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4 iPhone之後,下一個人手必備、賣腎也要有的產品,是無人機?

在最近的一篇文章中,3DR首席執行官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探討了這樣一個未來:無人機將變成“平庸”事物。

iPhone之後,下一個人手必備、賣腎也要有的產品,是無人機?

去年,美國無人機制造商3D Robotics(下簡稱3DR)與中國無人機品牌大疆(DJI)合作,幫助企業用戶部署並管理無人機運作。這個消息不僅再一次證實了3DR對建築、工程與施工(統稱AEC)產業的專注,還針對這些工具的使用,為各行業從業人員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方式。有了大疆的硬件,再加上Site Scan這類專業工具帶來的輕鬆集成,更多企業機構將能一睹該技術的潛力,不論是針對當下還是將來。

iPhone之後,下一個人手必備、賣腎也要有的產品,是無人機?

克里斯·安德森在商用無人機展上發表主旨演講。

在最近的一篇文章中,3DR首席執行官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探討了這樣一個未來:無人機將變成“平庸”事物。

不過,這樣的未來將如何降臨?

企業關心的是,投資無人機技術將對盈利產生何種影響,在這一語境下,光探討效率、安全與成本就夠了嗎?

這樣的未來真在向我們靠近嗎?我們又該如何判斷它降臨與否?

在下文的訪談中,克里斯不僅描繪了無人機技術的未來,還探討了我們應專注推行和創造哪些東西,以便企及這一未來。

我想重點聊一下,無人機技術過渡為“平庸”技術,這意味著什麼,可你覺不覺得,這個概念跟無人機技術吸引的大量資金,以及現在沸沸揚揚的報道背道而馳了?還是說,這些資金和報道跟這一過渡是有內在聯繫的?

克里斯·安德森:

絕對有聯繫,之所以能突破10億美元估值,靠的就是這種聯繫。並不是說,只要是個酷炫的玩具,或擁有尖端技術,就可以達到10億美元。關鍵是成為一種必不可少的工具。而要成為必不可少的工具,你得突破早期採用者的圈子,變成有意義的東西。你用它是因為它能提供便利,或是省錢,或簡單易用。

技術的作用,籠統來說就是拓展互聯網。就這麼簡單。我們都是幹這個的。

有人把互聯網拓展到你的口袋、汽車或住宅,但說起用聚合數據使一切智能化,互聯網是個不錯的方式,而我們則使用分佈式傳感器,讓互聯網更加智能化。我們將互聯網拓展到了空中,具體而言,就是拓展到了建築界。

要將技術拓展到非技術產業,就得讓它看起來不像技術。所以,如果你能把它做成一個盒子,上面只有一個按鈕,這就很不錯。如果人們上手就能用,那也很好。這就好比一個是從特斯拉線圈中發電,一個是從牆上的插座上直接用電。只有當它成為插座時,你才能拿到10億美元。

不過,當你跟潛在客戶談話時,有多少客戶會著眼於它作為酷炫技術的一面,而不是作為實用工具的一面?你是否也需要解釋,這種技術的優勢在於數據,而非無人機?

克里斯·安德森:“無人機”一詞把客戶領進門,但達成交易靠的不是它。要達成交易,你得使用對方的話語,而不是自己的。你得使用投資回報率、測量精度、設計曲面和工程曲面之類的詞。基本上,談話進行到兩分鐘以後,“無人機”一詞就被撂下了。

主角幾乎永遠是數據,因為到了那時,你基本已經假定:設備能飛,數據可以被很好地記錄並存儲下來,諸如此類。說來不可思議,我在3DR的前半段時間,都是努力讓無人機變成“已解決的問題”,現在真的做到了。不過,數據倒真是個尚未解決的問題。

通過數據,我們可以用客戶的話語來交流。到那時,你已經一頭扎進他們的世界,理解了他們的痛點。比如他們會說,“我們得測量一大片土地,但目前這個過程非常費力。”因為樹、汙水井蓋這些東西,基本都靠人去數。他們想換個輕鬆點的法子。所以,我們探討的是這一類型的細節,而不是無人機,因為在我們看來,無人機已經就位了。

我重點要問的就是這類細節,因為,光說無人機如何提升“效率”已經不夠了。那麼,在無人機促成的測量和管理方面,其影響是怎樣的?

克里斯·安德森:在第一波無人機浪潮中,我們只是進行航拍,然後把照片交給客戶。各行業從業人員的反饋是,照片是好,但無從下手。格式和標籤都不是他們平常使用的那些,所以派不上用場。於是,我們就想知道,也需要知道,怎麼樣才能有用。而他們告訴了我們,怎樣的測量才能通過行業測試。

從最開始讓機器人飛起來,到現在,讓這些機器人變得有用,我們一直都是這個領域的先行者之一。但我們不得不經歷漫長的學習過程,來學習“有用”究竟意味著什麼。從很大程度上來說,“有用”不只是拿出航拍圖那麼簡單,而是要確保,我們的測量圖能被一家企業的僱員、客戶和其他人認可。除了聚焦於精度,我們還要理解精度對他們的意義,否則,這隻能算是一個科研項目而已。

更高精度的測量能給各個規模與類型的行業帶來何種改進,這能籠統解釋一下嗎?還是說,因為不同企業總有不同的測量標準,這個概念難以一概而論?

克里斯·安德森:現如今,我覺得,“測量”這個詞已經不夠具體了。幾年前,單說“測量”也沒問題,但現在,我必須具體到測量的對象才行。比如我們,我們做很多體量分析,很多表面分析,所以這裡要看的就是輪廓線。

專業用語變得越來越具體,越來越貼切,越來越具有行業專屬性。我們這個領域探討的是輪廓、地面控制點、數字高程地圖。農業領域所探討的,就是另一組完全不同的測量標準。到那個層級上,市場之間的相似性就很低了。

“省時”或“省錢”這類概念也需要具體定義,因為它們跟不同的人引起的共鳴是不一樣的。比如,你跟客戶談“省時”,他們會很關心,但如果你的客戶是按時計薪的人,他們就興趣寥寥了。同理,“省錢”聽著很不錯,但有些人也許已經想好怎麼把成本傳導給他人。

關於一個行業,我們常常有很多膚淺的臆測,我們必須走出去,與人探討這個行業真正的結構、利益關係和痛點,從而對這些臆測加以檢驗。

iPhone之後,下一個人手必備、賣腎也要有的產品,是無人機?

說到“省時”、“省錢”等詞的具體定義,“提升安全性”需要具體定義嗎?還是說,它可以稍微模糊一點?

克里斯·安德森:安全性就跟利益關係一樣複雜。

圍繞安全問題,你我很可能從常識出發,所以面對比如說大疆Spark無人機,我們看到的是,它很小,自然很安全。從常識角度看,也許確實如此,但監管法規不是這麼寫的。這不一定是說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FAA)的法規,也可能是美國職業安全與健康管理局的法規,或是地方上的安全法規。然後你還要問,企業在安全方面的政策是什麼?要不要豎一個牌子,示意無人機正在運作,哪怕它只重250克?相應的區域需要清場嗎?

如果他們不清楚FAA關於飛行物的法規,你就得進行解釋和闡釋。至於最後是嚴格遵守還是寬鬆執行,這是人家的商業決策,但對於企業的安全觀,你得敏銳地感知才行。

它很複雜,比一般人理解的“安全”二字複雜多了,而且不是一句“更安全”就完事了。提高人們對安全定義的意識,這是一項有待完成的工作。

在建築行業內,一個項目的預算可以超支80%,進度拖後20個月,如果你能跟建築行業的從業者探討這類細節,情況會有怎樣的改觀?

克里斯·安德森:建築市場是一個規模龐大、碎片化、地域分散的市場,所以過去五年,我們主攻建築行業的舉措顯得非常重要。也正因為此,我們才對一些核心問題有了深入的理解。

其實,“預算超支80%”這個數字並不屬實,不是你想的那樣。在建築行業,大部分項目都會採取低價競標的策略,然後,通過變更訂單補足款項,而且,這樣的變更貫穿項目始終。因此,最終價格也許比最初的競標價高出80%,但這恰恰是這種模式的設計用意。這並不意味著它的工作有80%是低效的。低效的部分可能只佔10%。它只說明,競價心理決定了他們只能出低價。

所以,如果你跑去建築行業,跟人說他們的工作有80%是低效的,他們會把你趕出來,因為你根本不明就裡。要說什麼東西低效,你先得自問:在這裡,效率是關鍵嗎?

對相當多的從業者而言,效率肯定還是很重要的。正如你最近所說,有很多建築團隊正在對這項技術展開評估。除了標準化以外,哪些因素會促使建築團隊結束評估模式,邁入實施階段?

克里斯·安德森:這個問題有兩個層面。

第一個層面是,在標準工作流程中引入這種工具,對他們而言意味著什麼。也就是,它在什麼地方、什麼時候能契合已有流程。這是第一步,只是一般的技術採用週期而已。第二步就有趣多了,因為涉及圍繞新工具改變已有流程。這方面最好的例子,就是測量的節奏問題。

在工地上,在項目啟動之初,你通常會找個測量員,前來實地測量,可能竣工時再測量一次。整個項目期間,最多也就兩三次。但如果每天、每個小時都能測量,而且全部免費呢?

如果測量變得便宜而又簡單,還可以多次進行,你的流程管理該如何調整?有了每天都能採集的數據,客戶該如何利用這些數據?對你和你的客戶而言,實時監測意味著什麼?這是一種心理上的構建。

iPhone之後,下一個人手必備、賣腎也要有的產品,是無人機?

測量距離

這是不是將“無人機普及”的概念推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克里斯·安德森:沒錯,不過這都是同一週期的一部分,因為建築公司首先想知道的,就是某個東西對已有業務是否有用。一旦看到它的用處,他們就會去探索如何延伸與拓展這一用處。他們可以發揮創造力,重新發明自己的業務,這樣很有意思,也只有他們能做。但他們得理解這種技術如何從無用變成有用,再變成免費。然後才能開始創新。

不過,這些創新又打開了其他的思路,因為如果你每天都測量,這個過程就需要人的參與。無人機操作可以有多簡單?按一個按鈕,它就能運轉?或者實現自動化?在技術層面上,的確可以,但監管使問題複雜化了。即便存在這些限制,操作員也不用太忙。也許有朝一日,普通建築工人就能通過培訓,操作小型無人機系統,而他們所要做的,無非就是按一個按鈕,因為這樣的無人機,才能規模化。

針對無人機操作員的培訓將如何改變,這是一個重要議題,之前你也提到,人員培訓是航拍應用中的挑戰之一。是不是說,培訓需要簡化,無人機才能大規模普及?

克里斯·安德森:先進技術遇阻的歷史一次又一次地重演,這個阻礙就是缺乏接受過培訓的操作員。

曾經,每一部iPhone都附帶使用手冊。現在沒有了。一臺設備不需要使用手冊,拿來就用,這種思維和心理並非傳統產業所能具備,但硅谷產業就應該擁有。無人機和培訓也是一樣。

我覺得,要部署更多無人機,解決之道不是培訓更多的人。至少,培訓範圍不應超過FAA制定的《小型無人機管理規則》的範疇。我認為,解決之道是減少無人機所需的培訓。自動化也是解決方案的一部分,而它的核心,就是讓操作無人機成為一項不需要任何培訓就能掌握的技能。小孩子都能用。也不提供使用手冊,因為你要做的,無非就是打開盒子,按一個按鈕就行了。這種心理轉變是傳統航空產業不願意接受的,因為它就是圍繞飛行員和培訓建立起來的,但轉變思維恰恰是該行業需要的。

隨著無人機的進一步普及,這種心理轉變將變得必不可少。用一個詞描述就是“企業的消費化”,iPhone則是這一概念的最佳例證。曾經,先進技術始於經過培訓的操作員和企業,然後再浸透到消費者。如今,先進技術始於消費者,然後經由人們自己的選擇,再進入企業。我認為,消費者驅動的易用性也將推動無人機在企業層面的普及。

iPhone之後,下一個人手必備、賣腎也要有的產品,是無人機?

測量堆放物

這樣的普及無疑預示著無人機不久將淪為“平庸”的技術,但要怎麼判斷這一過渡是否真的發生了呢?你會看哪些指標?

克里斯·安德森:你要看的不是政治動態,也不是新聞標題,而是標準的變遷。

這就要說到“佔領與擴張”模式。佔領是很好,但擴張才是業務所在。因此,要衡量無人機是否成功地變革了建築業,你得看那些從事標準化的企業,看整個行業的情形。

目前我們看到的,是完全靜態的。在建築行業,無論晴天還是下雨,我們都能用三腳架上的一個測量儀,獲得精確到毫米的定位,需要時還可以變更它的位置。它用了25年時間,才成為一種標準儀器。如今,每一個工地上都有這樣的設備。

無人機普及也應該是同樣的道路。我希望它不需要25年,但這就是成功與否的衡量標準,回顧我們已經取得的成就,真讓人不可思議。我沒想到會這麼快,會走得這麼遠,但我們做到了。它比軍用無人機先進得多,而這正是因為用戶沒那麼先進。

你沒法一口氣推動整個產業,所以要跟那些做好準備的人合作,一起推動產業的演化。這是我們的重點,而對於這場過渡發生的時間與方式,這也將是一個重要因素。

翻譯:雁行

校對:其奇

造就:劇院式的線下演講平臺,發現最有創造力的思想

點擊藍字“瞭解更多”,獲取更多「造就」精彩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