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6 「溯源甘肅」匈奴“祭天金人”之謎

【溯源甘肅】匈奴“祭天金人”之謎

「溯源甘肃」匈奴“祭天金人”之谜

河西走廊

甘肅日報特約撰稿人 李元輝

公元前121年,霍去病繳獲了匈奴的“祭天金人”,漢武帝將其放置在甘泉宮中,此後史書再無記載。漢代以來,有關匈奴“祭天金人”的來歷、原型、大小、質地等,引起了專家學者的不斷爭論,至今亦然。那麼,“祭天金人”對匈奴而言有怎樣的象徵和意義?它曇花一現的背後又蘊藏著怎樣的神奇故事?

古老的祭天儀式

公元前121年正月,一場莊嚴的祭天儀式在河西休屠城外進行。

這是佔據河西的匈奴休屠部落每年必不可少的祭天儀式。匈奴人早已形成了以信“天”為核心的自然崇拜體系。那一天,匈奴大單于親自主持祭天大典,休屠王率領部落民眾圍聚於此,儀式莊嚴而神聖。高大宏偉的祭臺之上,早已準備好的祭品、祭器整整齊齊地擺放完畢,案桌之上供白馬為牲,此外,在最中間供奉著被匈奴人視為珍寶的“祭天金人”。

祭天是匈奴的大事,和別的民族一樣,匈奴也有自己的圖騰以及崇拜之物,作為本民族的精神象徵或精神寄託。匈奴作為中國古代北方的草原遊牧民族,控制著今蒙古高原、中國西北等遼闊的地區,他們建立起了強大的匈奴帝國,與中原王朝抗衡。匈奴人每年正月、春、秋都要在位於蘢城的單于王廷祭祀祖先、天、地、鬼神,目的是強化單于作為最高天神的代言人對匈奴的統治。通過祭天儀式,賦予大單于合理性與權威性,讓部落服從大單于,從而實現社會控制和維護社會穩定的功能。此外,祭天儀式估計還有祈求生活幸福、對外戰爭勝利等內容,諸如牧草繁茂、家畜興旺、狩獵頗多、風雪減少、部落團結等。

除了匈奴王廷,包括河西的休屠王在內的其他匈奴部落也有自己的祭天場所。

在宗教信仰上,匈奴人實行拜天地、祭祖先、敬畏鬼神的多神崇拜。這種祭天儀式,與原始宗教黃老道教、薩滿教的“敬天畏地、天人合一”思想一脈相通。

祈願完畢,鼓樂齊奏,號角錚鳴,在神樂伴奏之下,匈奴部眾開始了賽馬和賽駱駝等活動,以慶賀祭天大典圓滿成功。

休屠王佔據河西

「溯源甘肃」匈奴“祭天金人”之谜

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自古水草豐美,是天然的牧場。每到夏季,綠毯似的草原一直延伸至祁連山腳下,一群群牛羊點綴其中,遠處的祁連山白雪皚皚,直聳天際,整幅畫面充滿田園牧歌式的靜謐。《漢書·地理志》記載:“自武威以西,本匈奴昆邪王、休屠王地……地廣民稀,水草宜畜牧,故涼州之畜為天下饒。”

先秦時期,這裡生活著烏孫、月氏、匈奴等遊牧民族,他們為了佔有這塊天然牧場,常常互相攻擊。秦朝時期,大月氏非常強大,匈奴曾經送質子於大月氏,以求和平。後來,匈奴質子從大月氏逃回,殺父自立為冒頓單于。隨著匈奴的不斷強大,冒頓單于不停地與盤踞在這裡的大月氏人爭奪牧場,戰爭每天都在上演。最終,漢文帝前元三年,也就是公元前177年,匈奴擊敗月氏,驅趕了烏孫、月氏部落,佔領了整個河西。從此,富饒的河西成為匈奴人廣闊的牧場。

據《史記》《漢書》記載,匈奴右賢王將河西地區劃分給渾邪王(一作昆邪王)、休屠王、折蘭王、盧候王等七八個王管理。其中武威一帶是休屠王的領地。休屠王佔據了祁連山的石羊河流域這塊天然綠洲,在今民勤縣、涼州區交接地帶的四壩鄉三岔村建了一座休屠城,作為王宮。

就這樣,匈奴休屠王成了休屠城的首領,掌管武威一帶。只可惜“祭天金人”並沒有為休屠王帶來好運,他的美夢沒有持續多久,就被西漢驃騎將軍霍去病統率的鐵騎打斷了。

神秘的“祭天金人”

「溯源甘肃」匈奴“祭天金人”之谜

資料圖

關於“祭天金人”的記載,首見於《史記》,《漢書》也有相同的內容。《史記·匈奴列傳》有這樣一句話:“漢使驃騎將軍去病將萬騎出隴西,過焉支山千餘裡,擊匈奴,得胡首虜萬八千餘級,破得休屠王祭天金人”,這裡說的就是漢匈第一次河西之戰。公元前121年春,也就是休屠王祭天儀式舉行後不久,漢武帝為了“斷匈奴右臂”,派驃騎將軍霍去病率軍一萬多人,發動了河西之戰。霍去病出隴西,過焉支山,消滅一萬八千餘匈奴人,並擊破匈奴休屠王城。休屠王驚慌逃竄,逃跑之際,連“祭天金人”也來不及帶走。就這樣,被匈奴人視若珍寶的“祭天金人”落在了漢軍的手裡,成了霍去病的戰利品。

關於這個“祭天金人”是什麼樣子,作何用途,以及它的大小、質地等,無論是司馬遷還是班固都沒有進一步描述。尤其是司馬遷,他應該見到過“祭天金人”,可他就是一筆帶過,沒作任何描寫。班固只是將“祭天金人”稱之為“祭天主”,如果按照字面意思來理解,似乎是祭天用的神主。由於缺乏記載,因此,“祭天金人”的大小和質地只能根據史料和具體情況進行合理猜測。它的大小,因為匈奴是遊牧民族,他們“逐水草而居”,經常遷徙,如果“祭天金人”體形過於龐大,不僅搬運困難,而且給祭天活動帶來不便,估計“祭天金人”的形體應該不會太大。至於“祭天金人”的質地,古代的“金”既指金子,又指金屬,黃銅所鑄器皿顏色明亮,其美觀程度接近金器。匈奴冶煉技術發達,從鑄造技術和美觀程度來看,黃銅有可能是鑄造“祭天金人”的材料。

從《史記集解》《史記索隱》《史記正義》等史書的記載中,我們知道了“祭天金人”的一些來龍去脈。《史記集解》記載:“匈奴祭天處本在雲陽甘泉山下,秦奪其地,後徙之休屠王右地,故休屠有祭天金人,象祭天人也。”從這段史料可知,在戰國之前,匈奴部落祭天的地方,就在陝西淳化西北甘泉山下。

為什麼選擇在這個地方祭天呢?據史書記載及民間傳說,甘泉山所在地是“黃帝以來祭天圜邱之處”,也是黃帝昇仙的地方。當匈奴遷徙到此地後,知道了這個傳說,就開始充分利用,並將其祭天的聖地稱作“雲陽”。但是甘泉一帶戰略位置十分重要,秦國為此和匈奴進行了長期戰爭,最終,秦孝公打敗了匈奴,奪取了雲陽,並將該地命名為“雲陽縣”。秦代在甘泉山建造了林光宮,漢代在旁邊又修建了甘泉宮。

匈奴退出雲陽後,“祭天金人”被休屠部落帶走。匈奴佔據河西之後,“祭天金人”又被休屠王帶到了河西休屠城,繼續在祭天儀式上使用,此後被霍去病繳獲。霍去病班師回到長安之後,將繳獲的“祭天金人”獻給漢武帝,漢武帝瞭解到匈奴曾在甘泉山祭天之事後,就把“祭天金人”放置於甘泉山的甘泉宮內。由此可見,“祭天金人”從甘泉山到休屠城,經過幾百年輾轉,最後又回到了最初祭天的地方,也算是物歸原主。

甘泉宮建有六座象徵漢武帝對少數民族懷柔政策的祠廟,其中三座胡祠與匈奴有關。一是徑路神祠,祭匈奴的刀劍之神;二是休屠祠,祭匈奴休屠部的神祠;三是金人祠,祭匈奴供奉的“祭天金人”。

此後,史書中對“祭天金人”的去向缺少記載。它究竟被誰拿走了?毀於何年何月?樣子和形狀究竟如何?沒有任何交代。由此給一代又一代的人們留下了無盡的想象空間,也讓人們從古到今爭論不休。

“祭天金人”的原型之謎

匈奴的“祭天金人”究竟是什麼樣子呢?它的原型來自於哪裡?它是神佛之像,還是一個充滿象徵意義的抽象的人形偶像?幾千年來,專家學者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主要有以下幾種說法。

一是外來佛像說。南北朝時期的史學家崔浩、魏收就是這樣認為的。魏收撰寫的《魏書》記載道:“漢武元狩中,遣霍去病討匈奴,至皋蘭,過居延,斬首大獲。昆邪王殺休屠王,將其眾五萬來降。獲其金人,帝以為大神,列於甘泉宮。金人率長丈餘,不祭祀,但燒香禮拜而已。此則佛道流通之漸也。”後世的顏師古、張守節沿用此說,近現代還有不少學者採用這種說法,但這種說法因為缺乏有力證據,現已遭到許多專家的質疑和有力駁斥。

二是希臘戰神說。有專家認為,隨著中亞的希臘化,希臘戰神阿瑞斯形象也自然成為中亞民族崇拜的對象。從公元前4世紀開始,阿瑞斯的形象就逐漸東傳,後來傳到了月氏人、匈奴人這裡。先是月氏人根據阿瑞斯的形象鑄造金人,後來匈奴人或者自己鑄造,或者從月氏人手中奪取了金人,被冠之以“祭天金人”。新疆境內發現了一些月氏人西遷中埋藏的東西,其中有一個青銅雕像,正是希臘戰神阿瑞斯的形象。

三是薩滿教信仰說。部分專家通過史書考察了匈奴族及其他古代北方遊牧民族的信仰以及鑄金人習俗,推知匈奴“祭天金人”是匈奴休屠王根據本民族薩滿教信仰下令鑄造的,是小型黃銅質人形祭天神主,希望通過薩滿儀式而引得神明前來依附。

四是來自於秦國。《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收繳天下兵器,聚集到咸陽,鑄造了“金人十二,各重千石,置遷宮中”,可見,秦國人早已有鑄造金人的習俗,匈奴有可能奪取了秦人的金人用來祭天。

還有學者認為,匈奴“祭天金人”的形象是沃教神像或者是伊朗人崇拜的泰西塔爾神,但都缺少有力證據。

近年來,有學者通過研究,認為“祭天金人”與古代交通要道有關,古代交通要道沿線有很多具有神秘主義色彩的歷史遺存,“匈奴祭天處”便是其中之一。匈奴祭天地點與“祭天金人”的移動,與匈奴在一定歷史時段的南北交通實踐有關。

由於缺少史料,關於匈奴“祭天金人”的爭論還在繼續。

“祭天金人”與金日?

匈奴的“祭天金人”也與武威歷史上的一位名人金日?淵源頗深。南宋進士陳長方寫過《金日?見馬》一詩:“黼座天臨粉黛中,苑前過馬貌惟恭。那知漠北休屠子,前古由余可此蹤”,說的就是金日?的故事。

金日?,字翁叔,他本來不姓金,原是匈奴休屠王的太子。漢武帝的時候,匈奴大單于命令休屠王帶領部眾駐紮武威,這樣,年幼的金日?就跟隨父王來到了武威,成為武威人。公元前121年春、夏,霍去病兩次進攻盤踞在祁連山一帶的匈奴渾邪、休屠二王,匈奴損失慘重。同年秋,因為屢戰屢敗,匈奴大單于便想殺掉渾邪王,以提振士氣。渾邪王聽到消息,心裡十分害怕,便說服休屠王共同降漢。不料休屠王在中途反悔,渾邪王為了不影響自己的計劃,便殺了休屠王,率領部眾四萬餘人降漢,漢武帝封渾邪王為列侯。因父親被殺,年僅14歲的金日?無所依靠,只好和母親閼氏、弟弟倫跟隨渾邪王一同降漢。

漢武帝見到從武威來的休屠王太子,十分喜愛,想起此前曾獲得休屠王的“祭天金人”,故將休屠王太子賜姓為金,將其安置在黃門署養馬,拜他為馬監,這就是金日?的來歷。之後,金日?因忠誠果敢,陸續升遷為侍中、駙馬都尉、光祿大夫。後元二年(前87年),漢武帝病重,託付霍光與金日?輔佐太子劉弗陵,並遺詔將金日?封侯。

金日?在維護國家統一和社會安定方面建立了不朽的功績,是我國曆史上一位有遠見卓識的少數民族政治家。他的子孫後代因忠孝顯名,七世不衰,歷130多年,為鞏固西漢政權,維護民族團結,做出了重要貢獻。

武威人民出於對金日?的崇拜,將金日?進一步美化神化,尊崇他為“馬王爺”或“馬神”。武威的俗話“馬王爺長著三隻眼”,以及舊時在武威城修築的諸多馬神廟,都反映了武威人民對金日?的懷念和敬仰。

悠遠的休屠古城

「溯源甘肃」匈奴“祭天金人”之谜

休屠古城遺址

休屠古城在武威市涼州區四壩鄉三岔村,地處武威—民勤綠洲中心,水草豐美,西聯永昌,東接河套,北抵民勤,南達涼州,至今有“雞叫三縣明”之稱。

西漢驅逐匈奴、佔據河西之後,設置了武威郡在內的河西四郡,為了統治匈奴降漢後留居故地的休屠王部眾,在原休屠古城設立了休屠縣。以休屠城為中心的這塊美麗富饒的草原,從西漢至魏晉一直是休屠與漢族團結和睦的耕牧之地。

清代乾隆年間,甘肅西寧道楊應琚來到武威遊覽,看到休屠在內的武威景物,寫下《涼州懷古》一詩,抒發懷古吊今之情。詩曰:“休屠城古狄臺新,小雨朦朦?塞塵。神鳥至今留廢縣,靈池作伴繼前人。水從瀦野千渠潤,柳旁蓮山幾樹春。二十二門猶在否,賢於內郡吏民親。”

據《武威縣誌·古遺址》記載:“三岔堡城位於武威四壩鄉三岔中學所在地,僅存城基痕跡,城呈長方形,東西寬200米,南北長400米,殘高3米,出土有金耳環,錢幣、漢代瓦當等。據專家研究為西漢初匈奴休屠王所築休屠城。”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以前,休屠古城還算完整。當時,有外城和內城,城內有大廟、黑虎殿、魁星閣、娘娘廟、財神閣、馬王殿等建築。

隨著歲月的流逝,休屠古城最終湮滅在歷史的風塵之中。歷史已經遠去,“祭天金人”早已不知所終,但休屠王與“祭天金人”的故事還在河西大地流傳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