体验好多了。但即便如此,这样反复的设计改动,也是不可取的。

所以,今天微信在设计上做出这些没头没尾或者说没必要的改动,岂不是鸡肋吗?

这种情况一是显示出腾讯的焦虑,二则表明微信正在AB Test新的产品形态。但张小龙是业界有名的跟着感觉走的产品经理,现在突然引入机械味浓厚的AB Test,也可以看出压力是真的大了!

连张小龙都开始AB Test了,说好的伟大的微信呢?

统一对齐的操作按钮。

从具体设计及功能上来看,微信这是在想尽一切办法暗示用户,将相关微信文章转发到朋友圈。留言、点赞按钮与系统按钮统一对齐,这是在方便用户学习操作,让用户更积极的留言转发。

连张小龙都开始AB Test了,说好的伟大的微信呢?

为了让用户关注留言转发,新公众号主页可以看到更多朋友消息,是不是跟微博更像了?

特别是6.6.7版本的文章链接悬浮球功能(官方称呼为:浮窗),更是在想尽办法提高公众号、搜索、看一看这些产品的活跃度。

连张小龙都开始AB Test了,说好的伟大的微信呢?

老版阅读未完成置顶功能

要知道老版本的微信已经引入了文章链接置顶功能,文章悬浮球还容易引发误操作,最产品极简的角度来看,没必要推出后者功能。以张小龙的产品理念来看,后者也更是不必要的。但这功能还是推出来了。

连张小龙都开始AB Test了,说好的伟大的微信呢?

新版功能操作动效细节一览。

看来微信深刻感受到公众号系统活跃度的下滑了,虽然没有公布相关数据,但着急到用AB Test修改产品功能设计破坏原有极简设计来提高转化率,背后的严重性可见一斑。

另一个许多人不太注意的细节是:新版公众号排版中作者回复改换成了作者。连这样的细节都要修改,让人忍不住怀疑,接下来是否要推出跟评功能。

要知道跟评功能一旦推出,那留言区将直接升级成话题中心,将是新的信息流宝地。如果看一看推出热门留言栏目,那相当于直接用算法给作者曝光了。

新的6.6.7版本的改动还不止这些,新的复杂的手势交互在增加微信的复杂度的同时,还透漏着新的消息。

连张小龙都开始AB Test了,说好的伟大的微信呢?

悬浮球交互设计与小程序一脉相承

如果你观察的够仔细的话你会发现,开启浮窗的手势入口,在颜色设计上与微信主界面顶栏使用了相似的黑色磨砂半透设计。

连张小龙都开始AB Test了,说好的伟大的微信呢?

外链悬浮球跟小程序图标设计几乎没有区别。

悬浮球与小程序内的所有交互设计元素,都是一脉相承的。更不要说外链悬浮球与小程序的图标,在设计上直接撞了车。

悬浮球中还有一个彩蛋是,当悬浮球较长时间没有被访问,颜色会根据时间从上到下逐渐变红。同时取消浮窗、悬浮球变红的颜色,也与微信角标提醒颜色相统一。

在界面设计上,发现页、我两个栏目下的部分功能都统一了新的设计标准,微信搜索、公众号主页、小程序也采用了相同的设计标准。

对比下来:

所有跟内容相关的功能,界面都改成了纯白色调,连顶栏也修改成了纯白可收缩的设计,这也是为了提高用户的阅读体验;

所有跟社交相关的功能,界面设计还保留着以往黑色磨砂半透明的顶栏设计。

张小龙这是把微信分割成社交、内容两个体系,并用微信搜索、悬浮球两个功能,将微信的内容体系全部串联起来。以此来降低用户的学习成本,提高小程序、微信搜索、看一看等功能的使用频率。

这个内容体系打通来看,完全是新形态的浏览器,所谓的浮窗,也就是浏览器标签页窗口。

从这个角度来看,小程序、微信搜索、看一看三个功能普及度,远没有达到腾讯心里的目标。为此,微信还要引入复杂的交互设计来破局。

从今天起,微信开始偏离极简的理念,向着臃肿的道路走去。不过腾讯现在在力推企业微信,这或许是对微信臃肿后的一种交代。

公众号未来往哪里去?微信未来往哪里去?无论如何也是逃不过短视频信息流的。

张小龙承认说头条是一个强大的对手,还表示打败头条的不会是另一个头条。但这些都无法解决微信里缺乏短视频信息流防御产品的问题。

去年微信推出了看一看,这算是为公众号准备的信息流产品。但与今日头条这种信息流产品相比,看一看的推荐算法只想让你看见跟你有更多关系的内容,以此来补上公众号流失的活跃度。而不是像头条一样用阶梯型流量推荐,来挖掘10万+百万+。

从公众号后台的阅读量饼图来看,看一看的活跃度并不乐观,这根本无法抵御今日头条们的进攻。现在,微信又想把看一看打造成升级版的微博热搜,为此推出了热点话题。

许多业内人士为此忧心忡忡,到处呼吁张小龙将订阅号对话框的模式彻底改版成信息流。

可既然看一看这个信息流都没能爆发,如何能让人相信订阅号改成信息流展示或者再增加几个信息流产品,就会成功?

所以,微信内容生态的信息流会继续集中在朋友圈、微信搜索、看一看,这才是微信下一步升级的重点。

总的来看,张小龙坚守的核心是:为用户提供与自己有关的内容。无论这种关系是你曾经关注过的话题、账号,还是你五花八门的朋友。微信都想找到更多数据维度,分析你与这些内容的亲密程度,来进行推荐,最终再回流到核心社交功能上。

微信要做的事,就是把所有功能用尽各种办法串联在一起,然后互相导流,做出一个个爆款新功能。

小新在《老年人开始写公众号,就问你怕不怕》中也详细分析过:

受制于用户学习成本活跃度,微信不会再添加新的信息流产品,而微信信息流的核心永远都是朋友圈;

张小龙只会想尽一切办法提高朋友圈与其他微信功能的关联度,促使用户将内容转发进朋友圈;

推荐算法上,在贡献更多数据维度场景的同时,提高用户对各类产品的使用率。

张小龙要的是下一个时代的信息流,一个能够承载起短视频等现有所有需求的超级信息流,而不是copy一个今日头条或者抖音。在这中间,微信的作者系统、小程序将成为破局的核心。

想想:通过看一看的话题系统,为作者们发表的评论进行导流,既能促进作者参与公众号大号留言,又能帮助普通用户转变成公众号作者,还能提高看一看活跃度。这样的新型产品形态是不是对所有人都有好处?

中国最具有进取心的互联网公司头条与产品大神张小龙,都开始押注快速迭代新产品。这为市场带来了更多的期待,2018年市场上将能出现更多精致的产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