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8 糖vs脂肪:脂肪是如何被糖“打敗”,當了幾十年的“背鍋俠”?

“一杯熱奶茶,七分糖,加珍珠……”


隨著冬天越來越冷,奶茶再次成為廣大女生“續命”必備神器,奶茶要越熱越好,這樣就能捧在手心,糖要越多越有味,生活才更甜一些。


糖vs脂肪:脂肪是如何被糖“打敗”,當了幾十年的“背鍋俠”?

圖源於網絡


按照一天至少一杯奶茶的頻率,很多女生在冬季結束的時候會發現,即使在正常飲食下,自己居然胖了一圈。難道是冬天運動少了的原因?


除了冬天運動減少,奶茶中糖分攝入過多也是肥胖的重要導致因素,不信看看著名的“奶茶三劍客”之一:


糖vs脂肪:脂肪是如何被糖“打敗”,當了幾十年的“背鍋俠”?

圖源於網絡


在大部分人的認知中,脂肪是導致肥胖的最大因素,多年來的飲食習慣中都會對它敬而遠之,其實並不知道糖也是引起肥胖的罪魁禍首。


糖如何讓我們長胖


在紀錄片《That Sugar Film》中,導演Damon Gameau做了一個試驗:連續兩個月每天攝入40匙糖(標準1匙≈10克),這是正常人平均每天的糖攝入量。試驗結束後,Damon 發現自己不僅患上了輕度脂肪肝,而且胰島素水平瀕臨崩潰,腰圍和體重都有顯著增加。


糖vs脂肪:脂肪是如何被糖“打敗”,當了幾十年的“背鍋俠”?

《That Sugar Film》宣傳照

過多糖分的攝入導致血糖上升,多餘的血糖在胰島素的作用下被轉運到肝臟、肌肉和脂肪等組織細胞中,當超出的血糖被轉化為中性脂肪,最終形成脂肪細胞,這就是皮下脂肪和內臟脂肪的來源。


糖vs脂肪:脂肪是如何被糖“打敗”,當了幾十年的“背鍋俠”?

糖不僅會讓人長胖,還有可能存在較長的潛伏期。



2014年,美國成年人的糖攝入量下降了25%,但肥胖率仍在持續上升。田納西州諾克斯維爾大學人類學系主任Alex Bentey和他的同事因此做了一個數學模型,統計了1990年以來成人肥胖率和1970~1980年代的兒童糖攝入量之間的關係。


糖vs脂肪:脂肪是如何被糖“打敗”,當了幾十年的“背鍋俠”?


左側為按年齡分組的Wisconsin州肥胖發病率;

右側為根據美國農業部統計的人均日消費糖量,其中精製糖的消費(藍色折線)在1970年代達到巔峰,肥胖率(紅色折線)卻在2010年達到巔峰,且還有上升趨勢。


這就是說,你今天長出來的脂肪,很有可能是30年前攝入的糖分。



糖和脂肪的戰爭


說到糖與脂肪之間的愛恨情仇,還得追溯到20世紀的美國。


上個世紀初,美國心臟病的發生率逐年攀升,引起了所有人的注意,在當時,科學界對心血管疾病的導致原因有兩個重點懷疑對象:脂肪和糖。


在那個年代,美國最賺錢的企業正是製糖業。


為了保證自己的利益不受傷害,美國製糖業的商人在經過一段提心吊膽的日子後,決定幹一件大事——賄賂研究的科學家。


糖vs脂肪:脂肪是如何被糖“打敗”,當了幾十年的“背鍋俠”?

圖源於網絡


就這樣,在權威科學家的表態中,歪曲糖、脂肪和疾病的研究結果,糖愉快地將自己摘出,脂肪背上了導致肥胖、心血管疾病兇手的鍋。


多年以來,無數人將該研究結果作為標準,甚至美國的第一份膳食指南特別指出:必須嚴格限制食物的脂肪,特別是飽和脂肪的攝入;每天攝入10匙(1匙≈10克)的食糖是絕對健康的。


低脂高糖的飲食從七十年代末期開始流行,然而這種飲食方式並沒有使世界更健康,反而使肥胖率劇增。


有數據顯示,從1965年到2011年,美國人減少了25%的脂肪攝入,目前美國已經達到肥胖率 35.7%,超重率 68.8%;超重率已超過總人口的 2/3。



如何正確“控糖”


“糖”有廣義和狹義的分別,廣義的糖可包括各種碳水化合物,包括有甜味的糖和沒甜味的澱粉;狹義的糖則是有甜味的糖,比如我們常見的白糖、食品、飲料中的糖漿等。


糖vs脂肪:脂肪是如何被糖“打敗”,當了幾十年的“背鍋俠”?

圖源於網絡


一直以來,有關高GI(升糖指數)的碳水化合物被大家認為是肥胖的元兇,近幾年開始掀起“戒糖”的熱潮,他們用“一刀切”的方式斷掉了一切碳水食物的來源,其實健康飲食遠不用到“戒糖”這麼狠,只要養成科學的飲食習慣即可。


1.每天攝入的添加糖(白糖、紅糖、蜂蜜等)總量不超過50g,最好保持在25g以內;


2.改變進食順序。多吃一些菜,再搭配一口飯慢慢吃。飯後不要馬上坐下,多吃富含纖維的食物延緩消化速度;


3.多吃全谷雜糧(選擇GI/GL低的),煮飯時,可將1/3~1/2的白米飯換成各種雜糧,像黑米、紅米、小米、薏米、蕎麥、燕麥、藜麥、紅豆、綠豆、豌豆等,能極大提高米飯的營養價值,又能降低主食的升糖指數。



冬天再冷,也要少喝一杯奶茶,生活再苦,也要少加幾分糖。


科學健康的飲食方式,才是安全過冬的正確姿勢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