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9 廢除臨床醫學碩士、博士學制,別再為難醫學生了!

導讀:對“專碩”“專博”參加住培不做強制規定,解決不了根本問題,更亟待解決的是醫學教育學制的不統一。

近日,一條“重磅!已畢業碩士、博士不再強制規培”的消息引爆醫學生們的朋友圈。該消息稱,已畢業的醫學類碩士、博士專業學位研究生(被業內稱為“專碩”“專博”)是否參加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不作強制規定(當地省級衛生計生、中醫藥管理部門另有專門規定除外),由本人自願選擇。已取得臨床、中醫、口腔專業中級及以上職稱的醫師不需要參加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

废除临床医学硕士、博士学制,别再为难医学生了!

“不做強制規定”和“中級職稱醫師不需要參加”的兩個關鍵詞受到了行業和社會輿論的關注,有人大呼“解放”,但其實並未如此。一是,這並不是什麼新政策;二是,文件中所說的“不再強制”“不需要參加”是特指住培制度實施過程中過渡期部分群體所面臨的問題而施行的解決辦法。

那麼為什麼該消息會引發如此關注呢?作者認為,醫學教育雙軌制是導致問題的根本原因。

作為培養“同質化醫生”的重大醫學教育改革,住院醫師規培制度是我國醫學人才培養的重要舉措,也是一個國際通行的做法。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制度在我國的推行,雖有困難,但無疑應堅定推行。

但這一制度實施以來,一直被醫學生們所吐槽,也引發了諸多業內人士的反思。所有問題的背後,均源於我國目前混亂的醫學學位制度——但醫學學制並非衛健委的職責範圍。堅定推住培,對專碩和專博的醫學生們,是在“浪費”的時間;選擇退讓,則又會傷害這一國家制度的嚴肅性。在學位制度無法改革的當下,相關部門選擇採取過渡期解決方案,體現了對醫學生的尊重。我們要為主管部門的做法點贊!

中國工程院院士秦伯益先生曾撰文對我國目前的醫學學位制度提出了嚴厲的批評,並呼籲“是時候了!應該總結臨床職稱晉升制度和臨床醫學學位制度”,希望有關部門“大膽革除一切弊政”。

因此,對住培等不作強制性規定解決不了根本問題,更為亟待解決的問題是醫學教育學制的不統一。

首先,我們應向全世界絕大多數國家學習,迴歸到單一的醫學學位制度——就是要廢除臨床醫學大專學位、碩士學位、博士學位,只提供單一的“醫學學士學位”或“MD”。

全世界大多數國家,包括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等發達國家,都是單一學制,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呢?因為臨床醫學專業的唯一目標是“培養優秀稱職的臨床醫生”。

長期以來,因為學制混亂,在我國,中專、大專、本科、碩士、博士都在當醫生,堪稱“全球唯一”。由於培養模式不統一,導致醫生水準天差地別——這顯然有害於優質、可靠的醫療體系的形成,也在很大程度上傷害了醫療體系的均等化和公平化。

其次,我們讓醫生們讀PH.D,是在浪費時間和精力,我們可以去做個分析,諾貝爾生理醫學獎中到底有多少是臨床醫生得的呢?秦院士說得很好,我們改革開放後,培養了全世界最多的醫學碩士、博士,可產生的成果卻實在寒磣的很。以簡單靠數量累積排名的ESI排行榜來看,中國臨床醫學排第一的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2017年1月在全球也僅排名187名,而要說起諾貝爾生理醫學獎,更是讓人無顏見江東父老。

科研是和臨床是截然不同的專業,尤其是基礎醫學的科研。逼醫學生們搞科研、拿學位,是讓他們在本該學臨床技能的時候,卻天天泡實驗室、抓老鼠、拿試管,結果讀了博士後,上了臨床,三基技能不過關、不會看病的大有人在。

進入臨床後,以科研論文評職稱的制度,又造成了扭曲的職務晉升和資源分配體系。前兩年爆出,某國內著名的大學教學醫院,普外科主任不會做手術,堪稱國際笑話。

逼著醫生們搞科研寫論文,已經催生了全世界最大的假論文市場——這兩年屢屢爆出中國醫學論文大批量被撤稿的消息,足見其害。而中文醫學文獻質量之差已經是路人皆知,以致很多中文醫學期刊信譽掃地。

扭曲的醫學學位制度,還造成了醫學教授頭銜滿天飛,一個教學醫院動不動數百個教授副教授——中國的醫學教授可能是全世界最大的大學職稱泡沫,這對中國的教育制度真的好嗎?!有關部門可以三思。

夠了,我們必須明確:臨床醫學專業培養的不是科學家而是合格的醫生,不要說什麼要培養臨床和科研雙精通的精英醫生,所有的醫生都應該是臨床精英。正如秦院士所說:“中國迫切需要培養高水平的臨床醫生,違背治病救人這一根本宗旨的一切制度設計和行政措施都應在改革之列”。

歡迎您加入我們的微信群:請加管理員微信linchuangkuakao,請務必標註您的專業、學歷、職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