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第一眼就被贾母嫌弃的雪雁,长大后继续拖了林黛玉后腿吗?你怎么看?

用户69001851


长大后的雪雁,并没有拖林黛玉后腿,反而起到了三个重要作用:

一是绛珠仙草“身外化身”的象征意义,

二是引出紫鹃(鹦哥)来到黛玉身边,为后续诡异结局预埋伏笔。

三是二次于剧情关键处,引动林黛玉和贾宝玉激烈情感碰撞,从而让宝玉吐露心声,成为捅破二人秘情的重要推动人物。

下面,将从二大方面,四个层次,来展开讨论,解读一下《红楼梦》小说的架构之繁复,人物设置之精巧,一个小丫头也蕴含着多重用意。



一 从雪雁快速成长过程来看,她并非累赘

雪雁在书中曾有多次出场,限于篇幅,择其中紧要几处来分析。

雪雁第一次出场,是林黛玉进贾府时。此时林黛玉年龄很小,6岁左右。随身丫头雪雁年方10岁,确实身量偏小,稚气未脱。

所以,贾母一眼便看出雪雁年龄太小,不懂人情世故,还要照顾更小的林黛玉,在贾府这种复杂的豪门贵府很难得力,就把自己的丫鬟鹦哥(后林黛玉为其改名为紫鹃),派给林黛玉。

雪雁第二次在书中出场,是林黛玉和贾宝玉去薛宝钗家做客,因下雪寒冷,雪雁专门来送小手炉给林黛玉。

此时,已是林黛玉进贾府二三年后,雪雁已经十二三岁。古代女子十五岁,即可举行笄礼后嫁人,而在现代来说,也已经是个初中女生的年纪。

雪天路滑,恶劣天气的情况下,雪雁仍可独自出来送暖炉,说明此时雪雁虽未成年,却已经可以正常做事了。



雪雁第三次重要出场,大概是在十七岁左右。这次出场时,已经成年了。

雪雁去王夫人处拿人参,却被赵姨娘叫住,要借她衣服,说急着赶时间,要去送殡场所。结果,被雪雁拿林黛玉和紫鹃做幌子,故意拖延时间,委婉拒绝了。

雪雁事后对紫鹃说,赵姨娘和她们无来往、无恩情,不愿弄脏自己人的衣服,却想借她的衣服去“脏地方”,所以很不愿意借。

从这段小情节,就可以看出成年后的雪雁,已经人情练达,心思灵活,即使面对主子一级的人物,依然可以临危不乱,随机应变,见招拆招,巧妙化解。

雪雁的第四次出场,是书中第六十四回,在沁芳桥偶遇宝玉时,“雪雁领着两个老婆子,手中都拿着菱藕瓜果之类”,为林黛玉私下祭奠之用。

此时出场的雪雁已经很熟练地带领其他仆妇做事了,说明这时候的雪雁,已经完全成长为林黛玉的得力助手,而且是心腹,做一些隐秘的私人祭奠之事,都安排她去办。

从以上四次典型的出场,基本勾勒出了雪雁的成长情况,可见雪雁长大后,不仅没有成为累赘,反而有许多重要作用。



二 雪雁在《红楼梦》小说架构中的重要作用,也说明雪雁不会成为累赘

其一,雪雁具有“绛珠仙草”身外化身和暗伏命运结局的象征意义

甲戌本《红楼梦》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中提到绛珠仙草时,脂砚斋批此处时说“绛”,红色;“绛珠”,红色的泪珠,即“血泪”之意。

林黛玉是绛珠仙草下凡历劫之身,是为酬还神瑛侍者贾宝玉的灌溉之情而来,以泪水酬还其甘露之恩。

而林黛玉自幼便带雪雁丫头在身边,从未分离过。这并非仅是贴身婢女的缘故,而是因为雪雁有着重要的象征意义。

雪雁,其实是谐音“血眼”二字。

泪从何来?

泪自眼睛流出。

血泪何来?

眼睛流血成泪,是为“血眼”。

雪雁的象征意义在于:

一方面,表明雪雁也是来自太虚幻境,并且“血眼”之名,乃是烘托绛珠仙子林黛玉的“血泪”之意,“血眼”即“血泪”的身外化身。

另一方面,预埋伏笔,交待80回后的结局。结局很有可能是,林黛玉起初以泪还宝玉,最后哭泣至无泪可流,便眼睛流血,以血泪偿还神瑛侍者贾宝玉。

而贾母去世后,贾家亦败落,林黛玉生存境况愈加恶劣,雪雁为了守护陪伴林黛玉,很有可能也是“血眼”流泪,主仆二人相拥泣血,悲惨而亡的结局。

其二,是作者谋篇布局,引出“紫鹃”的创作技法

作者曹雪芹有鬼神不测之才,一部《红楼梦》行文立意处处不重笔。

紫鹃这个人物的出现,牵扯到后续很多剧情的激烈矛盾冲突,影响到宝黛朦胧暧昧感情的破局。

因为,性格上林黛玉对于感情非常被动,虽然心有所属,但只会撒娇使性,并又无长远打算。

而紫鹃却是贾母做后台,又是本地人,还熟稔人情,胆大心细,深谋远虑,又和有权势的袭人、鸳鸯等交好成党,是个强有力的行动派。

所以,对于外来户、无根基的林黛玉来说,必须配一个这样互补的丫鬟,才能护持得住林黛玉,才能推动宝黛剧情的发展。

不然,林黛玉和贾宝玉二人,一个呆,一个痴,绣于心而讷于言,剧情如何发展?二人如何才能开口表明心声?

所以,作者曹雪芹在创作时,为了引入紫鹃这样一位有重要互补作用的人物形象,便设计了雪雁入荣国府时,年龄小而稚气未脱,贾母才会自然而然地,将自己得力的丫鬟鹦哥(紫鹃)派给林黛玉。

而后续的第五十七回章节中,紫鹃曾言“我并不是林家的人,我也和袭人鸳鸯是一伙的,偏把我给了林姑娘使。偏生她又和我极好,比她苏州带来的还好十倍”,可见紫鹃的重要性还要强过雪雁,所以作者必须设法引她入局。



其三,关键时刻引发宝黛情感碰撞

对雪雁出场着墨最多的有二处,而正是这二处却最为紧要。

一处是第五十七回,紫鹃嫌宝玉举止不庄重,训斥完宝玉就走了。宝玉心里因此苦闷不得解,在桃花树下独自发痴时,恰巧雪雁从此经过,发觉宝玉正在生气,便在回到林黛玉处后,闲聊中对紫鹃说了此事。

正因为雪雁闲聊说了这么一句,才引发紫鹃再次回去安慰贾宝玉,又以假话试探贾宝玉对林黛玉的感情如何,从而造成贾宝玉发了痴病,引来一连串反应,整个荣国府不得安宁,都来看视宝玉病情。

紫鹃和林黛玉因此事,也完全明白了贾宝玉对林黛玉的深厚感情。

另一处是第六十四回,雪雁又是偶然遇见宝玉,这次却是与宝玉闲聊中,说了林黛玉用瓜果祭奠之事。

正因雪雁所言,宝玉便放心不下,又特意去看林黛玉,不觉动情之下,对林黛玉说了半句吐露爱慕之情的话,实在是石破天惊之语!

接着,林黛玉所作的五首感叹历史才女的诗,被

宝玉发现。宝玉大赞之下,又题名为《五美吟》。

戚序本《红楼梦》此处有批语“《五美吟》与后《十独吟》对照”。可见,此处情节,竟预埋80回后伏笔,应有林黛玉和贾宝玉《十独吟》的情节。

从以上二处可以看出,雪雁每每于大关节处,闲闲地说一句,便有四两拨千斤之用,推动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感情大爆发,是推动二人感情升温的重要引线。

综上所言,雪雁长大后并没有成为累赘,

反而对《红楼梦》整体脉络的发展,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同时,也对丰满林黛玉的形象有重要的烘托作用;

对林黛玉的命运终局,有重大的象征意义。



[领略中国文化之美,解读文字背后隐藏的真义]


西词上仙


雪雁本来是林黛玉从自己家里带来的丫鬟,进入 的时候,贾母觉得只有10岁的雪雁太小,“一团孩气”,担心黛玉使唤起来“不遂心省力”,就把自己身边一个叫鹦哥的二等丫头给了黛玉。后来鹦哥这个人不见踪影,黛玉身边出现了一个贴心的紫鹃,所以一般认为紫鹃就是鹦哥。

总之,雪雁一到贾府,就被贾母指派的丫头挤到一边去了。林黛玉当时年纪也小,初来乍到,加上生性恬淡,当然也不会为雪雁争取。于是,从此雪雁就成了一个没什么存在感的丫鬟。

但是从书中的文本来看,我觉得说贾母谈不上嫌弃雪雁,只是觉得她太小,估计做不好服侍人的丫鬟工作而已。而这种固有印象,似乎也影响了读者。可能不少人对雪雁这个人物都有一个模糊的刻板印象,就是一个傻傻的没什么存在感的小丫鬟而已。

但仔细回看相关文本,我发现雪雁其实没那么简单。

论年龄,雪雁可能跟黛玉差不多。黛玉长大了,有了青春期少女的心事,难道雪雁还是继续保持幼童思维?不可能的。虽说书里的雪雁戏份很少,但是有两个地方,作者还是给了她一定的表现空间。仔细分析这两次雪雁的表现,太可圈可点了。

1.第57回,雪雁从王夫人那里取了人参给黛玉。黛玉还没醒,雪雁就交给紫鹃,同时告诉了紫鹃一件事。

“姐姐你听笑话儿:我因等太太的工夫,和玉钏儿姐姐坐在下房里说话儿,谁知赵姨奶奶招手儿叫我。我只当有什么话说,原来他和太太告了假,出去给他兄弟伴宿坐夜,明儿送殡去,跟他的小丫头子小吉祥儿没衣裳,要借我的月白缎子袄儿。我想他们一般也有两件子的,往脏地方儿去恐怕弄脏了,自己的舍不得穿,故此借别人的。借我的弄脏了也是小事,只是我想,他素日有些什么好处到咱们跟前,所以我说了:'我的衣裳簪环都是姑娘叫紫鹃姐姐收着呢。如今先得去告诉他,还得回姑娘呢。姑娘身上又病着,更费了大事,误了你老出门,不如再转借罢。'”

赵姨娘要去参加自家兄弟的葬礼,替自己的跟班丫头向雪雁借件衣服穿。雪雁觉得出殡那种场合不吉利,怀疑是赵姨娘她们自己有衣服不肯穿,反而要借她的。于是就找了个理由推辞,说自己的衣服都是紫鹃收着的,要先问过紫鹃和黛玉。这个托词出来,估计赵姨娘就没话说了,一来二去的也费时间,她们肯定就放弃了向她借衣服的念头。

雪雁说的这段话,让我对这丫头刮目相看:

首先是语言组织能力强。雪雁这段话里,涉及的人物有王夫人、玉钏、赵姨娘、赵姨娘兄弟、赵姨娘的小丫头小吉祥儿、紫鹃、黛玉以及雪雁自己。这么多人物,雪雁娓娓道来,谁借衣服、为什么借、自己为什么不借、用什么言辞推托,一件事说得明明白白。

其次,不仅说事清楚,而且遣词造句很用心。对赵姨娘,推说自己的衣服在紫鹃那里,说要请示黛玉和紫鹃,说黛玉病着,请示会耽误赵姨娘的时间,这些理由都是听起来让人无法反驳的客观事实。对紫鹃呢,就把赵姨娘借衣服的事形容为“笑话”,委婉提示赵姨娘平时对“咱们”没什么好处,这回借衣服也是为了去“脏地方”。这么一提醒,哪怕衣服放在紫鹃那里确实是托词,紫鹃也不会抱怨,反而会觉得雪雁考虑周到——当然不能把雪雁的衣服“弄脏”啊,雪雁也是代表潇湘馆的啊。

其实雪雁抬出黛玉和紫鹃来挡驾,赵姨娘肯定就放弃了。但是雪雁还是把这事报告了紫鹃,这正是雪雁的聪明之处。一来避免赵姨娘哪一天可能会对质露馅,二来避免紫鹃哪一天知道了可能会觉得雪雁爱撒谎有心机,对她印象不好。

雪雁向紫鹃报告之前,她还看见了在桃树下发呆的宝玉。当时她的心理活动是:“怪冷的,他一个人在这里作什么?春天凡有残疾的人都犯病,敢是他犯了呆病了?”——如果不仔细看,可能会觉得“春天凡有残疾的人都犯病”显示了雪雁的无知傻劲,但是结合“犯了呆病”来看,我就觉得雪雁厉害了:当代统计表明,抑郁症等精神疾病,确实在春天比较容易多发复发,估计跟春季乍暖还寒最难将息的外部环境刺激有关。而雪雁一个几百年前的小丫头,居然有这等见识,我真是肃然起敬。

雪雁向紫鹃报告之后,又继续报告看见宝玉的事:

雪雁道:“姑娘还没醒呢,是谁给了宝玉气受,坐在那里哭呢。”紫鹃听了,忙问在那里。雪雁道:“在沁芳亭后头桃花底下呢。"

于是紫鹃赶紧前去安抚宝玉,这就有了著名的“慧紫鹃情辞忙试玉”。可以说,没有雪雁这个简短的报告,就没有这个重大剧情了。而雪雁的报告看似只言片语,却隐藏了两个重要的信息:

第一,雪雁心思细密。她知道宝玉的“呆病”一般只会因黛玉而发作,但现在“姑娘还没醒呢”,她就知道,让宝玉发呆哭泣的肯定不是黛玉了;

第二,汇报宝玉的位置时,说得异常精准,“沁芳亭后头桃花底下”,两个参照物,两个方位词。我只能说,这职业素养,没谁了。

所以,谁说雪雁只是个笨笨的孩子?她分明就是林红玉或者平儿第二啊。只是隐藏太深,平时书中人和读者都没注意到她。

2.第64回,宝玉去看黛玉,路上遇见带着“菱藕瓜果”的雪雁。宝玉知道林黛玉是不吃这些凉东西的,就问雪雁拿这些干什么。雪雁又说了一番话。

“今日饭后,三姑娘来会着要瞧二奶奶去,姑娘也没去。又不知想起了甚么来,自己伤感了一回,题笔写了好些,不知是诗是词。叫我传瓜果去时,又听叫紫鹃将屋内摆着的小琴桌上的陈设搬下来,将桌子挪在外间当地,又叫将那龙文鼎放在桌上,等瓜果来时听用。若说是请人呢,不犯先忙着把个炉摆出来。若说点香呢,我们姑娘素日屋内除摆新鲜花果木瓜之类,又不大喜熏衣服,就是点香,亦当点在常坐卧之处。难道是老婆子们把屋子熏臭了要拿香熏熏不成。究竟连我也不知何故。”

其实一句话就可以回答宝玉的问题:我不知道。

但雪雁偏偏说了这么多。既描述了潇湘馆里相关的事情,又举出自己的几个假设,并且说明了自己推翻自己假设的原因。看到这里我真是越来越佩服雪雁姑娘,如果她生在当代,一定是个出色的秘书或助理,虽然自己没有判断的能力,但是可以把相关信息巨细无遗地向领导交代清楚,同时提供自己的思路给领导参考。

果然,宝玉根据雪雁的描述,猜度出黛玉是在私下进行秋祭,并且很贴心地决定先到凤姐那里走一遭,等黛玉的情绪缓一点之后再来看她。

这个情节在我看来,充分显示出雪雁善于观察的特点,她观察的不仅是事物,也包括人。比如宝玉不是她的主子,她完全可以不必跟宝玉说这么多,但她说了,显然是因为她知道宝玉和黛玉不分彼此,心意需要相互及时传递。

而且在雪雁跟宝玉说这些之前,还有个细节描写:

雪雁便命两个婆子:“先将瓜果送去交与紫鹃姐姐。他要问我,你就说我做什么呢,就来。”那婆子答应着去了。雪雁方说道……

很细心地支开两个婆子,同时还对紫鹃有交代。这样的处理手法,真的滴水不漏,我仿佛再次看到平儿,甚至是薛宝钗的影子。

这样的雪雁,怎么可能给林黛玉拖后腿?从这两次露面看来,雪雁简直就是隐藏的高人啊。一方面,她恪守本分,接受紫鹃的领导,事事先向紫鹃汇报;另一方面,她一边藏拙一边有为,对谁坦率,对谁隐瞒,她心中有数,清楚得很。

看看雪雁对赵姨娘、紫鹃和宝玉说的话,就知道她是站在黛玉这边的。只是可能习惯了自己的位置,所以不会有逾越职责之外的更多动作吧,这大概也可以归结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物似主人形”,长期受黛玉影响,雪雁可能也是不争不抢的性格了。

写到这里我都有些感慨,如果雪雁早点被发掘出来,也许黛玉除了紫鹃之外还会多一个得力帮手,境况可能会好一些也说不定啊。

以上是头条号“海阔天空诗酒花”的回答。欢迎在今日头条APP关注“海阔天空诗酒花”,图文、问答、视频,海阔天空随便聊。


海阔天空诗酒花


人皆以为黛玉身边紫鹃是一重要人物,却常常忽略了她身边另一个左右手一一雪雁。雪雁是林黛玉从家中带来的丫鬟,约十岁左右,本身还是孩子,名义上是服侍黛玉,其实是黛玉玩伴。但年纪稍长,处处为黛玉着想,却不显山不露水,是黛玉身边最佳助攻。



进入贾府,贾母将身边的一个叫鹦哥的二等丫头给了黛玉,并非是嫌弃雪雁,只是觉得雪雁“一团孩气”,担心黛玉使唤起来“不遂心省力”,况且,鹦哥一一也就是后来的紫鹃,到了黛玉身边后。也并能不改变雪雁的地位。雪雁仍然长伴在黛玉左右。成为得力助手。

比如第八回,宝玉听宝钗劝说,答应不喝冷酒,黛玉心内犯酸,却无从发作,恰在这时,雪听从紫鹃的安排为黛玉送手炉,这可相当于为困了的黛玉送来了枕头,黛玉借说奚落雪雁而奚落宝玉:

"哪里就冷死了我!”“也亏你倒听他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呢。”



比如第六十四回,宝玉去潇湘馆路上,遇见雪雁带着“菱藕瓜果”,就问雪雁拿这些干什么。雪雁有条不紊的向宝玉描述黛玉言行 :

……又不知想起了甚么来,自己伤感了一回,题笔写了好些,不知是诗是词。叫我传瓜果去时,又听叫紫鹃将屋内摆着的小琴桌上的陈设搬下来,将桌子挪在外间当地,又叫将那龙文鼎放在桌上,等瓜果来时听用……究竟连我也不知何故。

这里并未告诉拿瓜果目的,只让宝玉自己去猜测,既显出雪雁口齿之伶俐,也足见雪雁之慧,她是黛玉侍女,对黛玉言行当了解几分,自然也知黛玉又思念父母,想心祭,也明明知道宝玉当时去潇湘馆不太合适,却并不明说,只让宝玉自己判断何去何从,这比慧紫娟试莽玉还要来得婉转高明。



另外,雪雁思虑周详,做事缜密,也不能小觑。第57回,赵姨娘要出去给他兄弟伴宿坐夜送殡去,跟着的小丫头子没衣裳,要借雪雁的月白缎子袄儿,雪雁拒绝了,说她的衣裳簪环都是紫鹃姐姐收着,让她们再转借去。事后,雪雁又把此事告诉了紫鹃,以免将来万一说起来穿帮,也免得紫鹃怀疑自己拿紫鹃做事筏子,可见雪雁也是八面玲珑之人。



而且雪雁观察细致,表述准确,且很能根据情况多方联系,把事情推测个八八九九,却又不出风头,是一个深藏不露的角色,如果黛玉不死,只能是黛玉的得力干将,哪里会拖黛玉的后腿?


萍风竹雨123


林黛玉家到底有钱没钱,这事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总有人找出一万种理由说林家如何如何有钱。我想说,如果林家有钱,必然会有得力的丫头使用,不像鸳鸯那样,起码紫鹃那样也该有吧?不会女儿进京,只因为亲戚家有钱就带来一老一小两个最差的人过来服侍,谁不知道亲戚再好也不如自己的?林黛玉进京带来的奶妈王嬷嬷和小丫头雪雁,一定是林家能安排的最亲最好之人。可这样的人,贾母第一眼就觉得不行,干脆都换了贴身服侍者。这也变相说明,林家远不如贾家富贵。

雪雁作为林黛玉在家的贴身丫鬟,完全没有鸳鸯袭人那样的尽心周到,贾母眼中还一团孩儿气。表明雪雁当时年纪还小。就算比林黛玉大一点,也不超过十岁。林黛玉在家日常贴身丫头如此小,甚至比不上贾母心中的二等丫头鹦哥(紫鹃),试问林家真有钱都用来干嘛了?

曹雪芹通过雪雁是林黛玉贴身丫头,对比平儿,鸳鸯,袭人,甚至紫鹃这个二等丫头来隐喻林黛玉来贾家是有点寒酸的。她母亲在家和她说外婆家与别人家不同,她眼中贾家三等仆妇气度不凡,见到贾家的规矩,富贵,一步也不敢行错,都表明林黛玉的拘谨,这与薛宝钗初来的从容大气完全不同。可说只通过雪雁一人,就知道林家诗书大族,绝不是富贵无边,哪怕林如海作为巡盐御史,可若她是清官,一样也不会有过多大钱。

雪雁这个姑娘着墨不多。只了了几次出场。八十回结束,连性格都还模糊。只有赵姨娘要借她月白色衣服才真实有过出场,其他都跟在紫鹃后边走过场。但如果脂砚斋批语《一捧雪》暗示贾家被抄家,那么雪雁在八十回后就特别重要了。


贾雨村得了甄士隐五十两银子,科举高中当官后见到甄家人,娶了人家的丫头娇杏,对甄士隐的去向,甄英莲的去向不管不顾,对甄士隐妻子也不管。在发生葫芦案后明知道香菱是甄英莲为了升官发财还是胡乱判了葫芦案,这是贾雨村第一次忘恩负义。

贾雨村得了林如海举荐,借助贾家升官发财,攀附上贾家,看似贾家一党,其实不然。七十二回,突然讲到贾雨村被降官了,贾琏对此充满不屑,认为这样的人少交往为好。贾雨村为了自己一定会求贾家,但此时贾家是否还有能力管他未可知。贾雨村狗急跳墙完全可能和贾家反目成仇。这样,【玉在椟中求善价】的解释就有了。脂砚斋批语说这句对联说的是林黛玉。结合贾雨村出卖甄英莲升官发财,不难想象贾雨村会再一次出卖林黛玉寻求升官的机会。对于贾雨村来说,甄家和林家是他升官的两次机会。也是曹雪芹运用对比的手法暗示林黛玉结局的细心描写。


熟悉《一捧雪》剧情的都知道,主角莫怀古看中提拔的汤勤忘恩负义出卖莫怀古,造成莫怀古家破人亡,而所图就是莫怀古的侍妾雪艳。无巧不巧,林黛玉的丫头又叫雪雁。贾雨村如果对林如海一家像对甄士隐一家忘恩负义的话,林家确实缺了一个“娇杏”,那么雪雁最后会不会是林家的“娇杏”呢?

雪艳作为《一捧雪》关键人物,是莫怀古家破人亡的主因。最后雪艳假意嫁给汤勤,洞房花烛杀死汤勤,著名的一捧雪案才算偃旗息鼓。莫怀古从此隐姓埋名,下落不知。《红楼梦》自然不可能完全照搬《一捧雪》,我认为贾宝玉极可能有类似莫怀古畏罪潜逃的情节,否则无法说明抛弃发妻薛宝钗的渣男行为,用爱情来解释很幼稚。而玉杯一捧雪极可能代表了林黛玉。贾雨村倒戈皇帝,成为皇帝走狗,出主意将林黛玉赐给北静王做妾。林黛玉无奈出嫁,宝黛爱情灭亡,林黛玉不甘心委身他人,为北静王所厌弃(类似鹡鸰香串珠的寓意),与贾家关系也降到冰点。皇帝分化了四王八公势力,各个击破。林黛玉泪尽而亡,贾宝玉隐姓埋名他乡,薛宝钗半生守活寡。至于雪雁,是否会复制“雪艳”复仇之路,实在难说!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80回本

《红楼梦》通行本120回本

《工笔红楼梦》清.孙温


君笺雅侃红楼


“贾母见雪雁甚小,一团孩气。”当时雪雁只有十岁。贾母嫌弃雪雁太小,带来的王嬷嬷又极老。“料黛玉皆不遂心,将自己身边一个二等小丫头名唤鹦哥的与了黛玉。”这是贾母疼爱黛玉的行为。那么林如海为什么安排雪雁跟随黛玉而来呢?肯定是黛玉看好认可的。说明雪雁不但胜任自己的本职工作,而且对路黛玉的心思。雪雁虽小,并不一般。

鹦哥跟了黛玉,被改名为紫鹃。紫鹃这个名字意思,应该是杜鹃花中杜鹃鸟,恬静、美丽、安祥。紫鹃让黛玉赏心悦目,服侍黛玉诚心诚意细心贴心,是难得忠心赤胆的贴身丫鬟。她们最后成为知心朋友,紫鹃帮了黛玉很多忙。雪雁,是一种大型白色的鸟,爱在蓝天翱翔。栖息地多选在沼泽地、沙洲、湿草甸、沿海的农作地及稻茬地。雪雁丫鬟的名字,肯定是黛玉所赐。黛玉为什么赐给一个丫鬟这样不凡的名字?说明雪雁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守得住寂寞,创得了辉煌。单从名字看,雪雁志向远大,能力也应该在紫鹃之上。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假如黛玉做了宝二奶奶,那么紫鹃是黛玉贴身服侍暖心的丫鬟;雪雁是黛玉管理贾府的左膀右臂,她会得到重用,也一定能胜任。

雪雁不可能拖黛玉的后腿,她是黛玉的心腹,她尽可能的帮助维护黛玉。是个难得的大有发展前途的好下属。




墨韵飘香MYPX



田园166841133


红楼里有太多的女儿,钗黛自是众人关注的焦点,也总有些女儿也是众香国里淡淡的一抹却少人提及,比如雪雁。

提起林姑娘,首先想到的是她身边的紫娟。就像宝玉的袭人,宝钗的茑儿,仿佛理所当然。可是不要忘了,雪雁才是林姑娘打小带过来的贴身侍女。为什么会是这样呢?

雪雁是为数很少的食草鸟类,它们终生不肯杀生,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雪雁身披洁白的羽毛,黑色的翼尖点缀其中,相映成趣,越发显示出瑰丽多姿。这是词条里关于雪雁的解释,却发现非常像红楼里的雪雁,与世无争、瑰丽多姿,冥冥里却总有些黛玉的影子。想来黛玉为她取这样的名字,总是有些道理的。雪中的孤雁不正是黛玉的化身吗?

黛玉刚入贾府时,老太太就说过她带的人老的老,小的小,想那时雪雁不到十岁,当然是个不谙世事的小女孩。于是将自己的丫头鹦哥给了黛玉,这便是日后的紫鹃。这好比,你鞍前马后跟随领导多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忽然一天一个从总公司空降的人才取代了你,从此你只能做她的副手了。

雪雁服从紫鹃的领导。

从书中看雪雁与紫鹃的关系很好,五十七回 慧紫鹃情辞试忙玉 中有这样一件事。赵姨娘的兄弟死了要回去伴宿坐夜,她可能嫌那地方脏便为丫头小吉祥借衣服,碰巧遇上雪雁,雪雁是这么说的:“我的衣裳簪环都是姑娘叫紫鹃姐姐收着呢。如今先得去告诉他,还得回姑娘呢。 姑娘身上又病着,更费了大事,误了你老出门,不如再转借罢。”从这里不难看出平日里紫鹃对雪雁的照顾及领导,而对于这些雪雁是心安理得的接受。必竟紫鹃是高雪雁一级的,可是雪雁业务能力真得弱于紫鹃吗?她为什么这样甘心服从组织安排。雪雁打小服侍黛玉,对姑娘的秉性应当更了解,当姑娘想念家乡泪落纷纷时应当给予更贴心的问候,可是她没有;当姑娘因为与宝玉闹情绪又怄气洒泪时,安慰姑娘了吗?她也没有;宝玉大病,姑娘性急之下刚喝下的解暑汤全吐了出来,上前拿帕子接住的是紫鹃,……太多了,所有所有都是紫鹃在做。她做的不过是帮紫鹃递东西,帮黛玉传个话等此类三等小丫头做的杂事。所以宝玉那句“若同你家小姐共鸳帐,哪舍得你铺被铺床”是对着紫鹃说的。从此她距离成为黛玉的心腹愈来愈远,并最终成为一个谁都可以替代的无可紧要的人。

雪雁个性使然

对于这一切,雪雁没有去争,没有恼,只是默默继续着份内的事。虽然这与紫鹃的身份有些关系,但与雪雁自身的个性有很大关系。贾府也许不会让一个本不属于他们的外人享受副小姐的代遇。老太太的人我们不能得罪,但我们可以平起平坐的。像袭人与晴雯,正因为晴雯的要强才敢于同袭人争风吃醋,至少在宝玉心中甚至比袭人还要重要一些,但她们都是宝玉最重要的人。紫鹃代表老太太的直接关怀,雪雁我可是姑娘从小的心腹。雪雁不会这样想,雪雁是老老实实将心腹的位置拱手相让了。就像前面说的,该做的她没有做。从此,黛玉心里最重要的已经是紫鹃。

让很多红迷最不愿接受的便是续书中雪雁竟然成为宝黛大婚时调包计的帮凶,是她扶着宝钗进了宝玉的洞房,最终骗过宝玉那痴痴的眼睛。对于这一笔,不是紫鹃是正确的。我认为非常符合雪雁的性子,单纯没有心计,习惯俯首听命,

这就是雪雁。可爱的,纯纯的小女孩。

于是,当黛玉泣血而尽时,紫鹃被分到宝玉房中,终究也是个了结。而雪雁这个真正属于黛玉的人,却被胡乱配了人。一个水样的女儿没有了,再来就已变成X婆子。


红迷轻罗小扇


贾母第一眼嫌弃雪雁,嫌弃的是她“一团孩子气”恐怕不能服侍好黛玉,于是把自己的二等丫头鹦哥给了黛玉。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作者这样写,是为了突出贾母对黛玉的喜爱,生怕年纪小的丫头服侍不好,并不是嫌弃雪雁的不聪明,并且,雪雁是一直陪在黛玉身边的。

比如她在之后的第一次出场,就是黛玉去宝钗那里玩,她听紫鹃的吩咐,给黛玉送手炉儿,黛玉借机骂她“那里就冷死我了,”在这一段里,黛玉借着骂她,暗骂宝玉不听自己的,又顺带捧了薛姨妈,所以惹得宝钗是说,可恨颦儿的小嘴,叫人恨也不是,爱也不是。当时的雪雁,可是没有回嘴,静静的被自己家的姑娘说了一通。



第二次出场,就是黛玉叫她安排素的瓜果,路上碰到宝玉,那可是非常伶俐的和宝玉聊天,不止是说了黛玉的现状,还略微的露意,示意宝玉去看,可以说,她也是在用心的维护她们家的姑娘,在我心里,她和紫鹃,莺儿一样,也是非常娇俏温柔的丫头, 她可不是没有存在感的丫头。


尤其是在赵姨娘要问她借月白袄子去奔丧的时候,她觉得自己的袄子被穿去那样的脏地方不好,于是委婉的说,衣服都是给紫鹃姐姐收着的,如今拿,还要回姑娘,让赵姨娘知难而退,并且在回来的时候,看到宝玉坐在桃花树那里伤心呢。她不单是关心的问,并且还告诉紫鹃。可以说,这个聪明的小丫头,可是一直实心实意的跟着自己家的姑娘,并且像紫鹃一样的忠心,时时刻刻都在维护着自己家的姑娘。她的戏份虽然少,却是一点也不矫揉造作,是非常热心实心并且聪明的好姑娘。


荷唯洛之恋


个人认为题目出得有些问题,雪雁被贾母嫌弃了吗?并没有。书中只是说贾母觉得黛玉带来的嬷嬷和丫头老的老,小的小,怕照顾不周,所以将自己身边的鹦歌给了黛玉。这是让贾母体现爱心的时刻,又不能显得太突兀,好好的为什么外孙女一来就要给她人使,这不是要让黛玉遭人忌恨吗?所以说雪雁小不中用。

事实上,我们知道,黛玉初进贾府时应该是六至七岁,雪雁作为是林如海为林黛玉选配的唯一能来贾家照顾自己的宝贝千金的丫头,一定是黛玉原来在家中的丫头中最好的一位,以林如海的眼光,绝对不会差到哪里去。雪雁可以说是陪伴了黛玉所有的时光。后来黛玉去世,雪雁便没了下文。我想作者之所以给她这样起名,也是满心里对她心情怜惜和同情。当有一天她的主子都不在的时候,还有谁会去管她的生死呢?她的结局就是一只孤单的大雁吧。贾家不是她的家,林家也没了人。想想都替她心疼。

没觉得雪雁拖黛玉的后腿,只不过,在贾府里,连她的主子都是客,都要说话做事皆小心,又何况是她一个丫头呢?所以我们在读书的时候觉得雪雁的存在感不强的道理也在此。

我是苏小妮,喜欢我的回答请点击关注和分享!


苏小妮


黛玉进贾府,只带了两个人来,“贾母见雪雁甚小,一团孩气,王嬷嬷又极老,料黛玉皆不遂心省力的”,对黛玉的丫鬟老妈子不满意。一进门就遭到了贾母的嫌弃,王嬷嬷和雪雁的未来会如何?

其实,贾母不满意是真的,说“嫌弃”,有点过了。送丫鬟鹦哥,不过是为了表现贾母对黛玉的疼爱,担心黛玉不能“遂心省力”,而不是表示这两个人不能干、不忠诚。


举几个例子类比一下。湘云当初在贾府住,贾母派了袭人服侍她;后来又派了翠缕,到湘云回家,干脆就把翠缕给了她了。在这个过程中,史府不可能没派丫鬟婆子服侍湘云,况且当时还有其父母、祖母在世。难道贾母也是嫌弃史家的奴才了?

再说宝玉。他屋子里丫鬟规模是最为庞大的,据王熙凤列举,竟有十五个人,还不包括老妈子。而这些丫鬟中,至少有袭人、晴雯两个,是由贾母拨给宝玉的(袭人还算借调),也未必是同时拨给,总有个先后。难道是嫌弃了一个,才拨给另一个吗?


就是王熙凤,看中小红口才爽利,调到自己身边使用。“如今除了我随手使的丫头老婆之外,我就怕和他们说话”,还介绍了调教平儿的过程。她对自己“随手使的丫头老婆”是满意的。先中小红,并不是嫌弃原来的“随手使的丫头老婆”。

从这几件事例可以看出,派新人去,并不表示嫌弃旧人。而王嬷嬷极老、雪雁极小也是事实。林如海如何派了这样两个人跟黛玉同来,当然是有他的考虑,本文不作探讨。问题是以贾府的排场,只有一个丫鬟是太少了。迎春等人,都有“贴身掌管钗钏沐两个丫鬟”及老嬷嬷、小丫鬟。也就是说,每人都有两个大丫鬟。


贾母把鹦哥给黛玉,是补足她的奴仆配置,而不是以鹦哥取代雪雁和王嬷嬷。雪雁年小,当然会渐渐长大,应该是越来越“遂心省力”。王嬷嬷“极老”,当然不会缩小了,可是宝玉的奶妈李嬷嬷也并不年轻。因为给晴雯的豆腐皮包子,就是被李嬷嬷要去“拿来给我孙子吃去罢”——孙子都能吃包子了,当奶奶的就算早婚,也得是中老年而不可能是少妇了。

好在贾府对下人“恩多威少”,李嬷嬷虽然退休,宝玉过生日来专门到她家去行礼。王嬷嬷即使越来越老,不能再服侍黛玉,也可以领着退休工资养老,那就算她的终身结果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