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1 生娃確實是家事也是國事!而國家的“房事”抑制了小家的“房事”

記得前幾天,人民日報整版刊文鼓勵生二胎。文章稱中國人口紅利基本已用完,生娃是家事也是國事……

其實近十餘年來,我國的人口形式就開始出現了拐點:

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來看,2015年中國總和生育率為1.62,低於全球平均水平2.45。同時,據原國家衛計委統計,2016年全國住院分娩嬰兒活產數為1846萬,比2013年增加200萬以上,二孩及以上佔去年全年出生人口超過45%。2017年,中國全年住院分娩活產數為1758萬,二孩佔比51%。

但值得注意的是,與2016年相比,2017年全國出生人口下降了88萬人。也就是說,自2016年全面放開二胎以來,我國新生兒數量不升反降。

可以這麼說,人口快速的萎縮,這是一個非常可怕的趨勢。隨之而來的是基本已經用完的人口紅利,老齡化加劇,用工成本上升以及社會保障壓力的增大。人口是個慢變量,然後是關鍵性變量,人口結構的變化對於經濟的長期影響比貿易戰大多了!

其實,這個問題咱們高層並非沒有關注:2000年,政府出臺了“雙獨二孩”政策,即夫妻雙方均為獨生子女的可以生育第二個孩子;2013年,一方是獨生子女的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的“單獨二孩”政策依法啟動實施。2016年,又推出了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的“全面二孩”政策。

就在近期,各地政府也按捺不住紛紛表明了姿態。比如,出生率全國倒數的遼寧最先出臺了《遼寧省人口發展規劃(2016-2030年)》,其次天津對符合二孩政策的職工增加30天生育津貼。湖北、新疆等地更是直接以現金補貼形式給予鼓勵。

不過,老牛大概看了下,就目前各省市已有的生育二胎鼓勵政策來看,主要著重於產假的調整以及小額經濟補貼的發放。而非嚴格意義上的鼓勵生育,頂多算一種放開後的“關照”,相對於養育一個孩子的付出而言只是杯水車薪罷了。

其實在從生育政策上,還有一些很“打臉”的事兒。當時在2013年提出“單獨二孩”政策之後,專家們都認為會出現補償性生育現象。但結果是,預測數遠遠高於實際生育數。很多時候,一些所謂的專家,真的是想的比現實美太多,不然也不會存在這麼多的政策失誤了吧。

簡單看看其他國家的生育政策:

丹麥,夫妻雙方加起來可以享受最長52周的生育津貼,其中,父親最多可以領取34周的生育津貼,生育津貼最高可達工資的90%。孩子3歲前的尿不溼啥的全都國家包了。

法國,如果父母為各自的僱主工作超過一年,那他們都有權請假在家帶小孩,直到小孩3歲。

俄羅斯設立“母親基金”,對生育第2個及以上孩子的家庭提供補貼,補貼額度還隨通脹速度上調。補貼可以用於還房貸、翻修房屋、給孩子交學費,等等。

澳大利亞,分娩住院,幾乎可以不花錢,除了有助產護士照顧,住院醫生還會進行細緻的例行檢查,並配有專業的護工配送一日三餐。而咱們現在流行的月子中心一個月幾萬到上十萬。

日本,小孩上幼兒園的費用50%以上是由政府負擔的。並且還在3歲以前,父母每天的工作時長僅為6個小時。

德國拿出GDP的9%,來支持其家庭政策,承擔了全社會家庭撫養孩子成本的46%。

韓國:為了鼓勵生育,除了有一年的帶薪產假,還提供保障性住房。

還有很多,這裡是隨便列舉了一下。而咱們就目前的年輕的父母,被國家的大“房事”綁架了的情況下,自家的房事,自然無從顧及。老牛在上週說了,咱們平均的每月可支配收入一個月2000元多點,而且收入的增長趕不上稅收的增長,還不算通脹的增長,再除開房貸,所剩能有多少?現在如果有養孩子,養一個孩子多難,根本不用老牛說,大家都有體會。從孩子出生開始,幾乎是無止境的費用在跟著父母一生。雖然,我們出生的那一代,看著收入少,但是就必然幼兒園幾十塊一個月的費用,和現在半年動輒三五萬的學費。這個消費升級速度,絕壁趕超歐美世界最高水平,但是收入呢?

老牛在網上找了個養一個孩子,現在最起碼的成本:

生娃確實是家事也是國事!而國家的“房事”抑制了小家的“房事”

其實,這都還沒算上通脹。還沒有算上一些還在的保險或者是醫療的費用。

咱們中國的生存環境,就說房子這一件事兒,都給大家帶來了太大的壓力了。談何其他呢?

後面,人口老齡化,新生兒出生率低,中國人口結構版的“戴維斯雙殺”。這可不是什麼貿易戰、去槓桿,可以甩鍋的事情了。

政策,真的是要直擊痛處,比如現在房子的泡沫,能不能精準的用福利性的政策去稀釋,保障性住房有真的落到急需保障的急需解決問題的年輕人頭上嗎?反而更多釋放到了市場增加了泡沫。

真的值得反思,餅子畫一次兩次總有人信,再多了,就沒人信了。作為新中國唯一的獨生子女一代,哪個不想自己的孩子多個兄弟姐妹來陪伴呢?但是,想不想生是家事,敢不敢生卻是國事啊。

好了,今天的內容就到這裡了,咱們明天再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