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2 《後來的我們》到底是哪裡引起你們共鳴了?我先吐為敬

- 01 -

昨天跟風去看了《後來的我們》,不得不說,這部片子看完之後,我整個三觀體系都不太舒服。

看這部片子之前,看到朋友圈很多評論說“又看哭了,好像看到了以前的自己”“後來的我們什麼都有了,可是沒有了我們。”“好像在看自己的故事。”

看完這部片子之後,我?????

我就想問你們是怎麼看哭的?怎麼就引起共鳴了?

你是住過滿目蒼夷的出租屋還是在天橋底下賣過黃片?你是跟女主一樣一邊跟別人談著戀愛一邊跟男主合住還時不時裝傻充愣問人家“你是不是看上我了?”還是跟男主一樣有了老婆孩子還跟前任在一個房間裡回憶過去做愛的種種?

你們懷念前任回憶以前惋惜遺憾?哦,那現任呢?到底做了什麼傷天害理的事情要當你們倆愛情的犧牲品?你們倆一個是對方的白月光一個是對方的硃砂痣,你們倆是真愛。那現任呢?是不是應該獨守房間空坐淚流只能怪自己眼瞎啊?

- 02 -

作過頭的愛情不值得被懷念

很多女孩子經常問:“什麼才算作啊。”

讓我告訴你,方小曉那樣的就算作!而且是作過頭的那種作!

和林見清認識後的第一天,因為偶然遇見被邀請一起吃年夜飯,面對飯桌上一桌長輩的調侃,沒有否認一句自己不是林見清的女朋友。兩個人一起回北京之後呢,一邊以哥們、兄弟的身份跟林見清打得火熱,一邊不斷換對象希望以此得到更好的生活。

每次分手都找林見清安慰,甚至完全不避嫌地住在一起。如果不喜歡人家為什麼跟人家住在一起啊??還半夜學隔壁叫床。這叫大大咧咧嗎?這叫真性情嗎?這叫不知羞恥啊!

真把人家當兄弟會在人家耳邊聊騷式的逼問:“你是不是看上我了?”

EXO me? 這樣還能純潔得下去嗎?後來果不其然上床了。第二天,林見清高興地去買早飯,回來之後一天找不到方小曉,好不容易打通了電話,方小曉說了一句:“還能做朋友嗎?”

還能做朋友嗎?

你說還能做朋友嗎?

你會和朋友做嗎?

折騰來折騰去,好不容易兩個人在一起了,住簡陋破爛的出租屋,兩個人分一碗泡麵,男友沉迷於打遊戲,甚至還在網上跟陌生女網友聊天,短暫的甜蜜之後方小曉看不到未來想離開倒也不是不能理解。

方小曉離開之後,林見清好像脫胎換骨,拼命工作,努力證明自己,開發遊戲的成功讓他成功在北京買下了房子,他始終沒有忘記方小曉。所以他求方小曉回頭。

他說:“你想要的一切我都有了。”

他說:“我已經很努力變成你想要的樣子了。”

《後來的我們》到底是哪裡引起你們共鳴了?我先吐為敬

可是方小曉怎麼說?

“可我已經不是以前的樣子了”

《後來的我們》到底是哪裡引起你們共鳴了?我先吐為敬

我TM當時真的一臉懵逼。我知道,她想表達的是自己後來變了,她是真的愛林見清,不是愛他的房子和車子,所以她離開了,她要證明自己不是圖這些!

WTF!!沒人說你圖房子圖車子,你倆有愛情,男朋友愛你願意為你改變且顏值高,現在又有了房子和車子不是更好嗎?喂?????

好好一個Happy ending,非要強行整成遺憾。導演這樣強行感動自己真的好嗎?

OK,你自尊心強你驕傲你不想被愛的人看低,所以你瀟灑走了,我也敬你是條漢子。

可是重逢的時候方小曉說“I miss you”她說“我錯過你了。”

說明什麼,說明她後悔了。

這不是作過頭這是什麼?

美好的未來不要,強行作成遺憾,有啥好感動的啊?

- 03 -

電影的三觀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導演的三觀

這部影片的導演是劉若英,劉若英和陳昇的故事大家並不陌生吧。

劉若英剛入行的時候就被大自己十幾歲一直給自己指導和幫助的陳昇所吸引了。但是陳昇早已有家室。

我記得去年很多公眾號在寫劉若英和陳昇的感情,當時看到這麼一段。

05年的時候,劉若英參加一檔節目,當時陳昇也在場。

主持人侯佩岑小心翼翼地問陳昇是否喜歡劉若英。

陳昇回答:

「肯定喜歡啊,

否則我為什麼為她做這麼多事情。

但是她像風箏一樣,

不知飄到了什麼地方。」

劉若英說:

「如果我飛遠了,

你可以拉拉線啊,

風箏的線永遠在你的手裡,

你一拉線,我就會回來的。」

陳昇回覆:

「可是,我找不到線了。」

很多公眾號跟風大讚劉若英感情真摯,發乎情止乎禮,始終沒有越界。

我知道大家看故事習慣性把自己帶入成主角,但是你想一下如果你是坐在電視機前看電視的陳昇老婆呢?

小三沒上位成功就不叫小三了?請允許我實名制嘔吐。

- 04 -

電影裡林見清和方小曉一起坐著回憶兩個人在一起做愛的種種但是沒做愛,可能就是劉若英眼裡的發乎情止乎禮了吧?但在我眼裡,已經足夠噁心了。

兩個人牽手跑回酒店如果沒被熟人撞到結果又是怎樣,倒也耐人尋味。

每個人都會有遺憾,都會有求而不得人,珍藏回憶很美好,但是把自己的回憶拿出來噁心到別人就不對了。

學會珍惜眼前人比沉溺於過去重要,我們應該相信“錯過的人一定不是對的人。”不然人生只能永遠活在錯過和遺憾裡。

PS:《後來的我們》這部電影,讓我的三觀體系產生了強烈的不舒服感。我噁心的是男女主的人設設定,跟演員本身無關。劉若英的《後來》也曾是我的單曲循環,但這部電影想要傳達的三觀、表達的遺憾恕我接受無能。強行感動自己的故事真的不是好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