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1 生娃确实是家事也是国事!而国家的“房事”抑制了小家的“房事”

记得前几天,人民日报整版刊文鼓励生二胎。文章称中国人口红利基本已用完,生娃是家事也是国事……

其实近十余年来,我国的人口形式就开始出现了拐点:

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来看,2015年中国总和生育率为1.62,低于全球平均水平2.45。同时,据原国家卫计委统计,2016年全国住院分娩婴儿活产数为1846万,比2013年增加200万以上,二孩及以上占去年全年出生人口超过45%。2017年,中国全年住院分娩活产数为1758万,二孩占比51%。

但值得注意的是,与2016年相比,2017年全国出生人口下降了88万人。也就是说,自2016年全面放开二胎以来,我国新生儿数量不升反降。

可以这么说,人口快速的萎缩,这是一个非常可怕的趋势。随之而来的是基本已经用完的人口红利,老龄化加剧,用工成本上升以及社会保障压力的增大。人口是个慢变量,然后是关键性变量,人口结构的变化对于经济的长期影响比贸易战大多了!

其实,这个问题咱们高层并非没有关注:2000年,政府出台了“双独二孩”政策,即夫妻双方均为独生子女的可以生育第二个孩子;2013年,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单独二孩”政策依法启动实施。2016年,又推出了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全面二孩”政策。

就在近期,各地政府也按捺不住纷纷表明了姿态。比如,出生率全国倒数的辽宁最先出台了《辽宁省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其次天津对符合二孩政策的职工增加30天生育津贴。湖北、新疆等地更是直接以现金补贴形式给予鼓励。

不过,老牛大概看了下,就目前各省市已有的生育二胎鼓励政策来看,主要着重于产假的调整以及小额经济补贴的发放。而非严格意义上的鼓励生育,顶多算一种放开后的“关照”,相对于养育一个孩子的付出而言只是杯水车薪罢了。

其实在从生育政策上,还有一些很“打脸”的事儿。当时在2013年提出“单独二孩”政策之后,专家们都认为会出现补偿性生育现象。但结果是,预测数远远高于实际生育数。很多时候,一些所谓的专家,真的是想的比现实美太多,不然也不会存在这么多的政策失误了吧。

简单看看其他国家的生育政策:

丹麦,夫妻双方加起来可以享受最长52周的生育津贴,其中,父亲最多可以领取34周的生育津贴,生育津贴最高可达工资的90%。孩子3岁前的尿不湿啥的全都国家包了。

法国,如果父母为各自的雇主工作超过一年,那他们都有权请假在家带小孩,直到小孩3岁。

俄罗斯设立“母亲基金”,对生育第2个及以上孩子的家庭提供补贴,补贴额度还随通胀速度上调。补贴可以用于还房贷、翻修房屋、给孩子交学费,等等。

澳大利亚,分娩住院,几乎可以不花钱,除了有助产护士照顾,住院医生还会进行细致的例行检查,并配有专业的护工配送一日三餐。而咱们现在流行的月子中心一个月几万到上十万。

日本,小孩上幼儿园的费用50%以上是由政府负担的。并且还在3岁以前,父母每天的工作时长仅为6个小时。

德国拿出GDP的9%,来支持其家庭政策,承担了全社会家庭抚养孩子成本的46%。

韩国:为了鼓励生育,除了有一年的带薪产假,还提供保障性住房。

还有很多,这里是随便列举了一下。而咱们就目前的年轻的父母,被国家的大“房事”绑架了的情况下,自家的房事,自然无从顾及。老牛在上周说了,咱们平均的每月可支配收入一个月2000元多点,而且收入的增长赶不上税收的增长,还不算通胀的增长,再除开房贷,所剩能有多少?现在如果有养孩子,养一个孩子多难,根本不用老牛说,大家都有体会。从孩子出生开始,几乎是无止境的费用在跟着父母一生。虽然,我们出生的那一代,看着收入少,但是就必然幼儿园几十块一个月的费用,和现在半年动辄三五万的学费。这个消费升级速度,绝壁赶超欧美世界最高水平,但是收入呢?

老牛在网上找了个养一个孩子,现在最起码的成本:

生娃确实是家事也是国事!而国家的“房事”抑制了小家的“房事”

其实,这都还没算上通胀。还没有算上一些还在的保险或者是医疗的费用。

咱们中国的生存环境,就说房子这一件事儿,都给大家带来了太大的压力了。谈何其他呢?

后面,人口老龄化,新生儿出生率低,中国人口结构版的“戴维斯双杀”。这可不是什么贸易战、去杠杆,可以甩锅的事情了。

政策,真的是要直击痛处,比如现在房子的泡沫,能不能精准的用福利性的政策去稀释,保障性住房有真的落到急需保障的急需解决问题的年轻人头上吗?反而更多释放到了市场增加了泡沫。

真的值得反思,饼子画一次两次总有人信,再多了,就没人信了。作为新中国唯一的独生子女一代,哪个不想自己的孩子多个兄弟姐妹来陪伴呢?但是,想不想生是家事,敢不敢生却是国事啊。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了,咱们明天再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