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2歲半的寶寶總喜歡扔東西,打人,究竟該如何來應對?

黃強


寶爸寶媽首先要弄清楚,孩子為什麼會有扔東西、打人這樣的行為表現。

如果完全站在大人的視角,很可能就會斷言,孩子是在“搗蛋”,但其實2歲半的寶寶正處於空間探索期,很多時候,他扔東西的行為,只是在對這個世界進行探索。

他很好奇,為什麼東西扔出去會落在地上,而且不同重量和材質的東西落在地上的聲音和狀態都不一樣,所以,他就會一遍又一遍的嘗試。

這種情況,只要給孩子創造一個安全的環境,保證他扔的東西不會損壞也不會對孩子造成傷害,就可以任由他自己去完成這個探索的過程。

當然,有些時候孩子扔東西也可能是在發洩情緒。孩子的行為是否帶有情緒,這個是比較容易識別的。

孩子產生了情緒,但他不明白自己為什麼會這樣,更不知道該怎樣表達,於是就本能地亂扔東西,打人也是如此。

如果是這種情況,首先要理解孩子的感受,最好能幫孩子識別這些感受,在共情的基礎上給孩子建立規則,告訴孩子,有情緒是正常的,但他不能以扔東西或是打人的方式來表達。

最好能為孩子提供另外的情緒宣洩渠道,比如,給他一個枕頭捶,或是帶孩子去練習幼兒拳擊,等等。


壹父母


🙏首先給大家講一個短故事:樓上一家人有一個小孩子那時候差不多也就兩歲多吧,有一天走在樓下,非得要他奶奶抱他上六樓,他奶奶不抱,沒想到他用腳使勁踹他奶奶呢!我當時看傻眼了都。沒想到他奶奶走過來也使勁踹了小孩子好幾腳,把小孩子踹好幾個跟頭,小孩子還要奶奶拉他起來,沒想到到奶奶硬是沒拉他,又去打他叫他自己起來!

嘿嘿😁,就這麼一回就把小孩子收拾住了,從那以後小孩子很聽話!聖賢雲:教育人要從嬰孩抓起,教做人的規矩,教育孩子要守法!南無阿彌陀佛🙏🙏🙏


用戶93132623347


兩歲半的寶寶已經能聽懂話了,正處於對一切都好奇的年紀,尤其是你越是不讓他乾的事他就越是好奇越是要幹。教育寶寶改掉壞習慣,不是光有耐心就行了,道理要講,也要讓孩子知道害怕。我家寶寶快兩歲,從開始學會走路就喜歡打人丟東西,無論怎麼講道理都不聽,後來他打人了我就讓別人打回來,別的小孩兒家長說娃們鬧著玩兒的,不讓打回來。我就自己在他屁股上輕輕打幾下。然後再繃著臉給他講道理,讓他即要知道害怕還要知道道理,下次就不敢再犯了。他丟東西的時候我訓完他還要他自己把東西撿起來。我一直認為教育孩子不能單純的講道理或者一味地打,現在的孩子都是嬌慣的,講道理的孩子就不用打,打孩子就是為了讓他講道理。


一顆帥帥的蔥


攻擊性的行為,比如咬、打、扔東西,都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很正常的一部分。這是孩子學習自我控制的一部分。通常,幼兒在4歲時就會逐漸改掉不良行為。隨著語言技能的不斷提高,對獨立的強烈渴望,以及未開發的衝動控制,這個年齡的孩子出現咬,打,扔東西的行為都是正常的。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家長應該忽略它。我們要讓孩子知道,攻擊性的行為是不可接受的,並向他展示其他方式來表達他的感受。

幼兒“不良行為”的原因

我們在不良行為後面打上了引號,這就證明,這些行為並不是真正的不良行為,只是我們眼裡的不良性溫。通常來說,這些不良行為的背後,有三個原因。

1.由於技能有限而進行的擊打和投擲

我們的幼兒和學齡前兒童可能會四處走動,甚至說話,但他們在處理情緒、挑戰情境、全身疲倦或飢餓方面的能力極其有限。作為父母,很容易忘記他們只有1歲、2歲、3歲或4歲。投擲和打擊,尤其是在發脾氣的時候,是我們孩子表達自己或請求關注的少數幾種方式。

2.因為好奇而打和扔

在某些方面,我們的幼兒就像小科學家。他們想知道投擲的原理。他們想知道會發生什麼。他們對擊打物體的感覺很好奇。他們喜歡通過這種行為來重複、試驗和發展對因果的理解。通過投擲和投擲物體,我們的孩子正在發現重力,就像300年前艾薩克·牛頓爵士一樣。勺子叮噹作響,杯子嘩啦啦響,但麥片幾乎沒有發出任何聲音。每一個啟示對你的孩子來說都是神奇的。他的一部分快樂來自於能夠一遍又一遍地重溫這個發現。

3.為了好玩而打和扔

一個蹣跚學步的孩子可能喜歡扔東西和打東西。他們有一種控制感。他們知道自己會從這種行為中得到一些關注。有時候,我們的孩子們就是喜歡扔東西或打東西,因為他們不知道如何像成人一樣抑制自己的行為,所以他們會不停地扔東西或打東西。

所有的幼兒都會表現出這些不恰當的行為,所以不要覺得只有你們的孩子是這樣。你的孩子開始表達自己,表現出獨立,並嘗試限制。你的工作是重新引導他們的行為,告訴他們這些不良行為是不合適的,是不能容忍的。有時間,有耐心,通過堅持,你的孩子最終會超過這個階段。

那麼,作為父母,當我們的孩子表現出這些具有挑戰性的行為時,我們能做些什麼呢?

父母應該怎麼做?

打人、扔東西和其他具有挑戰性的行為會給父母帶來痛苦,也會帶來更多的尷尬。大多數情況下,這是相當正常的幼兒行為。與其對我們的孩子做些事情,如果我們能同情地、私下地、迅速地引導他們,他們就會學會更有效的方式去探索他們的世界,表達他們的情感。

聰明的父母都會關注J媽學堂,每日分享孕產育兒小知識。

有愛的父母都會分享這篇文章,讓更多的人受益。

我是J媽,創建了寶媽自媒體創業營,帶領全營寶媽實現經濟獨立!曾經以為自己足跡踏遍幾十個國家和地區是值得驕傲的一件事情,現在認為做了媽媽才是人生的王道!曾經的職場達人,現在的育兒達人,專心在頭條碼字,每天更文,專注於育兒經驗和寶媽自我提升以及時間管理,分享我的所學所思,所有文章,一字一標點,全部是我一個一個敲打出來。J媽學堂的美國家庭萬用親子英文教學課程已經上線啦!關注即可免費獲得!


J媽學堂


2~3歲,是寶寶人生的第一個叛逆期。寶寶表現出扔東西、打人的行為,這是孩子在成長髮育過程中出現的正常表達方式。

所以家長不要過於放大自己的心理感受,認為孩子這些表現是暴力,長大了那還得了?家長不要有這樣的焦慮。

寶寶“叛逆期”扔東西、打人的原因分析:

一、2歲前後,寶寶自我意識、物權意識或“地盤意識”開始萌牙。寶寶開始表現出“以自我為中心”的霸權主義,比如有以下特徵:

1,凡事都說不,“我是宇宙中心”。

2,處處都逞強,自認為天下無敵,無所不能。

3,脾氣暴躁、情緒陰晴不定。

二、寶寶前額葉發育不成熟。

前額葉,位於寶寶大腦額葉的前部區域,主管和決策寶寶理性思維和自我控制。當寶寶前額葉發育不成熟,寶寶就會行事“衝動”。

三、寶寶語言表達能力較弱。

當寶寶語言能力落後於自我意識和行動能力時,就表現出以打、發脾氣、扔東西等簡單粗暴的方式來解決問題。簡單來說,就是說不過你就動手的意思。

打個比方:寶寶想要買某個玩具,爸爸可能會問他為什麼買,因為家裡有一堆玩具了。通常我會讓寶寶說出理由來,理由充足了我就買。

但是大人這樣要求寶寶,對寶寶是不公平的。因為2歲半的孩子與成年人講道理,永遠處於弱勢地位。當他說不過我的時候,或者表達不清楚時怎麼辦呢?只有一個辦法發洩情緒:找一個比他弱的小朋友打一架,或者在趁我轉身時在我腿上踢一腳……

如何應對寶寶“叛逆期”扔東西、打人的行為?

1,家長不要做錯誤的示範。

寶寶2歲前後,模仿能力是非常強的。可以肯定的是,寶寶出現扔東西、打人這些行為,是寶寶的模仿動作。模仿對象,可能是家長,也可能是寶寶見到別的小朋友這樣做過。

比如家長說過,你再不聽話,媽媽就打你哦!或者“你不乖,我就不給你買玩具”之類的。這讓寶寶相信,通過警告、發脾氣、打人是能達成目的的,所以寶寶才會模仿出扔東西、打人的動作。

2,充當寶寶的前額葉,幫助寶寶冷靜。

家長和只有2、3歲的寶寶講道理,往往行不通的。原因不是我們家長不會講大道理,而是大道理太空洞,寶寶理解不了。

寶寶2~3歲前後,已經是手動敏感期。此時的寶寶更崇拜動手能力,也就是父母要做身體力行的榜樣。

家長怎麼做?首先是控制自己的情緒,保持家庭和睦關係。當寶寶扔東西、打人時,夫妻中的一方應先將寶寶抱到一邊,幫助寶寶冷靜。

這種作用有2個:一是對寶寶表示關切,讓寶寶感覺到自己沒有被忽略;二是耐心詢問寶寶“叛逆”動作的原因,並給予分析這個“叛逆”動作存在的缺陷,給出解決問題的建議。


3,給寶寶足夠的安全感。

多數寶寶做出“叛逆”的打人或扔東西的動作,並不能排除是出於希望引起家長的關注。所以,家長給予寶寶高質量的陪伴很重要。

家長手裡拿著手機陪在寶寶身邊,這不是陪伴只是“陪著”。真正的陪伴,是與寶寶產生互動並讓寶寶感覺到愉悅!


爸爸不講理


凡是寶寶樂此不疲經常重複的事情大多都會讓他們感覺“超爽”,尤其是攔都攔不住的哪些行為。2歲前後的寶寶很多都喜歡扔東西、打人,然而表面相似的舉動背後卻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動機。

1、 有趣的遊戲。扔東西可以練習放開手指和揮動手臂,扔出去還能聽到響聲和看到那個東西做出各種“反應”;打人同樣也可以練習揮動手臂,而且手上還有強烈的觸覺刺激,如果這樣的活動再能引起媽媽爸爸“誇張的響應”,那簡直是太好玩了。 應對這種遊戲性質的扔東西、打人,媽媽爸爸可以因勢利導變成安全的、可以接受的遊戲;也可以淡化自己的反應,寶寶玩上一段時間自然就轉而他顧了。



2、 釋放情緒張力。當寶寶感到生氣和憤怒的時候,無論扔東西還是打人都非常“解氣”(其實大人急了也可能沿用童年的方式哈),此時的表現往往跟遊戲不同,寶寶會特別用力或是伴隨哭鬧喊叫等,情緒的張力強烈散發之後,會帶來明顯的釋放感。 面對這類的扔東西、打人,堵回去不是好辦法也不容易成功,假如採取容忍的方式重點是確保安全同時也可淡化處理,更積極的辦法是示範和引導寶寶用更高級的新方式表達情緒,比如求助、“告狀”、塗畫或者媽媽爸爸可以接受的任何其它方式即可。


馮國強老師談新早教


如何應對呢?最主要的是要先明白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行為?

當你瞭解了寶寶的發展規律及每個年齡階段會出現的行為時,你就能更好的應對!

寶寶喜歡扔東西和打人要分開來討論,首先寶寶喜歡扔東西,是寶寶進入了空間敏感期。

空間敏感期最早的表現:

喜歡扔東西,並且樂此不疲,當大人撿回來他會很開心,會繼續重複這個行為,除了扔東西, 還喜歡往高處爬,從高處往下跳 ,喜歡摳小洞洞等等。

如何幫助孩子度過空間敏感期呢?

1.要認識到這是孩子的正常行為

2.為孩子提供安全自由的探索環境

3.不要去打擾他,如果你有時間,可以陪寶寶玩會扔東西的遊戲,找些扔不壞的東西就可以了。



寶寶打人咬人是進入自我意識敏感期

寶寶一歲前是沒有自我意識的,他以為他就是世界的中心,所有的人包括媽媽和他都是一體的。

慢慢的他才會將我和整個世界分開,到了一歲多,他的自我意識才會越來越明顯。 到了2-3歲時自我意識爆棚。這也是為什麼把2歲稱為孩子的第一個叛逆期的原因。

孩子自我開始萌芽,開始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意志,他開始發現,你和我是不一樣的,為什麼我要這樣做,你卻阻礙我呢?

所以這個階段的孩子是通過打人,推人,咬人來表達我和別人不一樣,來表達要按照我的意願來行事。



如何幫助孩子度過這個階段呢?

1.幫助孩子確立界限。

要讓孩子有“什麼是我的,什麼是他的”的意識。

比如幾個小朋友玩玩具,自己的孩子去搶別人的玩具或者打別人時,作為家長你要告訴孩子,這是別人的玩具,你要玩別人的玩具,你需要尋求別人的意見,同樣,別人玩你的玩具時也要經過你的同意。

2.家長要有明確的界限意識。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有明確的界限意識,當你的行為是自律的,孩子也會跟著你模仿,他的行為自然也是界限範圍內的。



3.家長不要用暴力解決問題,也不要動不動就用打來管教孩子。

這種不恰當的處理問題的方式也會影響孩子,孩子遇到問題時,也會採取大人的這種處理問題的方式。

4.孩子打人,有時是不知道和小朋友怎麼交流。

當孩子在家裡打大人時,如果父母嬉笑不制止,就會傳達給孩子錯誤的信息,原來打人是會讓人舒服和開心的,這樣孩子就會用這種方式和父母,和外面的小朋友交流。

孩子他不知道打人的行為是不對的,他也不知道他的這種行為是打人。所以當孩子在家裡動手打人時,父母就要告訴他,這樣是不對的,你這樣打我,我不舒服,我不開心,你可以輕輕的拍拍我,或者摸摸我的手,這樣我會很高興和你玩。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要在瞭解孩子發展規律和孩子自身特點的基礎上,因材施教才能真正教育好孩子。


放開那孩子讓我來


我們可以發現,寶寶2歲以後,就開始喜歡發脾氣,扔東西,打人,如果爸爸媽媽處理得當,可以改變寶寶扔東西、打人這樣的“壞習慣”,也會降低寶寶發脾氣的頻率。

改變寶寶扔東西的“壞習慣”

當寶寶扔東西時,我們可以分兩種情況來分析:

第一種,有事沒事就扔,那麼這種狀況,我們可以和寶寶來玩一個早教遊戲,投球遊戲,我們準備好球和籃子,讓寶寶把球扔到籃子裡,久而久之,寶寶就把扔東西的習慣改變為投球的習慣,還能從中找到樂趣。


是的,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寶寶的手眼協調能力,還能改變寶寶喜歡亂扔的壞習慣。


第二種,寶寶一定是心情不好了,用扔東西來發洩。

我們首先尋找寶寶不開心的原因,並安撫寶寶的情緒。還要告訴寶寶,心情不好的時候,可以拍拍沙發,也可以過來找爸爸媽媽,但就是不能扔東西,還要告知寶寶,扔壞的玩具不會在買。這樣可以讓寶寶學會珍惜物品,還可以教會寶寶如何發洩自己的情緒。

改變寶寶打人的“壞習慣”


當寶寶出現:打人、踢人,具有攻擊性的動作時,我們要告知寶寶不可以,而且是嚴厲的告知不可以,因為,在寶寶的腦海裡語言還不能正確表達自己的思維的時候,情急之下常常出現用有衝擊力的身體動作替代。

所以,當寶寶出現打人的行為時,爸爸媽媽要告知寶寶不可以,要慢慢淡化寶寶的這種行為,好好分析寶寶每一次打人的行為,除了告知,就是耐心的教導。

Hi,我是孩子王首席育兒顧問,持有國家高級育嬰資格證,在孩子王有近5000名和我一樣的育兒顧問為寶媽們提供嬰兒撫觸、產婦催乳、寶寶理髮、營養指導、母嬰護理、成長培育等服務,讓當媽媽變得更簡單!


孩子王育兒顧問


其實2歲半的孩子愛扔東西、打人是正常的行為,因為孩子這個時侯正處在手的敏感期。孩子剛出生時,只能用口探索世界,但當孩子第一次把手放入口中,就喚醒了手的感覺。當手的敏感期來臨時,孩子會驚訝地發現手原來可以抓東西,拿東西。在他們眼中,這是重大的發現,類似於開天闢地的感覺。他們要好好體驗這種感覺,把手的所有功能都用上。


手的敏感期集中在0一2歲這個階段,小一點的孩子喜歡通過摸軟軟的物體,如麵糰、沙子、香蕉等來體驗。他通過手的使用來協調大腦和身體之間的關係,並通過發現外在世界來構築自己的內在世界。

2歲時孩子喜歡亂扔東西,是因為隨著孩子手部肌肉的逐步發展,他發現手不僅能抓東西,還能扔東西,這又是一個令他們驚喜的重大發現,他們要不斷地體驗這一新功能,促進腦部和手的協調發展。

這時家長不能隨意阻止孩子扔東西,反而要鼓勵和引導他們。給他們不易損壞的玩具,把食物及貴重物品收起來,家長可以和孩子面對面做遊戲,把毛絨玩具扔給孩子,讓孩子再扔過來。這樣不僅鍛鍊了孩子的能力,還能促進親子感情。

至於孩子愛打人的習慣,可能是為了吸引父母的關注,也可能是用肢體語言表達自己的感情,或者是太興奮無法控制自己,又或許是想和你溝通交流、表達友好。父母不能輕易地給孩子扣上“暴力"的帽子,別對孩子的行為太敏感,給他貼上暴力的標籤,一發現就制止或嚴加管教的話,只能強化他的這種行為,因為孩子發現,只要他一打人就能成功吸引父母的關注,以後就會把打人的行為轉化成習慣,就會很難扭轉。


其實很多孩子並不是真想打人,只不過是因為他的語言能力還不強,不太會表達自己的想法,才會通過打人表示自己不舒服的感受,譬如父母不理解他啦,別人離他太近啦,生氣啦等等。他比較著急,就會本能地通過肢體語言來表達。如果這時父母理解他,問他"寶寶是不是生氣了?""寶寶受委屈了嗎?",把他想表達的內容講出來,他就感覺父母理解他了,就不會再通過打人來表達自己了。

在手的敏感期階段,如果家長不能正確認識孩子的這些行為,不讓他們自由去體驗,那孩子的敏感期就會延長,到了四五歲時仍處於這一階段,不利於小孩的健康成長。


網絡小說創作與批評


兩歲半的寶寶愛打人,其實他並不是真的愛打人,很多這個年齡段的小孩子都會有“打人”的現象,這是一種正常的表現,是寶寶自我意識的一種反映。寶寶打人,可能是為了能夠吸引父母親的注意,或者是可能什麼事情讓他情緒有點激動,再就是可能他想通過“打人”這個肢體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某種情感等等。那麼對於這種寶寶愛打人的現象,父母親該如何處理呢?

首先,當寶寶做出“打人”的行為時,父母的反應不要過於激烈,過於敏感。如果你一驚一乍的,或者很嚴厲地責備他,寶寶反而會覺得只要他一打人,父母就會注意他。寶寶可能還會想:“原來我一打人,媽媽就會嚇一跳,哈哈,還蠻好玩的。”他會感到一種樂趣,或者被父母親關注的那種滿足感,這樣,孩子就會把“打人”當成一件好玩的事情,當成吸引父母注意力的一種方式。久而久之,就會轉化成為一種習慣,反而讓父母更“頭疼”。

第二,父母親要觀察寶寶出現“打人”的動作時,是否在表達某種情緒。小孩子不會說,或者說不出來,父母可以幫他說出來。比如,寶寶“打人”了,如果你跟他說:“不要打人,打人不對,打人不是乖寶寶”等等之類的話,這些“教育”對於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其實沒有什麼意義。我們可以跟他說:“寶寶怎麼了,是不是生氣了呀?”“你不想這個小朋友靠得太近是嗎?那我們坐開一點好嗎?”“你在跟這個小朋友打招呼啊,你是想跟他交朋友是嗎?”.....如果父母能把孩子想表達的意思說出來,他們就會覺得爸爸媽媽瞭解自己,知道自己的想法,就會減少通過肢體動作“打人”來表達自己。

再來說說“寶寶喜歡丟東西”。兩歲半的孩子喜歡丟東西,首先父母不要去嚴厲地批評甚至懲罰他,也不要嘮嘮叨叨地勸他“不要扔不要扔”。有兩個建議供題主參考:

一,孩子丟的東西,不要立即去收拾。當孩子丟了一樣東西出去,你馬上撿回來放好,他再丟一件,你又馬上去撿回來。這樣只會讓孩子覺得“真好玩”,他會丟得更起勁,越丟越嗨。父母暫時不要管他,讓他丟,等他丟完了,再叫孩子跟你一起收拾。可以跟孩子說“媽媽一個人收拾東西好累啊,你來幫幫我吧!”“寶寶會丟東西,應該也會撿東西吧,我們一起把它們撿回來吧!”

二,跟孩子一起玩“丟東西”的遊戲。父母親空閒的時候,可以邀孩子一起來玩“丟東西”的遊戲,選幾樣安全的、適合的玩具,比如布娃娃,小皮球之類的。一家人圍坐著,中間隔開一點距離,一個人丟過去,另一個人接,接住了就得一分。遊戲過程中可以適時引導孩子,“我們這樣丟東西是不是比你自己一個人丟更好玩啊?”這樣不僅鍛鍊了孩子的手眼協調能力和反應能力,還促進了親子關係,而且這種方法比一味地說教、批評、嘮叨更有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