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清朝有嫔妃省亲吗?

凡话红楼


《红楼梦》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小说之一,其中不少情节可谓妇孺皆知,更有很多叙述与角色已经融入日常用语,成为今天汉语语汇的一部分。《红楼梦》里浓墨重彩描述的主要情节“元妃省亲”也一直是“红迷们”津津乐道的故事。如果我们一定要打破砂锅问到底,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清代究竟有没有类似的嫔妃省亲发生过呢?下面我们就来聊一聊相关的历史知识与史实故事。


元春省亲

首先要和大家说明,嫔妃省亲其实在历史上并非常制。众所周知,一如侯门深似海,更遑论是皇家禁地。在整个中国历史上,这样的制度也可以说从未见过。只有唐代以后,个别朝代实行会亲制度。唐代规定每年上巳节时,宫女可以在兴庆宫大同殿与其亲人会见。但是由于时间短促,但宫女人数又十分庞大,所以这一制度往往只是流于形式,而且其境况并不是所谓家人团聚,实际上与“探监”无异。

到清代时,朝廷规定:内廷有名号的嫔妃,有父母年老者,经特旨允准,几个月或一年可以入宫会亲一次,地点一般在顺贞门,并在宫内临时支起黄色幕帐以为会面场地。由于朝廷的特殊规定可知,会亲是需要一定条件的,有名号的嫔妃才能有资格与老迈的双亲见面。至于生活在宫禁底层的一般宫女是无权会亲的,一般会亲之日,场面颇为混乱,不少宫女也往往借机将朝廷预定好的时间地点传达给家人,在嫔妃会亲的同时也乘机与自己的家人见一面。

清代后宫嫔妃照片

虽然正式的省亲制度并不存在,但省亲事件还真是发生过,而且这一事件就发生在鼎鼎大名的慈禧太后身上。根据《清稗类钞》记载:“穆宗诞生九月,时孝钦后犹为妃也,承文宗特恩,赐回家省亲一次。先有太监至其家,告以某时驾到。届时,太监及侍卫群拥黄轿而至,其母率家人亲戚排立院中,入内堂.太监清妃降舆,登堂升坐,除母及长辈外,皆跪地叩头。排筵宴,母陪坐于下,盖以妃为皇子之母也。”可是除此一条史料可资参考以外,我们在现有史料中就再难找到第二例了。

慈禧太后

由此可见,《红楼梦》虽然无愧于伟大文学作品的称号,但小说终归是小说,不可能完全作为史料来理解和运用。嫔妃省亲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个例,不存在这样一个制度可以让深宫之中艰辛生活的嫔妃们会见双亲,享受家庭温暖。也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到中国古代嫔妃宫女生活状况的凄苦,这种凄楚孤寂,不是一句“寂寞说玄宗”可以诠释的。

故宫博物院编:《故宫学术讲谈录》

虞云国:《宫花寂寞红 细说中国后宫》

张彦:《唐代省亲现象与省亲制度》

王家惠:《红楼五百问》

回答者:雷晓凡,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个人简介:雷晓凡,南京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史方向硕士研究生,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长,季我努学社自媒体主编,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馆员。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抗日老战士口述史资料抢救整理”采访与资料整理工作。目前研究方向为民国政治史、抗战金融史。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季我努学社头条号(搜索季我努学社)及季我努学社微信公号(名称季我努学社,搜索jiwonu)季我努学社系国内著名的历史学民间学术社团,已出版中国近现代史料及研究作品逾3000万字,代表作为《美国国家档案馆馆藏中国抗战影像全集》(全30卷)、《日本远东战争罪行丛书》(第一辑5卷,第二辑已出1卷)。其创办的季我努沙龙系国内最著名的公共历史讲座。


季我努学社


清代没有后宫主位省亲的制度,不过有“会亲”。

具体来说有几条:

1.像《红楼梦》那种后宫主位被允许回娘家的省亲,在“清代”是没有过的,但是“清廷”发生过一次这样的行为,是在1922年,端康皇贵太妃回娘家“省亲”。不过那时候已经是民国十一年了,算不得“清代”。只不过因为还有小朝廷,所以算作“清廷”而已。

2.根据清宫制度,“内庭等位遇娠,有生母者许进内照看。”“内庭等位父母年老,奉特旨许入宫会亲者,或一年,或数月,许本生父母入宫,家下妇女不许随入,其余外戚一概不许入宫。”说明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后宫主位怀孕时,生母可以入宫陪伴。第二种是后宫主位父母年老,奉特旨可以入宫会亲一段时间。

3.目前根据已经公开的档案,发现在道咸时期,后宫还有另外一种短期“会亲”。这是因为如果按照制度规定的方法,后宫主位可能一辈子都不能再见到父母。所以形成了一种不成文的短期会亲制度。这种制度一般是规定某日会亲,然后各位后宫的亲属卯时入宫,酉时出宫。


橘玄雅


清朝没有省亲!清朝没有省亲!清朝没有省亲!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皇后坐在轿子里进宫,皇帝不能像民间新郎那样去亲自迎接。怎么办?皇帝就在轿子里放一个自己写的龙字轴,古人认为皇帝是真龙化身,所以龙字轴就相当于皇帝来迎接了。


光绪的皇后那拉氏轿子中的龙字轴,却是慈禧皇太后书写的。有了龙字轴,皇后才一手拿着如意,一手拿着苹果,就是平安如意的意思,再被蒙上盖头,开始往皇宫进发。

子夜进宫,为了给皇后照亮,路上全都是灯笼,队伍前头还有一些官员拿着提炉,提炉里燃着香,烟雾袅袅很有些情调。

皇后一行到乾清门的时候,正是半夜寅时三刻。这时,其他人等就不能跟着皇后继续走了,大家知道,在故宫讲究“前朝后寝,左祖右社”。乾清门以里是皇后的居室,是内部家庭,一般大臣是不可以进入的,除了皇帝特召以外。

轿子到乾清门,换成太监把皇后抬到乾清宫。皇后下轿,两旁的女官要给皇后一个金宝瓶,里头放上金银财宝,象征着天下所有的财富都聚拢来。皇帝富有天下,聚个新媳妇还抱着宝瓶,也是够财迷的。皇后抱着金宝瓶,还要跨过一个火盆。古人认为火是最神圣的,它明亮且可以驱邪,可以把外面带来的邪气驱除掉。

跨完火盆,再从乾清宫的后门出去。折腾完了,已经是早晨了。从乾清宫出来之后,再到钟粹宫歇一会儿,然后等到晚上再入洞房——坤宁宫。洞房不是轻易能进的,因为门槛前还放着马鞍。

进了坤宁宫洞房里再举行合卺礼。所谓合卺,就是新郎和新娘一起喝点酒、吃个饭,表明真正成为一家人了。这个“卺”字也有一定寓意,表示一分为二的匏,也就是葫芦合为一体。再有就是匏非常苦,如果用它来盛酒喝,表明夫妻可以同甘共苦。匏作为中国古代的一种乐器材料,象征着琴瑟合鸣,夫妻和谐,所以中国古代将这个礼就叫“合卺礼”。

后来经过民间演化,就成了喝交杯酒。其实古人喝交杯酒和现在也不一样,他用一种特定的杯子。

清代皇帝的合卺杯是纯金的,现在故宫已经没有收藏了。不知道是皇帝缺钱把它回炉了,还是失传了。故宫只找到了一个明代的玉做的合卺杯,这个礼节举行完了,两人吃一些饭,喝一些酒,真正的夫妻关系就确立了。

皇帝夫妇大婚礼成了之后还有婚后礼,这也是和民间表现不同的地方。婚后礼有两个,一个是“颁诏礼”。皇帝结婚是国家大事,一定要对全国发布诏书,要天下妇孺皆知。在民间,新娘新郎第二天要拜见公婆,民间就叫“拜舅姑礼”。在皇家叫“朝见礼”,皇后所拜的公公肯定不在了,老皇帝不死,新皇帝也不能即位,拜的只有皇太后。

民间传统婚礼中,新娘要上她婆家的家庙去拜见新郎的祖先。传统上讲,如果新娘在结婚之后没拜见祖先,就会很不幸,以后就是死了,也不能入婆家的祖坟。

皇后也躲不开这个礼,她要去太庙,就是现在的劳动人民文化宫,还有就是宫里的奉先殿。但这两个地方只摆着先祖的牌位。景山公园后边有一个“寿皇殿”,那里摆着清朝皇帝的画像,所以清代皇帝大婚的时候,庙见礼一般都到寿皇殿祭拜。

对国家来讲一个最重要的大礼就是要“颁诏”,清代遇到皇帝登基,老皇帝死了,或者其他特别重要的事情,都是要颁诏的,皇帝大婚,对于国家来讲也是一件特大喜事,皇帝有妻子了,内宫稳定了,天下太平了。所以一定要对全国发布诏书。

颁诏礼是在天安门举行,诏书提前先拟好,然后抬着诏书到天安门。有宣诏官先用满语把诏书念一遍,然后再用汉语念一遍。诏书上画了很多云朵,所谓云盘。宣诏完毕,诏书从上面坠下,下边有礼部官员接着,表示诏书是从天而降,正所谓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诏书送到礼部还要刊刻,下发全国。

皇帝大婚和民间最不一样的地方,就是皇帝结婚之后,皇后没有回门礼,以后再也没有机会回娘家了,那么她们怎么和父母相见?

清代创立了一个“会亲制度”,每年皇后或皇妃的亲生父母可以进宫来看看他们的女儿,但她的兄弟、姐妹就永远没有机会相见了。

大家都知道《红楼梦》里贾元春回大观园省亲,其实是和历史上有差距的。这些妃子不可能独自出宫回娘家。只有跟皇帝出巡的时候,才有出宫的机会,但不可能独自回娘家。


逆战西诀


清朝后宫的妃嫔是不允许省亲的,清宫档案中也从未有过后妃省亲的记载。女子一旦踏入宫门做了皇帝的妃嫔,便与娘家隔绝了。得宠的妃嫔可以享有娘家人进宫探望的待遇,叫做“会亲”,但也只限于女眷,男丁绝不允许进入后宫。妃嫔万一怀了龙种,可以允许娘家的女眷定期进宫探望甚至陪伴孕妇待产,如慈禧怀同治帝载淳时就享有此殊荣。红楼梦中描写的元妃省亲,我认为在清朝康雍亁时期是不存在的。以元春当时的身份贤德妃或贵人(其父贾政对其称呼),属于皇帝后宫级别不高的小老婆,不可能被允许出宫回娘家省亲,甚至接见全族男丁。红楼梦是借元妃省亲的描写来反映曹家数次接驾康熙南巡的情景,回忆当年的奢华场面。


清风154749100


妃子省亲:

只要皇帝允许的话,十天半个月甚至更长。如果皇帝不允许的话,连省亲都不能。多数情况下,都是回一下家就立即回宫。

召见亲人:

要先向皇后或者后宫掌权的申请,同时应该注意时间。宫廷很讲规矩,三节两寿四时八节这类的大节日才有可能获得审批。或者跟红楼梦里描写的一样,初二十六定期探视。

皇后批准之后,叫太监出去传旨

然后亲属递牌子觐见,批准,按照规定的日期时辰,就可以进来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