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反映陶淵明怎樣一種思想?

羈文


大家好,我是默默共讀。

陶淵明著有《形影神三首》,分別是《形贈影一首》《影答形一首》《神釋一首》。

而“縱浪大化大化中,不喜亦不懼”這句詩就是選自《神釋一首》,這其中包含的思想,要結合《形影神》來理解。

“形”“影”“神”分別指人的形體、身影、精神。

陶淵明在詩中闡述了形、影、神三者的關係,哲學含義豐富。

陶淵明寫下這三首詩的時候,已經62歲,那時的他,看透了官場的黑暗,隱居田園,而隱居的他,不僅年老體弱,又過得非常貧苦,家徒四壁。

因此他的“形”是羨慕天地山川不變化,而人生卻無常,想飲酒來慰藉心靈,卻又買不起。

正如詩中所說“三皇大聖人,今覆在何處?”“彭祖愛永年,欲留不得住”,皇帝的富貴不長久,彭祖的長壽也不是沒有盡頭。

這表明他看開了。

“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意思是放浪於大化之中,順其自然。人從生到死,“大化”有四種:嬰孩也,少壯也,老耄也,死亡也。不管是生還是死,不管是長壽還是短命,不管是富貴還是貧窮,都不喜不懼。

這兩句詩其實包含了陶淵明的矛盾心理,他希望“神”能破除“形”“影”之惑,不以早終為苦,亦不以長壽為樂,不以名盡為苦。

陶淵明解剖了自己對生死、天命、富貴的思想,並找到了解決之道,那就是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

總結:這包含了陶淵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樂觀豁達,還有他已經過了知天命之年,順從天命,從而達到天人合一的一種思想。


默默共讀


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是東晉詩人陶淵明的《形影神贈答詩》。“大化”,指的是天地變化的整個歷程。陶詩的前一句可謂“宇宙觀”,宇宙萬物無非是一個大化流變的過程,後一句可謂“人生觀”,在這樣一個變化面前應該做到不以物喜,不為己憂。一般認為,中國傳統的主流文化中沒有宗教信仰,不過換一個角度來看,也可以說中國人有一個根深蒂固的信仰,這就是對變化的信仰。

即歸化於自然,不必有意識追求生命以外的東西,這就是不求解脫的解脫。”意思是:放浪與造化之間,聽從天的安排,順其自然,不因長生而喜,也不因短壽而悲。“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出處《形影神三首-神釋》順應天命,從陶淵明的詩文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對自己的生命價值有獨特的思考.他拒絕在天國中求得永恆,更不在乎死後流芳百世,而是希望在"縱浪大化中"實現自我的超越."縱浪大化"就是返回自然,其意義包括返回外在自然和內在自然兩個層面.對陶淵明來說,返回外在自然就是棄官歸隱,享受山水田園之樂;返回內在自然則是實現與天地合一,與自然同節律,讓生命隨大化而永在

白話解釋:人生在天地之間,不要天天為你自己的事憂心忡忡,怕這怕那。海那麼闊,天那麼空;你應盡的責任,你就自自然然地盡倫盡職吧,不要老去計較你可以得到多少回報


TYW清歡


“縱浪大化中,不喜也不懼”是陶淵明《形影神贈答詩》中的一句詩。意思是說,放浪於造化之中,聽從上天的安排,順其自然,不以長壽而喜,不以短壽而悲。他追求的外在自然就是棄官為民,走向田園牧歌式的生活。他追求的內在自然就是迴歸本真的一顆心,天人合一,自由自在,一切隨緣,不計較自己的得失,不圖回報,不求生前功名,不圖死後褒獎,一切順其自然。



王西真


這兩句出自陶淵明的《形影神三首》中的《神》。

我在這裡就不做詩詞翻譯,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這事眾所周知,但他不為五斗米折腰就意味著沒飯吃,陶淵明寫田園詩並自己種菜,別以為他能自給自足,晚年的時候可窮著呢,農民種菜是餬口,他一個沒落貴族種菜什麼的只能當做雅興。

為什麼要聊他窮,因為“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就是一個就是一個流浪漢的自我價值認證,當然陶淵明是有屋子的流浪漢。

我不是在貶低古人,因為我自己就是個有屋子的流浪漢,我初中的時候就問我愛的人“你願不願和我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生活?”所以我愛的人都在生活,我只是活著。

下面奉上他的這首《神》

神釋大鈞無私力,萬理自森著。

人為三才中,豈不以我故。

與君雖異物,生而相依附。

結托既喜同,安得不相語。

三皇大聖人,今覆在何處?

彭祖愛永年,欲留不得住。

老少同一死,賢愚無複數。

日醉或能忘,將非促齡具?

立善常所欣,誰當為汝譽?

甚念傷吾生,正宜委運去。

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

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

人道是生死由命,富貴在天!

但很明顯陶淵明的行為己經把富貴放棄了,只有生死,所以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

當然陶淵明也是有他的崇高思想的,哪就是問三皇何在?來體現對時局的不滿。

但終究還是逃避現實的人,今朝有酒今朝醉即可,甚至不去想明朝是否還有買酒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