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4 連張小龍都開始AB Test了,說好的偉大的微信呢?

連張小龍都開始AB Test了,說好的偉大的微信呢?

目前騰訊在短視頻社交上的弱勢,是馬化騰最大的心病。而騰訊意欲用微信和微視來解決這一有可能致命的問題。

這兩年在頭條的攻擊下,騰訊顯得無比的被動。2016年騰訊設想的還是防禦頭條的信息流新聞產品,當時騰訊COO任宇昕親自督察,騰訊明星產品經理林松濤調任坐鎮,氣勢洶洶要把OMG網絡媒體事業群的天天快報做起來!

然後做了半年才發現,整個市場已經轉向了短視頻社交。到今天又開始投入30個億推微視。

但微視只是騰訊的階段防禦性產品,真正的大頭還在微信身上。

明顯的,騰訊感受到了極大的壓力。連張小龍這樣跟著自己感覺走的產品大神,也不得不調換思路,用AB Test這種多方案用戶實測,來規劃未來的產品形態。

連張小龍都開始AB Test了

進入2018年,微信產品的更新改動變得異常頻繁,這事張小龍在微信公開課2018上有所預告。但微信開車開得讓人不明所以。

一個月的時間內,微信公眾號的設計大變了4次。作者名換行,推出朋友留言,留言區字體縮小,作者名不再換行……這些是最近大家直觀感受到也是討論吐槽最多的,一時間大家有點跟不上張小龍的心路歷程。

從設計上來回切換的操作來看,微信最近正在進行頻繁的AB Test,用多種方案來試探用戶的反饋。

但微信為了保證體驗與直覺統一,對設計上的改動一向都是謹慎再謹慎,微信推出這麼多年,整體設計上可以說沒有任何變化。

這種策略,大大的照顧了對不擅長使用互聯網的用戶,例如老年人。同時也保證了,微信內部的功能獲得最大範圍的普及。

像這一次許多用戶吐槽的公眾號留言區字體變小問題,如果你將微信字體調到老年人用的超大字體,你會發現,公眾號的閱讀體驗好多了。但即便如此,這樣反覆的設計改動,也是不可取的。

所以,今天微信在設計上做出這些沒頭沒尾或者說沒必要的改動,豈不是雞肋嗎?

這種情況一是顯示出騰訊的焦慮,二則表明微信正在AB Test新的產品形態。但張小龍是業界有名的跟著感覺走的產品經理,現在突然引入機械味濃厚的AB Test,也可以看出壓力是真的大了!

連張小龍都開始AB Test了,說好的偉大的微信呢?

統一對齊的操作按鈕。

從具體設計及功能上來看,微信這是在想盡一切辦法暗示用戶,將相關微信文章轉發到朋友圈。留言、點贊按鈕與系統按鈕統一對齊,這是在方便用戶學習操作,讓用戶更積極的留言轉發。

連張小龍都開始AB Test了,說好的偉大的微信呢?

為了讓用戶關注留言轉發,新公眾號主頁可以看到更多朋友消息,是不是跟微博更像了?

特別是6.6.7版本的文章鏈接懸浮球功能(官方稱呼為:浮窗),更是在想盡辦法提高公眾號、搜索、看一看這些產品的活躍度。

連張小龍都開始AB Test了,說好的偉大的微信呢?

老版閱讀未完成置頂功能

要知道老版本的微信已經引入了文章鏈接置頂功能,文章懸浮球還容易引發誤操作,最產品極簡的角度來看,沒必要推出後者功能。以張小龍的產品理念來看,後者也更是不必要的。但這功能還是推出來了。

連張小龍都開始AB Test了,說好的偉大的微信呢?

新版功能操作動效細節一覽。

看來微信深刻感受到公眾號系統活躍度的下滑了,雖然沒有公佈相關數據,但著急到用AB Test修改產品功能設計破壞原有極簡設計來提高轉化率,背後的嚴重性可見一斑。

另一個許多人不太注意的細節是:新版公眾號排版中作者回復改換成了作者。連這樣的細節都要修改,讓人忍不住懷疑,接下來是否要推出跟評功能。

要知道跟評功能一旦推出,那留言區將直接升級成話題中心,將是新的信息流寶地。如果看一看推出熱門留言欄目,那相當於直接用算法給作者曝光了。

新的6.6.7版本的改動還不止這些,新的複雜的手勢交互在增加微信的複雜度的同時,還透漏著新的消息。

連張小龍都開始AB Test了,說好的偉大的微信呢?

懸浮球交互設計與小程序一脈相承

如果你觀察的夠仔細的話你會發現,開啟浮窗的手勢入口,在顏色設計上與微信主界面頂欄使用了相似的黑色磨砂半透設計。

連張小龍都開始AB Test了,說好的偉大的微信呢?

外鏈懸浮球跟小程序圖標設計幾乎沒有區別。

懸浮球與小程序內的所有交互設計元素,都是一脈相承的。更不要說外鏈懸浮球與小程序的圖標,在設計上直接撞了車。

懸浮球中還有一個彩蛋是,當懸浮球較長時間沒有被訪問,顏色會根據時間從上到下逐漸變紅。同時取消浮窗、懸浮球變紅的顏色,也與微信角標提醒顏色相統一。

在界面設計上,發現頁、我兩個欄目下的部分功能都統一了新的設計標準,微信搜索、公眾號主頁、小程序也採用了相同的設計標準。

對比下來:

所有跟內容相關的功能,界面都改成了純白色調,連頂欄也修改成了純白可收縮的設計,這也是為了提高用戶的閱讀體驗;

所有跟社交相關的功能,界面設計還保留著以往黑色磨砂半透明的頂欄設計。

張小龍這是把微信分割成社交、內容兩個體系,並用微信搜索、懸浮球兩個功能,將微信的內容體系全部串聯起來。以此來降低用戶的學習成本,提高小程序、微信搜索、看一看等功能的使用頻率。

這個內容體系打通來看,完全是新形態的瀏覽器,所謂的浮窗,也就是瀏覽器標籤頁窗口。

從這個角度來看,小程序、微信搜索、看一看三個功能普及度,遠沒有達到騰訊心裡的目標。為此,微信還要引入複雜的交互設計來破局。

從今天起,微信開始偏離極簡的理念,向著臃腫的道路走去。不過騰訊現在在力推企業微信,這或許是對微信臃腫後的一種交代。

公眾號未來往哪裡去?微信未來往哪裡去?無論如何也是逃不過短視頻信息流的。

張小龍承認說頭條是一個強大的對手,還表示打敗頭條的不會是另一個頭條。但這些都無法解決微信裡缺乏短視頻信息流防禦產品的問題。

去年微信推出了看一看,這算是為公眾號準備的信息流產品。但與今日頭條這種信息流產品相比,看一看的推薦算法只想讓你看見跟你有更多關係的內容,以此來補上公眾號流失的活躍度。而不是像頭條一樣用階梯型流量推薦,來挖掘10萬+百萬+。

從公眾號後臺的閱讀量餅圖來看,看一看的活躍度並不樂觀,這根本無法抵禦今日頭條們的進攻。現在,微信又想把看一看打造成升級版的微博熱搜,為此推出了熱點話題。

許多業內人士為此憂心忡忡,到處呼籲張小龍將訂閱號對話框的模式徹底改版成信息流。

可既然看一看這個信息流都沒能爆發,如何能讓人相信訂閱號改成信息流展示或者再增加幾個信息流產品,就會成功?

所以,微信內容生態的信息流會繼續集中在朋友圈、微信搜索、看一看,這才是微信下一步升級的重點。

總的來看,張小龍堅守的核心是:為用戶提供與自己有關的內容。無論這種關係是你曾經關注過的話題、賬號,還是你五花八門的朋友。微信都想找到更多數據維度,分析你與這些內容的親密程度,來進行推薦,最終再回流到核心社交功能上。

微信要做的事,就是把所有功能用盡各種辦法串聯在一起,然後互相導流,做出一個個爆款新功能。

小新在《老年人開始寫公眾號,就問你怕不怕》中也詳細分析過:

受制於用戶學習成本活躍度,微信不會再添加新的信息流產品,而微信信息流的核心永遠都是朋友圈;

張小龍只會想盡一切辦法提高朋友圈與其他微信功能的關聯度,促使用戶將內容轉發進朋友圈;

推薦算法上,在貢獻更多數據維度場景的同時,提高用戶對各類產品的使用率。

張小龍要的是下一個時代的信息流,一個能夠承載起短視頻等現有所有需求的超級信息流,而不是copy一個今日頭條或者抖音。在這中間,微信的作者系統、小程序將成為破局的核心。

想想:通過看一看的話題系統,為作者們發表的評論進行導流,既能促進作者參與公眾號大號留言,又能幫助普通用戶轉變成公眾號作者,還能提高看一看活躍度。這樣的新型產品形態是不是對所有人都有好處?

中國最具有進取心的互聯網公司頭條與產品大神張小龍,都開始押注快速迭代新產品。這為市場帶來了更多的期待,2018年市場上將能出現更多精緻的產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