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2 杨农:中国互金协会正在推进区块链跨链协议等关键标准研制

北京商报讯(记者孟凡霞实习记者刘四红)近年来,金融科技应用与研究出现许多新进展和新变化,“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如何更为安全高效地发展?区块链金融领域应用现状如何?在近日由新京报主办的“金融进化论:2019新京报金融科技论坛”上,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以下简称“协会”)副秘书长杨农,针对上述问题作了相关解答。

杨农表示,近年来我国“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发展迅速,在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显著的作用,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风险隐患。首先是缺乏行业自律标准体系。“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参与主体多元,上下游产业链复杂,需在相关监管部门指导下建立完善适应其发展的整体制度框架,通过规则先行保障行业规范健康发展。其次是缺少全国性的数据信息服务平台。当前,相关参与方纷纷建设区域性平台,但大多局限于本地或本企业上下游之间使用,不同平台间互联互通不足,容易形成新的数据孤岛。

针对这些问题,杨农介绍,协会正在联合有关单位建设中国供应链金融数字信息服务平台,旨在为全社会提供统一、安全、高效的供应链金融数字信息服务。目前,平台已初步上线,并试点提供企业综合分析服务和客户尽职调查服务,同时已与上海票据交易所建立对接通道,预计年内可实现应收账款票据化相关功能。

而对于区块链金融领域应用,杨农表示,尽管目前许多金融机构纷纷开展区块链应用探索,但该领域总体处于早期尝试向深入探索转变的过渡阶段。

杨农指出,根据协会最新研究,区块链技术作为一种技术集成创新尚在发展成熟过程中,金融领域是国内外区块链应用探索的重点方向。当前,我国区块链在金融领域应用,已在供应链金融、金融数据共享和金融信息存证等场景中形成了一些落地案例,总体处于早期尝试向深入探索转变的过渡阶段,且呈现出探索性应用数量较多、参与主体较为多元、底层技术原创有待加强等特点。协会正在建设的中国数字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和中国供应链金融数字信息服务平台作为全国性的互联网金融行业基础设施,都是很好的区块链应用探索场景。

不过,区块链在我国金融领域的应用探索也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杨农称,一是技术层面仍难以兼顾部分金融应用场景对安全、功能和性能的要求;二是研发层面自主创新有待加强,对国外开源程序的广泛应用可能导致技术依赖风险;三是业务层面部分金融应用环节尚存在模糊地带,部分机构在开展区块链应用创新时缺少权威的第三方评估意见作为参考;四则是治理层面存在法律规制困难,如链上资产和智能合约等方面的法律有效性界定不清晰。

对此,杨农透露,协会正在以区块链技术应用安全、互联互通、风险防控等为切入点,推进区块链供应链金融应用、跨链协议等关键标准研制;在面向行业征集应用案例的基础上,围绕区块链技术发展、区块链金融应用安全规范和法律问题等问题开展深入研究;同时,探索推动区块链在行业自律、监管科技等领域的应用。他进一步称,协会正在建设的中国数字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和中国供应链金融数字信息服务平台作为全国性的互联网金融行业基础设施,都是很好的区块链应用探索场景。

关注同花顺财经微信公众号(ths518),获取更多财经资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