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5 管理者應從失敗中找到收穫:提高失敗回報率

管理者應從失敗中找到收穫:提高失敗回報率

01

長期以來,不論是成功還是還沒成功的企業都會有對失敗的恐懼。

成功的企業怕一次的失敗就會把之前成功的結果毀於一旦;還沒成功的企業更不希望因為一次失敗把他們側底給“毀”了。

同時,管理者瞭解他們的晉升機會也會隨著失敗的出現而消失。

我們拿創新為例,很多企業害怕失敗,所以不願意創新突破。

波士頓諮詢公司2015年的調查顯示,31%的調查對象認為,規避風險是創新的一大障礙。

創新是有很多風險,難道不創新就沒有風險嗎?

不創新突破彷彿可以避開失敗的風險,但是它可能也會迎來更大的失敗――被市場淘汰。

因此,想成功的企業是無法完全避開失敗的可能性。

互聯網企業如果想繼續生存,那就必須接受更多的試錯。

試錯意味著更多的失敗。

如果互聯網企業因為怕失敗,而不嘗試,那它很快就會被市場或其他競爭對手給淘汰。

02

最近看到一篇哈佛商業評論文章提到企業可以通過一些方法來有效提高失敗回報率。

既然都已經失敗了,企業其實可以好好利用失敗的教訓,給自己帶來更高的“回報率”。

如果互聯網企業只有試錯的準備,而沒有從失敗中獲得回報的準備,那企業為試錯所付出的代價就會失去意義。

文中提到三個重要的步驟:

  1. 研究失敗的項目,並從中收集儘可能多的洞見。
  2. 將這些洞見具體化,並在組織內部傳播。
  3. 做一次企業級調查,確保應對失敗的整體策略產生應有的效益。

03

有了這方法論,互聯網企業應該很容易地運作提高失敗回報率。

真的就這麼容易嗎?

其實,互聯網企業要採用這方法論必須滿足四個前提條件:

(1)勇於面對失敗

有些管理者把失敗看得太重。

其實管理者也是人,是人就會犯錯,面對失敗,這再正常不過了。

少了那份看待失敗的平常心,管理者不願意面對失敗,對失敗隻字不提,彷彿失敗從來沒發生過,甚至會試著用“話術”來包裝事實。

不提失敗難道就沒失敗嗎?

勇於面對失敗也不會加重失敗的程度。

(2)承認失敗

即使面對了失敗,有些管理者依然不願意承認自己有責任造成失敗。

他們甚至會把責任往其他人或事推,塑造自己依然是很“厲害”的形象。

他們認為管理者是不應該犯錯,不可能失敗的。

這種“身份認知”讓他們無法接受自己有責任導致失敗,阻礙自我反省,更別說想要從失敗中提高回報率。

其實願意承認失敗的管理者會更有人格魅力。

(3)願意從自己的失敗中學習

有些管理者也許勉強可以面對失敗(有時候是逼不得已)和承認失敗和自己有關,但是他們絕對不願意在這種“痛苦”的經歷上逗留太久,更別說反省和從中學習。

難道失敗就那麼可怕嗎?

(4)放下面子

即使管理者可以克服以上的三個難關,他們需要放下面子讓同事知道他們對失敗是有責任的,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方法論中的第二步需要把教訓與其他人分享,這就需要他們克服面子問題。

面子雖然重要,但是還需要用多少次的失敗才能發現面子沒那麼重要。

03

雖然說當面臨失敗後,互聯網企業可以選擇啟動那關鍵的三步驟來提高企業的失敗回報率,如果管理層沒有克服那四個心理障礙,這一切是行不通的。

如果互聯網企業真的想提高失敗回報率,那首先要培養一群有勇有謀的管理層,不但善於檢討問題,更勇於面對及承認失敗。

只有內心強大的管理團隊才會做出與眾不同的成績。

前陣子新加坡總理李顯龍的家庭鬧出一些糾紛,導致新加坡人民開始懷疑李總理行政團隊的公信力。

李總理選擇面對問題,站出來向新加坡人民道歉,並且願意在國會親自解答國會議員對這件事情的疑慮。

這種有勇有謀的領導人才能提高失敗回報率。

04

吳豪是一家互聯網企業的營運總監。

他明白要能夠讓團隊做出符合用戶需求的產品就必須允許團隊試錯。

每次聽到團隊成員有好點子,他都會支持嘗試實行這些點子。

當然有些點子取得不錯的效果,有些效果一般般。

當中也有些點子導致用戶流失。

不管是哪種點子,他都不會放過與團隊做項目檢討,儘量找出項目中做得好與不好、有效、無效及反效的部分。

通過培養這種情況,他發現他們的產品越來越能貼近用戶的需求,從一開始幾萬名用戶,增加到現在接近五千萬名用戶。

他充分體會到失敗一點都不可怕或可恥。

只要勇於面對失敗,從中吸取教訓及學習,失敗的概率會越來越低。

#專欄作家#

蕭理查德,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關注互聯網營銷、社交電商。擅長人才管理及發展、溝通技巧、營銷思維和行為模型。

題圖來自StockSnap.io,基於 CC0 協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