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反映陶淵明怎樣一種思想?

羈文


“縱浪大化中,不喜也不懼”出自陶淵明《形影神贈答詩》中的一句詩。意思是“生在天地之間,不要天天為你自己的事憂心忡忡”。

《形影神三首》是陶淵明創作的一組五言詩。組詩中的“形”指代人乞求長生的願望,“影”指代人求善立名的願望,“神”以自然之義化解他們的苦惱,詩以形影之言而引發神辨的辯論形式分別寫出了形影神各自的觀點。

第一首詩寫形對影的贈言

天地、山川之形可以永存,草木雖枯猶能再生,而只有人的形體必然要死亡消失,所以應當及時飲酒行樂。

第二首詩寫影對形的回答

生命永存既不可能,神仙世界亦無路可通。既然如此,不如盡力立下善德,留給後人,這豈不比飲酒行樂要高尚得多。

第三首詩寫神針對形、影的苦衷和不同觀點進行徘解。

認為長生永存的幻想是靠不住的,人生終將一死;但飲酒使人短壽,立善也無人為之稱譽,過分擔憂生死之事反而會損傷自己的生命;因此莫如順應自然,以達觀的態度等閒視之,不必為之多慮。

從陶淵明的詩文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對自己的生命價值有獨特的思考。他拒絕在天國中求得永恆,更不在乎死後流芳百世,而是希望在"縱浪大化中"實現自我的超越。"縱浪大化"就是返回自然,其意義包括返回外在自然和內在自然兩個層面。

對陶淵明來說,返回外在自然就是棄官歸隱,享受山水田園之樂,返回內在自然則是實現與天地合一,與自然同節律,讓生命隨大化而永在。


春夏秋冬L


“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這一詩句,寫於他即將來到人生終點的時刻。當時家境貧寒,身體狀況不佳。他悟透人生,揮筆寫下這句富有哲理的詩句,即蘊含儒家“中庸”思想,也有道家順應自然的思想。

大自然四季更替,化育萬物。人類社會變化萬千,推動歷史發展,都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人在順應中要有所為有所不為,一切極端的想法、做法都不可取。有道是“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由此才能做到“不喜亦不懼”,豁達而樂觀,不在乎世俗,不在乎名利。

陶公為生活所迫,在42歲時做了江西彭澤縣令,開始了人生中的最後一次為官之旅。上任不過八十多天,便聲稱“豈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我怎麼能夠為了五斗米的縣令薪俸,向鄉野間的卑鄙小人卑躬屈膝。於是掛印回家,從此結束了五次做官三次隱退的生活,真正迴歸田園,從事農耕勞作。辭官回鄉後,寫了《歸去來兮辭》,表達對當時官場的厭惡和對田園生活的嚮往。迴歸田園,辛勤勞作,雖然“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可他樂在其中,有時揹著柴禾,邊走邊唱。朋友來了,粗茶淡飯飲酒為樂,每當酒後盡興時,常常撫弄無絃琴。每次暢飲,常常自己先醉,便說:“我醉欲眠,卿可去”,後來李白據此景,寫下了這樣的詩句“兩人對酌山花開,一杯一杯復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



閒雲一片之每文


楔子:兩晉是除唐宋時期詩歌較繁榮的時代,湧現出了謝靈運、左思、陶淵明等一大批優秀的詩人。兩晉的詩歌,特別是神韻派的詩歌,在舊體詩詞上進行改革創新,為隋唐的詩文盛世創造了前提條件。陶淵明是東晉詩人的傑出代表,也是神韻詩清遠派第一位成熟詩人。他的生平起始,他的詩歌特點,他的這句“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反映了其怎樣的思想?我們今天一一來解讀:

一、兩次解職,迴歸田園

貧苦出身

公元405年,41歲的陶淵明再次辭官,從此結束了仕官生活,歸隱田園至終。陶淵明祖父陶侃,曾做過太守。其父做過安城太守,陶淵明八歲時父親去世,從此家道中落。因生計所迫,他幾度出仕,出任州祭酒、彭澤令等小官,最後都自動解職。

兩次解職

關於陶淵明的解職,眾說紛紜。有人說共解職四次,也有人說三次,但史書有明確記載的是兩次。第一次是陶淵明二十九歲任州祭酒時,《宋史·陶潛傳》:“親老家貧,起為州祭酒,不堪吏職,少日,自解歸,州召主薄,不就”。陶淵明的第二次解職,是其四十歲任彭澤令時,這次解職後,陶淵明迴歸田園,徹底告別官場。

《宋史·陶潛傳》:“郡遣督郵至,縣吏白應束帶見之,潛嘆曰:我不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人,即日解印綬去職。”

解職原因

陶淵明的這兩次解職,主要原因都是看不慣官場的逢迎,不堪驅使。作為一名寒士,陶淵明家境貧寒,但從未苟且偷生。他有著很強的人格自尊,在自尊和生存面前,他選擇了尊嚴,不為五斗米折腰。他的兩次辭官,執著堅定,且都是在其飢寒交迫、生計窮困的情況下辭官。可以說,告別官場是陶淵明經過了反覆的思量,最終選擇了一條自己認為光明的道路:迴歸田園。

二、陶淵明的創作風格

迴歸自然,田園味濃

陶淵明的詩現存126首,其中九首四言詩,其餘都是五言詩,可以說五言詩佔了絕對的主導地位。陶淵明的詩大體分為兩類:一是言事詩,訴說眼前事。二是抒懷詩。這兩種詩各有特點,各有側重,但主旨相同,皆曠而真,田園味濃。他的田園風格在《歸田園居》中體現的最明顯,詩人將自己置於生活中,就像是一位老農,敘述身邊的瑣事。“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詩中透露了迴歸的本真,詩中看到了詩人的欣喜,這是來自於迴歸自然的欣喜。自然和本真,便是陶淵明田園詩的最大特點。

超越、忘我的清遠派風格

清遠派是神韻詩的初始狀態,清遠派最重要特點是超越現實,做到忘我,唯有忘我,才能“體清心遠”,體會生命的至味。清遠派的誕生,構成了兩晉時代詩歌的新面貌。我們從詩中來領略其中的精髓:

《飲酒》五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這首《飲酒》便是神韻詩清遠派的經典代表作。陶淵明的飲酒詩共十二首,這是第五首。首先我們看,這首詩不是純粹的山水詩,而是帶有田園風格。二是詩中人物的活動軌跡和自然很好的連在一起,不可分割。這就是清遠派詩的特點:看似樸實無華,但內有神通。這首詩前段直抒胸臆,後段又轉到東籬下,使人覺得意外,又在意料之中。

三 、“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的思想解析

《形影神三首·神釋》

大鈞無私力,萬理自森著。人為三才中,豈不以我故。

與君雖異物,生而相依附。結托既喜同,安得不相語。

三皇大聖人,今覆在何處?彭祖愛永年,欲留不得住。

老少同一死,賢愚無複數。日醉或能忘,將非促齡具?

立善常所欣,誰當為汝譽?甚念傷吾生,正宜委運去。

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

創作背景:

這首詩共三首,此為第三首,名曰神釋,作於東晉義熙九年,即413年。這一年陶淵明四十九歲,近天命之年,是其辭官歸隱的第九年。這一年的陶淵明,開始對哲學有著自己的理解。詩中的形神來自於哲學,來自於老莊學說,也稱玄學。玄學在東晉時代非常流行,東晉士族對玄學追求目的在於永恆,在於長生不老。而陶淵明更在意對自然和世事的理解上,在他看來,自然就是自由,他一生追求的價值便是自由。

思想解析:

這首詩表達了陶淵明獨特的人生哲學,也是對當時東晉士族行為的一種抨擊。當時的東晉社會,追求玄學,追求長生不老,陶淵明在第一篇“行贈影”中說:“我無騰化術,必爾不復疑”,就是自己態度的最好體現。

“縱浪大化中 ,不喜亦不懼”,是詩中的精髓,也是陶淵明思想最集中的體現。我在命運的安排中縱情生活,沒有什麼可喜的,也沒有什麼可怕的。這兩句直抒胸臆,頗具豪情。這時的陶淵明已經歸隱多年,世事的變化,人生的際遇,已讓他看透了人生。在陶淵明看來,人生就是追求自然,追求自由,他的理想是迴歸生活,在自然中呈現,在現實中實現,他做到了。這時的陶公,人生已悟透,再無遺憾。

讀詩有感:

第一次讀這首詩是看季羨林先生的《八十述懷》,先生在文末引用了詩中後四句,印象深刻。年輕時我們讀詩,都把自己想象成詩仙李白;成年後,發現我們都是陶淵明,都向往那種寧靜、平淡的田園生活。“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正是這種心態的最好寫照。我們的人生已過半,前面還有多少路呢?如何去走,我想“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是最好的回答了。

結語:時光荏苒,我們都在往前走。陶淵明的詩,帶一股清新的田園味,又有一抹淡淡的山水味,平淡自然且內涵雋永。這句“縱浪大化中 ,不喜亦不懼”,不就是我們的人生寫照嗎?人生如詩,在漫長的人生路上,讓我們拋棄雜念,敞開心扉,大踏步的向前走。前路漫且長,不慌不藏,方能綻放無盡光芒。


大志讀書


大家好,我是默默共讀。

陶淵明著有《形影神三首》,分別是《形贈影一首》《影答形一首》《神釋一首》。

而“縱浪大化大化中,不喜亦不懼”這句詩就是選自《神釋一首》,這其中包含的思想,要結合《形影神》來理解。

“形”“影”“神”分別指人的形體、身影、精神。

陶淵明在詩中闡述了形、影、神三者的關係,哲學含義豐富。

陶淵明寫下這三首詩的時候,已經62歲,那時的他,看透了官場的黑暗,隱居田園,而隱居的他,不僅年老體弱,又過得非常貧苦,家徒四壁。

因此他的“形”是羨慕天地山川不變化,而人生卻無常,想飲酒來慰藉心靈,卻又買不起。

正如詩中所說“三皇大聖人,今覆在何處?”“彭祖愛永年,欲留不得住”,皇帝的富貴不長久,彭祖的長壽也不是沒有盡頭。

這表明他看開了。

“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意思是放浪於大化之中,順其自然。人從生到死,“大化”有四種:嬰孩也,少壯也,老耄也,死亡也。不管是生還是死,不管是長壽還是短命,不管是富貴還是貧窮,都不喜不懼。

這兩句詩其實包含了陶淵明的矛盾心理,他希望“神”能破除“形”“影”之惑,不以早終為苦,亦不以長壽為樂,不以名盡為苦。

陶淵明解剖了自己對生死、天命、富貴的思想,並找到了解決之道,那就是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

總結:這包含了陶淵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樂觀豁達,還有他已經過了知天命之年,順從天命,從而達到天人合一的一種思想。


默默共讀


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是東晉詩人陶淵明的《形影神贈答詩》。“大化”,指的是天地變化的整個歷程。陶詩的前一句可謂“宇宙觀”,宇宙萬物無非是一個大化流變的過程,後一句可謂“人生觀”,在這樣一個變化面前應該做到不以物喜,不為己憂。一般認為,中國傳統的主流文化中沒有宗教信仰,不過換一個角度來看,也可以說中國人有一個根深蒂固的信仰,這就是對變化的信仰。

即歸化於自然,不必有意識追求生命以外的東西,這就是不求解脫的解脫。”意思是:放浪與造化之間,聽從天的安排,順其自然,不因長生而喜,也不因短壽而悲。“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出處《形影神三首-神釋》順應天命,從陶淵明的詩文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對自己的生命價值有獨特的思考.他拒絕在天國中求得永恆,更不在乎死後流芳百世,而是希望在"縱浪大化中"實現自我的超越."縱浪大化"就是返回自然,其意義包括返回外在自然和內在自然兩個層面.對陶淵明來說,返回外在自然就是棄官歸隱,享受山水田園之樂;返回內在自然則是實現與天地合一,與自然同節律,讓生命隨大化而永在

白話解釋:人生在天地之間,不要天天為你自己的事憂心忡忡,怕這怕那。海那麼闊,天那麼空;你應盡的責任,你就自自然然地盡倫盡職吧,不要老去計較你可以得到多少回報


TYW清歡


“縱浪大化中,不喜也不懼”是陶淵明《形影神贈答詩》中的一句詩。意思是說,放浪於造化之中,聽從上天的安排,順其自然,不以長壽而喜,不以短壽而悲。他追求的外在自然就是棄官為民,走向田園牧歌式的生活。他追求的內在自然就是迴歸本真的一顆心,天人合一,自由自在,一切隨緣,不計較自己的得失,不圖回報,不求生前功名,不圖死後褒獎,一切順其自然。



王西真


崇高的思想


龍向輝


這兩句出自陶淵明的《形影神三首》中的《神》。

我在這裡就不做詩詞翻譯,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這事眾所周知,但他不為五斗米折腰就意味著沒飯吃,陶淵明寫田園詩並自己種菜,別以為他能自給自足,晚年的時候可窮著呢,農民種菜是餬口,他一個沒落貴族種菜什麼的只能當做雅興。

為什麼要聊他窮,因為“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就是一個就是一個流浪漢的自我價值認證,當然陶淵明是有屋子的流浪漢。

我不是在貶低古人,因為我自己就是個有屋子的流浪漢,我初中的時候就問我愛的人“你願不願和我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生活?”所以我愛的人都在生活,我只是活著。

下面奉上他的這首《神》

神釋大鈞無私力,萬理自森著。

人為三才中,豈不以我故。

與君雖異物,生而相依附。

結托既喜同,安得不相語。

三皇大聖人,今覆在何處?

彭祖愛永年,欲留不得住。

老少同一死,賢愚無複數。

日醉或能忘,將非促齡具?

立善常所欣,誰當為汝譽?

甚念傷吾生,正宜委運去。

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

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

人道是生死由命,富貴在天!

但很明顯陶淵明的行為己經把富貴放棄了,只有生死,所以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

當然陶淵明也是有他的崇高思想的,哪就是問三皇何在?來體現對時局的不滿。

但終究還是逃避現實的人,今朝有酒今朝醉即可,甚至不去想明朝是否還有買酒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