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雍正王朝》中太子說老四手段不光明,康熙為何說天津的沙琪瑪好吃?

秋泓月


環顧左右而言它,朝堂之上說的是正事,精明睿智的康熙帝老糊塗了嗎?沒有!不是轉移話題,就是含沙射影,,,

《雍正王朝》中的“焦晃”把康熙皇帝演絕了!如果看了這部戲,無論如何看正史也看不出太子胤礽的擔當與睿智,作為一國儲君,每天唯唯諾諾的在康熙皇帝面前卑躬屈膝,好不容易在眾兄弟當中有兩位支持者,為了他當差,他還諷刺。

皇四阿哥胤禛帶著皇十三弟胤祥這一次的揚州賑災籌款,取得了成效不算,還得到了康熙帝誇獎,四阿哥胤禛的成績就是給太子胤礽臉上增光添彩,太子胤礽還吃醋了!
【康熙帝笑裡藏刀】

這是發生在康熙四十七年夏季的事情,江南鬧災,八阿哥胤禩就管著戶部,康熙皇帝問如何解決當下的困境,八阿哥胤禩誇誇其談,又是朝廷出錢,又是臨近省份調糧,聽起來跟花似的,道理充分。

皇四阿哥胤禛說話了;戶部庫存銀子不足五十萬兩,臨近省份也沒有糧可調,康熙皇帝一聽蒙圈了,怎麼會是這樣,泱泱大清朝,怎麼會用五十萬兩銀子過日子!黃河決口怎麼辦,鬧災情怎麼辦?

康熙帝說完看著太子胤礽,我老了休息了,意思是你監國,怎麼會有這麼一出,五十萬兩銀子不夠建一個戲臺子開銷,我把天下交給了你太子胤礽,你就這樣治理?


【朕把國事交給你太子胤礽】

江南這場大災怎麼辦?眾皇子阿哥們沒有吭聲的,賑災籌款需要二百萬兩銀子,誰敢接這差事。

皇四阿哥胤禛說話了:兒臣願意去江南賑災籌款!太子胤礽打著哈哈說,我也正想舉薦四弟前去,這太子胤礽治國安邦不咋地,打太極拳有一套,何況皇四阿哥胤禛和十三阿哥胤祥還是他的支持者。

康熙皇帝心裡有數,但是這次賑災籌款是及其難辦的事,想從士紳大戶手裡卡油水,更是難。
【胤禛,胤祥,親兄弟】

皇四阿哥胤禛與十三阿哥胤祥勝利回京,賑災籌款辦的非常圓滿,只是手段狠了些,都是鐵公雞。

江南揚州一帶那是朝廷財賦重要來源之地,一個揚州知府車銘那是富得流油不算,他還是八阿哥胤禩的門人,搜刮百姓大把錢財孝敬八阿哥胤禩,在揚州為所欲為。

鹽道“任伯安”是九阿哥胤塘的門人,乾的都是肥缺,其小舅子劉八女經營的江夏鎮就富可敵國,這次皇四阿哥胤禛就是瞄準了他們!

幸運的是皇四阿哥胤禛手裡有年羹堯,截下來九阿哥胤塘與揚州知府及鹽道任伯安的書信往來,就是這封信讓揚州的士紳、大戶在任伯安的帶領下,拿出來二百萬兩。


【康熙帝對太子的失望】

不管黑貓白貓,它抓住老鼠了,皇四阿哥胤禛受到康熙帝的褒獎,還晉封為“雍郡王”,太子胤礽吃醋了,按理皇四阿哥胤禛是你舉薦的,說明太子胤礽你這舉薦有功,有識人之明,為什麼還要扯淡呢?

太子胤礽說:老四的這次的手段有些卑劣,狠了些,話音還未落,康熙環顧左右而言它的說道:還是天津進的“薩琪瑪”好吃,怎麼扯這上來了,不是說如何賑災籌款嗎?

這是明顯對太子胤礽的警告,人家幹事了,還是替你乾的事,怎麼還出毛病了!告訴你太子胤礽,別說啦,說“薩琪瑪”好吃是為你打掩蓋,薩琪瑪,宮裡有的是,就是不如遠道而來的天津的原滋原味。

本文屬於作者邸曉居原創作品,未經允許不得私自轉載!請關注頭條號《日堯居k古史》帶你一起看古史!歡迎網友一起評論、留言!


日堯居



江南賑災是雍正王朝的開局大戲,經久不衰的經典之作由此拉開序幕。在劇中賑災一事處理中,開頭就暴露出太子的志大才疏還有老八的阿諛奉承和不幹實事與幹實事的老四形成鮮明的對比。

之後老四與老十三被康熙命為欽差大臣前往江南賑災。

江南是八爺黨的勢力範圍,老八的鐵桿支持者老九門人任伯安是當地的地頭蛇。(來自宋安之原創)掌控了當地大部分鹽商,可以說是八爺黨的小金庫。

老四與老十三屬於太子黨的,他們兩個去了八爺黨的小金庫,當然是阻力重重。即使如此都想辦法給真正為民的田文鏡實權,讓他負責賑災。還鼓動災民向鹽商逼捐,同時還截取了老九要求任伯安按兵不動不支持老四的信。

老四和老十三用老九的信要挾了任伯安,逼他和鹽商們捐款。才賑災成功解了朝廷的燃眉之急!

賑災成功的事情傳回北京,康熙是高興無比,當著太子與上書房大臣的面大為誇獎誇獎老四。

這時候志大才疏的太子又開始展現沒腦子小心眼的一面了。雖然老四是他太子的人,但他見不得老四出風頭,所以先是順著康熙的話誇獎老四,然後話鋒一轉又藉著康熙平常教導他們要以德服人的話來說老四做的過於激烈激詐了。


太子這樣說搞得康熙都是一愣,但康熙還是愛子心切。就好像之前分析文章中康熙為了給太子打掩護批評時帶上其他阿哥一般。康熙並沒有說什麼,反而旁敲側擊的說起天津桂順齋進上的沙琪瑪來了,用的是真狗奶子加蜂蜜,和御膳房做的不一樣。

康熙為何這樣說呢?

其實康熙的言下之意就是,御膳房雖然代表國家的頂級水平,但是一直中規中矩做的沙琪瑪還不如天津進上來的好吃,因為天津做沙琪瑪的方式比較獨特。意思是做事方法不中規中矩不代表就做不好就屬於激烈激詐了,只要辦的漂亮,方式不一樣也無所謂了。

太子一聽面色稍微有些變化,想來也領悟了一些康熙的意思。

而康熙也是夠高明,太子說的話拂了他的意。他不會直接說明,而是借沙琪瑪的做法來旁敲側擊的對太子說你說錯了。

這就是雍正王朝的高明之處!處處有深意,經典之所以經典,就在於完美的劇情,滿滿的深意,讓人回味無窮!

第55期雍正王朝分析到此為止!下期再見!


宋安之


康熙的意思是,朕還沒有老糊塗,少給朕玩小心眼。朕只要是皇帝,天下就是老子說了算!

先交代下背景。

康熙四十六年,河南山東黃河決堤,災民流離失所。可是,太子沒有主見,只會拍康熙皇帝的馬屁。而主管戶部的八阿哥,卻不知道國庫沒有銀子,臨近各省存糧也不夠。提出的兩點解決方法(撥錢和調糧),都是空談。

康熙大怒!他把國事交給太子和阿哥們協同辦理,現在弄成這個樣子,國庫虧空如此嚴重,如何救災。康熙才說出“人事不休,才會降下災禍”,“這水明天淹的就會是這紫禁城”。

於是老四和老十三主動請纓去江南籌款賑災。兩人到達江南以後,用盡辦法,逼迫哪些鐵公雞官員富商拿出銀子救災。兩人手段強硬了些,但是,畢竟解了朝廷的燃眉之急。他們得罪了很多人,但是,都是為了大清的江山社稷。

佟國維總結:那些個官員,一手從國庫裡掏銀子,一手向百姓敲骨吸髓。

張廷玉總結:當考官收孝廉的錢,當軍官吃空額撈軍餉,收捐賦火耗加到了二兩,這大清的江山,也真得四爺這樣的人痛加整頓不可。

官員說: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四爺叫回話。
老百姓說:天不驚地不驚,就怕四爺調回京。

然而,太子在向康熙說起此事的時候,先揚後抑,說話大轉折。他竟然說老四手段不光明!

康熙對太子的回應亮了:天津桂順齋啊,進上來的沙琪瑪,用的是真狗奶子加蜂蜜,和御膳房做的不一樣,李德全,給大人們各上一份嚐嚐。

康熙這麼說,有兩層意思。

第一,康熙很無語,他這個二兒子,小時候腦袋被門擠過。過河拆橋,兔死狗烹的事,不是這麼幹的!

老四他們為了賑災得罪了那麼多人,他們是為了自己嗎?他們是為了大清的江山!而這個江山現在是朕的,未來是你的!你竟然當著張廷玉等人的面,這麼評價老四。老四可是太子黨啊!你的情商呢?智商呢?你讓老子怎麼接你的話!

要不是張廷玉,佟國維在,我他麼大耳瓜子扇你!

第二,朕不糊塗,朕現在還是皇帝,說話還管用。誰辦事讓朕滿意,朕就覺得誰好!

御膳房是比天津桂順齋牛,它是朕的御用廚房。但是,朕覺得桂順齋做的薩其馬比它做的好吃。那麼,御膳房就不如桂順齋好!

朕是皇帝,朕說的話,就管用,就算數。

你頂著太子的名份,但,沒有處理政務的能力。老四雖然不是太子,但是能幫朕解決賑災問題,朕就覺得老四比你這個太子好!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這是電視劇第二集的內容,時間不長,只有五分鐘左右。對話人物也不多,只有康熙太子兩父子,以及上書房三位大臣。但是在這五分鐘裡面,信息量是極大的。

康熙對彈劾老四的奏摺很疑惑

老四和老十三在江南鼓動災民鬧事,彈劾老四的摺子遞到了京城。康熙看著奏摺,他懷疑是不是有人在後面煽風點火,想借機報復。康熙此時召集太子和上書房大臣議策,其實就是想試探出這封奏摺的幕後推手到底是誰。

於是,老爺子沒有發表自己的意見,而是先聽三位輔臣的態度。然後再問太子,看他是什麼看法。

太子急於給自己洗脫罪名

太子胤礽這個時候感到非常尷尬。就算太子再蠢,他也看得出來,老爺子對老四和老十三很滿意。否則就不會找大臣討論了,而是直接問罪。但是此時,太子顧不了那麼多了。他需要給自己開脫……

雖然老四和老十三是自己的心腹,但是眼看著老四和老十三既辦成了差事,又甚得康熙欣賞聖心。自己反倒成了酒囊飯袋。如果老四和老十三辦事屢屢得手,康熙心裡會怎麼想呢?自己的位置又將至於何處?


所以,太子在捧老四的同時,又用冠冕堂皇的話抨擊了老四的做法。其實就是在故意混淆視聽,給老四潑點髒水。替朝廷貪汙的官員洗脫罪名,也給他自己洗脫罪名。

電視劇中,太子的原話:

四弟的才具是有的,辦事也肯盡心盡力,籌到款,購到了糧,解了朝廷燃眉之急,功不可沒。但是,皇阿瑪經常開導兒臣們,要以德為本,以仁導行,激烈激詐的手段,並非立身之本,治國之道,要說在這方面,四弟是欠缺了點。



從後面的劇情可以得知,太子這個人,不僅僅無能,而且還貪汙。有時候,更是為了自己的利益,黑白不分,置國家的利益於不顧。全無儲君的風範。

康熙岔開話題,敲打太子

但在此時,康熙還沒有太子貪汙的證據,他只是隱隱約約的察覺到了什麼。他可能在想,這封彈劾老四的奏摺,跟太子有沒有關呢?老四可是太子舉薦的,太子怎麼會愚蠢到拆自己的臺呢?康熙想不通,也想不透。

太子的這個事,需要查。太子的回答,也讓康熙不滿意。但是不滿意,也不能當面的批評太子。於是,康熙轉移了話題。藉此,敲打敲打太子:我對你很懷疑!我對你的態度,也很不滿意!

那個天津桂順齋進上來的薩其馬用的是真狗奶子加蜂蜜,和御膳房做的不一樣。李德全,去拿來給大人們各上一份嚐嚐。



新上供來的桂順齋薩其馬,用的是真狗奶子加蜂蜜,和御膳房做的不一樣。至於薩其馬的含義,可以這麼理解。

御膳房做的菜,謹慎有餘而創新不足,常年累月都是如此,沒有特點。但是這種傳統代表皇家用膳的正統,暗示了太子說的這番話像御膳房一樣,沒有特點,不會變通;

而新進上來的薩其馬,做法不一樣,代表雍正處理這件事情方法獨特,效果好。康熙讓大家品嚐,意思就是這件事老四辦的與眾不同,很好,比御膳房的傳統好,是肯定老四而否定太子說法。


張廷玉和佟國維應該是看出來了,太子卻因為急於洗脫罪名,故意視而不見。

回看康熙和太子的這一段的對話,看似平淡無奇,其實卻隱藏了耐人尋味的小細節。而這些小細節又為後面的劇情做鋪墊。

鋪墊一:康熙讓太子多關心老四家裡,太子沒聽進去,老八一夥人聽進去了。

其實八阿哥和太子一樣,危機感十足。戶部的虧空就是他的責任,看著老四和老十三辦事屢屢得手,康熙會怎麼看他呢?會不會也把我老八想成是酒囊飯袋呢?

在得知康熙的態度之後,老八拉著老九和老十四、老十,一起又去看望生病的弘時,意在表明自己是關心四哥的。絕對不會在他背後使計誣衊,進讒言!(老八關心弘時,又為後面動弘時去跟弘曆爭儲,做了鋪墊。)

鋪墊二:康熙改變了治國策略。

在此之前,康熙和太子一樣,也是很傳統的治國理念。但是戶部虧空的情況,猶如一盆冷水潑醒了康熙。

用張廷玉的話說:當考官收孝廉的錢,當軍官吃空額撈軍餉,收捐賦火耗加到二兩,這大清的江山,也真得像四阿哥這樣的人,痛加整頓不可。

官員代表了弊政,老四則代表了改革。如果再不改革,沉迷於盛世的假象之中,這個國家遲早要完。

因此,康熙表明態度,凡是盡心盡力為朝廷辦差的人,朝廷都不會委屈他。也許是想彌補此前的過錯,太子不敢再妄言老四的過失,而是選擇低調回應。這也為後來康熙和太子的決裂埋下了伏筆。皇帝和儲君相互不信任,這個儲君也遲早要完。


Mer86


當康熙聽到太子對於四阿哥的評價時,用到了天津桂順齋的薩琪瑪同御膳房的薩琪瑪做比較。

御膳房的薩琪瑪是按照宮裡的傳統,用的經過加工過的奶子和蜂蜜,為的就是符合皇上和後宮妃嬪們的口味;而桂順齋的薩琪瑪,用的材料和宮裡的不同,製作工藝也不相同,所以做出來的味道也同御膳房的不一樣,但是這個味道更受到老百姓的歡迎,所以能夠成為老字號流傳下來,就連吃慣了宮廷薩琪瑪的康熙及皇親貴胄,也對這個味道非常的喜歡。


康熙用兩種薩琪瑪作比較其實是有三重的含義。

第一,桂順齋的薩琪瑪是老字號,不能因為他的用料和味道和宮裡的不同就否定它的美味。就像四阿哥去江南辦差一樣,有人批評他不按照聖人的禮法行事,但是他並沒有造成負面的影響,只是得罪了一些貪官末吏,卻完成了任務,緩解了國家危難,至於方式方法可以事後再議,對於朝廷當務之急的賑災籌款的成果,要予以積極的肯定。


第二,老百姓都喜歡,這個名號是老百姓給的,名聲也是從宮外進來的,不能因為它是宮外出品,在宮裡就受到歧視,只要味道好,名聲好,一樣可以登上大雅之堂,康熙對此就非常喜歡,這也說明康熙認為老百姓的聲音非常重要,是帝王評價臣子是非功過的重要標準,國家就是要以國計民生為本,做的事情更能得到老百姓的支持,這樣朝廷才能長治久安。


第三,宮裡的薩琪瑪按照宮裡的規矩來,有著嚴格的標準,適合宮裡但不一適合民間,民間的薩琪瑪之所以廣為流傳,是因為口味更適合民間,不會像宮裡一樣一成不變,人云亦云,同時也沒有宮裡出品的薩琪瑪對於皇帝口味的奉承。

所以太子就不應該老是看別人怎麼說,自己就隨聲附和,而是應該有自己的主見和判斷標準,也不應該管大臣們有什麼意見,符不符合標準,而是要看對於國家、對於朝廷、對於百姓有沒有好處,這才是關鍵。


康熙突然將話題轉移,這是對太子的極大失望。

四阿哥胤禛去江南籌款賑災,是誰舉薦的,是太子;此時的四阿哥胤禛,唯誰的馬首是瞻,是太子;四阿哥是誰的人,還是太子。

太子和四阿哥,既有兄弟之情,又有君臣之禮,而四阿哥也對太子非常的敬重,即便是四阿哥真的犯了錯誤,作為上級領導和舉薦之人的太子胤礽,都應該主動把責任攬過來,為自己的下級四阿哥胤禛開脫,這才能樹立太子在皇子中的威信,才能贏得這些普通皇子的尊敬和支持,才能讓自己的位置更加穩固,也才能讓這些皇子們踏踏實實為太子辦事效命。

而太子的回答,並沒有看出他對於這位支持自己的阿哥有任何的偏袒,更像是對於四阿哥的責怪,這是推卸責任的一種的表現,完全沒有一點作為領頭人的魄力和責任感,況且本身這一次四阿哥與十三阿哥江南辦差,是明顯有功於國家和社稷的,不站在全局考慮,反而是人云亦云。

康熙召集三位上書房大臣前來商議參奏四阿哥一事,希望太子在上書房三位重臣面前,能夠誇讚四阿哥的所作所為,對於四阿哥所奏的參劾災區貪官末吏之事予以積極贊同,嚴加懲辦,並且向康熙保舉自己的兩位阿哥弟弟。這樣,既能樹立太子的威信,穩固太子同支持他的阿哥們之間的內部團結,同時,康熙又可藉此機會,將整頓吏治、追比欠款的工作放心的交給太子,並由四阿哥、十三阿哥協同,完成一次權力交接。

但是,太子的一番回答卻徹底打亂了康熙的計劃,也讓康熙徹底的寒心,所以只能轉移話題,不願繼續,此時的康熙,內心中除了失望還是失望吧。


雍親王府


可以這麼說,《雍正王朝》這部電視劇,每一個細節都值得深思,又那麼耐人尋味,細細的思考,才能發現這裡面的道道,高,實在是高啊!

題目問的這個問題,是出在《雍正王朝》電視劇第二集,楊角風先給大家講一下這件事的來龍去脈:

在康熙四十七年的時候,江南受災,災民遍地,作為康熙大帝自然憂心忡忡,需要派一名得力人員前往救災。

對於災民受苦受難的事情,其實每個皇子都不希望發生的,誰都希望國家能穩定,人民能安康,但是主要的問題就是安定這些人的時候,最好不要傷害到我自身的利益,如果影響到了自身的利益,那麼賑災的迫切性和主動性就沒有那麼強了,甚至還會阻止賑災的進行。

顯然,在這個問題上,皇帝、太子、四阿哥和十四阿哥是一夥治理派。八爺九爺十爺,還有什麼大阿哥啥的是看熱鬧派。

可是賑災是需要銀兩的,皇帝一問戶部,蒙了,原來賬戶餘額不足五十萬兩,還有好多錢款追不回來,而受災的省份附近又無糧食可調,這個差事十分棘手。

於是皇帝把目光看向了身邊的太子,在皇帝殷切的注視下,太子馬上說皇帝英武,肯定有辦法賑災的,可是皇帝不吃那一套,仍然問他有何主張?

這下太子有點慌,還好四阿哥胤禛及時請命給太子解了圍,太子一看,馬上順坡下驢,同時舉薦四阿哥前往賑災籌款。

按理說四阿哥和十三阿哥都是太子一夥的,是替太子解憂,這件事做好了,就是太子的功勞,當然,對於太子來說,他也是希望能做好這件事!

那麼為什麼後來太子又說老四手段不光明呢?

四阿哥一到揚州,就發現了很多問題,第一次籌得捐款,都不夠擺一場酒席的,再加上這些官員對四阿哥無禮,這讓四阿哥非常惱火。

於是他做了這麼幾件事:

第一件事是取掉了知府的頂戴,借給田文靜,田文靜也確實雷厲風行,把忽悠老百姓的官員大力整治,多開粥場,要求筷子插進去不倒為標準。

第二件事,則是讓外地的災民進入,但是糧食不夠怎麼辦?這也好辦,提前給一些大富商和官員扣帽子,弄個樂善好施的燈籠掛在門口,不允許摘下來。大門一開,災民都湧進這些人家了。

第三件事,則是逼著官員鹽商們捐款,通過一封信要挾,最終拿下二百萬兩的銀子。

而正是這幾件事,觸犯到了一些人的利益,於是舉報信就這樣到達了京城皇帝手裡。

那麼斷案的時候到了,朝廷大員佟國維和張廷玉也是發表了意見,總體思想是支持四阿哥和十三阿哥。皇帝又看向了太子,太子說說什麼意見?

這還用想嗎?肯定得支持四阿哥啊,不然他們是去幹啥去了?旅遊嗎?只不過讓這些貪官把吃到嘴裡的肉吐出來一些而已,即使手段有點另類,但是大局和立場完全正確!

“兒臣以為,四弟的才具是有的,辦事也肯盡心盡力,這次籌到了款,也購到了糧,也算是解了朝廷的一次燃眉之急,功不可沒。”

太子如果把話說到這裡打住,皇帝也自然明白,畢竟太子的每一次發言都決定了太子以後能不能順利接位的大事,如果太子這點覺悟都沒有,也就難以繼承大統!

可偏偏這個太子不知道腦子是不是搭錯了弦,緊接著就是一個“但是”!

“皇阿瑪經常開導兒臣們,要以德為本,以仁導行,激烈激詐的手段,並非立身之本,治國之道,要說在這方面,四弟是欠缺了點。”

但凡大人物說話,只要出現“但是”兩個字,那麼前面他說的就不用記了,這後面的話才是他要表達的真正含義。

從太子自身的角度考慮他這樣說是有私心的,畢竟自己是太子,四阿哥不可以成為完美的人,可是又沒有什麼可說的,於是搬出了“德”和“仁”說事。

可是太子站錯了立場,他所謂的“德”和“仁”是指那些貪官汙吏,要求四阿哥對那些官員“德”和“仁”,而皇帝想聽的“德”和“仁”是百姓。從百姓的角度考慮,四阿哥這樣做,反而是大“德”大“仁”的表現!

皇帝不傻,太子的話,他並不滿意,而且當時還有幾名大臣在場,鏡頭中每位大臣的神情也非常值得推敲。

可是皇帝畢竟是皇帝,眼看氣氛變得尷尬,而他心裡又已經有了底,於是岔開話題,提到了沙琪瑪:

“啊,天津桂順齋啊,進上來的沙琪瑪,用的是真狗奶子加蜂蜜,御膳房的做法不一樣,李德全,給大人們各上一份嚐嚐。”

可見皇帝還是非常給太子留情面的,畢竟不能在大臣面前點破。

其實皇帝做到這裡還沒有完的。

後面的一個劇情是四阿哥的兒子生病了,太醫過來,四福晉問是不是太子派來的,來人說太子不見人,是皇帝派來的太醫。

一直到孩子生病好了,太子也沒有去看過,而八爺九爺十爺十四爺都過去看了,並且守了一夜!

皇帝問起這件事時,太子啞口無言,康熙皇帝也無奈的說:

“你這當兄長的,該多關心著點才是啊!”

言語中,滿滿的無奈啊……

說到底,這整件事就是為太子被廢做鋪墊的,足可見康熙大帝的心思縝密、運籌帷幄啊!

我叫楊角風,更多精彩請關注!


楊角風發作


這一橋段之經典,學電影的小編來給大家Po圖分析。

這個場景出現在電視劇《雍正王朝》第二集中部,大概15-20分鐘左右。

情節上接第一集,黃河發大水,國庫沒錢了,於是四爺和十三爺主動請纓去江南籌款賑災,他們用雷厲風行的速度,智慧的計謀,半勒索的方式,撬開了江夏鎮富商的門,打開了八爺一夥人的小金庫,拿到了銀子,順利幫助康熙治下的清王朝續命。

天下大災,國庫拿不出銀子是什麼後果?饑民會造反,王朝的根基會動搖,這麼大一個事擺在康熙面前,然而此時太子、八爺都是不聞不問,他們代表的富商,官商更是花天酒地。

外面是要餓死的饑民,窯子裡是動不動就拿出五百兩打賞婊子的官商。

五百兩是什麼概念? 就算清初戰事多,生產力沒有恢復和發展,達不到1兩白銀對三四百人民幣的比值,我就算一兩對五十元,五百兩也是兩萬五。同樣在一個地方,外面街上是兩塊五的饅頭就可以救命的一家老小,而窯子裡,是出手就是兩萬五的花天酒地。

對於一個封建王朝來說,腐敗是最大的毒,官僚士紳集團是最大的害。皇帝再勤政,再親民,再儉省,中間這群官僚加地主擋在那裡,照樣變著花樣壓榨百姓,反正你皇帝老兒換了誰,我中間這群人都板結一塊,沆瀣一氣,你上有政策,我下就有對策。

更何況,這群貪官汙吏和姦商背後,還有皇室裡面的人——

對於這幫人來說,朝廷是什麼?朝廷不是法度,更不是康熙,也不是太子,居然是八爺和九爺。八爺和九爺代表的朝廷是一個貪腐集團,八爺九爺縱容整個腐敗官僚體系貪腐,有皇帝子撐腰,貪官汙吏們就可以肆意妄為,嫖都嫖二萬五的。

如果康熙把國家交給了八爺九爺這樣的“朝廷”,會是怎樣呢?

從上爛到下,隨隨便便來點小風小雨,皇帝就要被饑民炒來吃。而士紳們,換個花樣,換個朝廷接著貪。

而就在這一幕場景之後,是雍正問田文靜,你不怕得罪同僚士紳麼?

田文靜回答——

“苟利社稷,不過粉身碎骨而已,何懼之有?”

這就是雍正的人和雍正的事,以及八爺的人和八爺的事之間最大的對比寫照。誰是正面誰是反派,開局第一集,就講得非常清楚了。

到了第二集中段,上書房重臣,太子,康熙一起議論四爺和十三爺在江南募款賑災的表現。視角變了,變成高層往下來看。

我們來理一下順序——

黃河發大水,有省份受災。

賑災需要錢,康熙發現財務主管八爺管理的戶部沒錢了。

這個時候董事長髮怒,那麼就該總經理——太子來處理,然而太子在打哈哈,表示公司破產這個事情,寶寶我不知道啊!

於是總經理手下的策劃部部長四爺跑出來把八爺的屁股擦了。

在這個過程中,發現一個問題,之所以戶部沒錢了,是因為八爺聯合士紳們把錢都裝到自己兜兜裡了。

說白了,國家遭災,誰受害?老百姓,康熙,太子。誰受益?八九十,還有一大幫腐敗官僚和姦商。

當然,四爺只是把八爺的屁股擦了,逼著他把貪汙的錢吐出來賑災了,這背後的因果是非,誰都沒有說破。避免引起董事會內部矛盾。至於該怎麼處理,是你總經理太子和董事長康熙商量著辦的,我做完事了,出差回來,還沒來得及回家見見媳婦和孩子.......

這件事按理說處理得已經很完美了。

我們來看,此時代表上書房老大的佟國維的評價——

站在高層,佟國維看下面哪些官員,簡直就是吐槽態度——

“那些個官員,一手向國庫掏錢,一手向百姓敲骨吸髓的。”

張廷玉更是直白——

已經上升到江山這個層面了。

這幾個大頭頭坐在一起,要議論什麼呢?就是要議,有一個告狀的摺子,告的就是四爺逼有錢人捐款。

這是要議麼?這需要議麼?

不需要,因為前面已經說了,原罪就是八爺教有錢人貪腐,搞得國家都要垮了,現在讓他吐出來,是大快人心的。

康熙這個時候要的根本不是商量四爺做得對不對,豬頭都知道對還是不對,康熙要的只是通過商量,看看身邊這幾個人齊心不齊心,未來的國家棟梁和自己的接班人有沒有改革吏治的決心。很顯然,佟大爺和張廷玉已經表態了,都是支持四爺,那麼,牌發給太子的時候,太子是這樣打的——

“兒臣以為,四弟的才具是有的,辦事也肯盡心盡力,這次籌到了款,也購到了糧,也算是解了朝廷的一次燃眉之急,功不可沒。”

如果太子就說到這裡,那麼簡直就完美了。四爺這時候可是太子手底下的人,自己手底下的人立了大功,作為未來的董事長,有了這麼個銳意改革的良將,應該高興,更應該拿出董事長該有的氣度和大度,尊重人才,賞罰分明。

然而好死不死,太子來了個但是,這個但是,就把一手好牌打爛了。

大家都知道,一般領導對你說這個轉折連詞但是,那麼前面半句話吹上天也沒用了,主要剩下的就是但是後面的批評了。

太子說:

“皇阿瑪經常開導兒臣們,要以德為本,以仁導行,激烈激詐的手段,並非立身之本,治國之道,要說在這方面,四弟是欠缺了點。”

太子這麼說,可以理解為兩層意思,第一層,是有心,意思就是說,我才是你的合法繼承人,四弟在治國這方面,還是欠缺的,不如我!

如果康熙理解的是這層意思,那麼——因為出了事讓你去解決,你不解決,你兄弟去解決了,你說他辦事不如你,你不是搞笑麼?然而,確實把事做絕,把人得罪完,在這個文化背景裡,活不下去。

第二層,是無心。就是說,太子誰也不想得罪,好話壞話各說一半,打哈哈。其實很多大boss做大boss的技巧都是打哈哈,話說一半讓人猜,或者好話壞話都說完,太子作為儲君,學會打哈哈沒錯,然而,康熙現在是在命題作文,是在考試,是在測試你思想品德。結果你回答一個你覺得要仁,德對待那些貪官汙吏。你不是打我臉麼。

所以太子一說完,康熙就無語了。

康熙這個時候需要快速思考,太子是哪幾個意思,以及太子,作為未來的皇帝,在上書房大臣面前這樣表態的後果是什麼,對江山社稷的影響是什麼,以及,自己該怎麼最後下定論。焦晃老師簡直把這些快速思維的所有細節都演出來了。

第一個動作——

這是在深思,表達的內涵是——你丫的,到底想說什麼呢?你到底想表達哪層意思呢?

第二個動作——

更進一步深思,轉了一下頭,這是想到後果了,就是聽進去了,還眨巴眨巴眼睛。因為太子說的這個話,明顯和自己的的態度不一致了。然而,一說到治國這件事上,確實得罪太多人的話,不懂得權謀平衡的話,那個皇位是坐不長久的。康熙自己作為皇帝都知道仕紳官僚是老油條不好搞,確實不得不考慮太子的話,要站在君臨天下的角度想問題,從一定程度上講,太子說的話,有道理。所以,康熙陷入了深思。

深思的結果肯定是亦緩不易激,也就是要鼓勵四爺爺的改革精神,不能動搖這個目標,但是當下阻力還很重,所以需要慢慢來,不能激化矛盾。

這個時候張廷玉的反應亮了。

他看著康熙,內心的潛臺詞是——媽媽呀,太子這麼會說,這麼頂老爺子,還頂得振振有詞的,你怎麼不上天呢?我就看待會兒老子會把你怎麼樣哼哼哼!

一般在中國家裡面,小孩頂了大人,但是小孩說得確實又有道理,大人心裡明白了,但是嘴上沒法跟這個人小孩講道理,顯得小氣,更是無法喚醒裝睡的人,則只有轉移話題或者隱喻了。更何況,在外人面前,在上書房大臣面前,康熙被太子嗆了,還嗆得那麼有道理,老臉往哪裡擱呢?

終於,康熙想到了一個辦法。他想到這個辦法後,還專門拍了一下腿。

拍腿這一下經典了,潛臺詞是——還好大爺我見得多,反應快,花樣穩住!

於是接下來就有了那一段經典的臺詞——

“啊,天津桂順齋啊,進上來的沙琪瑪,用的是真狗奶子加蜂蜜,御膳房的做法不一樣,李德全,給大人們各上一份嚐嚐。”

這句話裡面幾個要點——桂順齋,沙琪瑪,真狗奶子加蜂蜜,御膳房,給大人們。

桂順齋,代表民間,代表人民群眾喜聞樂見。

御膳房,代表官家,代表至高無上的標準和13格。

真狗奶子加蜂蜜,真字圈起來要考!真心,用心,而蜂蜜是什麼?不是糖啊,全天然啊。

換個說法就是——無論是你白沙琪瑪還是黑沙琪瑪,全天然的用心做的老鼠喜歡的就是好沙琪瑪。

沙琪瑪是什麼呢?

沙琪瑪最初是關外少數民族人的經典食物。源於清代關外三陵祭祀的祭品之一,做法是用冰糖、奶油合白麵,然後烤,有人說它最初類似切糕。騎射的遊牧民族才有奶油,才需要這種濃縮,高能量的食物,而遊牧民族沒有田園,不養蜜蜂,狗這種看家護院的寵物,更是比較少。遊牧民族的狗是用來打獵的,只有農戶的狗,可以拿來擠奶。

清人入關後,他們的沙琪瑪在北京開始流行,成為京式四季糕點之一,是當時重要的小吃。也就是說,至高無上的,清朝用來祭祖的神聖的食物,到了中國內地,要被老百姓接受和歡迎,那就必須符合中國老百姓的口味,所以,以前用糖,牛奶做的沙琪瑪,到了內地,被改良成了用蜂蜜,狗奶做的點心,才能受到內地百姓的歡迎。換句話說,就是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為了把國家經濟搞好,那些傳統的規範,尤其是道德的條條框框,可以不講。


而最後為什麼還要一個給大人們嚐嚐呢?

因為你太子說的話,有可能大人們會當成國策聽進去的。我們剛剛還要表揚和推崇四爺大刀闊斧整頓吏治的精神,你就來了個保守中庸,大人們要是被你教壞了怎麼辦?所以康熙要表態——只要是真心的,用心的,對整頓吏治有幫助的,我管你是白貓還是黑貓。

很顯然康熙不是不明白太子的中庸之道的正確性,但是太子是未來的儲君,面對國家腐敗的局面,連問都不問,連改的心思都沒有,願意看著江山被活活葬送,這一點沒有給老爺子站一路,作為儲君,是不合格的。所以沙琪瑪這一場面試,太子被康熙打了個不及格。

沙琪瑪面試剛剛結束,康熙就拿著太子的話打他的臉。你不是說要德麼?那麼你本人做到了麼?兄弟在外面忙,你去照顧他們家人了麼?

四爺的孩子生病,是康熙派人去的,太子不管不問。康熙這是在點太子,你丫的不要拿一個德字來跟我打哈哈,我不知道你,就是白蓮花。嘴上說得頭頭是道,私底下那點花花腸子,別在你老子面前耍這些小聰明......

雍正王朝,大師傑作,每秒鐘都是戲啊!


HannibalLecter


這個太子胤礽啊,就是白痴窩囊廢。第一集的前幾個鏡頭裡就已經表明了每個阿哥性情和能力。


黃河水患,雷雨交加,康熙上朝嘆息多次為此發愁。朝中不見太子和四阿哥胤禛兩人。太子此刻在和康熙的妃子鄭春華偷情。四阿哥胤禛此刻在戶部清查國庫存銀。八阿哥在朝堂上拍康熙馬屁,說康熙登基以來治理黃河有功,此次天災,非人禍,皇上懷有憐憫之心即可,不用愧疚。十三阿哥耿直說“八哥,不對啊,康熙四十三,發過一次大水”。滿朝文武心肝一顫,齊齊看向康熙。


隨後趕到的太子,被康熙問道該怎麼辦。磕磕巴巴說了個修河堤,這不廢話嗎,傻子都知道修河堤。康熙問怎麼修。太子跪著不敢抬頭說了句“皇上自有明斷”。看到這裡我想大家對這個太子服也是不服。

四阿哥清查戶部回來,說了國庫能用的只有區區50萬兩,鄰近縣城無糧可調。康熙拿著奏摺仰天長談,我讓阿哥們輔佐太子理政,怎麼就成了這麼個爛攤子。這時候不得不提一下焦晃老爺子演技啊。感慨完的一回頭,看著跪著的窩囊太子,怒其不爭,又不得不隱而不發啊。



四阿哥想去當欽差,先去和太子說的。四阿哥這時候是太子的人。太子先說了一段風涼話“八阿哥給自己穿小鞋,還有人趁著檔口邀功”。這明顯是說四阿哥查戶部的事兒。這太子也不想想人家四阿哥辛苦的時候你在幹嘛,你在和你老子的女人偷情啊,心裡沒點逼數嗎?早點和四阿哥一起去不就好了嗎。


當時太子給的答覆是最好別去,怕四阿哥得罪人,自己不好保。四阿哥於是準備長篇大論曉之以理,沒想到剛說了“苟利國家”四個字,太子一揮手“行,你別說了,我去和父皇說。”看來他這太子聽著這一套嫌煩。

四阿哥是太子舉薦的。四阿哥和十三阿哥在揚州放手大幹一場,到了就撤了揚州知府車銘的官,任用田文鏡。田文鏡臨危受命,各縣增設粥棚,要求粥插筷不倒,毛巾不滲。四阿哥讓年羹堯把手揚州各個出入口,截獲了九阿哥給自己手下江南巡鹽道臺任伯安“按兵不動”的信,以此來威脅任伯安帶領當地鹽商捐款救災。四阿哥的雷厲風行為抗災募捐做出了重大貢獻。康熙很滿意,在當著朝臣表揚四阿哥胤禛。



康熙本來想讓舉薦了四阿哥的太子胤礽講兩句,提高提高自己聲望。沒想到這個太子不僅窩囊還是個醋罐子。他看不慣四阿哥受表揚,簡單褒獎講了四阿哥,說他做事不錯後,一個神轉折說四阿哥不仁義,沒有做到德行兼備。大哥你爹讓你表揚一下,這是你提拔舉薦的,你也有功勞,是為了讓你這個太子臉上有光。你嘚嘚嘚說半天,啪啪打自己臉不說,還整的氣氛很尷尬。


康熙能說啥?有這麼個窩囊的傻兒子。只能緩解尷尬的說天津的沙琪瑪好吃,李德全,給大家分點。另一方面也是警醒一下太子,你在宮裡啥也沒幹,人家在揚州做的可不錯。宮裡的沙琪瑪沒宮外的好吃


紅雨說歷史


《雍正王朝》剛一開局,便是波及黃河兩岸數省的特大水災。天災之下稍一遲誤,就很容易發展成民變等人禍,於是康熙緊急召集文武百官、皇子阿哥齊集大殿商議災害應對方案。

朝堂之上,百官垂手而立,出列言說對黃河水災看法的全部都是皇帝的眾位阿哥。似乎劇情開篇就在暗示康熙晚年的政局,九子奪嫡的情勢已然形成,朝廷百官各自站隊,只等本主釋放出意見,然後視皇帝的態度和其它他官員的情形予以附和擁護。


既然百官只是附屬陪襯,參與決策的阿哥們所發之言的高低優劣,便成了朝議討論的核心,更是身兼皇帝與父親雙重身份的康熙,觀察品鑑各個兒子的重要依據。

康熙本寄希望於太子能提出好的意見,但他哪裡想到此時太子正與自己的妃子鄭春華偷情快活。康熙徵求姍姍來遲太子的看法。太子呢?憋了半天說出“應該救災、修堤”這樣一句說了等於沒說的話,在康熙看來這是一個不能指望著具體辦實事的兒子。

接著輪到八阿哥發言。可不知道八阿哥是事先沒去了解水災實情,還是一開始就有意隱瞞淡化水災的嚴重程度,開起口來只是一味得阿諛奉承稱頌康熙的聖德,甚至提出了對下面官員刻意誇大水災嚴重程度的懷疑。這番缺乏實地考察的猜測之辭,自然難以讓人信服。



一直到四阿哥的出現,才讓康熙有了點應對災害的清晰思路。來之前,四阿哥特意瞭解了黃河水災的實情,而且跑到戶部核查了一番存銀狀況,顯然是帶著真實情況和解決方案有備而來,如此怎能不讓一籌莫展的康熙眼前為之一亮?於是,到江南籌款賑災,兼顧修復受損河堤的差事,自然而然得就落到了四阿哥肩上。可以說,老四一出場就得了個頭彩。

緊接著,四阿哥和十三阿哥一道來到揚州。此地屬八爺黨的勢力範圍,以九爺門人、江南巡鹽道任伯安為首的鹽商老爺們,依託八阿哥的庇護,虛與委蛇地抵制四阿哥和十三阿哥的籌款行動。

面對此種局面,四阿哥一方面尋機懲戒揚州知府車銘,扒去他的官服,由田文鏡出面在各縣增設粥棚賑濟災民。另一方面命令年羹堯把守揚州的各個路口,成功截獲九阿哥寫給任伯安的密信,以此“勒索”任伯安帶頭認捐20萬兩銀子,打開了鹽商們的缺口。更絕的是設計在鹽商家門口掛上帶有“樂善好施”字樣的燈籠,引導廣大受災饑民到大戶人家就食,既救活了災民,又狠狠得讓鹽商們出了血。

四阿哥和十三阿哥此舉,在成功解決賑災問題的同時,也開罪了揚州鹽商背後的八爺黨。於是,對於他們在江南的舉動出現了兩種截然不同的口風,揚州官員和鹽商們是“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四爺叫回話”,而吃飽肚子活了下來的老百姓則是“天不驚地不驚,就怕四爺調回京”。


康熙對四阿哥這次辦的差事大體上是滿意的,故意問及太子對這兩種評價的看法,本來也是想聽一聽太子對四阿哥的肯定。哪成想,太子眼見四阿哥出了風頭,心裡本就已經有些不痛快,此時又沒察言觀色,說出“四弟手段有欠光明”的話,顯然與康熙的想法不對味。

聽到此處的康熙,開口打斷了太子,說什麼“天津桂順齋進上的沙琪瑪,用的是真狗奶子加蜂蜜,與宮裡的不一樣,拿來讓大家嚐嚐”。康熙說這話的用意,一來是為中止與太子有分歧的談話;二來也為告誡太子,四阿哥(天津)實心辦事,解決了朝廷的當務之急,然而太子(宮裡)你身為儲君,面對黃河水災卻無具體舉措,實在不該。


太子這次應對水災,雖無實際處置方案,在康熙面前丟了分,但他畢竟舉薦了四阿哥去江南賑災,舉措調度上扳回了一局,勉強可以算是不好不壞的和局。本來嘛,當儲君,即便是不會親力親為,能識人用人也是合格的,康熙也許會覺得沒有必要太過苛責太子。

然而,太子由於嫉妒之心,輕輕一句對四阿哥求全責備的評價,卻使康熙心裡頗為不快,結果太子又導致自個兒在這場和局中落了個下風。


劇透歷史


《雍正王朝》是少有的改編的比原著還好看的電視劇,上書房這個情節就拍的很好,可以看出編劇的用心。

在康熙問話太子之前,上書房三位大臣就對四阿哥揚州籌款一事展開了議論,可以說是代表各方的態度。


馬齊是官宦之後,代表官員利益集團,是反對派。認為四阿哥一次性參掉三十多名官員,太過急功近利,還說了一首官員編的歌謠“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四爺叫回話”。

佟國維是皇親國戚,代表勳貴集團,是即想整頓吏治,有不願意得罪人的圓滑派。表示四爺沒有八爺會辦事,但是心意難得,這幫一手掏空國庫,一手向百姓敲骨吸髓的貪官是不太像話。

張庭玉是底層上來的漢臣,對官吏貪汙的各種手段一清二楚,也深惡痛絕,是支持派。

康熙進來時也說了百姓是“天不驚,地不驚,就怕四爺調回京”。這可以看出康熙對四阿哥這次辦差還是認同的,評價很高。

康熙這次上書房會議是為了四阿哥被彈劾縱容災民鬧事,逼有錢人捐款一事,本來這種小事康熙自行處理就行了,康熙拿到上書房討論,是為了接下來的整頓吏治試試水,看朝中大臣對整治官吏的態度。

康熙讓太子先開口,就是希望太子開個好頭,給四阿哥助助陣,畢竟四阿哥是太子一黨,去江南籌款也是太子舉薦的,事情要是辦好,太子臉上也有光。

太子剛開始還不錯,誇道:“四弟的才具是有的,辦事也肯盡心盡力,籌到款,購到了糧,解了朝廷燃眉之急,功不可沒。”

接著太子突然說了一個“但是”就住了嘴,看了一下康熙的反應,見康熙沒有不高興,並讓他接著說,才把自己真正的意思說了出來:“皇阿瑪經常開導兒臣們,要以德為本,以仁導行,激烈激詐的手段,並非立身之本,治國之道,要說這方面,四弟是欠缺了點。”

太子為什麼這麼說,這和他的性格有關,康熙後來評價他“軟弱處柔若爛泥,暴戾時又似頑石。昏亂迷惘,進退都沒有章法。”

太子一輩子都生活在康熙的陰影之下,故而生性儒弱,他沒有對抗官員集團的勇氣。而且康熙對他越來越不滿,五年前搬倒索爾圖,對太子黨一直不斷打擊,他的勢力越來越小,眾兄弟的勢力卻越來越大,讓他產生了強烈的危機感,四阿哥不經通報就私查庫銀,讓他臉面大失,他也想打壓一下這個四弟。

康熙聽了太子的話愣住了,他沒想到太子會這麼說,空氣中陷入了致命的沉默,康熙也發現了現在尷尬的氣氛,就說“啊,天津桂順齋,進上來的沙琪瑪,用的是真狗奶子加蜂蜜,與御膳房的做法不同,李德全,給大人們各上一份嚐嚐。”


康熙這樣說,一是轉移話題,破解尷尬的氣氛,二是隱晦的表達對太子後面的話的看法,就是不一定要正統的做法,有時候不妨進行一些新的嘗試。

後面康熙還讓太子多關心一下四爺和十三爺在京裡的家眷,這是讓太子注意團結,也同時向三位大臣表達自己的態度,因為太子後面的話,這場談話就這樣虎頭蛇尾的結束了 ,康熙不想打太子的臉,又想支持四阿哥和十三阿哥,只能以這種暗示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意見。


康熙對太子的性情一清二楚,對他的懦弱早就不滿,但是一直隱忍不發,不直接表達出來,保全太子的威信,這次不過是其中一次罷了。

康熙對太子用心良苦,除掉太子身邊的索爾圖等奸人,希望太子可以有所改變,但是反而引起了太子的恐慌和其他皇子的野心,造成後來太子與鄭貴妃之事,康熙終於忍無可忍,廢除太子。

自古立儲之事都很難,秦始皇、漢武帝、隋文帝、唐太宗、明太祖這些著名帝王在諸君之事上都一敗塗地,康熙對太子期望很深,用心良苦,但是縱容的方式培養不了合格的繼承人,鑑於康熙的失敗,造成九龍奪嫡兄弟相殘的悲劇,雍正創立了秘密立儲制度,胤礽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明立的太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