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為什麼陶淵明沒讓漁人最後留在桃花源?

用戶61402406


在《桃花源記》中,如果漁人最後留在了桃花源,就達不到陶淵明寫這篇小說的目的,就是失敗的。

這是小說的主旨淺顯易懂,就是表達了作者現實生活的不滿,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而要實現這樣的目的,漁人最終就必須走出桃花源,原因主要有兩個。

第一個原因是,通過漁人走出去,告知天下,讓世人知道,生活並非都是他們眼前看到的那樣。魏晉南北朝是歷史上最為動盪,最混亂的一個時期,是一個人人處於朝不保夕的混亂時代。門閥制度使權貴得以世襲延續,而出生於社會下層的寒門文人,即便是才華橫溢,也基本上沒有出頭之日。那是一個英雄無用武之地的心酸年代,陶淵明就是其中的辛酸者之一。

而通過漁人之口,道出了桃花源這樣一個夢幻般的生活樂園的存在: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說明世界還是有美好的存在的,還有著值得你去追求的東西,這裡既反映出了陶淵明對美好理想生活的嚮往,也反映出了他生活中的樂觀態度。這種豁達,樂觀的態度,使他能夠之後的歸園田居中,擁有“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的良好心態,並保持一個“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心境的基礎。

這也是他在我國古代思想文化,不同於魏晉時期,以竹林七賢為代表的及時行樂的人生觀的不同。是他能夠在那個玄學盛行的時代,成為獨樹一幟的一股清流。

第二個原因是,時人知道之後,不管是出於好奇,還是一種嚮往,都蜂擁而至。結果卻是無跡可尋,漁人做了標記也找不到。為什麼?

漁人是在偶然的機會,誤入桃花源的,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換句話說,那可能就是漁人的一場夢。當然也是陶淵明的一個夢,回到現實中,夢自然就是不存在的。

可是這個夢又那麼真實,說明陶淵明是真的希望存在有這樣一個地方。只不過不是在當時的條件下出現的,也就是當時不具備出現這樣美好的生活樂園的社會條件。既是引導人們去反思,確實對當時社會不滿的一種巧妙的表達。

其實在桃花源中,漁人離開時,就被交待,“不足為外人道也”。這裡的“不足”,可以理解為對外面世界的恐懼,畢竟他們是前代逃難至此的。也可以理解為自謙,因為這也符合美好生活的一種品質特徵。還可以理解為不願意與當時黑暗的外界同流合汙,是對社會一種不露痕跡的嘲諷。

夢總有醒的時候,但是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夢想,誰都可以擁有!或許正是這樣的一個夢,支撐著陶淵明能夠在菊花滿坡的南山下,盡情享受著自得其樂的田園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