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三字经》中的历史典故(一)

1.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相传,我国著名思想家孟子的母亲非常善于教导孩子,孟子小的时候,孟子家住在墓地旁边,小孟子每天学习前来扫墓的的上香磕头,孟母看到了认为这个地方不好,会影响孟子的前程,于是搬家到了一个市场旁边,孟子开始学习商贩叫卖,孟母认为这里也不利于孟子的成长,于是又搬家到了私塾旁边,在这里孟子每天同私塾里的孩子们一起学习,孟母看这个地方能够利于孩子以后以后的发展,于是就定居此处。后来孟子因贪玩荒废了学业,孟母气急之下把织布机的梭子折断,孟子不解,母亲为何生这么大气,孟母说:梭子断了,便织不出布了,你如今不好好学习,以后又能有什么最为呢?孟子知道自己错了,从此以后认真学习,终于成为一代伟大的思想家。

《三字经》中的历史典故(一)


2.窦燕山,有益方,教五子,名俱扬

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少年时做了很多恶事,到了30岁还没有孩子,于是他的父亲便托梦给他,要他改过向善,窦禹钧谨记这个梦,便周济贫寒,广行方便,大积阴德。后来生了5个儿子。这五个儿子全都出仕为官,名声显赫。其长子曰仪,为礼部尚书;次子曰俨,为礼部侍郎;三曰侃,为补阙;四子曰称,为谏议大夫;五子曰僖,为起居郎。后有侍郎冯道赠诗云:”燕山窦十郎,教子以义方“。

《三字经》中的历史典故(一)


3.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黄香是东汉时期的江夏人,他的母亲在他九岁的时候就去世了,只靠父亲一个人养育他。

黄香非常的孝顺,为了不让父亲太劳累,所有的家务事都是由自己动手做的。夏天时,他会用扇子把席子给扇凉了,再请父亲上床睡觉。天气变冷了,黄香总会在父亲睡觉前,把被窝躺暖之后,才让父亲入睡。

黄香这种孝行,没有多久便传遍了整个县城,大家都夸黄香是个孝顺的孩子。这种孝顺的行为,的确很令人钦佩。

《三字经》中的历史典故(一)


4.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孔融小时候家里有五个哥哥,一个弟弟。

有一天,家里吃梨。一盘梨子放在大家面前,哥哥让弟弟先拿。你猜,孔融拿了一个什么样的梨?他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个最小的。爸爸看见了,心里很高兴:别看这孩子才四岁,还真懂事哩。就故意问孔融:“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留给哥哥吃。”

父亲又问他:“你还有个弟弟哩,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

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弟弟吃。”

你看,孔融讲得多好啊。他父亲听了,哈哈大笑:“好孩子,好孩子,真是一个好孩子。”

孔融四岁,知道让梨。上让哥哥,下让弟弟。大家都很称赞他。

《三字经》中的历史典故(一)


5.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

一日孔子乘着一辆马车周游列国。来到一个地方,见有一孩子用土围成了一座“城”,坐在里面。孔子就问:“你看见马车为什么不躲开呀?”

那孩子回答:“人们说您孔老先生上晓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情。可是,今天我见您却并不怎么样。因为自古到今,只听说车子躲避城,哪有城躲避车子的道理呢?”

孔子愣了一下,问:“你叫什么名字?”孩子答道:“我叫项橐。”孔子为了挽回面子,就想出了一连串问题来难项橐,但是都被项橐巧妙的化解。

孔子觉得这孩子知识渊博,连自己也辩不过他,只得长叹一声,俯下身子对项橐和蔼地说:“后生可畏,我当拜你为师。”

回头对弟子们讲:“三人行必有我师矣。要不耻下问。”经孔子这一褒奖,项橐便名扬九州,震动朝野。

《三字经》中的历史典故(一)


6.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

赵普,字则平,北宋政治家,是北宋的开国宰相,一生喜爱读书。有天晚上,宋太祖赵匡胤前去看他,一进门,见赵普正在挑灯夜读,赵匡胤见他读的是《论语》,十分奇怪,就问他:“《论语》是儿童们读的书,你怎么还在读它?”赵普说:“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全在这本书中。我只用半部《论语》为你打天下,现在,还要用半部《论语》为你治天下,就能使天下太平。”后来,赵普死后,用一部《论语》为自己陪葬。赵普读《论语》读了一辈子,可以说他对《论语》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和实践,并成为他治国、平天下的资本。

《三字经》中的历史典故(一)


7.披蒲编

西汉时,路温舒家贫,无钱买书,为了学习,路温舒想了个办法,他在放羊时采集沼泽中的蒲草, 然后将蒲草劈成合适的宽窄,装订成册,将想要看的书借来抄在上边。就这样,路温舒发愤苦读,终于学有所成,最终走上仕途,官至临淮太守,死在仕上。

《三字经》中的历史典故(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