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遼寧援鄂醫生李文雅:接到母親電話稱在東北“好著那”

到本週結束,遼寧援鄂醫生李文雅在武漢的日子就整一個月了。異地工作並“全副武裝”的日子,他開始覺得巨大壓力,現在已經“看到希望了”。他適應了這裡的節奏,甚至能聽懂一些地道的湖北話。

李文雅是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胸外科副教授、副主任醫師,是遼寧省數千名援鄂醫療隊中的一員。在收治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的武漢協和醫院裡,他在施手救治患者的同時,也從患者的堅持和樂觀中找到力量。

這幾天,此前的一重症患者即將具備出院條件,當看見老人鋪開宣紙在病房裡寫字的時候,他覺得勝利已經不再遙遠。

辽宁援鄂医生李文雅:接到母亲电话称在东北“好着那”

半夜司機接醫生們的合影,左一是李文雅,左二醫療隊黃耀國,左三醫療隊盧春茂,左四司機師傅。受訪者供圖

3小時集結赴武漢

2月9日,全國新增病例開始以數千激增,沒有人知道什麼時候會出現拐點。彼時,地處東北的遼寧已啟動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

第一波同事已前去武漢支援,家裡的李文雅有些“待不住了”,他知道,自己只是在等那個可以動身的號令。

但沒想到號令來得那麼倉促,下午3點接到電話,要求5點半集結動身。掛掉電話,妻子、女兒和岳父母都在身旁,原本熱鬧的五口之家,一下子沉默下來。

妻子默默地幫他收拾行李。默契的沉默,是大家心裡都清楚奔赴武漢意味著什麼。作為胸外科醫生,

李文雅清楚地知道前線的風險。他理解家人的擔心,但作為醫生,“去”當然責無旁貸。

看見爸爸拿起行李,8歲的女兒還有些懵懂,但她突然跑過來,塞過一個毛絨掛件,說那是給爸爸的護身符。

李文雅伸手想抱下女兒,但立即又收回去了,怕自己抱起來就走不了。關上家門,眼淚就流了出來。

隨隊趕到機場,與送行的領導、同事告別後,李文雅登上了飛往武漢的飛機。“人生第一次憑沒有姓名的機票,踏上征戰武漢的行程。”兩天後,李文雅用日記記下以上經歷。

這支由醫院黨委書記王振寧帶領的隊伍,包括60名不同科室的醫護人員,從接到上級命令到完成組建和集結,共用了3個小時。

經過防疫培訓後,11日,救援隊正式接手武漢協和醫院西院13樓東病區的50名重症患者。

辽宁援鄂医生李文雅:接到母亲电话称在东北“好着那”

李文雅在工作。受訪者供圖

握刀片的手感

考慮到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大多有基礎病,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派出的這支隊伍,除呼吸科、ICU的主力,還包括感染、傳染、神外、心外、胸外、耳鼻喉等科室的骨幹力量,以便實現複雜病例的快速會診。

胸外科很快派上用場,2月20日,一氣胸插管病人需緊急搶救。因抽菸多,肺質較差,該患者隨時可能出現氣胸的狀況。

防護服裡全服武裝的李文雅發現,在護目鏡和三層手套的影響下,握刀片的手感、縫線時遇到的哈氣,都會影響實際的操作。

為防止意外發生,他與王振寧、副主任於娜、副教授劉璠一起多次會商,研討方案,分析可能遇見的問題,並有針對性進行了演練。

2月19日,趁休息時間他剛寫了一份新冠肺炎突發氣胸的處理預案。沒想到,第二天就派上用場。該患者突發氣胸,血氧飽和度一度降到86%,急需進行胸外科手術。

因為手感和護目鏡影響,實施手術比預案設計要困難得多。有豐富主刀經驗的李文雅,覺得這次手術尤為艱難。經過同事的配合和確認,開口、插管、縫合,11時37分,看到引流管順利排出氣體,患者血氧上升到98%, “終於把病人搶回來了”。

辽宁援鄂医生李文雅:接到母亲电话称在东北“好着那”

李文雅和一名出院老人合影,並囑咐其好好保重。受訪者供圖

像撕下自己的皮

雖赴武漢快一個月了,向來“報喜不報憂”的李文雅仍沒有把消息報告遠在山東的母親。在瀋陽唸書、工作、安家多年,至少在武漢期間,李文雅壓根沒打算告訴母親自己的行程。

前幾天,母親突然給他打電話,說聽親戚講他去武漢了,李文雅馬上否認,說自己在遼寧好著呢。

已經一口純正東北腔的李文雅,言語間自帶東北特有的乾脆和爽快。幾天前,微信群裡轉發了一個男護士杵在牆角的視頻,拍視頻的人問“你幹啥呢?”,男護士懟道“別說話!”

有些人看這視頻發笑,李文雅看完,卻難過地掉下了眼淚,因為他知道,穿著尿不溼的男護士,直挺挺站在那裡在做什麼。

為節省醫用物資,醫生在病區穿防護服上班6小時,護士上班4小時,大加都需要穿尿不溼進行工作。為減少麻煩,上班前大家都儘量少喝水、少吃飯。手腫了,耳根、鼻樑都勒破了。為減少護目鏡的哈氣,李文雅在鼻樑上貼上厚厚的膠布,每次往下撕的時候,都覺得像在撕下自己的皮。

緊張忙碌的工作之餘,李文雅也經常感受到當地的溫暖,比如哪怕是凌晨下班早已錯過了晚飯,但他回到酒店總能吃上工作人員剛給加熱過的飯菜。

“盒飯永遠按時擺在那裡,你看不到他,但是你知道他在為你做飯,花心思調劑口味給你。”李文雅覺得,這場戰爭,不僅是醫護人員在逆行,還有成千上萬個為抗擊疫情而努力的人們在逆行。

比如,對那些不分晝夜接送他們往返酒店的司機師傅,醫護人員在下車時,都會加一句“您辛苦”或者“您受累了”。

辽宁援鄂医生李文雅:接到母亲电话称在东北“好着那”

醫護人員拍到的,每到飯點,賓館的工作人員會給他們發飯。因為無接觸發飯,很難知道這些默默付出的人是誰。受訪者供圖

兩個椅子拼書桌

隨著對疫情的有效控制,武漢方艙醫院開始關閉,但李文雅知道,他們還遠談不上撤離,因為作為重症患者定點醫院,他們還要繼續堅持下去。

除了自己用行動去救治患者,患者的堅持反過來也給李文雅帶來觸動。比如他們剛接管病區的時候住進去一位老人,同樣因新冠肺炎,與老人攜手走過47年的妻子剛剛宣告不治,老人甚至沒有看見老伴最後一眼。

除了病毒的折磨,那種難言的悲慟也在吞噬著老人的生命。“有時去治療,時時去幫助,總是去安慰”。按照這個信條,給老人治療和跟老人相處的時候,李文雅想各種辦法給老人更多安慰和鼓勵。

加上老人家人的配合,經歷三週治療後,老人明顯身體比之前好了很多。前幾天,他看到老人把兩個椅子拼成“小桌”,攤開筆墨,開始在病房裡寫字。

“文質才子攻西醫,雅氣郎中施妙術”。這是老人最近寫下來送給李文雅的藏頭詩,作為感謝,也作為鼓勵。

李文雅想著要把老人的故事寫下來,去鼓勵其他重症患者對治療的信心。徵求老人意見的時候,老人答應的時候,還要求他要寫得積極一些,以給其他患者帶去信心。

這幾天,老人即將具備出院的條件。經歷生離死別後的那種希望,不僅對患者,對醫者,同樣也是鼓勵和刺激。

“黑夜中的雙眼漸漸分明”。李文雅說,戰勝疫情凱旋的時候,他要先給母親打個電話,告訴她自己經歷的一起。然後和家人吃頓簡單的飯,再睡個懶覺。

新京報記者 劉洋

校對 盧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