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王莽是怎样篡位称帝的?如何评价这个人?

忘忧清乐阁主


在中国历史上的众多皇帝中,王莽可以算得上一个异类中的异类了,他既是开国皇帝,又是亡国之君。王莽登基之初有无数的儒家士子大师为他歌功颂德、大唱赞歌,而他死后却被分尸,连舌头都被人割下泄愤,甚至还背上了篡位的骂名遗臭千年。那么王莽究竟是怎么当上皇帝的呢?


这还要从王莽的身世说起。王莽是以汉元帝皇后王氏外戚的身份登上政坛。王皇后名王政君,18岁入掖庭,受宠于皇太子即未来的汉元帝,后诞下儿子刘骜。元帝即位后,王氏被立为皇后,父亲王禁也被封为阳平侯。后父亲去世,弟弟王凤承袭爵位。

王莽像


汉元帝驾崩后,王皇后之子即位,即汉成帝,王皇后成为太后,其弟王凤也被任命为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权倾朝野,控制了国政,王氏一族随之崛起,王禁的八个儿子除了早逝的王曼外,全部被封为列侯。王莽正是王曼的遗子,因为未得到爵位而生活简朴,修习儒经,风度仪态皆有儒者之风,不仅尽心侍奉母亲和寡嫂,对待众位伯父叔父也是尽心竭力。


王莽因侍奉王凤而发迹。王凤曾大病一场,王莽在伯父的病榻前数月尽心侍疾,亲自尝药,一日也未曾梳洗宽衣,这让王凤大为感动,临时之前嘱咐元后和成帝照顾王莽,王莽才被任命为黄门郎。从此以后,王莽在仕途上平步青云,在当时的名士中声名鹊起。


与王莽一同崛起的还有元后的姐姐王君侠之子淳于长,他同王莽一样因侍奉王王凤而得以进入仕途,还设计将出身贫贱的女官赵飞燕册封为皇后,深的成帝信任,成为了王莽最大的对手。王莽便向太后进谗言说淳于长垂涎大司马一职,导致淳于长下狱而死,当时的大司马王根对淳于长之死也是深感自责,竟辞官而去,并举荐王莽取而代之,大司马一职就这样落入王莽手中。

刘歆是王莽提拔起来最重要的儒家学者


然而王莽的大司仅做了一年。一年之后成帝暴毙,汉哀帝即位,王氏外戚遭到打压。王莽主动请辞了大司马职位,又受到牵连被遣到自己的封国新野,闲居三年。因为王莽声名极好,以公正无私、严于律己而闻名,上书为王莽申冤的数以百计。此后有日食出现,世人皆以为这是因为王莽蒙冤而引发的天象,王莽这才得以重返朝廷。


后汉哀帝驾崩,已经是太皇太后的元后立刻进入未央宫收起皇帝玺绶,诏令王莽入宫商议善后事宜,王莽终于再度出任大司马,兼任太傅统领尚书。此后王莽大肆清除异己,总揽朝政,还指使地方官冒充南越裳国进攻白雉一只,黑雉两只,仿效周成王时周公辅政的典故,为自己营造了祥瑞,被封为安汉公。

王莽政权发行的钱币


王莽擅长做秀,更提拔了不少有真才实学的儒家士大夫,开展了一场儒教大改革运动,这进一步提高了王莽的威望。他还将女儿送入宫中立为皇后,被加上宰横的尊号,后又加九锡位极人臣。后14岁的汉成帝暴毙,王莽立2岁的孺子为皇帝,开始了篡位活动,大行制造各种符命和预言。


幼帝即位当月,就有地方官在井底发现了一块白石,上有“告安汉公莽为皇帝”八个红字,震动天下,王莽开始自称假皇帝,命天下人称其为摄皇帝,改皇帝为皇太子。自此以后王莽登基已经水到渠成,各种祥瑞和预言层出不穷,把王莽推上了皇帝的位置,也把他推进了覆灭的深渊。


参考文献

《汉书》

西嶋定生:《秦汉帝国》


历史研习社


王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篡夺皇位者,他采用“文招”,波澜不惊地成功代汉,开权臣篡位之先河。

王莽字巨君,西汉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县东)人,是汉元帝皇后王政君的侄子。王莽的那些伯父、叔父、堂兄弟皆托王皇后的鸿福,位居宰辅,王氏一门凡九侯、五大司马。反观王莽则惨透了,他的父亲王曼早逝,未能赶上好时光得以封侯拜爵,是以王氏家族惟王莽孤贫无依,非常落魄。但少年王莽甚是自立自强,折节恭俭,勤奋博学,以德行名于世,赢得了极高的社会声誉,被士民奉为楷模。

王莽三十岁时终于熬出头,被封为新都侯,擢升光禄大夫、侍中,步入政坛;三十七八岁出任大司马,成为掌控朝政的重臣。王莽官爵愈尊,权势愈大,他反倒愈加谦恭,赢得了更大的声誉,同时也更加深得姑母、太皇太后王政君的信任与倚重。汉哀帝时,外戚丁、傅用事,王太后靠边儿,王莽被罢官回家。公元前1年,汉哀帝驾崩,王政君以太皇太后的身份临朝称制(直接行事皇帝权力),王莽复任大司马、领尚书事,总揽朝政,进位太傅,晋爵安汉公,被朝野视为安定汉室的擎天白玉柱。

汉元始五年(5)十二月,王莽毒死年仅十四岁的汉平帝,因其无子,汉元帝这一支就算是绝嗣了。汉宣帝的曾孙时有五人封王、四十八人为列侯,皆属帝室近支,算是皇位的正宗继承者人选。然而朝纲独断的安汉公王莽因这些帝裔均已成年,担心不好掌控,影响自己政治目标与理想的实现,遂力排众议,在宣帝玄孙中挑选了一位最年幼者为皇位接班人。这时候,有人上奏道:“武功县令孟通在挖井时得到一块白色石头,上圆下方,石头上还写有‘告安汉公王莽为皇帝’的朱红色文字”。王莽遂借“天命、符命”的祥瑞说事,指使群臣以此事忽悠、施压于太皇太后。翌年三月,王莽“托以为卜相最吉”,立宣帝曾孙广戚侯刘显之子、年仅两岁的刘婴为皇太子,号为孺子,王莽如愿以偿,自己仿效当年周公辅成王的故事,以摄政名义居天子之位,称“假(代理)皇帝”,行使天子权力,离君临天下只有寸步之遥了。

当上“假皇帝”的第三年,又开始集中出现了符命现象。最奇的是未央殿前出现铜符帛图,上有“摄皇帝当为真”之征,于是王莽改元以应天命。有个叫哀章的读书人作铜匱及作图与书,造作汉高祖遗命,令王莽为帝。王莽顺天应人,遂于公元8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宣布即天子位,国号“新”,以十二月初一为始建国元年正月初一。

王莽代汉建“新”、改朝换代极为顺利,并没有引起“政治地震”和社会动荡,朝野都非常平和地结束了这一现实,热切地期待“新朝”能带来新气象。然而王莽的改革并没有得到国人的认可,改朝换代没有带来的动乱和战乱,在他执政后期还是引发了,王莽的“文人政治”、“理想改革”也随着风起云涌的民众大暴动而寿终正寝。

王莽篡位称帝之所以顺利成功,其主要手法是:一得到姑母太皇太后王政君的好感赏识与信任倚重,位极人臣,这是政治基础。二是修炼成人品高洁的正人君子,赢得良好的声誉,竟得到四十八万七千五百多士民上书称颂其功德,好形象带来好人缘,这是民心基础。三是利用人们的迷信心理大造符命,以“天命”言人事,使得自己的上位是“天命所归”,这算是舆论基础。

王莽的一些做法,被后世那些篡位者奉为圭臬,如加九锡、符命等,皆是篡位前必搞的套路。


风光艺境


我们先说个传说,当年汉高祖在芒砀山路遇白蟒挡路,提剑欲斩。白蟒说“你斩我头,我就篡你江山头一朝,;你斩我尾,我就篡你江山末尾朝”。于是汉高祖拦腰将它斩断。它就化身王莽把汉室拦腰斩断了。。

王莽的出身显赫的外戚家族,他的姑姑是孝元皇后王政君。他在当时的家族中绝对是个异类,独守清净,生活简朴,为人谦恭。而且勤劳好学,很快就声名远播,被大家当做道德楷模。王莽应该是个非常好的演员,他把进入角色之后并且无时无刻按照角色的要求进行这表演,38岁出任大司马开始执政,依旧表演克己不倦,招聘贤良的角色,所受赏赐和邑钱都用来款待名士,生活反倒更加俭约。有一次,百官公卿来探望他的母亲,见到王莽的夫人穿着十分简陋,还以为是他家的奴仆。卸职隐居期间,更是逼死了自己杀了家奴的二儿子,要知道那个年代世家大族杀死家奴根本不是事,于是乎他的声望越发高了。


再次获得权柄之后,王莽一面继续自己假装“圣人”的表演,一面指挥党羽打击异己,加紧夺权。先得到“安汉公”的爵位,后在汉平帝死后立孺子婴为太子,王莽代理天子朝政,称假皇帝,臣民则称王莽为摄皇帝。之后命人伪造各种符命祥瑞,谶纬图册,受命于天的假象。无法和违背上天的王莽“被逼无奈”的接受了孺子婴的禅让,国号为“新”。

对于王莽,白居易的《放言五首》曾有: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来告诫大家看人不能只看一时,是忠是奸不到盖棺定论一刻谁也不好说,侧面也表扬了王莽的演技。


圆圆头不圆


我们先说个传说,当年汉高祖在芒砀山路遇白蟒挡路,提剑欲斩。白蟒说“你斩我头,我就篡你江山头一朝,;你斩我尾,我就篡你江山末尾朝”。于是汉高祖拦腰将它斩断。它就化身王莽把汉室拦腰斩断了。

王莽的出身显赫的外戚家族,他的姑姑是孝元皇后王政君。他在当时的家族中绝对是个异类,勤劳好学,很快就声名远播,被大家当做道德楷模。王莽应该是个非常好的演员,他把进入角色之后并且无时无刻按照角色的要求进行这表演,38岁出任大司马开始执政,依旧表演克己不倦,招聘贤良的角色。

再次获得权柄之后,王莽一面继续自己假装“圣人”的表演,一面指挥党羽打击异己,加紧夺权。先得到“安汉公”的爵位,后在汉平帝死后立孺子婴为太子。之后命人伪造各种符命祥瑞,谶纬图册,受命于天的假象。无法和违背上天的王莽“被逼无奈”地接受了孺子婴的禅让,国号为“新”。

在中国历史上的众多皇帝中,王莽可以算得上一个异类中的异类了,他既是开国皇帝,又是亡国之君。王莽登基之初有无数的儒家士子大师为他歌功颂德、大唱赞歌,而他死后却被分尸,连舌头都被人割下泄愤,甚至还背上了篡位的骂名遗臭千年。那么王莽究竟是怎么当上皇帝的呢?

这还要从王莽的身世说起。王莽是以汉元帝皇后王氏外戚的身份登上政坛。王皇后名王政君,18岁入掖庭,受宠于皇太子即未来的汉元帝,后诞下儿子刘骜。元帝即位后,王氏被立为皇后,父亲王禁也被封为阳平侯。后父亲去世,弟弟王凤承袭爵位。

汉元帝驾崩后,王皇后之子即位,即汉成帝,王皇后成为太后,领尚书事,权倾朝野,控制了国政,王氏一族随之崛起,王禁的八个儿子除了早逝的王曼外,全部被封为列侯。王莽正是王曼的遗子,因为未得到爵位而生活简朴,修习儒经,风度仪态皆有儒者之风,不仅尽心侍奉母亲和寡嫂,对待众位伯父叔父也是尽心竭力。

王莽因侍奉王凤而发迹。王凤曾大病一场,王莽在伯父的病榻前数月尽心侍疾,亲自尝药,一日也未曾梳洗宽衣,这让王凤大为感动,临时之前嘱咐元后和成帝照顾王莽,王莽才被任命为黄门郎。从此以后,王莽在仕途上平步青云,在当时的名士中声名鹊起。

与王莽一同崛起的还有元后的姐姐王君侠之子淳于长,他同王莽一样因侍奉王王凤而得以进入仕途,还设计将出身贫贱的女官赵飞燕册封为皇后,深的成帝信任,成为了王莽最大的对手。王莽便向太后进谗言说淳于长垂涎大司马一职,导致淳于长下狱而死,当时的大司马王根对淳于长之死也是深感自责,竟辞官而去,并举荐王莽取而代之,大司马一职就这样落入王莽手中。

刘歆是王莽提拔起来最重要的儒家学者

然而王莽的大司仅做了一年。一年之后成帝暴毙,汉哀帝即位,王氏外戚遭到打压。王莽主动请辞了大司马职位,又受到牵连被遣到自己的封国新野,闲居三年。因为王莽声名极好,以公正无私、严于律己而闻名,上书为王莽申冤的数以百计。此后有日食出现,世人皆以为这是因为王莽蒙冤而引发的天象,王莽这才得以重返朝廷。

后汉哀帝驾崩,元后立刻进入未央宫收起皇帝玺绶,诏令王莽入宫商议善后事宜,王莽终于再度出任大司马,兼任太傅统领尚书。此后王莽大肆清除异己,总揽朝政,还指使地方官冒充南越裳国进攻白雉一只,黑雉两只,仿效周成王时周公辅政的典故,为自己营造了祥瑞,被封为安汉公。

王莽政权发行的钱币

王莽擅长做秀,更提拔了不少有真才实学的儒家士大夫,开展了一场儒教大改革运动,这进一步提高了王莽的威望。他还将女儿送入宫中立为皇后,被加上宰横的尊号,后又加九锡位极人臣。后14岁的汉成帝暴毙,王莽立2岁的孺子为皇帝,开始了篡位活动,大行制造各种符命和预言。

幼帝即位当月,就有地方官在井底发现了一块白石,震动天下,王莽开始自称假皇帝,命天下人称其为摄皇帝,改皇帝为皇太子。自此以后王莽登基已经水到渠成,各种祥瑞和预言层出不穷,把王莽推上了皇帝的位置,也把他推进了覆灭的深渊。

两汉之交时代的王莽是一个很特别的历史人物。当下的很多历史观点对他的评价都不够客观。

当我们需要改革精神的时候,就歌颂王莽是一个继往开来的改革家(改革开放时代);当我们需要大一统精神的时候,就鄙夷王莽是一个千夫所指的祸国乱臣(目前主流观点),无论哪种观点,单独来看,都不够客观,不够真实的让我们认识王莽。

评价历史人物不能只谈成败,可是脱离了成败讨论人物难免有点耍流氓,以下从逐个王莽的历史大事件,试图全面的看待王莽。

第一,以新代汉的伟绩。

王莽以外戚身份灭亡汉朝,这在当世,其实并没有令人大为意外。因为从刘邦建汉之后离世,吕后领衔的诸吕集团,就开始以外戚的身份把持朝纲,之后也形成一种汉朝的例制,吕氏之后卫青、霍家、许嘉等外戚集团不断动摇刘氏帝王的影响力和实权。

时间来到西汉后期,政府失去权威,政局动荡,内忧外患、人心思变,时局的情况很像七百年后唐王朝安史之乱之前的社会格局,相比之下,同样的动荡引起了唐王朝的迅速崩塌,而王莽的以新代汉则保住了汉朝的整体框架,最大限度的维持了和平的局面,这是值得肯定的。

但是王莽有几点错误,最后都让他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1.政治外形塑造成功,24岁的王莽初入政坛为官,就塑造出一个礼贤下士,清廉简朴的形象,迅速积累了官场人脉和社会舆论的支持,可是迅速代汉(公元8年,爬山“大司马”高位,公元9年及登基称帝)让他长期苦心孤诣积累的人心和支持都如同雪崩一般塌陷。

经过一百余年的儒学的洗礼,“名正言顺”、“君权神授”的儒学正统观念已经深入人心。王莽作为一个儒生,他不可能不知道这些,可是可能权力的烈酒已经让他酩酊大醉,于是,他在公众面前塑造的高大雄伟的形象付诸东流。官场、民间反莽、反新的浪潮屡禁不止,最终成为摧毁新莽的强力火药。

在代汉的过程中,如果王莽选择曹操所用的步步紧逼,逐步蚕食的方式进行过度,可能上下的接受度就会更平稳、更顺畅。

2.两千年前社会主义的代言人。

很多观点玩笑意味的说,王莽是一个现代社会穿越到古代社会的人,就是因为,王莽是一个骨子里的朴素社会主义的践行者。十九世纪才兴起的社会主义,早在一世纪的中国,就有了王莽式的构想和实践。

作为儒学学派的集大成者,即便王莽没有什么儒学创作,可是“仁”的思想在王莽心中扎根,以一个学者的姿态建立一个庞大的帝国,中国历史上仅此唯一。

刘邦、朱元璋之类的帝王,之所以造反当皇帝,全是为了一己之私,而王莽的确有自己的政治抱负,他希望把自己所信封的儒学信条在政治上一一实现,缔造一个理想的快乐世界。从这个角度上来看,王莽和刘邦之间差了一百个赵匡胤,一千个朱元璋。

他的改革条款穿越了千年的历史轨迹,竟真有些社会主义的影子。

土地国有、政府分配。用以解决土地兼并问题,让平民重获生产资料,改善生活,拉近贫富差距,宏观把控土地分配,控制大地主的权力蔓延。

政府专卖制度,控制夸张的物价,建立国家贷款制度,施行计划经济。一系列消除贫富不均的制度,让我们甚至怀疑,马恩两位导师是否收到中国改革家的启发。

然而,毕竟,改革最终失败了。

王莽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学者、经济思想家,但绝不是一个政治家。他一心想要打击的垄断大地主阶级,却是他的改革必需的推行者,那么这又怎么实现?

他所想要拯救的生活凄苦的大众,早已在他的篡汉行为中失去了对他的信任和支持,那么又怎么会感激?

他是一个儒学的专家学者,可是儒家学派的基本精神就是崇古,对于自己所诊断出来的社会的病态,王莽觉得只要吃下古老儒书上的药方就可以痊愈。这又怎么可能?脚步向前迈,可是思维向后看,几千年以来一直成为儒生最痛苦的病源所在。(让我想到后来的宋朝的改革家王安石先生)

3.自作聪明的偏执狂。

中国式的成功政治家,都是如同刘邦、刘备这样的人物,他们从来不认为自己是最聪明的,利用身边的资源拱立自己,才是他们的大智慧。

而王莽并不是这样的人,改革不顺利时,他表现出极度的狂躁、不安,对于所有反对的声音都迎头痛击,即便有的政客只是给予一些解决问题的建议。

权力有时带来睿智,但更多时候带来独裁。对于朝野上下一边倒的埋怨、鼓噪,对于因饥饿而抢掠的民众,对于趁火打劫的匈奴铁骑,王莽开始了一系列的“法西斯”高压政策,使得形势更加急转直下,最终他也在战火中,身首异处。

最后,对于王莽的一句话评价一向分为正反两个极端,笔者觉得大可不必如此强硬的来分化,也不愿再次拾人牙慧。

笔者一向觉得历史人物的正反其实不重要,历史人物留下的思考才是历史的真正魅力所在,而王莽给我们留下来的值得思考的财富就是,真正的“抱负”必须要付诸百分之百的努力去拼搏实践,否则就只会是人生路上的一个沉重的,让你步履为艰的“包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