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种姓制度天生自带逆来顺受吗?为何印度低种姓不敢冒充高种姓?

静夜史


印度的种姓制度是将人划分为5个等级,分别是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和达利特,达利特地位最低,甚至被称为“贱民”,低种姓为什么不冒充高种姓?最简单的原因,种姓制度或许可以冒充,但是财产和肤色却是无法掩盖的,很容易被发现。



印度种姓制度源自于3000多年前的侵略,原本居住在欧亚平原的雅利安人,因为气候恶化,不得不南下劫掠,雅利安人分为两支,一支向西进入伊朗高原,另一支则不断南下,最终进入印度,并且征服印度原住民,并把原住民的文化据为己有,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种姓制度,作为征服者的雅利安人自然占据最高等级的婆罗门和刹帝利,而被征服的原住民只能屈居下等,战俘的后代则成为最低等的达利特。


印度高种姓是雅利安人,低种姓是印度原住民,所以肤色不同,高种姓皮肤白皙,接近欧洲人,低种姓的印度原住民肤色黝黑,跟高种姓形成鲜明的对比。

种姓制度虽然沿袭了3000年,但是种姓之间是互相隔离的,很少通婚,即使有也是低种姓女子嫁给高种姓男子,如果反过来会遭到荣誉谋杀,在严格的婚嫁制度之下,印度不同的民族之间至今也没有完全融合。

低种姓无法冒充高种姓,因为肤色和财产是装不出来的


印度独立之后,已经从法律上废除了种姓制度,但是越是落后的地区,种姓制度的影响力越大,甚至超过法律。在同一座村庄,不同种姓甚至都有各自的居住范围,使用不同的水井和寺庙,想在自己生长的土地上冒充高种姓,基本上不可能。

如果换一个地区,低种姓也很难冒充高种姓,因为首先是肤色不同,外人很容易看出来,其次是财富,低种姓长期受到压制,所能够从事的也是掏下水道,清理尸体等最低级的工作,不仅社会地位低,而且也根本赚不到钱,高种姓垄断了大量的社会资源,普遍比较富有,穿金戴银,仅从服饰搭配上就可以分辨不同的种姓。


低种姓没有冒充高种姓的必要,如果在自己的圈子里,互相都认识,低种姓使用高种姓的物品反而会遭到毒打,在印度的一个婚礼上,低种姓男子只是因为坐在了高种姓才能使用的凉棚里吃饭,结果被高种姓活活打死。如果是在外地,即使是高种姓,也未必能够通过身份获取财富,即使不被认出来也没有多大的意义。

想要提高种姓制度,只有两种方法,一是低种姓女子嫁给高种姓男子,但是需要女方提供大量嫁妆,另一种方法是投胎,所以印度产生大量的苦行僧,几十年不洗澡,胳膊举起来几十年不放下,就为了今生苦行,换来下辈子投胎成为高种姓。


视野新观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阶层制度能够像印度种姓制度那样顽固的保留三千多年,而且不用惊讶,在现代科学中,它确实是一个重要的社会管理科学中的社会治理体系。今天的印度,已然是世界经济大国,排在美中日德法英的后面第七位,而且计算机科学异常发达。哪怕是这样的印度,今天依然深受种姓制度的影响。

用咱们中国的古话讲“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怎么能把人如此赤裸裸的分成三六九等呢?既然这个制度如此落后、如此封建、如此不堪,为何又能延续至今呢?或许我们能从这一制度的来历中发现答案。

想象一个社会结构,假设一个单一民族国家,人们都经历过自身在社会阶层中的上下浮动,绝对不会突然出现一个如此层级分明的制度,就算出现了也会被推翻。然而在印度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因为印度的历史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流水线”式的历史,而是“一锅大杂烩”,是不断有外来者闯进来,并且来了就能当统治者的特殊历史进程。

印度半岛之所以被称为南亚次大陆,是因为这个“倒三角形”地区是被喜马拉雅山脉所阻隔在亚洲大陆之外的,只有西北角有个山口可以出入,三角形的另外两个边都是海洋,而古代航海技术又无从谈起,因此那个山口就成了古代印度人“迎来送往”的热闹所在。

这片南亚次大陆上的原住民是达罗毗荼人,在西方现代人种学中属于黑种人澳大利亚型,他们在北部的恒河一带及南部山区的少数地区创造了印度最古老的文明,且在同一历史时期属于比较先进型的。后来雅利安人从西北山口进入,并迅速占领了整个北部平原地带。但是由于雅利安人在数量上远远少于达罗毗荼人,因此为了便于统治,便开始出现最早的宗教,将人们分为五个等级。最高级的便是掌管这一宗教(也就是掌管精神控制)的婆罗门,第二等级是掌管世俗权力(也就是军政贵族)的刹帝利,最高的这两级种姓是无需参与社会劳动的,他们处在统治地位中。第三等级是即无特权又非奴隶的吠舍,他们主要从事商业活动,主要任务就是通过布施的方式供养婆罗门,以及通过纳税的方式供养刹帝利。前三个种姓安排的都是雅利安人,分别包揽了宗教、军政以及商业。而这第四种便是首陀罗,他们中绝大多数都是被征服的原住民达罗毗荼人,他们处在金字塔底端,是四大种姓中的人数最多的一级。

除了种姓制度中所包含的这四类之外,还有一个处在金字塔“地下”的贱民阶层,他们主要从事与污秽物相关及下葬相关的工作。也就是说,如果种姓制度是一种阶层压迫的话,那么贱民阶层是连进入这种制度的资格都没有的,他们的生存地位类似奴隶,生活却远不如世界上其他文明的奴隶。要知道在雅利安人到来之前,原住民也有自己的底层人员,当种姓制度出现后,他们便成为了贱民。另外,由于各种姓之间是严禁通婚的,特别是高层女嫁下层男,一旦出现了这种“因为爱情”而跨种姓结合的人,那么男女双方以及他们的子孙后代都将被打入贱民阶层。

如果说二战中希特勒对犹太人的种族隔离是臭名昭著的话,其实种姓制度里也有很重的隔离性质,不是每一层都互相隔离,而是四大种姓一块与贱民隔离。直至今天,印度的一些保守村庄里的dalit(也就是贱民阶层的人),依然被认为是肮脏的人,人们看到他们会躲着这些“贱民”走,而dalit们也会有意识的靠边行走,避免自己的影子污染到路过的人。这跟经济发展迅速,it行业尤为突出的现代印度形成了不可想象的对比。

如果我们能从每个阶层自身所处的位置去思考,不难发现,婆罗门是对自己“最有利”的阶层;刹帝利是觉得自己“还挺好”的阶层;吠舍觉得自己“起码不是最差的”;首陀罗觉得自己“起码还在这个社会系统内,没有被抛弃”;而贱民阶层则是处在一种自己就算造反,人数也不够多的状态,且排它前面的阶层都认为不能与其同流合污,从而不会与其结成同盟。这样一分析就很明白了,一般的古代社会文明中,造反的往往是最底层,而印度种姓制度把绝大多数人放在了倒数第二层,这就让原住民无论在生活多困难的情况下,总有人可以相比较,且永远比自己更差。

能把社会阶层这块把控的死死的,靠的就是宗教的力量。在种姓制度中是没有任何上升通道的,什么通过读书考试啊、战斗立功啊,都是不能从自身阶层往上爬的,唯一的通道就是投胎。如果无论自己如何努力都不可能向上攀升的社会是很可怕的,就算是首陀罗也会有受不了的那一天,那么宗教是如何调控这种现象的呢?

在印度教中,是给种姓制度各阶层之间互换开了个口的,而这个开口不是现世,而是来生。这种现世安分守己做好事,来生投胎能投更高级的种姓的观念便是轮回。按照轮回理论,这一生如果你是个首陀罗,那么说明你上辈子犯了罪,这辈子你必须在你的阶层中好好赎罪,下辈子你可能投个吠舍。就是这套理论,稳住了所有阶层的心,才使得种姓制度得以延续如此之久。

当然,也有例外的,我们也知道这种理论只适合安抚对事实一无所知的人,但接受过教育的人就会仔细考虑一下了。而在种姓制度下,文化和教育是被婆罗门和刹帝利两个阶层所垄断的,因此这个“例外”的设计者不会出现在社会底层,婆罗门已是最高,也不会轻易去推翻这套理论。而释迦摩尼便出自刹帝利阶层,佛教的核心理论就是要人们通过修行、行善,从而跳出这一轮回。也正是因为这一理论,佛教才被当时的印度教打压和驱逐,至今印度的佛教徒都不超过百分之一。

种姓制度自从在印度建立起来之后,一直非常稳固的存在于印度社会中,哪怕是西北山口后来陆陆续续进来了波斯人、亚历山大大帝、大月氏、突厥人、穆斯林甚至英国人,他们谁来到这里谁就能轻易的做统治者,却都没能彻底消除种姓制度。一方面是由于历史的悠久、信教人数的绝对优势,另一方面是历来的统治者在无法消除的情况下往往也会选择利用这一制度,来维护自己的统治。直到甘地四处巡回演讲,加上现代科学对于轮回的不攻自破作用,种姓制度才在印度表现的不再那么严重,但不可否认,它依然存在。








经常用了


在雅利安人进入印度之前,印度的土著居民达罗毗荼人和尼格利陀人是没有种姓观念的,当然也就不存在种姓制度。所以,说低种姓的人天生自带逆来顺受是不准确的。

不过,现实中的印度因为种姓制度的存在,确实等级森严。面对高种姓的高高在上和持续压制,低种姓似乎从来就没反抗过,一直都是逆来顺受的模样。

高低贵贱既然不是天生的,印度低种姓为什么会安于现状,甘愿过贫困低等的生活呢?这一切还是要从雅利安人南迁印度说起。

(高种姓)

大约公元前14世纪,雅利安人的一支南迁印度后,很快征服了当地土著居民,创立了吠陀文化和种姓制度。种姓制度即把印度人分为4个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为了宣传、贯彻种姓制度,婆罗门教应运而生。婆罗门教实际就是印度教的古代形式,可以看作是印度教的前身。众所周知,宗教在人类社会中对思想的控制和禁固那是相当厉害的。无论是婆罗门教,还是后来代之而起的印度教,都把种姓制度作为核心教义,要求教徒严格遵守等级制度。

为了宣扬种姓制度,印度教制订了一套完整的学说,即人的高低贵贱一出生就决定了,根本无法改变。低种姓如果想变成高种姓,今生就要忍受一切苦难,等到轮回到下世这样的愿望就会实现。而如果不安于现状,干了印度教不允许干的事,来世就不会有好报。因为印度人基本上都是虔诚的印度教教徒,所以对印度教的这些规定和说辞深信不疑。他们当然不会做有违教规的事,更不会也不敢去冒充高种姓了。否则,下辈子过不上好的生活该怎么办?

当然,除了受印度教的禁固,低种姓者和高种姓外表特征也差异明显。低种姓肤色较深,个子较矮,和仍保留明显白人特征的雅利安人一看就很容易分辨出来。即使低种姓有个子较高、皮肤较白者,因为受教育程度较低,和生活环境与习惯的不同,就是冒充高种姓,人们一眼就能看出破绽。而一旦被发现冒充高种姓,这就相当于古代的僭越罪,是要被严厉惩罚的,甚至会被处死!

(低种姓)

既有宗教思想的严格控制,又有外表特征的明显差异,再加上法律制度的惩戒,印度低种姓者哪还敢去冒充高种姓呀,他们只能认命,等待轮回到下世再过好日子吧。


高山流水116820061


如果你实际看到印度人,就会知道低种姓的人是无法冒充高种姓的。

肤色的区分,由低至高。种姓越低肤色越黑,最黑的印度人比非洲人还黑,肤色浅的接近白人,所以,同样是印度人肤色差别非常大。

金钱地位区分,由于印度政权掌握在高种姓的富人手中,制定政策毫无疑问都是劫贫济富,更由于几千年来高低种姓人的王爷与奴隶不变的传统观念,低种姓人自认是奴隶,高种姓人想当然把自己看做是贵族亘古不变,差异的思想导致印度社会割裂。一小部分高姓人掌握社会绝大部分资源而大部分低姓人没有资源,可想而知最后的结果。

最近,印度的暴乱是全国性的,有越演越烈之势,如果你仔细观察,暴乱队伍里全是肤色较暗的低种姓人,有上面的表述你一定知道高种姓人是不会参入其中的。

大家也许还不知道,高种姓人的标志性饰物就是头上偌大的盘巾,总理莫迪就是高种姓人,他佩戴盘巾被世人所诟病,这无疑是向印度人宣布我是高种姓人,是王者,臣服于我吧。

低种姓与高种姓谁也冒充不了谁,除非摈除种姓。


地瓜土豆16


从生下来就灌输的思想改不了,大环境所致,如果一生下来就放在别的国家,那他就不会知道自己是低种姓了,也不会逆来顺受。


知行合一致良知


不是不冒充而是冒充不了,有肤色区分,还有世世代代都这样,而且种姓之间的居住地域也有区分的,跟奴隶社会差不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