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三字經》中的歷史典故(一)

1.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

相傳,我國著名思想家孟子的母親非常善於教導孩子,孟子小的時候,孟子家住在墓地旁邊,小孟子每天學習前來掃墓的的上香磕頭,孟母看到了認為這個地方不好,會影響孟子的前程,於是搬家到了一個市場旁邊,孟子開始學習商販叫賣,孟母認為這裡也不利於孟子的成長,於是又搬家到了私塾旁邊,在這裡孟子每天同私塾裡的孩子們一起學習,孟母看這個地方能夠利於孩子以後以後的發展,於是就定居此處。後來孟子因貪玩荒廢了學業,孟母氣急之下把織布機的梭子折斷,孟子不解,母親為何生這麼大氣,孟母說:梭子斷了,便織不出布了,你如今不好好學習,以後又能有什麼最為呢?孟子知道自己錯了,從此以後認真學習,終於成為一代偉大的思想家。

《三字經》中的歷史典故(一)


2.竇燕山,有益方,教五子,名俱揚

五代時,燕山人竇禹鈞少年時做了很多惡事,到了30歲還沒有孩子,於是他的父親便託夢給他,要他改過向善,竇禹鈞謹記這個夢,便賙濟貧寒,廣行方便,大積陰德。後來生了5個兒子。這五個兒子全都出仕為官,名聲顯赫。其長子曰儀,為禮部尚書;次子曰儼,為禮部侍郎;三曰侃,為補闕;四子曰稱,為諫議大夫;五子曰僖,為起居郎。後有侍郎馮道贈詩云:”燕山竇十郎,教子以義方“。

《三字經》中的歷史典故(一)


3.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

黃香是東漢時期的江夏人,他的母親在他九歲的時候就去世了,只靠父親一個人養育他。

黃香非常的孝順,為了不讓父親太勞累,所有的家務事都是由自己動手做的。夏天時,他會用扇子把席子給扇涼了,再請父親上床睡覺。天氣變冷了,黃香總會在父親睡覺前,把被窩躺暖之後,才讓父親入睡。

黃香這種孝行,沒有多久便傳遍了整個縣城,大家都誇黃香是個孝順的孩子。這種孝順的行為,的確很令人欽佩。

《三字經》中的歷史典故(一)


4.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

孔融小時候家裡有五個哥哥,一個弟弟。

有一天,家裡吃梨。一盤梨子放在大家面前,哥哥讓弟弟先拿。你猜,孔融拿了一個什麼樣的梨?他不挑好的,不揀大的,只拿了一個最小的。爸爸看見了,心裡很高興:別看這孩子才四歲,還真懂事哩。就故意問孔融:“這麼多的梨,又讓你先拿,你為什麼不拿大的,只拿一個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說:“我年紀小,應該拿個最小的;大的留給哥哥吃。”

父親又問他:“你還有個弟弟哩,弟弟不是比你還要小嗎?”

孔融說:“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應該把大的留給弟弟吃。”

你看,孔融講得多好啊。他父親聽了,哈哈大笑:“好孩子,好孩子,真是一個好孩子。”

孔融四歲,知道讓梨。上讓哥哥,下讓弟弟。大家都很稱讚他。

《三字經》中的歷史典故(一)


5.昔仲尼,師項橐,古聖賢,尚勤學

一日孔子乘著一輛馬車周遊列國。來到一個地方,見有一孩子用土圍成了一座“城”,坐在裡面。孔子就問:“你看見馬車為什麼不躲開呀?”

那孩子回答:“人們說您孔老先生上曉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情。可是,今天我見您卻並不怎麼樣。因為自古到今,只聽說車子躲避城,哪有城躲避車子的道理呢?”

孔子愣了一下,問:“你叫什麼名字?”孩子答道:“我叫項橐。”孔子為了挽回面子,就想出了一連串問題來難項橐,但是都被項橐巧妙的化解。

孔子覺得這孩子知識淵博,連自己也辯不過他,只得長嘆一聲,俯下身子對項橐和藹地說:“後生可畏,我當拜你為師。”

回頭對弟子們講:“三人行必有我師矣。要不恥下問。”經孔子這一褒獎,項橐便名揚九州,震動朝野。

《三字經》中的歷史典故(一)


6.趙中令,讀魯論,彼既仕,學且勤

趙普,字則平,北宋政治家,是北宋的開國宰相,一生喜愛讀書。有天晚上,宋太祖趙匡胤前去看他,一進門,見趙普正在挑燈夜讀,趙匡胤見他讀的是《論語》,十分奇怪,就問他:“《論語》是兒童們讀的書,你怎麼還在讀它?”趙普說:“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全在這本書中。我只用半部《論語》為你打天下,現在,還要用半部《論語》為你治天下,就能使天下太平。”後來,趙普死後,用一部《論語》為自己陪葬。趙普讀《論語》讀了一輩子,可以說他對《論語》進行了專門的研究和實踐,併成為他治國、平天下的資本。

《三字經》中的歷史典故(一)


7.披蒲編

西漢時,路溫舒家貧,無錢買書,為了學習,路溫舒想了個辦法,他在放羊時採集沼澤中的蒲草, 然後將蒲草劈成合適的寬窄,裝訂成冊,將想要看的書借來抄在上邊。就這樣,路溫舒發憤苦讀,終於學有所成,最終走上仕途,官至臨淮太守,死在仕上。

《三字經》中的歷史典故(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