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歲半的寶寶總喜歡扔東西,打人,究竟該如何來應對?

黃強


您好,很高興有機會回答您的提問,並且希望我們的回答對您有所幫助。

首先,很多家長對孩子打人不以為然,特別是得知自己的孩子沒有吃虧之後,就覺得反正沒什麼大不了。但是我覺得恰恰相反,如果孩子經常打人,很容易被別人貼上兇惡的標籤,不僅僅是在學校可能不會得到別人的讚賞,容易被孤立,久而久之也會在心理產生負面的影響。

其次,對於孩子打人,咬人等等事情,我們當然可以認為孩子是處於一個比較敏感的時期,可以對他們的行為產生諒解,但是我認為更多的應該是家長的做法,應該積極的處理和引導,主動責任在家長。當然,這個打人的事情可能事出有因,家長也需要聽孩子解釋清楚,甚至很多孩子自己沒有打人的概念,以為就是鬧著玩,不小心接觸對方,可是自己太用力傷害了對方而已,這個時候我們作為家長的應該仔細的對他們引導,告訴他們如何更好的使用自己的力量,如果跟他人接觸,哪怕是有矛盾也應該告訴自己孩子如何解決矛盾。

最後,對於孩子打人其實是因為孩子不懂事,但是不管的話就是家長的不對了。千萬不要讓自己身上的惡習侵染自己的孩子,讓孩子最後成為一個不容易被大家接納的人,不容易被社會接納的人。當然,孩子也是一面鏡子,自己的怎麼教育產生了決定性的因素,如果有些家長覺得自己孩子對別人不過分,那麼將來孩子很可能同樣的對待自己,不是誇大,而是一個很真實的延展故事。


孕媽學堂


我們可以發現,寶寶2歲以後,就開始喜歡發脾氣,扔東西,打人,如果爸爸媽媽處理得當,可以改變寶寶扔東西、打人這樣的“壞習慣”,也會降低寶寶發脾氣的頻率。

改變寶寶扔東西的“壞習慣”

當寶寶扔東西時,我們可以分兩種情況來分析:

第一種,有事沒事就扔,那麼這種狀況,我們可以和寶寶來玩一個早教遊戲,投球遊戲,我們準備好球和籃子,讓寶寶把球扔到籃子裡,久而久之,寶寶就把扔東西的習慣改變為投球的習慣,還能從中找到樂趣。


是的,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寶寶的手眼協調能力,還能改變寶寶喜歡亂扔的壞習慣。


第二種,寶寶一定是心情不好了,用扔東西來發洩。

我們首先尋找寶寶不開心的原因,並安撫寶寶的情緒。還要告訴寶寶,心情不好的時候,可以拍拍沙發,也可以過來找爸爸媽媽,但就是不能扔東西,還要告知寶寶,扔壞的玩具不會在買。這樣可以讓寶寶學會珍惜物品,還可以教會寶寶如何發洩自己的情緒。

改變寶寶打人的“壞習慣”


當寶寶出現:打人、踢人,具有攻擊性的動作時,我們要告知寶寶不可以,而且是嚴厲的告知不可以,因為,在寶寶的腦海裡語言還不能正確表達自己的思維的時候,情急之下常常出現用有衝擊力的身體動作替代。

所以,當寶寶出現打人的行為時,爸爸媽媽要告知寶寶不可以,要慢慢淡化寶寶的這種行為,好好分析寶寶每一次打人的行為,除了告知,就是耐心的教導。

Hi,我是孩子王首席育兒顧問,持有國家高級育嬰資格證,在孩子王有近5000名和我一樣的育兒顧問為寶媽們提供嬰兒撫觸、產婦催乳、寶寶理髮、營養指導、母嬰護理、成長培育等服務,讓當媽媽變得更簡單!


孩子王育兒顧問


寶爸寶媽首先要弄清楚,孩子為什麼會有扔東西、打人這樣的行為表現。

如果完全站在大人的視角,很可能就會斷言,孩子是在“搗蛋”,但其實2歲半的寶寶正處於空間探索期,很多時候,他扔東西的行為,只是在對這個世界進行探索。

他很好奇,為什麼東西扔出去會落在地上,而且不同重量和材質的東西落在地上的聲音和狀態都不一樣,所以,他就會一遍又一遍的嘗試。

這種情況,只要給孩子創造一個安全的環境,保證他扔的東西不會損壞也不會對孩子造成傷害,就可以任由他自己去完成這個探索的過程。

當然,有些時候孩子扔東西也可能是在發洩情緒。孩子的行為是否帶有情緒,這個是比較容易識別的。

孩子產生了情緒,但他不明白自己為什麼會這樣,更不知道該怎樣表達,於是就本能地亂扔東西,打人也是如此。

如果是這種情況,首先要理解孩子的感受,最好能幫孩子識別這些感受,在共情的基礎上給孩子建立規則,告訴孩子,有情緒是正常的,但他不能以扔東西或是打人的方式來表達。

最好能為孩子提供另外的情緒宣洩渠道,比如,給他一個枕頭捶,或是帶孩子去練習幼兒拳擊,等等。


壹父母


2~3歲,是寶寶人生的第一個叛逆期。寶寶表現出扔東西、打人的行為,這是孩子在成長髮育過程中出現的正常表達方式。

所以家長不要過於放大自己的心理感受,認為孩子這些表現是暴力,長大了那還得了?家長不要有這樣的焦慮。


寶寶“叛逆期”扔東西、打人的原因分析:

一、2歲前後,寶寶自我意識、物權意識或“地盤意識”開始萌牙。寶寶開始表現出“以自我為中心”的霸權主義,比如有以下特徵:

1,凡事都說不,“我是宇宙中心”。

2,處處都逞強,自認為天下無敵,無所不能。

3,脾氣暴躁、情緒陰晴不定。


二、寶寶前額葉發育不成熟。

前額葉,位於寶寶大腦額葉的前部區域,主管和決策寶寶理性思維和自我控制。當寶寶前額葉發育不成熟,寶寶就會行事“衝動”。

三、寶寶語言表達能力較弱。

當寶寶語言能力落後於自我意識和行動能力時,就表現出以打、發脾氣、扔東西等簡單粗暴的方式來解決問題。簡單來說,就是說不過你就動手的意思。

打個比方:寶寶想要買某個玩具,爸爸可能會問他為什麼買,因為家裡有一堆玩具了。通常我會讓寶寶說出理由來,理由充足了我就買。

但是大人這樣要求寶寶,對寶寶是不公平的。因為2歲半的孩子與成年人講道理,永遠處於弱勢地位。當他說不過我的時候,或者表達不清楚時怎麼辦呢?只有一個辦法發洩情緒:找一個比他弱的小朋友打一架,或者在趁我轉身時在我腿上踢一腳……

如何應對寶寶“叛逆期”扔東西、打人的行為?

1,家長不要做錯誤的示範。

寶寶2歲前後,模仿能力是非常強的。可以肯定的是,寶寶出現扔東西、打人這些行為,是寶寶的模仿動作。模仿對象,可能是家長,也可能是寶寶見到別的小朋友這樣做過。

比如家長說過,你再不聽話,媽媽就打你哦!或者“你不乖,我就不給你買玩具”之類的。這讓寶寶相信,通過警告、發脾氣、打人是能達成目的的,所以寶寶才會模仿出扔東西、打人的動作。


2,充當寶寶的前額葉,幫助寶寶冷靜。

家長和只有2、3歲的寶寶講道理,往往行不通的。原因不是我們家長不會講大道理,而是大道理太空洞,寶寶理解不了。

寶寶2~3歲前後,已經是手動敏感期。此時的寶寶更崇拜動手能力,也就是父母要做身體力行的榜樣。

家長怎麼做?首先是控制自己的情緒,保持家庭和睦關係。當寶寶扔東西、打人時,夫妻中的一方應先將寶寶抱到一邊,幫助寶寶冷靜。

這種作用有2個:一是對寶寶表示關切,讓寶寶感覺到自己沒有被忽略;二是耐心詢問寶寶“叛逆”動作的原因,並給予分析這個“叛逆”動作存在的缺陷,給出解決問題的建議。


3,給寶寶足夠的安全感。

多數寶寶做出“叛逆”的打人或扔東西的動作,並不能排除是出於希望引起家長的關注。所以,家長給予寶寶高質量的陪伴很重要。

家長手裡拿著手機陪在寶寶身邊,這不是陪伴只是“陪著”。真正的陪伴,是與寶寶產生互動並讓寶寶感覺到愉悅!


爸爸不講理


其實2歲半的孩子愛扔東西、打人是正常的行為,因為孩子這個時侯正處在手的敏感期。孩子剛出生時,只能用口探索世界,但當孩子第一次把手放入口中,就喚醒了手的感覺。當手的敏感期來臨時,孩子會驚訝地發現手原來可以抓東西,拿東西。在他們眼中,這是重大的發現,類似於開天闢地的感覺。他們要好好體驗這種感覺,把手的所有功能都用上。

手的敏感期集中在0一2歲這個階段,小一點的孩子喜歡通過摸軟軟的物體,如麵糰、沙子、香蕉等來體驗。他通過手的使用來協調大腦和身體之間的關係,並通過發現外在世界來構築自己的內在世界。

2歲時孩子喜歡亂扔東西,是因為隨著孩子手部肌肉的逐步發展,他發現手不僅能抓東西,還能扔東西,這又是一個令他們驚喜的重大發現,他們要不斷地體驗這一新功能,促進腦部和手的協調發展。

這時家長不能隨意阻止孩子扔東西,反而要鼓勵和引導他們。給他們不易損壞的玩具,把食物及貴重物品收起來,家長可以和孩子面對面做遊戲,把毛絨玩具扔給孩子,讓孩子再扔過來。這樣不僅鍛鍊了孩子的能力,還能促進親子感情。

至於孩子愛打人的習慣,可能是為了吸引父母的關注,也可能是用肢體語言表達自己的感情,或者是太興奮無法控制自己,又或許是想和你溝通交流、表達友好。父母不能輕易地給孩子扣上“暴力"的帽子,別對孩子的行為太敏感,給他貼上暴力的標籤,一發現就制止或嚴加管教的話,只能強化他的這種行為,因為孩子發現,只要他一打人就能成功吸引父母的關注,以後就會把打人的行為轉化成習慣,就會很難扭轉。


其實很多孩子並不是真想打人,只不過是因為他的語言能力還不強,不太會表達自己的想法,才會通過打人表示自己不舒服的感受,譬如父母不理解他啦,別人離他太近啦,生氣啦等等。他比較著急,就會本能地通過肢體語言來表達。如果這時父母理解他,問他"寶寶是不是生氣了?""寶寶受委屈了嗎?",把他想表達的內容講出來,他就感覺父母理解他了,就不會再通過打人來表達自己了。

在手的敏感期階段,如果家長不能正確認識孩子的這些行為,不讓他們自由去體驗,那孩子的敏感期就會延長,到了四五歲時仍處於這一階段,不利於小孩的健康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