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7 為什麼中國孩子缺少批判性思維?

本文為投稿,作者唐風客是兒童教育科技從業者,對兒童教育方面,尤其是創新教育領域有頗多心得和思考。


現如今“批判性思維”(Critical Thinking)已經成為教育圈裡面的熱門詞彙,在美國全球教育協會所倡導的4C核心能力中,批判性思維也是其中之一。而“中國孩子缺乏批判性思維的能力”往往被中外媒體不斷炒作,這其實也是對中國教育體系以及中國學生綜合素質的一種比較客觀地評價,值得中國家長與教育者的反思。

為什麼中國孩子缺少批判性思維?

那麼到底什麼是所謂的“批判性思維”。很多人都在提這個名詞,但是很少人知道它的準確含義。

批判性思維就是把事物的表現和其本質區分開的能力。

可能有人會誤以為“批判性思維”就是刻意去反駁或者凡事都批判。但其實批判性思維指的是一種謹慎地運用推理,去斷定一個斷言是否為真的能力。它使得一個人能夠始終保持獨立而理性地思考,而不是被動地全盤接受。

為什麼中國孩子缺少批判性思維?


我們舉兩個例子來看一下中美兩國課堂上的區別。

第一個例子是關於中國千百年來流傳的一個道德教育故事“孔融讓梨”。當美國老師跟學生講述了“孔融讓梨”這個故事之後,有的學生就會說他不喜歡孔融,他這麼做對別人不公平,剝奪了其他兄弟選擇和表現的機會;有的學生說孔融可能不喜歡吃梨才給自己挑一個最小的,但不喜歡吃就直說,討巧地編出一堆冠冕堂皇的理由是很虛偽的;還有的學生講孔融的推理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因為他說年紀小應該拿小梨,他比哥哥年紀小,所以應當拿小梨。然後又講年紀大應當拿小梨,他比弟弟年紀大,所以他應當拿小梨。我們看到美國的老師會鼓勵孩子獨立思考,在課堂上發表自己的看法,甚至可以質疑故事本身的合理性。

第二個例子是在一箇中國的課堂上,有位老師跟全班學生講“灰姑娘”的故事,講完後,一位學生問老師,午夜鐘聲響起,魔法消失了,灰姑娘所有的東西都變回原樣,為何水晶鞋卻沒有變回原樣呢?當時老師卻讓學生不要胡思亂想,說考試就是按照課本知識來考的,否則拿不到分。

為什麼中國孩子缺少批判性思維?

在中國的教育中,老師就意味著權威與服從,這是孩子從小就被灌輸的一種觀念,學生要在學校聽老師的話。聽話的孩子被認為是好孩子,他們受到大人的喜愛也享有更多的資源。而那些不聽話的孩子將受到懲罰。在這樣的環境下,孩子的思維言行就會受到束縛。

批判性思維在當前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尤為重要,因為我們需要透過事物的表象看到它們的本質,並做出理智的判斷。比如有的專家說多吃燕窩讓人皮膚更好,一般人得到這種信息的時候可能會欣然接受,甚至深信不疑。但實際上,“吃燕窩”和“皮膚好”之間可能僅僅是相關的關係,而非因果關係。


為什麼中國孩子缺少批判性思維?

有可能是會吃燕窩的人本身就注意皮膚的保養,花心思在護膚品和美容上,所以皮膚才會好。所以我們在得到一個信息的時候,不妨問問自己,為什麼會得出這個結論?有什麼證據支撐嗎?證據的來源可靠嗎?還會不會有另一種替代解釋呢?

談到批判性思維的時候,大家很自然地會將目光投向西方的各個學術流派,然而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其實早就有批判性思維的身影了。《中庸》中有: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這幾句話就很好地體現了古人對於批判性思維精神的追求。博學之,批判性思維是建立在豐富的知識網絡之上的,一個人首先要具有成長性思維,不斷學習不同維度上的知識,不斷的實踐。查理芒格在他的《窮查理寶典》中講到多元思維模型的重要性,他提到大多數人都只養成一個學科,比如經濟學,的思維模型,試圖用一種方法解決所有問題,這就好比“在手裡拿著鐵錘的人看來,世界就像是一顆釘子”,這是處理問題的笨方法。審問之,意思是接觸到信息之後,要去提問,要去質疑,不能一股腦地全部吸收外界的東西,沒有理解和消化。慎思之,我們不僅要思考,還要慎重地思考,學會從多個視角思考同一個問題。明辨之,做到明晰地分辨,明確地判別,對事物形成一個準確的認知。最後篤行之,思維不能以思維本身結束,思考總是要服務於生活和實踐,你只有去做了,才知道思考的好不好。

這其實就是我們建設批判性思維的一套方法論。在博學的基礎上,經過思維的審問、慎思、明辨去分析事物,最後落在實際行動上,做到知行合一。那麼怎麼樣才能培養孩子的批判性思維呢?
為什麼中國孩子缺少批判性思維?

在美國的幼兒園和小學,老師引導孩子們培養批判性思維是從教孩子學會提問開始的。當孩子讀完一篇文章或一本書後,老師會引導孩子們思考一些問題,比如說作者寫這篇文章或這本書的目的是什麼?他達到目的了嗎?你怎麼看?為什麼?作者的基本觀點是什麼?你覺得他的觀點有偏頗嗎?在哪裡?作者用了什麼事例來證明他的觀點?他的論證充分嗎?他的假設靠譜嗎?等等。老師還會教孩子如何判定一段陳述是事實還是觀點,並且讓孩子勇敢地表達自己的觀點,並且通過有效的論據和事實來支持自己的觀點。其實這些方法也可以利用到我們日常的家庭教育當中,教會孩子當遇到任何事情時可以多跳脫出來想一想,多問一個為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