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7 《水經注》裡的禹都(安邑)

△又西南過安邑縣西。

安邑,禹都也。禹娶塗山氏女,思戀本國,築臺以望之,今城南門臺基猶存。

餘按:《禮》天子諸侯臺門,隅阿相降而已,未必一如書傳也。故晉邑矣,春秋時,魏絳自魏徙此。昔文侯懸師經之琴於其門以為言戒也。武侯二年,又城安邑,蓋增廣之。秦使左更白起取安邑,置河東郡。王莽更名洮隊,縣曰河東也。有項寧都學道昇仙,忽復還此,河東號曰斥仙。漢世又有閔仲叔,隱遁市邑,罕有知者,後以識膽而去。

安邑(禹都),即今夏縣禹王城遺址。禹王城遺址的大城,城形狀如梯形,總面積13平方千米。四面城牆皆板築夯打而成,北牆和西牆保存較好,一般殘存2米,最高達5米,南牆和東牆保存較差,東牆南段已沒有一點痕跡。除北牆外,其餘城牆都不直。東牆長1530米,西牆長4980米,隨地形起伏而曲折,是四個城牆中彎曲最多的,南牆長3565米,北牆長2100米,外側有護城壕。大城沒有經過發掘,遺物堆積一般厚2米左右。城北部有戰國時代的灰坑和灰層。城中部偏東的廟后辛莊以北,調查發現了一處戰國中晚期的手工業作坊,文化遺物有錛、鋤、钁、斧等器具的陶範、平首布陶範及陶罐、陶盆、鐵錛等。據實物和文獻考證,大城即戰國時魏都安邑。禹王城遺址的中城為方形,總面積6平方千米。其西、南兩城牆分別是大城的西牆和南牆的一部分,北牆長1522米,高1—5米不等,東牆現存長960米。城內遺物豐富,堆積層厚2米左右,有戰國時代遺存,但主要是漢代遺存。從出土遺物分析,中城稍晚於大城,應為秦漢時河東郡治[7]。

《水經注》裡的禹都(安邑)

山西省夏縣禹王城遺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