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OYO大“瘦身”,疫情後旅遊住宿業會有裁員潮嗎?

3月4日晚間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印度酒店初創公司OYO將在全球範圍內裁員約5000人,其中中國的裁員幅度最大,約佔3000人。由此,OYO全球員工人數將從1月份的3萬人減少約17%。

而對於中國市場的大幅裁員,OYO給出的理由是受新冠該病毒疫情的影響,OYO在中國的業務嚴重受損。

作為受到疫情衝擊影響最大的行業之一,OYO的此番措施,讓人不由開始擔心,後續是否會有一波裁員潮。

經營問題爆發的導火索

疫情雖然是“黑天鵝”,帶來了意想不到的巨大影響,但對於旅遊住宿業來說,也是一次聲勢浩大的洗牌,那些苟延殘喘的、經營問題重重的企業,重壓之下遭遇的危機更加嚴峻。

以OYO為例,這段時間,無論國內外,OYO的裁員新聞屢見報端。

在日本,在OYO的日本合資夥伴以3美元的名義價格出售了所持估值達7700萬美元的OYO日本公寓租賃業務OYO Life的股權之後,OYO日本業務的估值出現了暴跌。根據OYO Life的前任和現任員工透露,該公司正把大量員工轉向軟銀在日本的其他關聯公司。

在英國,雅虎財經英國頻道報道稱OYO對英國市場員工進行了為期30天的協商。協商結果,大約50至100名員工被解僱,佔了公司英國市場員工的10-20%。

在美國,OYO 解僱了360名美國員工,這個數字大約是 OYO 美國分公司員工總數的三分之一。

在印度,總共10000名左右的員工中,有12%的人被迫離職。這還不算完,未來三四個月裡,印度團隊還將剔除1200多人。

OYO在全球的大“瘦身”,早在疫情之前,伴隨著諸多經營問題暴露就已經開始。

正如OYO創始人兼CEO李泰熙(Ritesh Agarwal)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在前一階段,我們為業務平臺增加了許多資產,並建立了品牌和頭腦份額(指消費者對某一產品或品牌的意識)。2020年,我們的首要目標是實現盈利增長。”李泰熙還補充說,OYO在全球範圍內的重組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他說:“重組完成後,OYO在全球的員工總數將降至約2.5萬人。”

除OYO之外,這次疫情之下,也有不少旅企選擇了裁員來解決原本的“臃腫”“虧損”問題。

據彭博社消息,Expedia集團宣佈將裁員數千人,以精簡“臃腫的機構”,降低運營成本,使公司恢復有序增長。Expedia發言人Josh deBerge表示,集團將裁減約3000名員工,其中包括Expedia西雅圖總部的500名員工,這些員工本週將陸續收到通知。

2月19日,冠中地產有限公司發佈公告稱,將繼續暫停運營旗下位於廣東省佛山市的佛山財神酒店,此外,酒店將逐漸解僱250名員工,裁員佔比約全部僱員的90%。

對於本就存在問題的企業,疫情只是一根導火索。

“不裁員”,想說出口不容易

海量退單和大量酒店的停業、低於4%的入住率,讓旅遊住宿業恨不得能重啟2020。

對於大企業來說,本著社會責任與人文關懷,尚能與員工共進退。

華住集團創始人季琦表示,有些門店由於種種原因暫時關店;許多門店出租率很低,經營性虧損。在整個疫情期間,連鎖的門店效益將會極差。但不管多麼困難,都不會以犧牲員工為代價而獨善其身。

君瀾集團出臺了《關於疫情防控期間勞動關係維護指導意見》,保證公司不會發生大規模裁員事件,保障員工基本工資,設置專項資金,為員工開設網上學習培訓課程,全方位保障員工權益。

格林集團表明不裁員,一季度反而擬增50%招聘名額,以穩定勞動關係,儲備人才。

有業內人士稱,目前大的酒店集團還可以暫時應付一下當下的疫情,如果疫情持續幾個月,不裁員不減薪也很難做到。相對資金保障充分、復工工作有序展開的大企業,中小旅遊酒店企業可能早早就在為現金和政策支持頭疼,部分小微企業甚至業務全盤停擺,市場未恢復運營之前,還需要支出的鉅額房租、員工工資、社保等運營成本,僅一個多月過去,就有小型OTA平臺已不堪重任。

有創業公司負責人表示,“如果疫情持續,我們會考慮裁員。

裁員不是當下第一選擇

對於當下困難重重的旅遊住宿業來說,為降本而裁員並不能為度過危機提供太大幫助。

首先,從員工重要性來看。

根據近期中國旅遊研究院面向旅遊供給側的專項調研數據顯示,對於未來市場恢復的預判,有26%的調查對象認為疫後會迅速恢復,66%認為會延遲1~3個月恢復;另外有70%的調查對象表示疫情結束後即全力開展市場促銷,全面恢復生產經營。

攜程相關人士指出,此次疫情中,雖然各種論調、各種情緒行業裡都有,但要理性地看到現在整體大環境已發生巨大改變,與2003年相比,我國服務業佔GDP的比重已提升了20%,人們對旅遊的需求亦不能同日而語,這意味著更多的機會和反彈潛力。

“我們覺得疫情期間的訂單其實並沒有完全被取消掉,而是延期的。隨著疫情的結束,人們出行的意願陸續增強,疫情過後將會迎來報復性增長。”他表示。

對於旅遊住宿業來說,當下成為負擔的人力成本,裁員是最快、最直接的降本抓手。但是在危機過後,企業還需倚仗員工才能有效抓住市場反彈的機遇。因此,裁員應是企業削減人力成本的最後選項,並且在推出全員無薪休假或減薪前,企業應當先行削減高管福利和差旅標準等項目,避免大傷士氣。

大多數員工也都在等待疫情過去,期待重回崗位,為公司與個人發展繼續努力。

其次,從政策層面來看。

旅遊業迅速按下“暫停鍵”。對於旅遊業的從業者,包括導遊、司機、景點工作人員等來說,這個春節相當艱難。

3月2日,文化和旅遊部辦公廳發佈《關於積極應對疫情影響保持導遊隊伍穩定相關工作事項的通知》。多地也相繼出臺旅遊業扶持措施,如何“穩就業”,成為旅遊行業挺過這輪“寒冬”的關鍵因素。

通知指出,各地要指導和支持行業組織切實履行維護導遊合法權益等相關責任,加強對旅行社依法履行勞動合同義務的監督,在疫情期間非因法定事由不得提前解除簽訂的勞動合同。

多地的復工惠企政策中還有專門針對“裁員”的說明,以浙江省為例,對不裁員或少裁員的參保企業,可返還其上年度實際繳納失業保險費的50%;對不裁員或少裁員的參保小微企業,可返還其上年度實際繳納失業保險費的50%。對面臨暫時性生產經營困難且恢復有望、堅持不裁員或少裁員的參保小微企業,返還標準可按6個月企業及其職工繳納社會保險費的50%確定。

無論是從整個旅遊住宿業的大趨勢,還是從員工的重要性,再到各地政策的支持,都在幫助企業留住員工,不輕易裁員。

留住員工的方法,不止一條

雖然裁員不是當下的第一選擇,但員工的存在,的確需要企業為其花費大量成本,本就緊張的資金鍊更加雪上加霜,但特殊時期有特殊方法,留住員工的方法,總比單純裁員要多得多。

❶ 保留核心能力

在疫情期間,旅遊住宿企業在規劃時應遵循“自上而下”的原則:管理層應作出表率,承受更高比例的降薪和無薪休假,儘量保障基層員工的生活並減少人員流失。即便不得已要“壯士斷腕”,企業也應甄別出關鍵崗位,保留擁有稀缺技能的員工。以華住集團為例,在本次疫情期間就將減薪集中在高管層級。某國際連鎖酒店集團於“非典”期間採用梯級式“無薪休假”,總監、主管和基層員工每月分別休兩星期、一星期和5天。有條件的企業在走出危機後,可以考慮補償那些疫情期間願意接受無薪休假的員工,以增強企業凝聚力。

❷ 私域流量

不少導遊、中介都有著極其龐大的朋友圈,這個時候,他們所掌握的“私域流量”就派上了用場,雖然大家都沒法出去旅遊,但可以先在朋友圈“種草”,等到後續疫情消散,就會擁有更多潛在客戶。

地區性的旅行社也同樣在發力線上的推廣,只是這些區域性的旅行社更聚焦本地用戶。

❸ 學習提升

企業還可利用復工初期的充裕時間,組織一系列遠程培訓項目,重溫公司使命願景,並幫助員工提升專業能力,讓不能直接接待客人的一線旅遊從業者接受"雲培訓”、閉門修煉,在疫情結束後,以嶄新而更優質的面貌,來迎接遠道而來的客人。

❹ 共享員工

共享員工通過與各大酒店集團對接,將酒店行業目前閒置的工作人員合理安排到人員緊缺崗位,這使得酒店也在保證員工正常工作的同時留住員工。各大酒店在疫情帶來的經營壓力下不需要裁員,從業人員待酒店業復甦之時也能及時返崗,為酒店業降低了運營成本,不失為特殊時期的特殊人力安排。

疫情後會有裁員潮嗎?對於本就問題重重的一批中小型企業來說,可能撐不過這個“寒冬”,選擇裁員的方式存活,但要相信,在旅遊住宿業,常常“用工荒”與“裁員潮”並存,疫情結束之後,面對憋壞了的遊客,許多企業需要更多的從業者,整個行業必將還會迎來一波“用工潮”,而對於企業與員工來說,修煉內功,才能不懼潮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