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8 此物既有力的感覺,又有動的節奏,給人們豐富的想象力和感染力!

馬踏飛燕是東漢藝術家的經典之作,是中國古代雕塑藝術的稀世之寶,在中國雕塑史上代表了東漢時期的最高藝術成就。馬踏飛燕不論其神采的表現,抑或是鑄造工藝之高明均不必說了,更令人折服的還有其創作構思的絕妙,馬踏飛燕,以表明奔馬正在作凌空掠過燕背的飛馳。郭沫若也將之命名為“馬踏飛燕”,並曾潑墨揮毫寫下了“四海盛讚銅奔馬,人人爭說金縷衣”的豪邁詩句。

此物既有力的感覺,又有動的節奏,給人們豐富的想象力和感染力!

​今天小弟與各位讀者朋友們聊的正是這來自東漢時期的:馬踏飛燕

此物既有力的感覺,又有動的節奏,給人們豐富的想象力和感染力!

馬踏飛燕是一件東漢時期的青銅器,身高34.5釐米,身長45釐米,寬13釐米,重7.15公斤,馬頭頂花纓微揚,昂首揚尾,尾打飄結,三足騰空,右後足蹄踏一飛燕,飛燕展翅,形象矯健俊美,別具風姿。馬昂首嘶鳴,軀幹壯實而四肢修長,腿蹄輕捷,三足騰空、飛馳向前,一足踏飛燕。一匹軀體龐大的馬踏在一隻正疾馳的龍雀背上,小龍雀吃驚地回過頭來觀望,表現了駿馬凌空飛騰、奔跑疾速的雄姿。

馬身微微的偏向一側,頭高昂著,前面頭頂的鬃毛和後面的馬尾一致向後方飄飛,渾圓的軀體呈流線型,四肢動感強烈,三蹄騰空,右後蹄踏一展翅奮飛、回首驚視的“風神鳥”龍雀,全身的著力點都集中在飛行的龍雀背上,形成了一種極富感染力騰飛之勢。這一藝術形象不僅構思奇特、造型優美,而且完全符合力學平衡原理,完美地塑造了運動速度與整體平衡相統一的行空天馬與飛雀。馬踏飛燕改變了傳統天馬的造型手法,使之蘊含著豐富的天馬文化內涵,堪稱青銅藝術的極品,充分表現了古代藝術家豐富的想象力和精湛的鑄造技藝。

此物既有力的感覺,又有動的節奏,給人們豐富的想象力和感染力!

從力學上分析,馬踏飛燕為飛燕找到了重心落點,造成穩定性。這種浪漫主義手法烘托了駿馬矯健的英姿和風馳電掣的神情,給人們豐富的想象力和感染力。既有力的感覺,又有動的節奏。馬踏飛燕也是中國青銅藝術的奇葩。

1971年9月中旬,中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郭沫若陪同柬埔寨王國民族團結政府賓努首相率領的代表團訪問甘肅。在蘭州,郭老參觀了甘肅省博物館的歷史文物陳列。看到武威雷臺出土的一組銅車馬儀仗隊伍,對其中的“馬踏飛燕”做出了很高的評價。郭老回京後,向國家文物局推薦把這組文物充實到正在北京故宮博物院舉辦的“出土文物展覽”中去。時隔不久,郭老又向周恩來總理介紹了銅奔馬和雷臺漢墓的事。後來,銅奔馬和車馬組以及其他文物的展出在國內外引起了強烈反響,來到中國的許多外國貴賓都參觀了展覽。

此物既有力的感覺,又有動的節奏,給人們豐富的想象力和感染力!

在世界上,塑造一匹健美的好馬形象這並不太難,然而要將一件靜物表現出它的動感,特別是要表現一匹日行千里的良馬神速,十分不容易。然而中國無名藝術家們卻能獨運匠心,大膽誇張地進行巧妙構思,讓馬的右後蹄踏上一隻凌空飛翔的燕子。

現今,馬踏飛燕青銅器收藏於甘肅省博物館,(喜歡的朋友記得去參觀哦)!

喜歡本文的朋友點擊關注哦,謝謝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