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人類的幾次災難史——天災不可怕,可怕的是人禍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老子

詩人劉禹錫曾用一首詩與世人共勉,"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這告訴我們新生事物從舊事物中孕育而生,也可以理解為進步是從挫折中積累而來,正如老子所說,當主客觀條件得當,誰又能說一樁禍事不會搖身一變,成為美事佳話呢?

在新春佳節之時,新型冠狀病毒肆虐而來,打碎了春天的喜悅,全國為武漢懸著心,為疫情揪著心。當我們翻開人類歷史的厚書,會發現上面印刻的,有前進向上的激昂,可也有災難席捲的低沉,但是歷史卻就在那裡,如一條看不見泉眼的長河,翻山越嶺,行至低谷,也終究波瀾壯闊。

人類的幾次災難史——天災不可怕,可怕的是人禍

一、史前大洪水

從大量古文記載的相同信息中,從廣泛流傳的神話傳說中,從近現代考古研究中,我們都不難發現一件事——現代人歷史上在"史前"人之後緊接著快速出現,這樣迅速的新舊交替看似不合常理,實際上其中卻有前赴後繼緊密的聯繫,在前後人之間曾有一場巨大的災難導致了前人的大量滅亡和後人的社會衰退。這場大災難,便是史前大洪水。

不免有人要問,這麼久遠的事情,它真的存在嗎?

中國神話中共工是水伯,多個古代文獻曾記載與他有關的洪水傳說。如《淮南子》中曾提及:"舜之時,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龍門未開,呂梁未發,江淮通流,四海溟涬。"再如《史記》中也曾記載道"以水乘木,乃與祝融戰。不勝而怒,乃頭觸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維缺。"這引發了天塌地陷,洪水滔天,便有了女媧後來補天的故事。

人類的幾次災難史——天災不可怕,可怕的是人禍

後來還有一次大洪水,《書經·堯典》中鯀治水9年,《史記·夏本紀》中禹在外治水13年,這可以看到前前後後大洪水整整持續了22年多。


同樣,西方也有與洪水相關的記載,人們耳熟能詳的《聖經》中諾亞方舟的故事便與大洪水有關。古巴比倫相關文獻《吉爾伽美神史詩》也記載了一次滔天大水漫過大部分土地,甚至傳說中第八大洲亞特蘭蒂斯也未能倖免,人們倉皇間躲上山才得以逃過一劫。

若只從神話傳說記載中找尋與它相關的蛛絲馬跡,自然是不足夠的。近現代地質學家曾發現了許多有力的佐證證據。曾經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地球觀測室的兩位教授在黑海底部挖掘了沉積岩巖芯。分析後得知,黑海外圍曾是一片乾涸的陸地,這表明現在黑海的面積比史前時代要大很多。整個海底均勻的分佈著一薄層洪水時代才會產生的沉積物。

縱然我們目前還不能完全肯定地直接證明史前大洪水的存在,但是不妨根據這些神話與地質考察大膽地做出可靠科學的猜想:歷史上確實存在著滔天史前大洪水,

這一場大洪水毀滅了絕大部分人類,阻隔了史前人類的發展進程,但是高山上的人類得以倖存,他們在大洪水退去後,來到廣闊豐饒的平原,接受了文化的傳承,頑強又生生不息。

人類的幾次災難史——天災不可怕,可怕的是人禍

二、古代歐洲肆虐猖狂的鼠疫

在人類繁衍數千年乃至上萬年的歷史進程中,重大災難遠不止洪水一處。鼠疫黑死病曾扮演著地獄惡魔一角給人類帶去極大的痛苦與打擊。

早在公元前430年——前427年,整整三年時間裡,雅典爆發了災難性的鼠疫。這種病毒在雅典迅速擴散蔓延,等人們發現其殺傷力恍然大悟時,已然為時已晚。每日有無數人死去,對死亡的恐懼在雅典迅速蔓延。就連街上的狗或是鷹吃了人類的屍體也會迅速感染死亡。隨後這場瘟疫導致了一半人口的死亡,造成了巨大的打擊。

及至後來,鼠疫惡魔的眼睛又盯上了拜占庭帝國(在此期間,歐洲也仍爆發過幾次)。公元541——公元542年,爆發了歷史上著名的查士丁尼大瘟疫。每日死亡人數從5000到一萬不等。面對仍在肆虐不見好轉的瘟疫,政府終於從消極抵抗,由曝屍荒野轉為積極採取措施,統一填埋。這場瘟疫在持續了半個世紀後才終於漸漸銷聲匿跡,東羅馬帝國卻也因此元氣大傷,直接間接地導致了羅馬中興的夢想化為泡影。

人類的幾次災難史——天災不可怕,可怕的是人禍

瘟疫在歐洲表現出了極大的破壞力和殺傷性,它導致了國家人口大量減少,經濟軍事等各方面實力下降,甚至還間接性地導致了一個國家的覆滅。但是在為此扼腕嘆息的同時,我們也不必因此而恐慌。

從以上兩次大瘟疫中,我們會發現縱然客觀自然之力較難逆轉,然主觀人之力卻也必要。雅典鼠疫中人們一開始不以為意,等察覺之時便無力迴天;查士丁尼瘟疫中政府一開始消極對待,等終於起而反之時,疫情已經奪去了許多人的生命。這自然是受制於歷史侷限性的,但我們也可從中吸取教訓。


人類的幾次災難史——天災不可怕,可怕的是人禍

3、 元代中國災情

很多人都知道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出身低微,是中國歷史上少見的"平民皇帝"。在封建等級森嚴的時代,他舉兵的勇氣從何而來?追隨者數量為什麼如此龐大?這其中元代災情是一個有效的助推劑。所謂"天時地利人和",災情也算是他成功的"天時"。

至正四年(1344年)對朱元璋來說,絕對是人生最為悲慘的一年,因為大旱災和相繼而來的瘟疫,在前後一個多月裡,他相繼失去了他的大哥、父親和母親。為了謀生,他曾當和尚、做乞丐,而這些,是元末百姓生活狀態的一個縮影。

人類的幾次災難史——天災不可怕,可怕的是人禍

在《元史》中,有這樣關於饑荒的記載:至正元年(1341年)春,北京的州縣、真定、河間、濟南及湖南飢。夏,彰德及溫州飢。二年(1342年),保德州大飢。三年(1343年),衛輝、冀寧、忻州大飢,人相食……"可以說此後每年,各地都有不同程度的饑荒發生。

除了饑荒,瘟疫、颶風、蟲災也一併出現。從《元史》中可以看到"至正四年,福州、邵武、延平、汀州四郡,夏秋大疫。五年春夏,濟南大疫。十二年正月,冀寧保德州大疫。夏,龍興大疫……""至正元年七月,廣西雷州颶風大作,湧潮水,拔木害稼。二年十月,海州颶風作,海水漲,溺死人民……二十七年三月庚子……至五月癸未乃止"

災難不足以傷人心,傷人心的是元朝統治者面對百姓的痛苦,漠視甚至繼續醉生夢死的態度。在這樣的情況下,百姓的信任分崩離析,憤怒日積月累,正如《阿房宮賦》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這時百姓揭竿而起,疆域廣闊的元代便"可憐焦土"了。

人類的幾次災難史——天災不可怕,可怕的是人禍

從古今中外,縱觀人類災難史,我們會發現人類繁衍至今有其生生不息的力量,哪怕是災難一次又一次地來臨,驕傲又頑強的人們總會一次又一次的趟過去,文明的燭光即使偶爾暗淡但也仍不熄不滅,這是我們渡過難關的力量源泉。

同時也要看見,天災也需要人為,如今科技發達,醫學條件更加完善,社會團結一心,我們有能力也有信心與疫情做抗爭。眾志成城,就算是在快速變異發展的新型病毒也終究會是一隻紙老虎,只會成為歷史長河中水底的一顆石子,一朵浪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