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9 四篇重磅文章,讀懂“強富美高”新江蘇五年實踐(收藏)

2014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蘇時,提出建設“強富美高”新江蘇的明確要求。五年來,江蘇廣大黨員幹部時刻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託,積極推進各方面高質量發展走在全國前列。

為此,《群眾》2019年第23期“特別關注”欄目刊發四篇系列文章,梳理江蘇五年來的成就,並作了深入分析和解讀。一起來看!

四篇重磅文章,讀懂“強富美高”新江蘇五年實踐(收藏)

四篇重磅文章,讀懂“強富美高”新江蘇五年實踐(收藏)

奮力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走在全國前列

習近平總書記一直關心江蘇經濟發展,2013年初在全國“兩會”期間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提出,要將深化產業結構調整作為三大重點任務之一,2014年底視察江蘇時提出要推動經濟發展邁上新臺階,建設“強富美高”新江蘇,2017年底視察江蘇時強調要堅守實體經濟,推動創新發展。江蘇廣大黨員幹部時刻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強富美高”的囑託,不斷深入思想解放、深化改革開放,積極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走在全國前列。

將實體經濟作為現代經濟體系的根基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江蘇緊扣中央關於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戰略部署,做好“加減乘除”法,牽牢產業結構調整這個“牛鼻子”,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堅持“調高調輕調優調強調綠”的發展導向,在存量上注重調整結構,在增量上注重鍛造核心動力。針對傳統產業佈局廣、體量大的特點,我省把存量調整作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針對部分產業存在產能過剩的客觀情況,以存量壓減帶動結構增優,堅定不移利用市場機制依法依規去產能。

同時,引導傳統產業改造提升,實施技術改造項目,大力推進“兩化”融合,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對傳統產業的改造提升。在增量上堅持高端引領,主攻高端技術,發展高端產品,突破高端環節,通過搭建創新平臺,優化空間佈局,厚植生態優勢,夯實基礎設施,強化體制保障,加快構建以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導、服務經濟為主體、先進製造業為支撐、現代農業為基礎的現代產業體系,不斷推進產業邁向中高端。

構建自主可控的先進製造業體系。一是推動企業創新突破,增強關鍵技術控制力。鼓勵引導江蘇企業積極參與國家工業強基、短板裝備等重大工程和技術攻關計劃,承擔關鍵技術攻關任務,著力突破一批“卡脖子”的關鍵基礎材料、裝備、工藝和零部件。結合江蘇產業發展實際,聚焦關鍵性、前沿性產業領域,提出對重點產業發展有推動作用、需重點突破的技術清單,支持創新能力強、創新創業意願高的龍頭企業承擔技術任務、取得突破。

二是構建產業生態網絡,增強產業集群帶動力。依託省級以上經濟開發區、高新區、產業示範基地等各類產業集聚載體,提高主導產業集聚度,完善公共服務功能。依託產業聯盟、行業協會、專業服務機構等社會化主體,培育新型集群發展促進機構,形成組織共治的集群發展模式。

三是促進強鏈補鏈固鏈,增強產業鏈條整合力。以培育世界一流企業為目標,聚焦規模優勢明顯、具備產業鏈整合能力的龍頭企業,加強上下游協作配套。引導各地聚焦優勢主導產業,圍繞龍頭企業延伸產業鏈。聚焦專業基礎好、創新意識強、發展潛力大的“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實施千企升級培育計劃,形成一批具有一定國際影響力的隱形冠軍。

優化實體經濟發展的區域佈局。為打破蘇南、蘇中、蘇北三大板塊的地理分界和行政壁壘,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江蘇提出構建“1+3”新型區域產業發展格局,以新的發展佈局帶動發展優勢的重塑,促進各地立足不同的基礎條件和資源稟賦,轉變發展思路,探索發展新路,引導各地走適合自身特點的產業特色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之路。

省委明確要求,要進一步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形成各具特色、各展所長的發展格局。南京要充分發揮省會城市的輻射帶動力,提高城市首位度,加快建設綜合交通樞紐;蘇州、無錫等城市要根據現有基礎和發展需要,在更高層次上進行規劃建設,提升城市能級。

以科技創新支撐經濟新舊動能轉換


江蘇把推進自主創新作為中心環節,注重發揮科教人才優勢,大力實施科技創新工程,推動經濟發展儘快轉入科技引領、創新驅動的軌道,努力打響“江蘇創造”品牌。

加強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一是堅持基礎研究為先導,堅持關鍵共性技術研發為引領。大力實施前瞻性產業技術創新專項,聚焦人工智能、高端芯片、智能製造等前沿產業領域,採取“項目+課題”的方式,組織實施關鍵技術研發項目。

圍繞未來網絡、戰略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重點方向,一方面不斷改善地方科研基礎條件、優化科技創新環境;另一方面,集中力量、集聚資源、集成政策,加快推進一批科研創新平臺建設,進一步夯實創新基礎、推進開放共享、優化要素配置。

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江蘇提出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與北京、上海錯位發展、銜接配合,強調面向產業的科技創新,強調科技與產業的緊密結合,提升江蘇產業特別是製造業的技術層次和競爭力。

一是建設一流產業科技創新載體。通過提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建設水平,佈局建設一批產業技術創新中心,建立高水平海外產業技術研發載體。構建代表世界先進水平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群,培育形成納米科技、石墨烯、高性能碳纖維等全球有影響、附加值高的產業創新集群。

二是構建開放式產業科技創新網絡。鼓勵深度融入全球研發創新網絡,深化與世界創新強國和國際知名機構的交流合作,建立一批產業技術國際合作平臺,提升國際創新園區發展水平,廣泛集聚國際創新資源。

三是打造與國際接軌的產業科技創新生態。加強知識產權運用和保護,充分發揮知識產權促進創新創業的重要激勵作用,不斷完善和深化知識產權政策環境、制度環境和公共服務體系。

產業鏈與創新鏈互動發展。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完善資金鍊,強化科技同經濟對接、創新成果同產業對接、創新項目同現實生產力對接,產業科技創新能力進一步提升。

一方面,構建產學研協同創新網絡。深化與大院大所合作,建設一批國家級重大產業技術研發機構和創新平臺,推動產業重大科技成果在江蘇的集群轉化,促進產學研深度合作和產業鏈上下游的資源整合。

另一方面,深入實施前瞻性產業技術創新和重大科技成果轉化。如常州努力打造“東方碳谷”,石墨烯產業集聚度全國第一,10項應用技術“全球第一”;南京未來網絡已被確認為我國互聯網領域唯一一項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

四篇重磅文章,讀懂“強富美高”新江蘇五年實踐(收藏)

營造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良好環境


強化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江蘇主動應對各種困難和挑戰,持續強化金融支持實體經濟工作,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營造了良好的金融環境,著力解決企業“融資貴、融資難”問題。積極推動法人銀行機構開展小微企業轉貸方式創新試點。有效降低企業續貸中“先還後貸”面臨的資金週轉壓力。

同時,推動市縣兩級設立各類轉貸基金,推動省再擔保集團發揮支小扶微作用。以服務“小微”的業務規模、客戶數量、擔保費率、風險控制等為考核導向,鼓勵擴大“政銀擔”業務合作規模,降低地方企業融資成本。努力解決民營企業融資難問題,指導省再擔保集團加大對民營企業貸款和發行債券的增信支持。

大力支持民營經濟發展。江蘇高度重視民營經濟發展,著力優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堅持不懈推進民營經濟降本增效。出臺《關於促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大力推進民營企業降本減負,建立多部門聯合工作機制,推動部門之間的協調和政策落地落實。深入貫徹落實中央和江蘇民營企業家座談會精神,推進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構建由工商聯牽頭的會企聯動法律服務體系,建設“律師顧問團”為民企提供法律保障。

不斷優化營商環境。以“服務質量最優、辦事效率最高、法治環境最佳”為目標,一方面以減證照、壓許可為重點,進一步放寬市場準入,逐步實現所有涉及市場準入的行政許可事項按照“證照分離”改革模式進行分類管理,實現全覆蓋。另一方面不斷優化法治環境,以利企便民為出發點,不斷優化涉企事項服務,深化企業登記全程電子化改革,逐步實現無紙化智能化,完善市場主體退出制度,探索建立全流程一體化企業註銷登記服務平臺。

摘編自《群眾》2019年第23期

作者:陳 柳(作者系南京大學長江產經研究院教授)



四篇重磅文章,讀懂“強富美高”新江蘇五年實踐(收藏)

百姓富:讓發展成果有更多“民生含量”

作為全國經濟發達省份、一貫承擔“為全國發展探路”的責任,近5年來,江蘇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擘畫的“經濟強、百姓富、環境美、社會文明程度高”藍圖,以強烈答卷意識,築牢初心使命,補短板、強弱項,打基礎、謀長遠,織密富民保障網,讓發展成果有更多“民生含量”,奮力書寫經得起實踐、人民、歷史檢驗的高水平全面小康江蘇篇章。

發展富民產業,書寫富民新答卷


時間如刻尺,標記奮進者的足跡。

2014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調研時,殷切希望“建設經濟強、百姓富、環境美、社會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蘇”,要求推動經濟發展、現代農業建設、文化建設、民生建設、全面從嚴治黨邁上新臺階。5年來,江蘇將“強富美高”作為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取得階段性成果:地區生產總值突破9萬億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萬元。

“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從小聽著82烈士故事長大的淮安市劉老莊村黨總支書記朱林,發動村民填溝增地,壯大集體經濟,徹底改變了過去沒有水泥路、環境髒亂差、村集體經濟負債的局面。劉老莊村588戶村民全部住進紅色家園小區,生活垃圾定點清運率、衛生廁所普及率等均達100%,人均年收入逾2萬元。

因地制宜打造富民產業。盱眙龍蝦、陽山水蜜桃、東海水晶……各類“富民品牌”知名度大增,吸引越來越多年輕人加入其中,改變了“飽經風霜、滿臉滄桑”的傳統農民形象。無錫陽山鎮水蜜桃栽培面積達3.2萬畝,年產量約5萬噸,很多果農年收入逾10萬元。發展富民產業,群眾既沒經驗、又憂銷路,幹部必須帶頭做示範、跑市場。“既可以做菜,又能入藥,瓜蔞籽還註冊了‘興呱呱’品牌。”宿遷市大興鎮宣傳委員王雙爽示範種植了幾十畝瓜簍,每次遇到來客都要大力推介。如今,當地萬畝瓜簍長勢喜人,豐收在望。

耿車踞宿遷西大門,歷史上,地處黃泛區,十糧九不收,不少村民被迫出門“拾破爛”餬口,有的成為“討飯郎”,民間流傳著“糠菜半年糧,四處去逃荒”的民謠。敢為人先的耿車人在廢舊塑料堆裡“扒黃金”。最高峰時,全鎮3.8萬人有2.5萬人從事這一產業,年交易量逾150萬噸,交易額30多億元。“昔日‘討飯郎’,也把蜜來嘗。”但廢舊塑料加工附加值低,汙染卻很高,這樣的“耿車模式”註定不可持續。

2016年初,耿車鎮出臺全面關停廢舊塑料加工企業的決定。歷時兩月餘,耿車取締關停近5000個加工點和貨場,清運垃圾50多萬噸,疏浚河道,復墾土地,栽植苗木,修復生態,困擾群眾20多年的環境汙染問題逐步解決。與此同時,耿車人再次掀起幹事創業熱潮,綠色園藝、電商創業、物流快遞、塑料製品精深加工“四大產業”集聚約2萬人。轉型後的耿車2018年銷售額達50多億元,比2015年增加20多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87萬元,比2015年增加4000多元。宿遷市委書記張愛軍說:“我們正加快推進生態經濟化、經濟生態化,以含綠量提升發展含金量。”

精準補短板,不讓群眾住著危房“被小康”


治理之道,莫要於安民;安民之道,在於察其疾苦。

宿遷市泗洪縣陳圩鄉大王莊村村民王桂勇今年辦了件舒心事。7月10日,在泗洪縣不動產權證辦理服務大廳,王桂勇從工作人員手中接過了不動產權證書。當日,泗洪縣共有58戶農民領到不動產權證書。這是江蘇部署改善蘇北地區農民群眾住房條件工作以來,蘇北五市頒發的第一批不動產權證。

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中,江蘇聚焦發展和民生問題,圍繞解決存在的突出問題和群眾反映強烈的熱點難點問題,引導黨員幹部找準工作和發展中的薄弱環節,把精力聚焦到補短板強弱項上來,立查立改、即知即改,精準號脈、對症開方,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石棉瓦遮雨、土坯牆擋風,簡陋的磚瓦房年久失修,每次大風暴雨都是考驗……在省委主要領導看來,江蘇全面小康的短板在蘇北,蘇北的短板在農村,農村的短板在住房條件。“去年我們做了調查,蘇北僅20世紀80年代以前的農房就有近50萬例,其中大多數是年代久、面積小、質量差的單磚房,甚至還有危房。如果現在不重視,等國家這一輪扶貧搬遷結束時,蘇北可能會成為農村住房保障落後地區。”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江蘇省委提出“決不讓群眾住著危房‘被小康’”。江蘇全面啟動蘇北農房改造工程,計劃3年內改善蘇北30萬戶農村住房條件,今年省級財政已預撥101億元專項資金,年底前改善10萬戶農民住房條件,同時還將完成9691戶省級建檔立卡低收入農戶農村危房改造任務。

“不僅要住得好,還要留得住鄉愁。”在鹽城市住建局村鎮建設處處長徐愛文看來,農房改善要充分尊重農民意願,不僅提供進城、入鎮、搬進新型社區、按規劃就地新建等多種選擇,同時還要注重保留農村特色,比如村口建設本村特色標識,每戶有小菜地……

四篇重磅文章,讀懂“強富美高”新江蘇五年實踐(收藏)

織密民生保障網,推進共同富裕


江蘇下大力氣增強農村醫療、教育、養老等薄弱環節,推動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讓農民群眾過上與時代同步的現代城鎮生活。同時,踐行“先富帶後富”,縮小南北差距,推進共同富裕。


貧困線從4000元提升到6000元,農村低保最低標準提高到每人每月430元;出臺“富民33條”系列舉措,努力讓老百姓的“錢袋子”鼓起來;建成城鎮社區15分鐘醫療、文化、健身、養老等服務圈,讓城鄉居民享受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務;開展教育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治理,重點解決校外培訓亂象等難題……

近年來,從託高底線到創業富民,從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到破解看病、上學、養老等焦點問題,江蘇的“民生紅包”越來越大。就業是最大的民生,2018年江蘇公共財政用於民生領域支出佔比達75%,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4.72萬元和2.08萬元,城鎮新增就業153萬人,扶持30.1萬人成功創業。

作為“隱性財富”的各種公共服務保障不斷加強。如醫療保險待遇,包括17種抗癌藥在內的309個藥品納入醫保支付,異地就醫直接結算對象和範圍進一步擴大。針對因病致貧、返貧這一頑疾,江蘇不斷降低住院費自付比例,提高大病、慢性病保障水平。按省定標準,全省因病致貧農戶從2016年的40.3萬戶下降到今年5月的14.2萬戶。

農村教育的短板也在城鄉一體化中“拉長”。塑膠運動場、電子白板、營養餐……很多農村中小學的硬件條件絲毫不比城裡學校差。針對鄉村教師薄弱的短板,江蘇出臺多項舉措,在待遇和職稱等方面傾斜。

過去蘇北地區明顯滯後於“高鐵時代”,交通成為制約均衡發展的突出矛盾。近年來,隨著一批重大項目的規劃建設,這個矛盾實現歷史性突破,期待已久的南沿江高鐵開工,北沿江高鐵獲批,蘇北很快將邁進“高鐵時代”。到2035年將基本實現“一日聯通全球、半日通達全國、2小時暢行全省、各設區市1.5小時抵達南京”。

小康路上,一個人也不能“掉隊”。在連續實施多輪大規模扶貧開發行動後,2015年底,411萬農村低收入人口整體實現4000元脫貧目標,江蘇成為東部地區率先基本消除絕對貧困的省份之一。按照江蘇目前年人均6000元的扶貧標準,到今年3月,全省還有近58萬貧困人口。“我們將兜牢低收入人口的基本生活底線,真正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江蘇省扶貧辦主任陶長生說。脫貧對象主要集中在病、殘、孤、老、災等群體。對有勞動能力的,著重在產業就業上下功夫;沒有勞動能力的,實行政策保障兜底。

摘編自《群眾》2019年第23期

作者:趙久龍(作者系新華社江蘇分社記者)



四篇重磅文章,讀懂“強富美高”新江蘇五年實踐(收藏)

扛起建設“環境美”新江蘇的政治責任

2014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蘇時,提出建設“強富美高”新江蘇的明確要求,把“環境美”作為新江蘇建設的重要內涵,走出一條經濟發展和生態文明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路子。5年來,江蘇以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為指引,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以“為全國發展探路”的使命意識,將建設生態文明當作是關係人民福祉和關乎民族未來的重大問題,牢固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進行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創新實踐,以美麗江蘇建設的成就助力美麗中國建設,蹄疾步穩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

以堅定的政治責任為建設“環境美”新江蘇提供根本保證


生態環境中有政治,保護環境既是改善民生的重要任務,也是重大的政治責任,生態文明建設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一項重要的政治任務,必須提高政治站位,堅決扛起生態文明建設的政治責任。

為嚴格落實中央文件精神,不斷壓實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先後出臺《江蘇省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責任規定(試行)》《江蘇省黨政領導幹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實施細則》《江蘇省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實施考核辦法》等規章制度。堅持綠色發展、環保優先、生態安全、公眾參與、損害擔責的方針,按照依法依規、黨政同責、歸屬明晰、權責一致、多方聯動的原則,將綠色GDP納入幹部考核體系。生態文明建設目標實行一年一評價、五年一考核機制,生態環境指標被正式納入全省幹部考核體系,考核結果作為各設區市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綜合考核評價、幹部獎懲任免的重要依據。

同時,明確了黨委和政府對本行政區域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及環境質量負總責,環境保護部門對本行政區域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實施統一監管,黨委和政府其他有關部門、法院和檢察院在各自職責範圍內履行生態環境保護相關職責。2019年1月,江蘇省委、省政府印發了《江蘇省黨政領導幹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工作規程》,規範了工作程序,在環保問責調查、提出問責建議、移送問責事項、組織實施問責、跟蹤結果落實五個方面,提出了具體可操作性步驟,進一步規範了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工作,夯實了地方黨委、政府環境保護主體責任,激活了江蘇各地和各級黨政部門推進“環境美”新江蘇建設的能動性和創造性。

以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為建設“環境美”新江蘇制定剛性約束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只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江蘇將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和增強制度執行力擺在發展全局的突出位置,從加強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整體構建的高度推進“環境美”新江蘇建設。

江蘇將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看作一個有機整體,把建設以生態價值觀念為準則的生態文化體系,當作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礎和保障;把以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為主體的生態經濟體系,當作生態文明制度體系賴以存在和發展的重大物質基礎;把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的目標責任體系,當作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產生成效的考評導向;把以生態系統良性循環和環境風險有效防控為重點的生態安全體系,當作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不可逾越的基本底線;把建設以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保障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當作促進生態環境領域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根本保障。

2013年全國首個省級生態文明建設規劃——《江蘇生態文明建設規劃(2013—2022)》頒佈,明確提出率先劃定生態紅線,率先開展綠色發展評估,紮實推進生態空間保護、經濟綠色轉型、環境質量改善、生態制度創新等“七大行動”。

同年,江蘇出臺了《關於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工程率先建成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的意見》,明確了堅持“率先建成生態省,率先建成全國生態文明示範省”的目標不動搖。

2015年,為認真貫徹中央相關文件精神,江蘇在全國率先發布《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實施意見》,突出率先導向、問題導向和改革導向。

2016年,具有引領作用的支柱性文件《江蘇省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實施方案》《江蘇省生態環境保護制度綜合改革方案》先後出臺,為全省落實中央“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和探索地方優秀環保經驗再添制度利器。

黨的十八大以來,江蘇紮實推進生態文明制度改革,努力形成符合中央要求、具有江蘇特色的生態環保制度體系,如以產業准入和區域准入為核心的環境准入制度來構建環境質量和汙染總量的“雙控”機制、跨區域生態合作治理制度、構建網格化環境監管體系、實行環境汙染有獎舉報制度、實施生態補償和構建獨具江蘇特色的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推動生態民間組織發展制度,等等,使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綠色制度“堤壩”得到逐步完善,人民群眾對於“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的民生訴求得到了切實回應。

四篇重磅文章,讀懂“強富美高”新江蘇五年實踐(收藏)

以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為建設“環境美”新江蘇增添民生福祉


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和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建設“環境美”新江蘇是廣大人民群眾的熱切期盼。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就是在積極回應人民群眾的所想、所盼和所急。


江蘇紮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工程,環境治理成效明顯。然而,人口密度大、經濟體量大、開發強度大,全省仍處於環境高風險階段,汙染防治仍是制約高質量發展的重點難點問題,江蘇在經濟領跑過程中遇到的資源環境問題仍是制約可持續發展的最大瓶頸。面對生態環境領域深層次矛盾,江蘇省委、省政府堅持目標導向、系統思維,以高度的共識、高度的警醒、高度的自覺,紮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重點工作,以更大決心、更大勇氣、更大力度堅決打好打贏汙染防治攻堅戰,奮力推動江蘇生態環境高質量發展走在前列。

2016年底開始,為解決百姓身邊的突出環境問題,江蘇實施了“263”專項行動,從紅頭文件到鐵腕出招,從省委、省政府“一把手”親自推進,到輿論廣泛關注、全社會積極參與,彰顯出一個經濟大省綠色發展的行動自覺。“263”專項行動劍指矛盾最突出、人民群眾反映最強烈的環境問題,是一個緊盯矛盾關鍵、補齊生態短板、清除環保沉痾頑疾的“加強版”綠色行動,也是認真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推動江蘇生態環境高質量發展的具體實踐。

全省各級均成立“263”專項行動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集中辦公,實體化運行,嚴格落實“黨政同責”“一崗雙責”,黨政“一把手”抓部署、抓協調、抓督辦,各級幹部既“掛帥”又“出征”,敢於責任擔當,現場督察、突擊夜查、不定期巡查,以“拔釘子”的韌勁狠抓問題整改。

兩年多來,江蘇以“壓倒性思維”“壓倒性力量”迅速形成推進生態環境治理的“壓倒性態勢”。江蘇大力推進環境綜合整治,強化大氣、水、土壤等汙染防治,集中整治突出環境問題,不斷提高人民群眾對生態環境的滿意度,在“環境美”上取得了明顯成績,譜寫出江蘇生態環境高質量發展的新時代篇章。

摘編自《群眾》2019年第23期

作者:方世南(作者系蘇州大學東吳智庫首席專家,蘇州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四篇重磅文章,讀懂“強富美高”新江蘇五年實踐(收藏)

樹立“社會文明程度高”新標杆

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江蘇時將“社會文明程度高”作為江蘇發展的重大任務之一明確提出。2018年,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不斷提升人民思想覺悟、道德水準、文明素養和全社會文明程度。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江蘇致力於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統領,實施公民文明素質“三大行動”,推動公民文明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不斷提升。

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全面踐行


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相契合,與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相承接,凝結了全黨全社會共識的“最大公約數”。近年來,江蘇堅持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構築道德風尚高地的根本導向,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全面踐行。

自從黨的十八大提出以“24字”為基本內容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來,江蘇省委省政府下大力氣,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愛國主義、黨史國情等各類主題宣傳教育活動,並形成制度化、常態化。承辦“核心價值觀百場講壇”,組織徵集主題微電影,開展“圖說我們的價值觀”公益廣告作品徵集展示活動,吸引100多萬人積極參與。圍繞迎接十九大組織群眾性宣傳教育活動,舉辦“全景看江蘇”系列主題視覺作品大賽,“砥礪奮進的江蘇”大型主題圖片展吸引80多萬人現場觀展、1000多萬人次點擊網上展館、2000萬人次瀏覽頁面,10多萬套掛圖在城鄉基層廣泛張貼。

加強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組織抗戰紀念日、烈士紀念日、新中國成立70週年等主題活動;精心組織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開展五大類100多項宣傳教育活動;在全省所有設區市和縣(市)同步開展新婚夫婦向烈士獻花活動,5萬多對新婚夫婦參與其中。持續弘揚“雨花英烈精神”“新四軍鐵軍精神”,組織話劇《雨花臺》進高校巡演2萬多場,舉辦“華中抗戰的長城——新四軍在江蘇”大型圖片展和網上展覽。江蘇省檔案館與省委黨史工作辦公室聯合編撰《初心永恆》,系統闡釋周恩來精神、雨花英烈精神、新四軍鐵軍精神、淮海戰役精神。不斷用活江蘇紅色文化,凸顯江蘇文化的凝聚力和魅力。

堅持把文化傳承創新作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礎性工程,積極挖掘有利於涵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資源。實施《江蘇文庫》及江蘇文脈整理與研究重大出版工程,建設一批江蘇歷史文化研究基地,著力挖掘和傳承傳統文化中具有時代意義的思想精神和治理智慧。加強優秀傳統文化的宣傳普及,在國民教育中增加優秀傳統文化課程內容,實施優秀傳統文化網絡化工程,製作《江南文脈》等專題紀錄片,設立江蘇文學館,組織徵集出版展播江蘇歷代先賢名人故事,廣泛開展經典誦讀、道德講堂、文化遺產日等文化傳承活動和節慶、禮儀活動,傳統文化“雙創”發展進入快車道。

實施提高公民文明素質“三大行動”


構築道德風尚高地,人的素質全面提升是基礎也是核心。立足於提升公民文明素質的重要地位,江蘇省實施提高公民文明素質“三大行動”。

一是開展公民道德培育行動。秉承中華民族崇德向善的道德品性,全力加強公民道德建設。放大先進典型示範效應,以榜樣這個“看得見的哲理”構建多層次示範群體,推出一批時代楷模、最美人物、先進行業,並通過多種形式加以宣傳和渲染,形成激勵效應,感召全省人民共同奮鬥。積極打造道德教育和實踐平臺,建設“好人館”“好人園”“好人一條街”等道德實踐場所,開展志願服務普及行動,推進道德講堂在全省城鄉全面覆蓋、創新發展,建好用好網上道德講堂,形成了處處有道德實踐的濃厚氛圍。

二是實施社會誠信建設行動。著力深化誠信建設,舉辦信用知識競賽,組織誠信市場推選、“放心消費”、“誠信做食品”等系列主題實踐活動,制定《誠實守信紅名單社會公示管理辦法(試行)》《江蘇省誠信示範街區測評體系(試行)》,推進誠信建設制度化,完善“紅黑榜”發佈等信用獎懲機制。以“誠信無價,誠信興商”為旗幟,不斷推進誠信建設制度化,形成江蘇省“百名誠信之星”“十大誠信標兵”推選等特色活動,社會誠信指數有效提升。

三是推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行動。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擺在公民文明素質建設的重要位置,組織全省青少年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情景劇大賽,編創推出中學生核心價值觀讀本《問道》,組織推選第四屆江蘇省美德少年,深化拓展“八禮四儀”養成教育,編創兒童劇《尋找“紅頭髮”》進校園巡演,創新開展“童真裡的色彩”——首屆中國·江蘇兒童畫創作大賽、“童聲裡的中國”少兒歌謠創作大賽等“童”字系列活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得到明顯加強。

四篇重磅文章,讀懂“強富美高”新江蘇五年實踐(收藏)

推進群眾性精神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


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是人民群眾群策群力、共建共享、改造社會、建設美好生活的創舉,是提升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的有效途徑。江蘇經過長期的實踐探索,常態化、長效化推進各類精神文明創建,在群眾性精神文明建設方面積累了不少值得推廣的“江蘇經驗”。

一是高標準建設現代城市文明。江蘇持續創新城市文明建設的特色化工作,構建文明城市創建工作常態化機制,營造了全員參與的創建氛圍。一方面,加強城市治理立法,增強城市文明建設法治化;規範推進城市治理行為,增強城市文明建設標準化。另一方面,引進柔性治理力量,增強城市文明建設人性化。注重引進社會力量,激發市民參與文明創建的互動性、自覺性,形成省市同創、軍地共創、市區聯創、行業齊創、市直部門齊抓共管的創建格局,形成共建文明城市、共享文明成果的良好局面。

二是在各行各業大力弘揚文明新風。深化文明行業、文明單位創建活動,深化“文明江蘇”志願服務行動,“志願江蘇”平臺上線運行,推出一批志願服務工作創新案例,進一步提升志願服務制度化科學化水平。加大節慶假期文明旅遊宣傳教育力度,對不文明旅遊行為強化監督和約束。圍繞構築道德風尚建設高地,深化文明行業、文明單位創建,創成全國文明村鎮、文明單位總數均位居全國前列,全國文明城市總數居各省(區、市)之首。

三是深入開展家庭文明建設行動。家庭美德是構築道德風尚高地的重要抓手。江蘇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及中央文明委相關文件和全國精神文明建設表彰大會精神,制定了家庭文明建設行動計劃,深化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實施意見,組織開展了系列“傳家訓、立家規、揚家訓”活動。將尋找“最美家庭”、展示家庭文化、傳播家風家訓等家庭文明建設活動提升為各級黨委宣傳部的主體行動,實施“六個一”活動,掀起議家風、曬家訓、徵格言、秀才藝、傳美德的熱潮,在全社會營造弘揚家庭美德的濃厚氛圍。

四是高質量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戰略和全局上作出的一項重大決策。高質量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是加強基層宣傳思想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路徑,也是推動鄉村全面振興、滿足農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的重要戰略。江蘇堅持高站位推進,高質量發展,高標準謀劃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試點工作。省委要求認真貫徹落實中央部署要求,切實提高政治站位,高標準做好試點工作,省委宣傳思想文化工作領導小組負責試點工作的組織推進,出臺了《關於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試點工作的實施意見》。

立足現實,展望“十四五”及未來更遠一個時期,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蘇重要講話精神,把建設“社會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蘇的探索和實踐,放在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偉大歷史進程中,作為實現“兩個率先”偉大使命的新標杆,全力建設社會文明程度更高的示範區。

摘編自《群眾》2019年第23期

作者:葉南客 付啟元(作者分別系江蘇文化強省研究基地首席專家、創新型城市研究院研究員)


四篇重磅文章,讀懂“強富美高”新江蘇五年實踐(收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