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8 封面丨我們這樣問懵了敷衍塞責的幹部

全文字數3072,閱讀時間約6分鐘。

封面丨我们这样问懵了敷衍塞责的干部
封面丨我们这样问懵了敷衍塞责的干部

廉政瞭望記者王兆偉作為媒體觀察員在現場質詢

“陽光問廉”這個短語可以拆分為三個字詞,其中只有“問”是個動詞。近年來,四川在全省推廣全媒體直播監督節目“陽光問廉”,通過“媒體監督+群眾測評+紀檢問責”正風肅紀立體監督新模式,推動幹部切實轉作風、群眾真正得實惠。記者與“陽光問廉”的“問”結下了不解之緣,不論是作為廉政瞭望記者坐在媒體觀察團的席位上,還是作為媒體點評嘉賓的一員坐於觀眾席,記者數次執“問”於聚光燈下。

作為“入局”之人,而不僅僅是一名“看客”,記者有一些與其他媒體記者迥異的視角,提供了觀察“陽光問廉”這一事物的另一切入角度。

沒有NG,一遍過

2017年5月的一天,記者正在外出採訪路上,突然接到某市紀委一名幹部的電話,邀請記者擔任該市即將開幕的“陽光問廉”全媒體直播節目的媒體點評嘉賓。經過向雜誌社領導請示並獲得同意,記者開始了首次“陽光問廉”“觸電”之旅。

畢竟是首次參與“陽光問廉”,記者不敢大意,數次與該市紀委相關幹部溝通請教,心想著“直播或許只是個噱頭。‘陽光問廉’或許是按‘劇本’‘演’的。只要自己也照著‘劇本’‘演’,應該不存在‘演砸’的可能”。

然而,實際情況與記者所預想的迥然不同。主辦方明確告知記者“沒有‘劇本’、沒有彩排、沒有NG、沒有後期製作。節目是電視、網絡等數種媒體同步直播,一遍就過。”

“起碼應該給我看一下問題短片吧!”記者早就聽說“陽光問廉”節目的其中一個環節是觀看外景調查拍攝的問題短片,於是提出了上述請求。然而,被直接駁了回來:“無此先例!全部參與者都是在節目現場首次看到問題短片……”

聽到這話,記者心裡不禁咯噔一下——這是要“玩兒真的”!最初,記者曾以為那是為了凸顯節目效果、保證現場衝突感的必須之舉。轉念一想,自己的想法著實有些自以為是了。

實際上,正是因為四川各地堅持“陽光問廉”動真碰硬的做法,才保證了省紀委書記王雁飛提出的輿論監督“麻辣燙”該有的味道。

“問”是一根杆子,“挑”開“遮羞布”

“村民有訴求找到政府,為什麼直接推到市上,這是政府工作人員對待群眾的態度和方法嗎?”

7月11日,《成都面對面·監督問責第一線》全媒體直播聚焦彭州市,位於當地香頌苑小區拆遷安置房,已經入住九年, 600多戶一期住戶至今沒有領到產權證。群眾為此多有投訴,國土等部門相互推諉打太極。群眾仍然無法從官方得到正面回應,相關部門的作風態度,讓群眾很無奈。

面對主持人“毫不客氣”的質詢,彭州市致和鎮黨委書記段兵頓時有一點懵,解釋說:“我們整個市上在統一協調,但是我們不應該把這個事情直接推回房管局。”

見問題沒有在細節上落實,主持人繼續質詢相關負責人:這麼多年香頌苑小區產權證沒有辦下來,究竟卡在了哪?有沒有一個期限?

隨著問題的層層推進,相關負責人無法再推諉扯皮,紛紛落實責任清單。

最後,媒體觀察員、成都商報王垚拍鈴質詢:“我們到底是為老百姓服務呢,還是在規避責任呢,還是在應付老百姓的詢問呢?”面對這個問題,相關官員不得不對“失職”進行反思、檢討,並承諾整改。

除了直擊問題癥結,讓被質詢對象“轉換角色”,置於群眾的處境,觸動其主動“反思”,也是“問”的妙招。

在樂山的一次“問廉”現場,位於市中區九峰鎮和凌雲鄉交界處的垃圾填埋場,因環境汙染讓附近村民苦不堪言,市政府作出了同意實施搬遷的批示。然而3年多時間過去了,村民們搬離垃圾場的願望卻沒能實現。

記者的同事作為媒體觀察員,沒有“硬碰硬”地質詢相關負責人:“人們最重要的權利是什麼?生存權!要體會這些老百姓長期所處的生存環境,我們可以更直觀一點。請注意,有14戶距離垃圾填埋場200米的範圍內,100多戶在500米範圍內,假設一戶有3個人,那就是300人左右。今天晚上在座的有幾百人,如果換成我們這幾百人在三年多時間,天天與垃圾為鄰,會有怎麼樣的感受?”這“設身處地”的一問,讓現場的所有人都深受觸動。

接著,該同事趁機“緊逼”“敲打”對方:“市城管局作為此項工作的牽頭單位,有督辦的任務。表面上看推進會就開了無數場,但這有用嗎?如果是缺乏這個牽頭能力,你可以向市政府及時報告嘛,既推不動,又不報告,那就存在態度問題了。這就是大家說的‘只負責開會,不解決問題’。”這一柔一剛的兩個問題,讓被質詢對象從內心深處願意找問題,自糾自查。

“陽光問廉”秉持問題導向,發問一向動真碰硬。主持人作為串聯現場環節,推動問題解決的關鍵,顯得尤為重要。他們的發問像一根杆子,直接、從容地“挑”開“遮羞布”,也捅到了某些幹部的痛點。他們除了在臺上辛辣、有節奏地發問,還在臺下經受著各種考驗。

“你們在這場硬仗中,只掛帥,不出徵。”“這40萬的扶貧資金是打了水漂了,可關鍵是還看不到‘水’。”“你們的底氣從何而來?”在達州市的“陽光問廉”中,針對扶貧攻堅中某些幹部的懶政與“亂作為”,主持人胡藝瀟提問與點評直擊問題要害,頻曝“犀利金句”,被網友點贊。

胡藝瀟恰到好處地做到了一名成熟主持人的沉穩、機智、客觀以及犀利。在她的把控下,現場氣氛鬆弛有序,不時爆發出陣陣掌聲。她坦言:“我知道這條路非常艱辛坎坷,也知道自己和同事還有家人都曾因為這個節目受過委屈甚至威脅。但我也知道,正因為我們都熱愛,所以無悔,更無懼。”

問,不僅需要技巧,更需要勇氣和擔當。

毋庸置疑,幫助責任主體徹底揭開問題的“遮羞布”並推動問題解決,這是“問”的初衷。因此,“問”的技巧和技術含量就很考驗問的主體。

以打辯論賽的思維“問”

第一次參加“陽光問廉”節目前,記者也為如何“問”而犯愁。記者突然想起,若以大學時代打辯論賽的思維“問”,應該是一種最為恰當的方式。

“問”,初級模式是見招拆招。但是,化被動為主動,才是精要所在。“陽光問廉”是數方參與的“多角戰”,不論是媒體觀察團還是媒體點評嘉賓,可供發揮的餘地並不多。如何在極短的時間之內“一招制敵”,就顯得尤為重要。

參與“陽光問廉”幾次後,記者總結“問”的技巧有三。一是攻其不備,二為拐彎抹角,三則單刀直入。

某縣級市的陽光問廉節目現場,當其中一組節目曝光了該市某村文化服務室的電腦因悉數損毀導致村民無法使用時,該村相關幹部面對鏡頭竟“喊冤叫屈”,指斥為村民不願到文化活動室使用電腦,而是直接用村務辦公電腦。

於是,記者在節目現場問該名村幹部知不知道保密紀律。這一下,就把對方問“傻眼”了。如果碰上被問責主體“咄咄逼人”,甚至一副自己含冤受屈模樣的,不妨攻其不備、另起爐灶,令其自顧不暇。

凡是被問責主體虛與委蛇、避重就輕,甚至和稀泥的,則可利用迂迴戰術,“挖坑”請其自己跳入。例如,“成都面對面·監督問責第一線”節目彭州篇,在面對農村旱廁改造質量和過程如何監管這一問題時,負有監管職責的相關單位負責人一會兒說村組上報數據無誤,一會兒又說相關單位調查不夠深入細緻。記者趁機問這名負責人知不知道自己所在單位面對上述事件時的職責,他不假思索地回答“知道,就是調查監管”。記者面向他一攤手:“您知道啊!”觀眾席上笑聲一片。

見上述負責人面紅耳赤,記者接著問了一句:“也就是您和您的單位沒有過實地調查,不掌握情況?”被問責那位見退無可退,只好答道“嗯”。凡是被問責主體理屈詞窮,已無後招的,就要單刀直入,令其自行招認。

幾年多期“陽光問廉”參加下來,記者已經成為別人口中的“老手”了。但越是這樣,記者越發認為,“招式”不論如何千變萬化,目的不是讓官員“出醜”“發懵”,臉紅出汗也只是其中的過程,最終的目的是促進問題的解決,促進提高政府效能,為公權力在陽光下運行添磚加瓦。

I 排版:袁嘉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