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朱元璋在路边捡到睡觉的懒汉常遇春,竟然帮他夺得了天下?这是怎么回事?

落雪飒沓


【精选回答】来自优质账号→野史日记


常遇春可是一个不得了的人物,常遇春是朱元璋的急先锋,也是大明朝的开国名将,跟随朱元璋建立了不世之功。

不过,这样一位伟大的将军,当年跟朱元璋的时候,可不是这么光辉的形象,相反,当时的常遇春是一位“懒汉”,在一起偶遇之中,跟随了朱元璋,一起打天下。

话说1330年元朝至顺元年,咔嚓一声惊雷,常遇春出生了。当然了,常遇春不是天子,所以这声雷和他出生没什么关系,只是当天下雨而已。

常遇春家特别贫困,没啥钱,吃不上溜,也穿不暖,一个草棚子还经常漏雨。常遇春的父母一把屎一把尿的把他拉扯大。

根据记载,这常遇春是一位“貌奇体伟”的壮汉,说白了就是长的很有特点,体格比较强壮。这一点倒是和朱元璋有点像,朱元璋的相貌就挺奇特。

虽然常遇春的相貌不至于像朱元璋那样“犹如新月”,但是也是很有特点的,好在常遇春的身体不错,也就没人欺负他。

生在了乱世,能够活下去才是当时的人们追求的人生,但是这个常遇春却不一样,虽然穷酸,但是却有大的志向,要成就一番事业。这可能就叫人穷志不短吧。

常遇春在乱世也没什么好活干啊,仗着有一副好身体,索性就落草为寇了,当了山贼了。当时常遇春的首领叫刘聚,虽然是首领,但是没啥大志向,就打算一辈子在这落草为寇,安逸的活完此生。

常遇春发现了刘聚没啥大出息后,索性也不和他混了,因为他还想有出息呢。结果,常遇春离开了刘聚之后,也没混的更好,反而一天无所事事,不知道要干啥好。

这一天,常遇春溜达的就来到了一处田垄,有一片树荫,他靠在田垄那儿的树荫中,迷迷糊糊就睡着了。

别看常遇春在现实里混的不咋地,但是在梦里他老牛了,驰骋沙场,斩敌立功,骑高头大马,带领十万精兵,剑锋所指,无敢不从,威风凛凛。

要不咋说这人都爱睡觉,毕竟这梦里啥都有啊。常遇春正在做着美梦的时候,突然他的十万大军中出来一位金甲的士兵,一看这士兵就不是凡人,浑身发金光,见到这样的神兵来叫自己,常遇春仔细的听神兵说话。

在梦中,常遇春依稀听到神兵对他说,你快醒醒,快醒醒,你的主子在你身边过。常遇春一听,赶紧醒过来,揉了揉眼睛,一看,大吃一惊。

原来常遇春看到了一队人马走过,为首的正是朱元璋,常遇春当然不认识朱元璋是谁,但是却知道那就是自己要追随的主人。

朱元璋一看,这人是不是有病啊,上来就说要跟自己混,好在常遇春体格不错,朱元璋就同意留他在身边了,不过多半是可怜他,赏他一口饭吃的意思。

后来,常遇春随朱元璋一起,鏖战衢州、大战九华山、大破陈友谅、东征北伐,攻取元大都。建立下了不世之功,可以这样说,大明朝的一半江山都是常遇春打下来的,这正是“朱元璋看到一位懒汉,收留他后得到了半壁江山”说法的来源。

不过常遇春最后的死,却有传说与朱元璋有关。

朱元璋后期有一丢丢小残暴,朱元璋有一次听说,常遇春的老婆特别凶,而且不生儿子,于是朱元璋就赐给了常遇春两个宫女,让她们帮常遇春传宗接代,但是常遇春不敢啊,他害怕他媳妇。

有一次宫女服侍常遇春洗脚,露出半截手臂,那位宫女特别白,常遇春就情不自禁的说了一句:“真白呀!”没想到这句话被他老婆听到了,结果,第二天,常遇春就收到了一份礼物,这份礼物就是宫女的“双手”。

常遇春吓坏了,这事后来传到了朱元璋耳朵里,朱元璋赏赐的宫女居然被砍了手,朱元璋没表现出来什么,还邀请常遇春吃饭,请常遇春喝肉汤。

常遇春回家后想告诉老婆,朱元璋没怪罪他,还请他吃饭,但是怎么也找不到了老婆,最后才得知,他的老婆被朱元璋叫去后,做成了肉汤,一听到这个,常遇春不久就暴毙身亡了。


大家好,我是野史日记,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了解历史。顺手点个赞,支持我一下,谢谢您!


野史日记


常遇春是明朝的开国名将,是朱元璋的得力助手。

但他并不是朱元璋捡来的,而是他自投罗网,主动对朱元璋投怀送抱,暗送秋波的。与其说是朱元璋选择了常遇春,不如说是常遇春选择了朱元璋。


常遇春在投奔朱元璋之前是凤阳府怀远县一带有名的土匪刘聚手下,跟着刘聚打家劫舍,确实是过了一段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的日子。

说常遇春是懒汉也没毛病,因为只有懒汉才想不劳而获,于是他当起了土匪,打家劫舍,但常遇春又不是一般的土匪,因为他有梦想。

元朝末年,阶级矛盾激化,各路起义军此起彼伏,但刘聚却只知打家劫舍,谋财害命。

与刘聚待了一段时间,常遇春就看出来此人胸无大志,并不是一个可以长期一起共事的人,于是,他暗自打起了另谋他路的想法。

1355年,常遇春随刘聚在和州一带劫掠,正巧碰上朱元璋正率军攻打和州,于是常遇春化妆成百姓,想要看看这路义军首领,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能否可以一起共事。


常遇春发现,朱元璋对手下将士十分体恤,对百姓也爱护有加,朱元璋平易近人,且手下军纪严明。

为此,常遇春认定朱元璋是个能做大事的人,便打定主意要跟他好,于是就主动投怀送抱。

当常遇春到朱元璋营帐中见朱元璋时,朱元璋并不是十分热心,但又见常遇春体魄健壮,言语之意十分诚恳,便问了常遇春一个问题“你能随我过江打仗吗”?

常遇春答“将军指到哪里,我便打到哪里,渡江之日,愿做先锋”。
于是,朱元璋收留了常遇春,最终在常遇春的辅佐下,推翻元朝,建立起一个崭新的大明王朝。


Mr种茶家


有一天,朱元璋带领红巾军队伍经过和州(今安徽和县)时,途中发现路边躺着一个身材高大的壮汉,老朱心想,这肯定是个乞丐,没讨到吃的饿昏在路边了。

讲真这种场景并不鲜见,元末明初战乱频仍,放眼望去“赤地千里,饿殍遍地”。

老朱小时候也讨过饭,自己也曾饿昏在别人门前。有一次,如果不是王大娘用“珍珠翡翠白玉汤”把他救活,自己早就饿死了。



老朱此时动了恻隐之心,于是跳下马走上前推了壮汉一把。意思是让他醒醒起来吃点东西。

这汉子一下子惊醒了,揉了揉惺忪的双眼,嘴里嘟囔着:“哪个龟儿子搅了老子娶媳妇的美梦,看我不把他撕碎”。汉子睡的太沉了,军队的嘈杂声竟然没有惊动他。

老朱皱了一下眉,提鼻子一闻,不对啊?这乞丐咋还喝酒了?再仔细一看,汉子穿的也不算破烂,老朱心中疑惑不解。

汉子一一骨碌爬了起来,质问老朱道:“你是干什么的,为何搅我睡觉?”老朱放心了,心想,这家伙声音洪亮,肯定不会饿死。

“我是红巾军元帅朱元璋,恰好路过此地,打扰好汉美梦了,既然没事,你还接着睡吧”。老朱站起身要走。




刚直起腰来,这汉子“扑通”一声跪了下来,激动地说道:“常遇春等候多时,愿投将军帐下,唯牵马坠蹬效力左右”。

以上是朱元璋和常遇春在路上相遇时的情景。

常遇春是大明第一功勋,明朝建立后,被朱元璋封为开平王,人称“常十万”。

常遇春好像是上天赐给老朱的得力干将。为什么这样说呢?

老常比老朱小两岁,但二人小的时候没有任何交集,他不像徐达那样是老朱的发小。

老常从小孔武有力,并且善骑射,他不想平庸过一辈子,在20岁时投奔了怀远、定远一带的绿林大盗刘聚,在他手下做了一个强盗头目。



虽然做土匪不缺吃穿,但这不是老常追求的目标,他原本认为刘聚是侠盗,是劫富济贫的好汉,所以才投奔了他。

谁知现实很打脸,刘聚及手下经常祸害百姓,口碑极差,相反朱元璋带领的红巾军秋毫无犯,百姓夹道欢迎。老常很苦恼,刘聚不是他心目中的偶像。

到后来刘聚也率领手下加入了反元行列,但他的土匪性格依然没变,常遇春于是萌生了离开刘聚的想法。

就在常遇春寻找朱元璋的途中,由于心情烦躁,中午喝了点小酒,走着走着酒意上来了,于是在路边睡着了,这才无巧不巧遇到了老朱。

亲们想想看,这不是上天安排又是什么呢?

话接前言,常遇春听说眼前的人就是朱元璋,于是急忙跪下,并表示要投奔他。同时做了自我介绍,老朱这才知道他是刘聚的手下。



此时老朱多了一个心眼,刘聚和自己都是起义军领袖,莫非刘聚亏待了老常或者二人闹掰了?如果是这样,我此时接纳他,刘聚肯定对自己有意见。

想到此,老朱拿起笔来,为老常开了100两银子的一张支票,递给他说:“去军务处支100两银子回去吧,好好跟着刘聚干去吧!”

常遇春仿佛让人羞辱了一般,大声说道:“我老常不是来让你施舍的,假如我跟着刘聚干,打家劫舍比这100两银子多的多,我不是因为愁吃愁喝才投奔你的,我想跟着你干点大事!”

听了老常一番表白,老朱心中暗乐:“我正要渡江和陈友谅死磕,正需要这样的忠勇将领”。

但老朱并没表现出急不可耐的样子,这时他想到了诸葛亮的“请将不如激将”的办法。于是故意激道:“能相从渡江乎?取太平之后,归我未晚也。”



常遇春急忙再次跪倒在地回道:“常遇春愿意跟随元帅渡江,元帅指到哪,我老常打到哪!渡江之日,愿为先锋”。老朱大喜。

随口问道:“到时将军带多少人马呢”?

“十万之众,横行天下”。常遇春自信说道。

好一个“常十万”,本帅现在就准许,哈哈……,二人开心笑了起来,最后老常成了朱元璋的开国功勋。


秉烛读春秋


朱元璋和常遇春的相遇是一段传奇经历,当然也是双方选择的结果。

常遇春相貌就很“奇伟”,而且勇猛过人。


乱世之中嘛,谁不是为了混口饭吃。

于是常遇春就加入了一伙“起义军”,这伙人的老大叫刘聚。

让常玉春万万没想到的是,刘聚带着这一伙人,没干什么翻天覆地的大事,而是整天忙着打家劫舍,碌碌无为。

任谁说看到这伙人也知道,跟着这伙人干没什么前途,等将来天下太平还不是被当做一般盗贼被官兵剿灭。所以常遇春就放弃了继续跟随刘聚活动。

估计不过山贼日子之后,常玉春也没找到其他的老板,跟着乱世中的流民到处游荡。


有一天,在和阳附近,常遇春估计是走路走累了,就停下来休息一会儿,没想到这一趟就睡着了。

睡着之后,也不知道睡了多长时间,常遇春突然做了一个非常奇怪的梦。

常遇春梦里,一个身披铠甲手拿盾牌的神人,叫他起床。啊,这个神人跟他说,“快起来,你的老板来了”,这个闹钟也太特别了……

不管怎么说,常玉春突然从梦中惊醒。一睁眼正好看到朱元璋带领的队伍从旁边路过。

这可是神启啊,常遇春不敢怠慢,立刻去投奔朱元璋。

估计朱元璋也没当成什么事儿,毕竟当时乱世之中参军求个生路的人太多了。

但是在随后的战争中,朱元璋发现,收下常遇春,赚大了。


由于常遇春加入朱元璋的队伍时间比较短,所以他就想抓紧时间立功,算交个投名状。

这一天,朱元璋的队伍兵临牛渚矶,元军就在对岸布防,朱元璋的人怎么打也打不过去。

这时候常遇春向前请战,自愿为前锋。

只见常玉春,登上小船接近对岸,然后刺向对岸的敌兵。敌人立刻抓住他刺来的矛,想要抢夺他的武器。

但是常玉春却借着敌人向后拉的劲儿,顺势一跃,跳上对岸。然后冲向敌阵,为后面的士兵开辟了登陆阵地,朱元璋的队伍顺势击败了守卫的元军。


从此之后,常遇春就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


一盘拉条子


我就纳闷题主是从哪看到的说常遇春是懒汉之说,此人可真不是睡大头觉的懒汉。他曾经做过土匪这不假,但他还是有抱负的,不愿过每天打家劫舍的日子,最后弃暗投明,协助朱元璋夺得天下。

有人说朱元璋杀开国功臣中就有常遇春,这你可真冤着老朱了,朱元璋是杀了很多开国功臣,但常遇春确实是病死的。


常遇春其人

他自幼家庭贫苦,在乱世中,他为了保护自己和不甘心老死田间,从小习武,他聪明勤快,逐渐练得一身好武艺。长大后的他体貌奇伟,身高臂长,力大过人,学武有成,精于骑射,各种兵器都能使用。

元末统治腐朽,加之天灾,到处土匪和义军蜂拥而起。常遇春经常饥肠辘辘,他羡慕土匪能大碗喝酒大口吃肉,所以就投奔了定远一带的绿林大盗刘聚。

可是没过多久,他就厌烦了这种天天打家劫舍的日子。他发现刘聚也不是个做大事的人,便想着脱离匪窝。

他也听说过朱元璋为人仗义,很有作为,便想投奔他。


机会来了

1355年,他随刘聚在和州抢掠,正遇朱元璋率军至此,他便混在老百姓中观察朱元璋。

发现朱元璋确实视士卒如兄弟,他的队伍纪律严明,不祸害老百姓。就知道朱元璋是个能做大事者。

他去找朱元璋,当时朱元璋态度很冷淡。两人一番对话,常遇春表示“将军指哪,我打哪,渡江之日我愿为先锋”。

朱元璋见此人身材魁梧,言语诚恳,便把他留下了。


建立功勋

1355年。朱元璋率军南下,在采石矶面对元朝水军的严密防守,常遇春挥戈勇进,如入无人之地,杀的他们的海军纷纷溃败。之后他随朱元璋攻下集庆,改为应天府,这时候的他初露锋芒。

1359年朱元璋派遣常遇春攻打衢州。他率部一路杀将而来,攻取了龙游城。在这空当还作诗一首,在此不述。常遇春以奇兵出其不意地突入,毁其所架之炮,攻围甚急。元军支持不住,遣使密约投降,衢州路院判张斌夜出小西门,迎常遇春大军入城。这样,元军甲士万人,才迅速崩溃。

1360年,西征陈友谅,常遇春再立大功。行升参知政事。

1363年。陈友谅与朱元璋在鄱阳湖决战,此战可以说谁赢谁得天下,两方到了摊牌阶段。

此战中,常遇春功不可没,在危急时刻还救了朱元璋的命。朱元璋夸赞他说:“当百万众,摧锋陷坚,莫如副将军。”


结局

他因战功卓著,朱元璋十分器重,被封为鄂国公。朱元璋还让朱标娶了常遇春的女儿,成了儿女亲家。

但好景不长。常遇春从开平南返时,在军中得了卸甲病(其实就是风寒),但那时候医疗条件太差,因此去世了。

朱元璋得知后,十分悲痛,并作诗悼念。“朕有千行生铁汁,平生不为儿女泣。忽闻昨日常公毙,泪洒乾坤草木湿”。


说史听涛


简单来说,常遇春不是懒汉,睡觉更像是他演的一场戏。

朱元璋在路边“捡”到常遇春还真不是野史杜撰,《明史·常遇春传》明文记载了此事:

(常遇春)归太祖于和阳。未至,困卧田间,梦神人被甲拥盾呼曰:“起起,主君来。” 惊寤,而太祖适至,即迎拜。时至正十五年四月也。

这段记载说的简单,常遇春想去投奔朱元璋,但走到半路上困了,躺在田边睡觉,睡得正香时,梦到了一个神人把他叫醒:快起来,主公来了!常遇春醒来一看,朱元璋正好路过,他立刻上前投奔。

这个有点怪力乱神的故事最早出现在《明太祖实录》中,实录的结果是“上喜其壮勇,用以为前锋。”《明史》复述了前段,后面多了点记载。

《明史·常遇春传》:无何,自请为前锋。太祖曰: “汝特饥来就食耳,吾安得汝留也。”遇春固请。太祖曰:“俟渡江,事我未晚也。”

这里是常遇春自己主动要当先锋的,朱元璋撇嘴,不接受他的请求,认为他只是没饭吃了来混饭吃。常遇春一再请求,朱元璋也只是说等渡江后再说。

由此观之,托梦这事应该是常遇春自己说的,大概率是胡说,想让朱元璋以为自己的神人钦定的朱家战将,接受自己的加盟,可朱元璋不吃这套,秉承唯物主义思想,一眼看穿常遇春是想讨口饭吃。

从直接结果看,常遇春的表演很失败,他事先知道朱元璋会经过那里,故意在那里装睡,打算用神人托梦的故事为自己谋得先锋的位置(这不是个好差事,但常遇春喜欢)。

事实也证明,常遇春的天赋不在表演,而在战场。他能够获得追封王、儿子封国公这种荣誉,凭借的是他的赫赫战功,也就是帮朱元璋夺取天下的功绩。

常遇春投奔朱元璋的时候,朱元璋还在和州,但已经打算渡江进攻金陵(今南京)了,常遇春一看好机会,于是在过江的时候凭借自己优秀的跳高才能,先登采石矶,收获了领导的注意。

在《明太祖实录》这种后来整理的官方材料中,常遇春出镜率很高,名列重要领导行列,可这是后面看前面,彼时常遇春刚刚入伙,渡江之后的职位仍很低级,不可能进入领导班子,只是因为受到了最高领导的注意,加上常遇春紧跟大领导的步伐,提拔的速度飞快。

常遇春在得到朱元璋认可之后,一发而不可收拾,他参与了朱元璋征战江南的历次重大战役,之后又会同大将徐达北伐元朝,扫平天下,为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立下汗马功劳。

洪武二年(1369年),常遇春率军北伐残元,大获全胜。就在从开平往南返回,走到柳河川时,常遇春突然得了暴病死在军中,年仅四十岁。

朱元璋十分悲痛,不仅作诗悼念,还将常遇春作为陪葬明孝陵的功勋之臣,亲自参加他的丧礼,又追封为开平王,配享太庙。

算起来,常遇春是很有眼光的,他是凤阳怀远人,跟朱元璋也算老乡。《明史》记载他“貌奇伟,勇力绝人,猿臂善射。”这种人自然不会是懒汉,他在投奔朱元璋之前,其实是当土匪的,跟土匪头子刘聚打家劫舍。后来他越看越觉得刘聚没前途,又听说朱元璋搞得挺好,就跑去投奔朱元璋,于是有了路边“捡”人,才有了后面的大明开平王。


平沙趣说历史


答:提问问题的人想问什么呢?是的是的,朱元璋是在路边“捡”到睡觉的常遇春,并且,常遇是帮他夺得了天下,就是这么回事。莫非,提问问题的人是想知道这这个过程是怎么样的吗?

好吧,我来说说。

原先,我写过一篇有关朱元璋的原始班底“淮西二十四将”的文章,这“淮西二十四将”里,有一个名叫“郑遇春”的。就因为这个郑遇春,我被读者骂惨了,他们一个个在文章下面留言,说我无知,把大名鼎鼎的常遇春的姓都搞错了,不配说史。

怪我怪我,怪我没有在文章里特别标识,此“郑遇春”非彼“常遇春”。

唉。

不用说,常遇春的知名度比郑遇春大多了。

而且,常遇春是南直隶凤阳府怀远县(今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人,但他划归淮西集团也没有问题。但是,他加入朱元璋队伍的时间迟了点。

朱元璋带领淮西二十四将离开濠州奔赴定远的时间是至正十四年(1354年)正月初一。

而常遇春是至正十五年(1355年)四月才来归附朱元璋,他真不在“淮西二十四将”中。

朱元璋是怎么在路边“捡”到常遇春的呢?

《明史·常遇春传》中是这样写的:(常遇春)困卧田间,梦神人被甲拥盾呼曰:‘起起,主君来。’惊寤,而太祖适至,即迎拜。时至正十五年四月也。”

不用说,这段叙述极富神话色彩,既是神话朱元璋,也是神话常遇春,可信度很低。

但这个真不能怪《明史》的编撰者,因为,他们写这一段时,是参考自《明太祖实录》的。

当然,您也不能怪《明太祖实录》的编撰者,因为,他们写这一段时,可能是直接或间接听到了常遇春这么叙述过。

那常遇春是否真的做过这样的梦呢?

那就只有天知道、鬼知道、常遇春本人知道了。

周文王说他做梦梦到了大贤人姜太公在磻溪垂钓,唐太宗说他做梦梦到了应梦贤臣薛仁贵出现,这都是些无从考据的东西,听听就好,不必深究。

这里要补充的是,常遇春可不是提问问题者所说的“懒汉”,他自小就长得奇形异禀,长大后“貌奇伟,勇力绝人,猿臂善射”,是天生的名将、勇将、猛将、骁将,看到元末四海鼎沸,群雄争起,他也与刘聚等人揭竿而起,要做一番事业。因看刘聚等人鼠目寸光,胸无大志,于是不辞而别,四下探访明主,有意投奔朱元璋。

常遇春在田间卧睡,是事先知道朱元璋准备攻打和州,故意在其必经之路上演的一场“秀”。

但一开始,朱元璋并不喜欢他,认为他是个骗吃骗喝的,对他说:“汝特饥来就食耳,吾安得汝留也。”

常遇春一下子凉透了心,但不肯放弃,“固请”。

朱元璋还是不肯收留,说:“俟渡江,事我未晚也。”

一个多月后,朱元璋展开渡江大战,常遇春果然复来投,并且玩命冲锋,建立奇功,终于得朱元璋笑纳,从此征战天下,名扬青史。


覃仕勇说史


常遇春是明朝的开国功臣,传闻常遇春体貌奇伟,身高臂长,力大过人。青少年的时候,因为不甘心像父辈一样世代务农,老死田间,于是四处寻访名师,学习武艺。

常遇春加入土匪团伙为求生计

常遇春学艺有成有正逢元朝末年,民不聊生。随着各阶级的矛盾日益激化,中原大地也出现了许多的反抗元朝的起义军,同时也滋生出了许多的山贼流寇。

常遇春的家乡安徽凤阳也是如此,当时在怀远定远县最大的土匪头子就是当时的刘聚。武艺有成的常遇春自然不甘心被官府和流寇欺压,于是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加入了刘聚的团伙,当了绿林好汉。凭借着常遇春的武艺,在绿林里自然也是混得风生水起,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好不快活。但是就这么过了一段时间,常遇春当土匪的激情显然已经消散了,喝酒吃肉也没了什么兴趣。因为他感觉,这些人每天就知道打劫醉生梦死,一点对未来的打算也没有,于是他下定决心,脱离盗群,另谋生路。

梦中得高人指点遇主君

常遇春在离开刘聚之后,走在半路上突然感觉有些困了。干脆就躺在田间地头上睡了一觉,睡着正香呢,突然他做了一个梦。梦中常遇春听到有人在叫他,给他说话:“快起来,快起来,你的主君到了”。常遇春猛然惊醒,果然发现刚好有一对人马从他面前走过,正是朱元璋的队伍。常遇春当土匪的时候也曾听说过朱元璋,并且今日一见看朱元璋威武不凡,十分豪气,就希望加入朱元璋的队伍。当时朱元璋也正在招兵,看常遇春一个莽汉子长得也是五大三粗,于是就接收了常遇春。

在《明史·常遇春传》中有云:

(常遇春)困卧田间,梦神人被甲拥盾呼曰:“起起,主君来。”惊寤,而太祖适至,即迎拜。时至正十五年四月也。

常遇春勇冠三军,朱元璋刮目相看

面对刚刚加入队伍的常遇春,朱元璋虽然留下了他但是却对他十分不屑,因为朱元璋觉得常遇春只是因为挨了饿,想到军中找饭吃而已。这点在《明史纪事本末》中也有过记载:

适太祖骑从至,即乞归附,请为先锋。太祖曰:“尔饥故来归耳,且有故主在,吾安得夺之!”遇春顿首泣曰:“刘聚盗耳,无能为也。傥得效力于智者,虽死犹生。”太祖曰:“能相从渡江乎?取太平后,臣我未晚也。”

而且常遇春上来就想做先锋官。所谓的先锋官就是大部队侦查道路和敌情的先锋部队的首脑、负责人,类似于现在侦察部队的负责人。这朱元璋哪能同意啊,要知道先锋官就是一支部队的眼睛,十分重要。一个刚刚加入队伍,还不知根知底的人怎么能为此重任?朱元璋本意只是想让他当个小兵小卒来着。

让朱元璋刮目相看的是,在攻打衢州的时候,常遇春主动请战,亲自上阵,身先士卒。并且只用了三天的时间,从水陆两路攻打,就攻下衢州城。也正是因为此战,朱元璋对常遇春的态度大为改观,并感慨道:吾得一勇矣!

随后,常遇春在九华山之战,鄱阳湖之战等都取得了关键性的作用。在朱元璋称帝后,常遇春又一路向北,攻城略地,直捣元朝大都。至此,元朝彻底结束了它的统治,朱元璋建立大明朝。

洪武二年(1369年)七月七日(8月9日),常遇春在柳河川(今河北龙关县西)病逝,年仅40岁。朱元璋闻丧大为震悼,赐葬钟山之下,并亲自出奠。后朱元璋追封常遇春为翊运推诚宣德靖远功臣、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太保、中书右丞相,追封开平王,谥曰忠武。配享太庙。并且赋诗纪念:

“朕有千行生铁汁,平生不为儿女泣。忽闻昨日常公薨,泪洒乾坤草木湿。”

结束语:老年后的朱元璋不知有没有想到,当年在田垄上的莽汉子竟然帮助他成就了这样一番事业。当初那个他看不上的常遇春也成了一名稀世名将,名垂千古!


部分资料来源:《明史·常遇春传》、《明史纪事本末》


瀚海说史


在传说中是不是有朱元璋在路边捡到睡觉的懒汉常遇春然后常遇春帮他夺得天下这个故事,谈古论金不是很确定,所以就不多与大家聊了。

真实历史中的常遇春投奔朱元璋的时候,不是懒汉,而是一个盗匪,他在朱元璋的眼中,形象确实不太好,因为朱元璋看到他就问:

你是不是挨了饿,想到我的队伍中找饭吃?

可见常遇春看上去就像一个找地方糊口的走投无路的人。

《明史》对常遇春归属于朱元璋的形式有明确的定义,那就是——『归附』,《明史》将『从征』与『归附』这两个概念,分别对应所谓的『因以留戍』与『僭伪降卒』,常遇春属于『归附』,就是指他在乙未年(1355)夏,从群盗部下只身来归,相比于『从征』诸人与朱元璋较好较深的传统关系,出身『归附』的常遇春其实严格来说不具备朱元璋嫡系的身份,属于所谓出身不够好,也就是从其他阵营投降过来的人。

但是,常遇春凭借着自己卓越的军事才能与对朱元璋的忠诚,成为朱元璋集团的核心成员,被朱元璋褒扬为『虽古名将,未有过之』,在朱元璋夺天下的过程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明朝开国六王中,徐达、李文忠、沐英、邓愈、汤和的出身都是『从征』,只有常遇春是『归附』,他能够在其中居第二位,完全是由于其所立的盖世奇功。


谈古论金


众所周知朱元璋小时候的几位玩伴后来成为了明朝的开国元勋,有不少人会习惯性的误将汤和徐达和常遇春都认为是朱元璋儿时的玩伴,其实这三人当中只有汤和和徐达才是朱元璋的同乡和玩伴,常遇春则是半路投奔朱元璋的,常遇春投奔朱元璋时朱元璋已经是义军中的将领了。

常遇春早年因生活所迫而落草为寇

常遇春虽然出生贫苦人家,但是颇有志向,年轻时的常遇春并不甘心于老死田间,因此他拜师学武,而且在武术方面造诣匪浅。

常遇春学武断然不是因为兴趣爱好这么单纯的原因,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常遇春家连基本的生活都没有保障更不用说为了兴趣特地花钱去习武了。常遇春学武肯定是想在那个动乱的年代有所作为的。

但是常遇春当时面临的状况就是连饭都吃不饱,迫于无奈常遇春加入了家乡的一个盗匪组织,说白了就是沦为打家劫舍、拦路抢劫的强盗。

常遇春投奔朱元璋

常遇春不是真心想做强盗的人,他胸怀志向想有所作为,所以没过多久常遇春便萌生了去意,强盗的生活不是常遇春想要的。

1355年,朱元璋已经是郭子兴义军中的一名将领,这年4月朱元璋奉命率军攻打和州(即现在马鞍山市的和县),恰巧常遇春等人那会正在和州抢掠。

常遇春之前就听闻过朱元璋为人仗义豪爽,加上此时的常遇春已厌倦了盗匪生涯,所以可以想象的出常遇春此刻心里是有想过投奔朱元璋的。于是常遇春乔装打扮借机观察朱元璋的作风,在确认朱元璋名不虚传后常遇春更加坚定了投奔之心。

起初朱元璋并不看好常遇春的,在常遇春投奔之时朱元璋甚至怀疑他是来军中混吃混喝的,后来常遇春将自己落草为寇的原因以及心中的想法开诚布公后,朱元璋这才看在常遇春体魄健壮会武术的份上将其留在军中。

所以题目中将常遇春描述成懒汉其实是不客观的,因为常遇春本来就无心做强盗的,做强盗只是生活所迫而已,不过常遇春后来帮朱元璋开创王朝立下很大功劳倒是真的,不管是大破陈友谅还是攻打大都常遇春都功不可没,常遇春是当之无愧的明朝开国第一猛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