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30 佛教修建寺廟的來歷

很多人喜歡到廟裡去拜佛,但是要問起他佛教為什麼要建寺廟,他未必能答得上來。有些人想當然的說,建立寺廟不就是為了讓人們去拜佛嗎?這個說法如果放在現代,也只是說對了一半。那麼,佛教寺廟到底是怎麼來的,為什麼要建寺廟呢?今天,就讓雲來帶大家一起回顧佛陀在世時建廟的那一段歷史。

佛教修建寺廟的來歷

佛陀在菩提樹下證悟佛果之後,隨即找到了他的五位侍者,將他們也度得脫離苦海。很多人得知這個事情,就都來跟隨佛陀學習佛法。在最早的時候,鹿野苑這個地方只有空曠的樹林,很多苦行僧們為了修行苦行,在野外露宿,以增強他們的吃苦能力。佛陀就和這些僧人講了真正能成佛的中道,就是既不要過度地吃苦,也不要過度地享樂。苦行僧們過度地吃苦,其實也是執著於自己想要達到的那個目標而形成的一個錯誤知見。

為了避免身體免於被餐風露宿的傷害,於是,當時就在鹿野苑這個地方興建了真正意義上的第一座佛寺。但是那時不叫什麼什麼廟,而且叫“精舍”。就是提供給修行者們居住的地方。在那個時候,精舍其實就是徒有四壁,連張床都沒有的。這比起中國的“臥薪嚐膽”裡的越王勾踐睡在稻草上還要簡陋。

佛教修建寺廟的來歷

精舍除了給僧人們提供睡覺休息的作用外,還能避免野外蟲獸的侵擾。這樣一來,僧人們就可以在精舍裡用心的進行佛陀所教的“定”功了。就是在各自的精舍裡去參悟佛陀所講的法。這樣有了精舍的庇護,僧人們可以專心的進行修行類的事情了。不過,那時的精舍是不提供“伙食”的,所有的人必須到外面宣傳佛陀的教法,同時進行乞食。

同時,由於學習佛陀教法的人越來越多,精舍相應的也越建越多。有空的時候,佛陀就會在精舍的空曠處給大家講法釋疑。因為每個人的根性不同,對佛陀所講的“八正道”的領悟也不同,所以有了疑問,就會在法會上提出來,然後佛陀進行解答。但是不是說佛陀就在那裡坐著等大家問問題,而是佛陀和大家一樣外出乞食回來後,才一起針對大家乞食時遇到的問題進行解說的。這種例子,在佛經中就有很多相關的記載。

佛教修建寺廟的來歷

除了鹿野苑精舍之外,在古印度還有一座非常有名的精舍,叫做“太子給孤獨長者園”。這個地方非常有名,我們一般都熟知的《楞嚴經》、《佛說阿彌陀經》等等,就是在這個地方講的。它有一個非常有趣的來歷。

有個富有的長者叫須達多,他想邀請佛陀到他所在的地方去講法度人,但是佛陀和他說,因為他所在的這個地方沒有精舍,不能去講法。於是須達多就到處尋覓場地。最後找到了一處風景非常好,地點又合適的花園。但是這個花園是波斯匿國太子的花園。須達多為了達成修建精舍的願望,就想買下這座花園。太子其實不缺錢花,就和須達多開了一個玩笑,說如果須達多用黃金將花園的地鋪滿,就賣給他。

須達多當了真,於是就從家裡拖來了無數黃金,結果用完了黃金還差一塊地方沒有鋪滿。太子感到非常驚訝,決定將花園送給須達多來修建精舍。精舍建成後,太子告訴須達多,地方送給了須達多,但是園子裡的樹沒有送給他,所以這個地方要叫“祗樹給孤獨園”,因為太子叫“祗陀”,而須達多因為經常施捨財務給一些孤獨的長者們,所以又叫給孤獨長者,這個園子就“祗樹給孤獨長者園”,簡稱“祇園”。

佛教修建寺廟的來歷

也就是說,這些精舍最初的目的是請佛來講法的。同時,也作為經常在外乞食的僧人們提供的一個住處。避免他們每天在野外露宿。這樣僧人們有了一個固定的地方修行,除此之外,對修行的這些人經常在一起互相研究佛陀的教法,也有非常大的好處的。因為每個人對佛法的領悟不同,如果互相之間有個借鑑,就可以少走很多的彎路。

過去,因為佛教講六根清淨,所以佛教傳入中國後,大多數寺廟都建在遠離紅塵喧擾的地方,這樣沒有了俗世人的叨擾,僧人們的心就不容易掀起漣漪。只要他經常保持在一個清靜的狀態,高根性的人就很容易達到明心見性的地步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