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在農村,為什麼說“七十三”和“八十四”是老人的兩道坎?

huoluomo


過去七十歲被稱為古稀之年,意思是說活到七十歲的人很稀少了,超過七十歲的老人則認為活一天,賺一天,更何況還有擺在前面的七十三、八十四這兩道“鬼門關”,正所謂“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請自己去”。



農耕社會在儒家文化的影響下,人們已經把孔子和孟子列為聖人,認為聖人過不去的坎,凡夫俗子們也很難過得去。

農村算年齡都是按虛歲,孔子仙逝的年齡是七十二週歲,即七十三虛歲。孟子仙逝的年齡為八十二週歲,即八十三虛歲。這兩位名垂千古的儒家聖人都分別在七十三、八十四歲時去世,自己也很難逃脫。所以在農村老人到了這個年齡會虛加一歲,說是七十四或八十五了。當然這種觀念有種封建的宿命論的味道,不用迷信,更不用在這個年齡時人心惶惶,徒增心理負擔。

大鄉,民俗文化愛好者,用不一樣的角度解讀農村,歡迎大家評論、關注!


大鄉


農村人基本上都知道“七十三”和“八十四”是老人的兩道坎,在這兩個年紀時要注意,用我們膠東農村的話說“七十三八十四,閻王爺爺眼中刺”。

為什麼說這是老人的兩道坎,閻王爺的眼中刺呢?因為在農村,老人在73歲這年很容易生病去世,如果過了這一年,那一般情況下可以多活好多年,84歲這年又是比較險的年頭,撐過這一年又會多活好多年。

在歷史上最有名的兩位聖人分別在73歲和84歲那年去世了。在中國尤其是我們齊魯大地、孔孟之鄉,將孔子奉為“聖人”,它的儒家思想影響中國甚至世界幾千年,而他是在73歲那年去世的;“亞聖”孟子在84歲這年去世;還有億萬人民心目中的英雄,神一樣的存在,他的“8341部隊”也說明了在週歲83、虛歲84這年去世這件事情。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人類的生命活動是存在週期性的,大約11年為一個週期,其中會有相應的高潮和低谷,而73和84恰好處於兩個週期的末尾,正是那輪週期中最為低谷的階段。事實上,95歲也是另一個低谷,但是由於活到95歲的老人實在太少,因此很少提及。


一品小十六


這倒不屬於封建迷信,就是古代延續下來的俗語而已!

1、古時候醫學不發達、人均年齡低,自古就有人生七十古來稀之說。就是說人很少有活到七十歲的,於是也有說六十九是道坎的說法。

2、還有孔子享年73歲,孟子享年84歲。 所以國人將這兩個年齡相當重視,能夠活到聖人的年齡就心滿意足了。

3、但是後來把這兩個年齡說成一個“檻”,說什麼“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叫自己去”。其實一般人到了這個年齡段,在古代,已經大大的超出了平均壽命,隨時都有死亡的可能性。   

4、有人說過了七十三,就得到八十四才是另一個“檻”,是沒有科學根據的。坎年咋度過? “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叫自己去”,這是民間頗為流行的一句俗語。意思是說老人到了73和84這兩個年齡,危險性大,死亡率高,很是讓人擔心,猶如人生的兩道“坎”,故稱之為“坎年”。

有些老年朋友在過這兩個“坎年”時,總是提心吊膽,分外謹慎,有的還按照傳統習慣,在身上扎條紅腰帶,或栓上紅布條,以求消災避邪,圖得大吉大利,實現“平安過坎”。   

5、其實,這種做法完全是一種迷信,毫無科學依據。所謂“坎年”,指的是我國曆史上兩位“聖人”歸天的年齡:孔子73歲而逝,孟子84歲而終,因為孔孟在歷代都被人們尊為“聖人”,所以他們歸天的年齡就被後人看成是不吉利而又難以逾越的兩道“坎”了:連“聖人”都過不了的“坎”,何況我等小民!

總之人到了五十歲以後,身體各方面都會走下坡路,風險隨時會發生,應該戒菸、戒酒,多運動,多吃蔬菜水果,多喝水。 心態要平和!其實胸懷寬大很重要,長壽的人都不是愛計較的人! 心情很容易影響身體的! 飲食習慣、作息時間都要嚴格自律,只有這樣才能順利度過一道道“坎”。


葉落知秋200


年青時,聽老人們說起這事,我從來不相信,但是,自從我的母親在73歲時去世,我父親84歲時去世,所以,我覺得這一說法也有它一定的道理。

1.這一說法應該是由來已久的。我們常說,事出有因。無論什麼事情,人們既然這樣說就一定有它的道理所在。其實,我們無法考究,應該是在很早很早以前,民間就有了這一說法,“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叫自己去”,這一說法我的推測應該是與聖人孔子74歲去世,亞聖孟子84歲去世有一定的關係,人們總結這一事情,形成這一說法,就一代一代傳承下來了。


2.這一說法也有一定的道理。我們知道,任何一種說法都是相對正確的,不能認為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不能把它一概而論,同樣,這一說法也只能是常有這種的情況出現才總結出來的。其實,按照人的生命週期來說,人的體力,智力,情緒都有一定的週期。民間所說的本命年其實也是人體生命的週期性的規律,同樣,這一說法也是說明了人體生命的週期性,七十三歲,八十四歲應該正是在這個週期節點上,所以,是比較容易出事的年齡。

3.辯證地看待這一說法。當然,我們知道也相信有這一生命的週期規律,但是,也不能完全相信這一說法,因為還有事在人為,現在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了,醫學科學發展了,人們也注重了養生保健,所以,人的平均壽命是普遍提高了,越來越多的人跨過了這一檻也不足為奇了。如果我們真的完全相信這一說法,那不就陷入了宿命論的唯心主義觀點嘛!我們還是相信科學是正確的。

以上觀點個人之見,不當之處,歡迎網友朋友留言點評!


浩墨香書房


"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叫自己去"!這是廣為流傳的一句民間老話,意思是上年紀的老人活到這兩個歲數,最容易去世。雖說這個觀點我認為有一定的封建色彩,我還是比較相信這兩句老話的,據說是因為我國的孔子活到73歲,孟子活到84歲吧,人們由此得來不吉利可怕的數字。

我爸是活到73歲走了,今天中午我大嫂剛世逝,昨天大嫂還好好的,今天上早不小心摔了跤,她摔後起來對家人說,今年是她的關口年(73歲),說不定過不去年了,今天中午就去世了,年齡73歲,看似迷信的老話,肯定有它的說由,為什麼那麼巧合。即然是老一輩傳下來的老話,事實上也是有它一定的科學依據。其實73歲和84歲據調查,的確去世的老人偏多些,

這句老話流傳至今,說實話老人到了這個數字,對老人身體健康有一定負面影響,但是我們老人一定要保持良好的睡眠、積極樂觀、豁達開朗的心態,飲食合理,堅持有氧運動,做到了這些一定會健健康康到百歲的。


農戶開心果



0清歌一曲0


有些東西不是在農村就這麼說,就是城市也是這麼說,好像只有農村人無知似的。為什麼這麼說?因為過去人到70就古來稀,60歲就活埋了。說明過去的人壽命很低,能活到70歲就算高壽了。

有很多人認為,人活到73~84就是人生過不去的坎,它是根據人的生辰八字而傳說的。這兩個時間段是人生當中不好邁的坎,聖人都邁不過去這兩道坎,何況貧民百姓呢?據說孔子去世時只有73歲,亞聖孟子也是84歲而歸天的。不管怎樣說,聖人就是人類生活的一種偶像。

說人到70歲身體的各種部位氣管都衰竭了,就像熟透的瓜,早會兒晚會兒都要自動蒂落。可現在不一樣了,人們的生存條件好了,再說73--84閻王不要自己去就不符合道理了,過去說30而立,現在說50而立,可以說人的壽命延長了幾十年,既然壽命都提高了,為啥還要說這兩個年齡段容易老去哪?按五行相生相剋來說,根據人的生辰八字,六十年一個甲子,十二年一個輪迴,本命年為一個旬頭,過本命年一切又重新開始,就會出現年月日時相生相剋的現象,易經八卦上解釋如果你命硬,又有外力相助,能躲過一劫能多活十二年,就是十二個天干數。就像說的那樣六十歲只要不活埋,就能活到七十二歲,七十三這一年就是一大關,過了七十三歲直到八十四歲,又一個十二年,過去說八十四歲就是壽星中的壽星了,就算死去也是上帝招去成仙了。

所以,雖然說七十三,八十四跟孔子孟子的仙逝沒有關係,但跟自己的生辰八字,五行生剋,十二年一輪迴有解釋不清的關係。


火起來才是硬道理


人的年齡到了70多歲以後,生理功能和各個器官都已衰弱。經不起風吹草動。為什麼說73、84是老年人的兩道坎呢?過去人都認為人的本命年有不順之事發生。而73歲正是人的本命年。本命年的算法是:從出生那年開始為一歲,然後每經過12年過一個本命年。即:13歲、25歲、37歲、49歲、61歲、73歲、85歲。

這裡的73歲是指虛歲,84是指週歲,所以84週歲也是本命年。過去的人原本就對本命年有所顧忌。特別是老人到這個年齡段時,就怕這道坎。就是沒有病也能憂愁出病。如果平時的身體不好的,再加上天天憂愁很容易過世。為什麼在60歲以前不怕本命年呢?因為人在60歲以前,不算是老人,而且那時候免疫力也強,即便是有些不順之事,也不容易發病。偶爾有點小病也能抗過去。凡事都有湊巧,就連古代時期的孔子和孟子兩位聖人都在這個歲數走了。這就為73、84這兩道坎更增加了神秘的色彩。其實這種說法沒有多少道理,大家不要信。現在超過73、84這個歲數的人很多。


山野50


過去人們把50歲稱為“已知天命”,就是說人只要活的超過了50歲,就已經不錯了,就要準備著向再生世界去報道。60歲稱為“花甲之年”,意思是人的一生60歲為一個輪迴,如果能活的超過60歲,人就度過了一個輪迴,開始進入第二個輪迴。70歲為“古稀之年”,“人活七十古來稀”,若能活過70歲,就是長壽了,很稀罕的一件事情。若能活的超過84歲,那就長壽的不得了了。

在過去,由於年齡能超過七十三和八十四的人群很少,所以每當在這個年齡段去世的人們就很容易引起人們的關注和重視,顯的比較突出,但並沒有一定的科學道理,這也是此俗語產生的根基。究其實質因素,這是由於當時的生產力水平低下,與人們生存的自然狀態,生活條件,衛生狀況,醫療水平等存在著莫大直接的關係。

過去人們的生存條件是極差的,若不然也就不會有“安得廣廈千萬間,天下寒士俱歡顏”的美好向往,也不會有“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淒涼悲嘆,更不會有“刮骨療傷”的千年傳唱。

就拿近現代來講,在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前,我國的人均壽命是35歲,到1957年就已經達到了57歲,延長了22歲,到1975年人均壽命已經接近了68歲,和同時代新型的資本主義國家相當,而到了2010年,我國的人均壽命已延長到了75歲。

所以說,生產力是決定人類社會向前發展的決定因素,其中很重要的一項就是人的壽命。“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請自己去”的古老傳說,在現代社會中已經逐漸失去了它的意義,在不長的時間內,隨著科技的不斷髮展,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醫療水平的進步,人們生活水平的進一步改善,百歲人均壽命已不再是夢想。



駱駝草的吟唱


農村常有這樣的古話,“七十三、八十四 閻王不請自己去”。說是老年人的兩道坎。相傳,孔子去世時是73,孟子去世時是84.然後人云亦云,就變成了現在。

當然,以上本人也是道聽途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