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清朝有嬪妃省親嗎?

凡話紅樓


《紅樓夢》是我國古代最偉大的小說之一,其中不少情節可謂婦孺皆知,更有很多敘述與角色已經融入日常用語,成為今天漢語語彙的一部分。《紅樓夢》裡濃墨重彩描述的主要情節“元妃省親”也一直是“紅迷們”津津樂道的故事。如果我們一定要打破砂鍋問到底,可能會有這樣的疑問:清代究竟有沒有類似的嬪妃省親發生過呢?下面我們就來聊一聊相關的歷史知識與史實故事。


元春省親

首先要和大家說明,嬪妃省親其實在歷史上並非常制。眾所周知,一如侯門深似海,更遑論是皇家禁地。在整個中國歷史上,這樣的制度也可以說從未見過。只有唐代以後,個別朝代實行會親制度。唐代規定每年上巳節時,宮女可以在興慶宮大同殿與其親人會見。但是由於時間短促,但宮女人數又十分龐大,所以這一制度往往只是流於形式,而且其境況並不是所謂家人團聚,實際上與“探監”無異。

到清代時,朝廷規定:內廷有名號的嬪妃,有父母年老者,經特旨允准,幾個月或一年可以入宮會親一次,地點一般在順貞門,並在宮內臨時支起黃色幕帳以為會面場地。由於朝廷的特殊規定可知,會親是需要一定條件的,有名號的嬪妃才能有資格與老邁的雙親見面。至於生活在宮禁底層的一般宮女是無權會親的,一般會親之日,場面頗為混亂,不少宮女也往往藉機將朝廷預定好的時間地點傳達給家人,在嬪妃會親的同時也乘機與自己的家人見一面。

清代後宮嬪妃照片

雖然正式的省親制度並不存在,但省親事件還真是發生過,而且這一事件就發生在鼎鼎大名的慈禧太后身上。根據《清稗類鈔》記載:“穆宗誕生九月,時孝欽後猶為妃也,承文宗特恩,賜回家省親一次。先有太監至其家,告以某時駕到。屆時,太監及侍衛群擁黃轎而至,其母率家人親戚排立院中,入內堂.太監清妃降輿,登堂升坐,除母及長輩外,皆跪地叩頭。排筵宴,母陪坐於下,蓋以妃為皇子之母也。”可是除此一條史料可資參考以外,我們在現有史料中就再難找到第二例了。

慈禧太后

由此可見,《紅樓夢》雖然無愧於偉大文學作品的稱號,但小說終歸是小說,不可能完全作為史料來理解和運用。嬪妃省親在整個中國歷史上都是極為罕見的個例,不存在這樣一個制度可以讓深宮之中艱辛生活的嬪妃們會見雙親,享受家庭溫暖。也可以從一個側面看到中國古代嬪妃宮女生活狀況的悽苦,這種悽楚孤寂,不是一句“寂寞說玄宗”可以詮釋的。

故宮博物院編:《故宮學術講談錄》

虞雲國:《宮花寂寞紅 細說中國後宮》

張彥:《唐代省親現象與省親制度》

王家惠:《紅樓五百問》

回答者:雷曉凡,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碩士研究生,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個人簡介:雷曉凡,南京師範大學中國近現代史方向碩士研究生,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長,季我努學社自媒體主編,南京民間抗日戰爭博物館館員。參與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抗日老戰士口述史資料搶救整理”採訪與資料整理工作。目前研究方向為民國政治史、抗戰金融史。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季我努學社頭條號(搜索季我努學社)及季我努學社微信公號(名稱季我努學社,搜索jiwonu)季我努學社系國內著名的歷史學民間學術社團,已出版中國近現代史料及研究作品逾3000萬字,代表作為《美國國家檔案館館藏中國抗戰影像全集》(全30卷)、《日本遠東戰爭罪行叢書》(第一輯5卷,第二輯已出1卷)。其創辦的季我努沙龍系國內最著名的公共歷史講座。


季我努學社


清代沒有後宮主位省親的制度,不過有“會親”。

具體來說有幾條:

1.像《紅樓夢》那種後宮主位被允許回孃家的省親,在“清代”是沒有過的,但是“清廷”發生過一次這樣的行為,是在1922年,端康皇貴太妃回孃家“省親”。不過那時候已經是民國十一年了,算不得“清代”。只不過因為還有小朝廷,所以算作“清廷”而已。

2.根據清宮制度,“內庭等位遇娠,有生母者許進內照看。”“內庭等位父母年老,奉特旨許入宮會親者,或一年,或數月,許本生父母入宮,家下婦女不許隨入,其餘外戚一概不許入宮。”說明有兩種情況,第一種是後宮主位懷孕時,生母可以入宮陪伴。第二種是後宮主位父母年老,奉特旨可以入宮會親一段時間。

3.目前根據已經公開的檔案,發現在道鹹時期,後宮還有另外一種短期“會親”。這是因為如果按照制度規定的方法,後宮主位可能一輩子都不能再見到父母。所以形成了一種不成文的短期會親制度。這種制度一般是規定某日會親,然後各位後宮的親屬卯時入宮,酉時出宮。


橘玄雅


清朝沒有省親!清朝沒有省親!清朝沒有省親!

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皇后坐在轎子裡進宮,皇帝不能像民間新郎那樣去親自迎接。怎麼辦?皇帝就在轎子裡放一個自己寫的龍字軸,古人認為皇帝是真龍化身,所以龍字軸就相當於皇帝來迎接了。


光緒的皇后那拉氏轎子中的龍字軸,卻是慈禧皇太后書寫的。有了龍字軸,皇后才一手拿著如意,一手拿著蘋果,就是平安如意的意思,再被蒙上蓋頭,開始往皇宮進發。

子夜進宮,為了給皇后照亮,路上全都是燈籠,隊伍前頭還有一些官員拿著提爐,提爐裡燃著香,煙霧嫋嫋很有些情調。

皇后一行到乾清門的時候,正是半夜寅時三刻。這時,其他人等就不能跟著皇后繼續走了,大家知道,在故宮講究“前朝後寢,左祖右社”。乾清門以裡是皇后的居室,是內部家庭,一般大臣是不可以進入的,除了皇帝特召以外。

轎子到乾清門,換成太監把皇后抬到乾清宮。皇后下轎,兩旁的女官要給皇后一個金寶瓶,裡頭放上金銀財寶,象徵著天下所有的財富都聚攏來。皇帝富有天下,聚個新媳婦還抱著寶瓶,也是夠財迷的。皇后抱著金寶瓶,還要跨過一個火盆。古人認為火是最神聖的,它明亮且可以驅邪,可以把外面帶來的邪氣驅除掉。

跨完火盆,再從乾清宮的後門出去。折騰完了,已經是早晨了。從乾清宮出來之後,再到鍾粹宮歇一會兒,然後等到晚上再入洞房——坤寧宮。洞房不是輕易能進的,因為門檻前還放著馬鞍。

進了坤寧宮洞房裡再舉行合巹禮。所謂合巹,就是新郎和新娘一起喝點酒、吃個飯,表明真正成為一家人了。這個“巹”字也有一定寓意,表示一分為二的匏,也就是葫蘆合為一體。再有就是匏非常苦,如果用它來盛酒喝,表明夫妻可以同甘共苦。匏作為中國古代的一種樂器材料,象徵著琴瑟合鳴,夫妻和諧,所以中國古代將這個禮就叫“合巹禮”。

後來經過民間演化,就成了喝交杯酒。其實古人喝交杯酒和現在也不一樣,他用一種特定的杯子。

清代皇帝的合巹杯是純金的,現在故宮已經沒有收藏了。不知道是皇帝缺錢把它回爐了,還是失傳了。故宮只找到了一個明代的玉做的合巹杯,這個禮節舉行完了,兩人吃一些飯,喝一些酒,真正的夫妻關係就確立了。

皇帝夫婦大婚禮成了之後還有婚後禮,這也是和民間表現不同的地方。婚後禮有兩個,一個是“頒詔禮”。皇帝結婚是國家大事,一定要對全國發布詔書,要天下婦孺皆知。在民間,新娘新郎第二天要拜見公婆,民間就叫“拜舅姑禮”。在皇家叫“朝見禮”,皇后所拜的公公肯定不在了,老皇帝不死,新皇帝也不能即位,拜的只有皇太后。

民間傳統婚禮中,新娘要上她婆家的家廟去拜見新郎的祖先。傳統上講,如果新娘在結婚之後沒拜見祖先,就會很不幸,以後就是死了,也不能入婆家的祖墳。

皇后也躲不開這個禮,她要去太廟,就是現在的勞動人民文化宮,還有就是宮裡的奉先殿。但這兩個地方只擺著先祖的牌位。景山公園後邊有一個“壽皇殿”,那裡擺著清朝皇帝的畫像,所以清代皇帝大婚的時候,廟見禮一般都到壽皇殿祭拜。

對國家來講一個最重要的大禮就是要“頒詔”,清代遇到皇帝登基,老皇帝死了,或者其他特別重要的事情,都是要頒詔的,皇帝大婚,對於國家來講也是一件特大喜事,皇帝有妻子了,內宮穩定了,天下太平了。所以一定要對全國發布詔書。

頒詔禮是在天安門舉行,詔書提前先擬好,然後抬著詔書到天安門。有宣詔官先用滿語把詔書念一遍,然後再用漢語念一遍。詔書上畫了很多雲朵,所謂雲盤。宣詔完畢,詔書從上面墜下,下邊有禮部官員接著,表示詔書是從天而降,正所謂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詔書送到禮部還要刊刻,下發全國。

皇帝大婚和民間最不一樣的地方,就是皇帝結婚之後,皇后沒有回門禮,以後再也沒有機會回孃家了,那麼她們怎麼和父母相見?

清代創立了一個“會親制度”,每年皇后或皇妃的親生父母可以進宮來看看他們的女兒,但她的兄弟、姐妹就永遠沒有機會相見了。

大家都知道《紅樓夢》裡賈元春回大觀園省親,其實是和歷史上有差距的。這些妃子不可能獨自出宮回孃家。只有跟皇帝出巡的時候,才有出宮的機會,但不可能獨自回孃家。


逆戰西訣


清朝後宮的妃嬪是不允許省親的,清宮檔案中也從未有過後妃省親的記載。女子一旦踏入宮門做了皇帝的妃嬪,便與孃家隔絕了。得寵的妃嬪可以享有孃家人進宮探望的待遇,叫做“會親”,但也只限於女眷,男丁絕不允許進入後宮。妃嬪萬一懷了龍種,可以允許孃家的女眷定期進宮探望甚至陪伴孕婦待產,如慈禧懷同治帝載淳時就享有此殊榮。紅樓夢中描寫的元妃省親,我認為在清朝康雍亁時期是不存在的。以元春當時的身份賢德妃或貴人(其父賈政對其稱呼),屬於皇帝后宮級別不高的小老婆,不可能被允許出宮回孃家省親,甚至接見全族男丁。紅樓夢是借元妃省親的描寫來反映曹家數次接駕康熙南巡的情景,回憶當年的奢華場面。


清風154749100


妃子省親:

只要皇帝允許的話,十天半個月甚至更長。如果皇帝不允許的話,連省親都不能。多數情況下,都是回一下家就立即回宮。

召見親人:

要先向皇后或者後宮掌權的申請,同時應該注意時間。宮廷很講規矩,三節兩壽四時八節這類的大節日才有可能獲得審批。或者跟紅樓夢裡描寫的一樣,初二十六定期探視。

皇后批准之後,叫太監出去傳旨

然後親屬遞牌子覲見,批准,按照規定的日期時辰,就可以進來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