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2 新宏觀:凱恩斯主義與弗裡德曼貨幣主義的功過是非

第一經濟觀察 | 站在經濟巨人的肩膀上能看到怎樣的宏觀理論?過去的三十年經濟學失去了什麼?新宏觀是如何區分貨幣性質的?儲備需求為什麼是重中之重?敬請閱讀第一經濟智庫作者原創文章——“

新宏觀:凱恩斯主義與弗裡德曼貨幣主義的功過是非”,再次論證時間沖洗下的宏觀經濟。

新宏觀:凱恩斯主義與弗裡德曼貨幣主義的功過是非

次貸危機前夕,盧卡斯自負地宣稱,防止經濟衰退的核心課題已經被攻破,但次貸危機卻不期而遇,遭到英國女王的問責,新古典經濟學面臨塌陷,克魯格曼反思經濟學,經濟學家為什麼錯得這樣離譜?他認為現代經濟學還處於黑暗的時代。羅默在宏觀經濟學的麻煩中指出,廣為應用的DSGE模型對現實逐步失去了解釋力,過去的三十年是失去的三十年。

那麼,三十年前的宏觀經濟學又是什麼呢?

凱恩斯主義與貨幣主義。

第一經濟首席經濟學家梳理兩大學派的功過是非,以便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

凱恩斯首次超越了微觀經濟學資源配置的狹隘眼光,開始關注宏觀經濟的總量,在理論上推開了宏觀之窗,在實踐上則挽救了資本主義。

大蕭條爆發後,羅斯福推行新政,阻止了危機的進一步蔓延,而第二次世界大戰則帶來了強大的外部需求,使經濟扭轉了衰退,轉而強勁增長;80年代美國再次陷入衰退泥潭,里根的供給主義並沒有讓拉弗曲線如願以償,反而是政府擴張支出支持下的星球大戰計劃挽救了經濟,但赤字就此暴漲,里根因此被稱之為赤字總統;次貸危機後,中國迅速實施4萬億政府投資計劃,避免了因為外需急劇下降而可能發生的衰退,保持了增長的持續性,在趕超世界第二的經濟進程中功不可沒,然而,它也遺留下過剩的產能與高聳的債務。

凱恩斯主義的過錯在於理論上的不徹底性,其理論框架仍然基於實物循環。它認為失衡的原因是非充分就業,通過政府擴大投資,帶動儲蓄=投資,就能將失衡拉回均衡。在他的模型之中,投資需求還是最終需求,也就是說,賣不出去的商品存貨也是財富,因此,薩伊定律仍然有效,過剩只是行業過剩,沒有全面過剩。從這個意義上講,他並沒有革新古典的命。

新宏觀:凱恩斯主義與弗裡德曼貨幣主義的功過是非

其次,凱恩斯主義的理論核心——投資乘數理論,還停留於實物循環。因為政府擴大投資的產物——存貨,被視為最終生產目的,它的收入與利潤本質為實物產出與實物利潤,這樣也就無視過剩;同時,它沒有計量投資本身的收益性,結果無視債務。

凱恩斯主義無法解釋滯脹。因為它看不到在成本與收入中均存在的債務成分,新凱恩斯主義的菜單成本屬於表面枝節,粘性工資則是飲鴆止渴,消減工資使消費需求愈加不足。

在實踐上給實施凱恩斯主義的國家留下了天文國債,可以發現,市場國家越老,債務越高這一規律。

瑕不掩瑜,凱恩斯的功還是大於過的,在經濟危機時刻,經濟學家與政府部門還是想到了凱恩斯主義,畢竟它能救急。張維迎在次貸危機發生後背離了新古典,轉而投奔奧地利學派,他聲稱,該學派是預見了大蕭條,但是,奧地利學派將危機歸咎為迂迴生產的過度投資,問題是,何為適度?或者說,只要適度,經濟仍可均衡,這就說明,該模型與新古典如出一轍,究其原因,就在於它還是將資本品視為最終需求,而非中間品。因此,張維迎是無法埋葬凱恩斯的。

弗裡德曼認為貨幣是最重要的,這一點與新宏觀的貨幣循環主導了實物循環一致。他發展了貨幣數量論,認為通脹都是貨幣現象,這就未免武斷了,因為價格是由供求雙方決定的。他根據貨幣數量論推導出要均衡供應貨幣,反對逆週期操作,同樣忽視了貨幣的債務成分。

而他的貨幣穩定方案頗有可取之處,即將商業銀行改組為存款銀行或投資銀行,央行支付利息,因此為新宏觀的儲備需求方案吸收。

新宏觀:凱恩斯主義與弗裡德曼貨幣主義的功過是非

次貸危機後的量化寬鬆實質為弗裡德曼貨幣主義的再現。因為伯南克理解弗裡德曼關於大蕭條為美聯儲不當緊縮所致的觀點,故在次貸危機來臨後果斷迅猛寬鬆,避免了再次大蕭條,但由於該方案治標不治本,故債務繼續累積,美國的國債增長與GDP增長同步。

新宏觀主義超越了凱恩斯主義與弗裡德曼的貨幣主義:

  • 首先,新宏觀主義區分了貨幣性質,指出了非均衡的必然性。

工業革命後,央行的出現帶來了需要還本付息的基礎貨幣,新宏觀稱之為外生貨幣,這樣,央行通過基礎貨幣控制了商業銀行,而商業銀行又以三張財務報表控制了居民、企業、政府,也就是貨幣循環主導了實物循環。在實物經濟中的投資需求為最終需求,但在貨幣經濟中變為中間需求,此時,最終需求只有消費需求,它來自初始投資需求,是其一部分,由於工資儲蓄與中間加工商的利潤存在,使其必然小於初始投資需求,即不能給初始投注需求帶來貨幣利潤,這就是宏觀投資必然虧損。在利潤表的誤導下發生借貸,導致債務累積,最終不堪重負而倒閉或救助重組,當債務水平下降後,經濟重啟復甦,此即債務長週期。可見,經濟是非均衡的,原因在於債務導致的內在的不穩定性。

  • 其次,新宏觀主義將產業分級,建立產業樹模型,定量地證明了宏觀投資必然虧損,指出投資乘數理論缺陷在於實物循環,沒有以貨幣循環的視角論證。該結論解釋了政府投資與壟斷企業虧損的必然性。
  • 再次,因為儲蓄的存在導致宏觀投資必然虧損,企業不得不限產保價,形成滯脹;而由於缺乏利潤空間,儲蓄沒有出路而儲炒作房地產大宗加劇滯脹。故央行的基礎債務與商行的衍生債務是債務長週期的兩大根源,要解決債務長週期,必須從消除兩大根源入手。
  • 還有,物價P由總需求TD/總供給TS決定,物價與成交量決定經濟路徑,菲利普斯曲線經濟路徑不完整。物價上漲並非需求拉動,而是成本推動,成本推動的原因並非由於工資粘性,而是債務剛性,它可由辜朝明的資產負債表型衰退、特納的債務貨幣化、伯南克的儲蓄論得以佐證。
  • 另外,宏觀貨幣流工具將微觀現金流工具閉環化,清晰地解釋了債務危機與明斯基時刻。
新宏觀:凱恩斯主義與弗裡德曼貨幣主義的功過是非

馬克思天才地指出了貨幣不再僅僅是交換媒介,而變成了資本,其路徑為貨幣——實物的增值——貨幣的增值,然而,該邏輯鏈條斷裂在實物的增值——貨幣的增值,即實物的增值並不能當然地達成貨幣的增值,一個微觀個體可以通過提高競爭力來實現,但宏觀整體卻無法實現這一使命。它的潛在假設市場無限,在宏觀上並不能成立。新宏觀通過明確貨幣流量為現金+超準,貨幣流速為每月一次,得出月度GDP=M*(1-S*D)^V,週期總GDP=M/(S*D),週期總儲蓄=M/D,可見,通過增加M,減小S或D可以使GDP增長,但債務也在增長,即經濟增長是由債務拉動的。這裡M為基礎貨幣,S為儲蓄率,D為法定準備金率,V為月度序數。沒有出路的儲蓄在正反饋機制的推動下,形成資產膨脹,造成利潤表假象,誘使增加借貸擴大投資或消費,當無法支付龐大的債務本息時,正反饋轉為負向,資產泡沫崩裂,壞賬顯露,債務危機爆發,這就是明斯基時刻。對比新宏觀的月度公式與貨幣主義的數量公式,月度公式的貨幣流量與流速更為符合現實,而且顯化了債務成分,而數量公式將M2視為貨幣流量將人們誤導了,最終陷入貨幣迷失的困局之中;由於缺乏債務成分,因此找不到危機根源,均衡地貨幣供應無視債務累積,最終導致貨幣政策失效。

儲備需求的解決方案為央行以鑄幣稅購買公共品,帶動儲蓄資本直接投資購買公共資產,而央行償還鑄幣稅的方式不是回收貨幣,而是將購買的公共品免費交由社會使用。這樣,儲備需求一方面利用市場的競爭性為社會提供了豐富的產出,另一方面又將貨幣發行公共品化,從而實現了微觀私有與宏觀公有的有機統一,避免了極端利己與極端利他,既保證了經濟的可持續增長,又避免了社會的分裂。儲備需求從消除債務長週期的兩大根源入手,吸收了弗裡德曼貨幣穩定方案中的有益成分,克服了凱恩斯主義擴大政府支出帶來的債務累積與滯脹,可以更好地造福人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