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陶淵明窮困潦倒還有“童僕”侍候?

周顯助


就這一問題而言,陶淵明和魯迅先生是很相似的。與其籠統地說陶淵明“窮困潦倒”、“有童僕侍候”,倒不如說,陶淵明有時“有童僕侍候”,多數時候“窮困潦倒”。後者,才更貼近陶淵明的實際生活。

陶淵明,字元亮,一說名潛,字淵明,一說入宋後更名潛,自號“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人。他是東晉末至南朝宋時期的詩人、辭賦家,不過他在世時是以“隱士”身份聞名,而非以文學才華。在他死後,他的好友贈予他“靖節徵士”這一私諡,因而後世人又稱他為“靖節先生”。

陶淵明的曾祖父陶侃是東晉開國功臣,曾任侍中、太尉、都督八州軍事,荊州、江洲刺史,封長沙郡公,進贈大司馬。他的祖父陶茂,做過武昌太守。可以說,往上數幾代,陶淵明家也算是大戶人家。而其父陶敏,一生衣食無憂,便淡泊功名利祿。

等到陶淵明一代,父親在陶淵明年幼時就去世。隨之而來的,便是家庭的逐漸落魄。加之父親在世時不喜做官,因而等到陶淵明成年後,他想做官也沒有關係和門路。直到二十九歲,陶淵明才做上了江州祭酒。

從入仕起,陶淵明先後共做過江州刺史桓玄的州府中的官吏、鎮軍將軍劉裕的參軍、江州刺史建威將軍劉敬宣的參軍,以及人們熟知的彭澤縣縣令。

一方面,陶淵明雖然家道中落但尚有餘存。早年的陶淵明,享受著家中的奴僕,也是自然而然的事。另一方面,他後來的十來年間,斷斷續續地做了一些官。這些官職雖小,但一個跑腿打雜的僕役,為官的陶淵明還是負擔得起的。

而陶淵明的生活真正走向窮困潦倒,還是在他不再做彭澤縣令的三年後,即義熙四年(408)。這年六月,陶淵明家中突發大火,宅院盡毀,家產蕩然無存。陶家不得已舉家搬遷,陶淵明也就徹底迎來了窮困潦倒的生活。

我們熟知的陶淵明,是那個寫“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陶淵明,而不是寫“夏日長抱飢,寒夜無被眠”的陶淵明。大火過後的他,不再只寫表現田園景物的恬美靜穆、田園生活及自己心境的悠閒自在,還寫田園生活的艱辛和自己的貧困。

然而無論生活怎樣,陶淵明都還是那個陶淵明。義熙十一年(415),朝廷徵召他為著作佐郎。結果陶淵明稱病,拒不應詔。在陶淵明去世那年,即元嘉四年(427),朝廷重臣檀道濟聽聞陶淵明的隱士之名,前去拜訪,並贈給他大量物資,但陶淵明拒不接受。

陶淵明晚年的窮困潦倒,到了不為五斗米折腰的他都要出門乞食的地步。這其中有做官無門的因素。但更多的,還是陶淵明喜愛隱居而不願與官宦同流合汙。而正是經歷過年少有志、仕途不順、醉心山水和窮困潦倒,陶淵明才能有不一樣的生命厚度,才能有不一般的文學成就。

許是生活的磨難確實是美好的源流,自古以來有太多知識分子都是在困苦中留下傳世佳作。對於陶淵明而言,有無童僕其實並不重要。他看重的,是自在的山水,是“靜念園林好,人間良可辭”。


鄧海春


陶淵明那麼窮,詩文裡為啥還老是出現“童僕”呢?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先解釋一個絕大多數朋友都誤解的問題——武大郎在娶潘金蓮之前,到底有沒有一個叫“迎兒”的女兒?

前幾天有人在這個問答平臺列舉《金瓶梅》中幾個“細思極恐”的細節,說書中寫到武大郎家裡有一個叫“迎兒”的女孩,這個女孩喊武大“爹爹”,喊武松“二叔”,喊潘金蓮“娘”,說明她是武大郎的女兒,應該是武大郎跟前妻生的。


其實多看幾本古代小說就知道,“迎兒”是宋元明三朝丫鬟的代稱,就像清朝戲劇中稱丫鬟為“梅香”一樣。在宋元明三朝,丫鬟和童僕一般稱男主人為“爹”,稱女主人為“娘”。所以呢,武大郎家裡的那個“迎兒”,只是他和潘金蓮買來的丫鬟,絕對不是他的女兒。

那麼問題又來了:武大郎不就是一個賣饅頭(古代“炊餅”即是實心饅頭)的小商販嗎?房子都買不起(武大夫婦在清河縣紫石街住的兩層小樓是“典”來的房子,沒有產權),怎麼還有錢買丫鬟呢?

大家只要搞清楚了武大郎為什麼有丫鬟的問題,也就搞懂了陶淵明為什麼有童僕的問題。換句話說,這兩個問題其實是一個問題。

我們先看看陶淵明是不是真的很窮。

陶淵明是官二代,叔父、祖父和曾祖都是高官,家境本來很好。八歲那年,他爹死了,他媽帶他坐吃山空,於是家道中落。

陶淵明的叔父名叫陶夔,是福州市長,後來就是這個叔叔走後門託關係,才讓陶淵明當上了彭澤縣的縣令。這個細節在陶淵明《歸去來辭》中寫得很清楚,不必贅述。

陶淵明二十九歲當官,最初擔任江州祭酒,由於秉性高傲,主動辭職,回家務農去了。

回家後經濟來源斷絕,老婆孩子捱餓,他不得已,又出來做官,為軍閥劉裕當幕僚,幾年後再度辭職,再度回家務農。

回家後又忍受不住貧窮,於是通過他叔叔的運作,去彭澤當縣令。結果還沒等拿到第一筆工資(東晉官員俸祿每三個月發一次),老毛病又發作,第三次辭官務農。

陶淵明務農時,與官場上的朋友並非完全不來往,他文章中提到一位州官,在他最貧困時去看望他,給他送去了糧食和酒錢。由此可見,他雖然當了農民,但比那時候的其他農民還是強得多的。

陶淵明有五個兒子,據說智商都不高,好吃懶做,沒有自立能力。陶淵明給這五個兒子僱了一個男僕,負責砍柴做飯,收拾家務。陶淵明自己也有至少一個男僕,負責幫他磨墨烹茶,寄送書信。

他中晚年隱居在家,絕對不富裕,但是在那個貧富差距極為明顯、半數百姓吃不飽飯的黑暗時代,普通人家稍微有一點點餘糧,都可以僱到僕人。

例如在北宋,地方官赴任前都要僱幾個僕人,路上挑行李,到任後做保姆,時稱“長隨”。一個長隨一年的吃住和工資加起來,最多二十貫銅錢就能打發了,而北宋官員俸祿極其豐厚,像包拯那樣的高級幹部,工資加職田加各項貨幣補貼和實物補貼,每年能掙到兩萬一千貫,僱一千個長隨都沒問題。

明朝官員工資低些,但是明朝奴隸化的程度卻超過宋朝,即便正常年景,在市場上花十幾兩銀子也能買一漂亮的通房大丫頭或者略通文墨的小書童,然後(她)他就成了買主的“動產”,以後保姆還是小妾,書童還是男妓,都是買主說了算。

在明代小說裡,市井小販收入極低,一年能掙十幾兩銀子就不錯了,可是隻要那小販願意減省,兩三年下來就能買一僕人。大概就是因為這個緣故,過去有僕人的家庭極多——武大郎那般窩囊,竟然也有一個叫迎兒的丫鬟;《水滸傳》裡的阮小二讓妻子給吳用做飯,也提到讓“家裡的小猴子幫忙”,那個“小猴子”就是童僕。

那些擁有僕人的人未必富裕,他們之所以能擁有僕人,只是因為被僱的僕人比他們還不富裕。直截了當的說,正是因為中國一直存在一個非常龐大的赤貧階層,所以潦倒如陶淵明、貧寒如武大郎、收入低下如阮小二,才能動不動就“呼童”,“俾僕”,才能張口閉口“我們家保姆”。

據說有些日本女人到了中國,就不想再回本土了,原因是中國生活太方便,一個人只要稍微能掙點兒錢,就能僱一群保姆,把自己照顧得跟一奴隸主似的。而這種好事兒在日本很難碰到,因為日本沒有那麼多赤貧群體,做奴隸主的成本太高。

魯迅給中國史劃線,把我們的歷史分成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和暫時做穩了奴隸的時代。現在我把這句話竄改一下,把中國史分成想做奴隸主而不得的時代和暫時做穩了奴隸主的時代。古代中國奴僕眾多,正是處於暫時做穩了奴隸主的時代。


開周說宋




曾經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陶淵明,一直被大家認為是一個家境貧寒,不拘小節,不為富貴,不違己心的隱士。而事實上陶淵明真的是窮困潦倒,家徒四壁嗎?如果是這樣,為什麼陶淵明在辭官回家之後,家裡仍然有很多的僕人呢?



先不說陶淵明的家境如何,陶淵明是極愛喝酒的。跟竹林七賢的劉伶、阮籍一樣,三人都是嗜酒如命。據說陶淵明當初到彭澤做縣令的時候,打算把自己的田地都種上高粱以後用來釀酒,後來因為太太的干預才勉強同意將一部分田地用來改種稻田。結果還沒有等到高粱成熟,陶淵明就離開了彭澤。因為陶淵明赴任不久,彭澤縣來了一個人,一個逼走陶淵明的督郵。這位從中央派來地方巡查的巡視員,官職雖然不大,排場卻不小。陶淵明不屑於這樣的人同流合汙也不喜歡阿諛奉承,一氣之下留下那句著名的不為五斗米折腰辭官走了。也有人說陶淵明本來就想走,只不過是打算一年後再走的。但是由於他妹妹突然離世,於是突然辭職。究竟是不為五斗米折腰瀟灑的離去,還是因為妹妹的突然去世而不得不辭職,現在我們已經不得而知,只知道,陶淵明坐著自己的小船一路遊山玩水,怡然自得,瀟灑的踏上了回家的路程。



陶淵明回到家以後看到孩子和僕人們熱情在門前迎接他,心情大好。進入庭院,看到家裡的菊花和松樹,陶淵明甚是高興,當然更讓他高興的,還有家裡珍藏多年的老酒。此後的陶淵明開始了自己嚮往的田園生活。一直沒有再出山為官。陶淵明不用做官,不用經商,家裡卻可以養著僕人,以此看來其生活條件應該還是不錯的。



陶淵明的祖上極為顯赫,曾祖父陶侃曾經是大將軍,為晉大司馬,兼任兩州刺史,是當時非常豪邁的風雲人物。雖然到了陶淵明一代家道中落,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陶淵明家中應該還是多多少少會有一些積蓄的。靠著祖上留下來的積蓄和自己勤勞的雙手,陶淵明安穩的度過了自己的後半生,他也成為了後人心目中真正的隱士。所謂“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成為了無數人心目中嚮往的田園生活,也許這也就是陶淵明的真實寫照吧。


三七的歷史書屋


作為田園派詩人的創始人,陶淵明和他的詩歌,相信很多人都是耳熟能詳,尤其是他“不為五斗米折腰”的事蹟,更是千百年來讓人欽佩不已。也因此,在很多人腦海中,似乎陶淵明最後就是辭官歸隱,從此貧困潦倒,只能像貧困農民一樣自己種田生活。

但其實呢,這不過是大家的想當然,或者說,大家被陶淵明的的詩歌內容所矇騙。

大家知道,陶淵明是東晉時代的人。在那個時代,屬於中國門閥士族的巔峰時代。換句話說,那個時候人都是被分等級的,叫做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一個人想當官,靠的不是才華和能力,而是出身和血統。

在當時的背景下,只要你是士族出身,你就可以當官,不需要任何考試。同時,你的出生越好,你當的官就越大,所以湧現出各種所謂的四世三公;反之,即便你滿腹經綸,除非機緣巧合,否則不可能當官,只能世世代代在家種田。



對於陶淵明來說,他的出身那絕對是頂級的門閥士族,他的曾祖父陶侃曾做過東晉的大將軍,他的祖父也做過武昌太守,後來陶淵明的父親在陶淵明八歲時意外去世,這才導致陶家開始走向衰落。

等到陶淵明這一代時,其家境雖然大不如以前,但人家也是妥妥的士族子弟,屬於站在金字塔頂端的人物。

在東晉時期,作為士族子弟,不僅擁有大量的農田,還不服徭役不納稅,小日子過得悠哉遊哉。也正因為此,作為一個在八歲時就失去父親的陶淵明,卻仍然能夠住最好的學區房,接受最好的教育,最終成為一個文化水平非常高的詩人。

在陶淵明二十歲的時候,就被人舉薦出來做官,雖然只是擔任諸如地方縣令助手這種副縣級別的低級官吏,但好歹屬於國家正式公務員,旱澇保收。對於廣大底層百姓來說,這是他們努力一輩子,都不可能實現的目標。



當然,對於陶淵明這種祖上曾是最頂級豪門士族的人,自然會覺得當這種低級官吏,是對他人格和尊嚴的侮辱,因為,憑我的血統和出生,起碼也得當正市級官員才夠格。也正因為此,陶淵明幹了一段時間後,索性直接辭職回家。

後來,在別人的推薦下,他又出任江州祭酒的官職,類似於我們現在的正縣級幹部,但陶淵明還是覺得不爽,隨後又憤而辭職。後來州里又召他做主簿,妥妥的副市級幹部,但他還是很快辭職回家。因為,人家就不是當這種芝麻小官的人!

在陶淵明46歲的時候,東晉大將軍桓玄親自召闢陶淵明到自己府上工作,陶淵明這才心滿意足的出山。要知道,當時的桓玄不僅是東晉帝國的大將軍,還是相國,可以說是權傾朝野,陶淵明到他府上工作,相當於跨入帝國的權力核心。

後來,桓玄威逼晉安帝禪位給自己,並在南京稱帝,建立桓楚政權,陶淵明便藉口母親去世、回家丁憂離開桓玄。等到桓玄篡位被殺後,陶淵明又出任鎮軍將軍劉裕的參軍,這位劉裕就是後來劉宋帝國的開國皇帝,當時劉裕也已經是東晉帝國軍界排名前三的人物。

一年後,陶淵明又出任建威將軍劉敬宣的參軍,這劉敬宣是東晉鎮北將軍劉牢之的兒子,劉牢之是北府兵的統帥,當時劉裕還是他手下的小弟。從這層意義上說,陶淵明那一直是在東晉帝國的權力核心混,人家結識的人,那都是東晉帝國最有權勢的人物。



後來,因為東晉帝國高層發生大規模的火併,很多人因此喪命,陶淵明便開始對官場產生厭煩,或者是想避開這個權力漩渦,於是他便再次辭職回家。這一年,陶淵明52歲。

一年後,他在朋友的推薦下最後一次出仕,為彭澤縣令,雖然官銜不高,但距離家近,又遠離權力漩渦,陶淵明便欣然上任。

也就是在擔任彭澤縣令期間,陶淵明發生了“不為五斗米而折腰”的事情。表明上看,這是陶淵明不畏權貴,不肯趨炎附勢,但其實呢,這是因為陶淵明丟不起這個人。

因為,陶淵明是什麼身份和背景,人家是曾經在中央權力核心混過的人,他的領導都是東晉帝國最顯赫的人物,現在陶淵明為了區區一個正縣級的小官,就去討好太守派下來的督郵,這實在太丟陶淵明的面子。

換句話說,就是太守太人親自來,對陶淵明那也得客氣兩句,你一個小督郵算什麼東西,雖然陶淵明現在是今非昔比,但也丟不起這個人。所以他立馬寫了一封辭職信,隨即離開只當了八十多天縣令的彭澤,從此躬耕于山林。

但問題是,陶淵明雖然躬耕于山林,但人家名聲依然在外,所擁有的政治資本更是遠遠超過一般人,所以先是朝廷詔徵他為著作佐郎,但人家直接拒絕;後來江州刺史王弘、始安太守顏延之都紛紛跑到結交陶淵明,給他送吃的喝的。

再後來,劉裕的親信徵北將軍檀道濟,也是後來南朝宋開國元勳,親自來拜訪陶淵明,給他送錢送糧,還極力勸說出山為朝廷效力,結果陶淵明直接拒絕,甚至連他送的錢糧都沒要。由此可見陶淵明的政治背景有多牛逼。現在,大家能理解陶淵明為什麼有“童僕”侍候了吧?


我是趙帥鍋


一者,其實陶淵明並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麼窮。他再怎麼落魄,可他畢竟家底殷實,也非常人所及。

二者,陶淵明雖是避世,但他有許多閒情雅緻,僕人要做的事情並不算太多。再加上古代,僕人的地位普遍低下,因而在陶淵明的手下做奴僕,其實是較為輕鬆的,因為他不會刻意苛責奴僕。

三者,陶淵明在當時也算是偉人,他也是有自己的小迷弟的。有官員花重金兜了一個大圈只為見上自己的偶像陶淵明一面就可知他的影響力了。

四者,人活著總要找點事做。像陶淵明這樣的不得志後隱居山林的隱士還有很多,可是,隱居以後謀生就很難了,還是得為自己找一份工作才能養家餬口。


零久


陶淵明家族

我們先來看下陶淵明的背景:

曾祖父:陶淵明的曾祖可能為陶侃(尚存爭議,但二者的親緣關係是肯定的)。陶侃是東晉的名將。

外祖父:陶淵明的外祖父是孟嘉,晉代名士,娶了陶侃第十個女兒。

祖父:做過太守

父親:是個“寄跡風雲,寘茲慍喜”的人,有妻妾。

從以上的家庭背景來看他們家有童僕太正常不過了,從他父親有妾看出來一開始他們家的家境不會太差。

從上文中可以看出來,陶淵明是出身大門戶的,雖然後來家道中落可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再怎麼差也不會差到哪裡去。

而且陶淵明有很好的才華從小受過良好的教育,如果沒有一定的經濟支撐怎麼可能有這樣的待遇和機會呢?

陶淵明自身

陶淵明的一生可以分為兩個階段,一個階段是當官的階段,一個階段是他隱居的階段。

陶淵明小時候一直讀書,他自己說過“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一直到25歲基本在讀書。

從25歲開始到41歲,陶淵明斷斷續續做過五任官。他的詩句寫“誤落塵網中,一去十三年”應該就是說的是這個。

做過五次官怎麼可能一貧如洗呢?怎麼也是有點錢的。

第二個階段是他歸隱山林的二十多年,在這二十多年中他寫了大量的優秀作品。這麼多的作品再怎麼樣也不會太窮的。而且歸隱之初過的還是很悠閒的。不過到了408年的時候,他家的一把大火讓他損失慘重,生活開始有點拮据。

但是他隱居的時候還是有很多人請他出山做官,不過他拒絕了,也有人想幫襯他,他也拒絕了。所以啊,不可能很窮很窮的。

對於童僕

一般來說,童僕之類的從小和主人在一起,陶淵明又不是那種變態的主人動輒打罵。那麼從小在一起也是會有感情的,有飯吃有衣服穿那就繼續跟著主人混唄,再怎麼說陶淵明也是社會名士。有文化有能力的人,而且又是過著隱居的生活也不會有太多的累活髒活要幹。

重新尋找主人也不一定比陶淵明好,而且還要重新和主人去搞好關係,和其他下人搞好關係。自己是新人還可能被其他下人聯合起來欺負,何必呢?是你你都會繼續跟著原來的主人了。

綜上所述,就是告訴你,陶淵明窮嗎?當然窮!就像你和馬雲比,你能不窮嗎?但是再怎麼窮小康水平估計還是有的。畢竟人家也是名人嘛!


非說不凡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陶淵明?還窮困潦倒?你快拉倒吧!大天白日的盡逗樂呢?

陶淵明人家那可是大文豪啊!您別管是過去,還是現在,知識他永遠都是一種力量。

說道這裡,估計有人一擦大鼻涕就要反駁了:“力量?一白面書生和一胳膊腕比腦殼粗的較勁,您告訴俺先爬地上的是誰?不知道誰擱這大言不慚的!”

您看,您這就較勁了,力量他分兩種,一種就是您說的這拳頭,腦殼都長肌肉這種,另一種就是支配拳頭的力量。而知識恰恰就是後一種,往往這種能樂到最後,最陰險。

而擱過去,尤其是東晉時期,那會紙張這東西,珍貴的很,家裡邊想整個文化人出來,那都是門閥世家,再不濟那也是士族出生。

擱過去士農工商,這出生一旦掛著個士,只要自己不作死,基本上是餓不死的。

而普通人那都是一水的文盲,那可真叫扁擔倒地上不認識是個一字。那麼作為士族出生,且還是大文豪的陶淵明,那知識儲備可是槓槓的,所以這窮困潦倒還真真的談不上。

那回答題主的問題前,咱先瞅瞅陶淵明的家世。

人家的曾祖那是東晉的大將軍陶侃,人家的能力可不是啥先鋒,那是統兵打仗擱中軍運籌帷幄的大帥。

這種人擱東晉時期,那是當壓軸寶劍使喚的角色。您要說人家家裡沒錢,你就是把俺打死了,俺都不信。

當然這後來,家道是中落了,但您不知道有句老話叫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嗎?人家再不濟,也不會像題主說的窮困潦倒連口飯都吃不上。這都是沒影的事。

接下來咱再把陶淵明的事說道說道,大傢伙自己個體會一下這是不是窮困那個潦倒。

大傢伙都是從九年義務教育當中走出來的文化人,都知道陶淵明特愛菊,那可是採菊東籬下的隱士高人,就人家那身子板是不為五斗米折腰的主,那叫個鐵骨錚錚啊!

為嘛這麼說呢?想當年陶淵明擱彭澤縣當縣令,這位置可是一縣之長。東晉那會可沒啥科舉制,當官全憑舉薦。

所以您要是擱那會,沒啥身世背景的想當官,你快拉倒吧,洗洗睡去吧,這官場基本沒你啥事!

陶淵明當縣長,當的好好的,回頭那上級就給整了一督郵,要整啥年終考核的,要他穿正裝,撅屁股去拜見這位督郵。

陶淵明一聽這個,啥玩意?還穿正裝,還給你點頭哈腰的,憑啥?就憑你是督郵啊?不玩了!

得咧!回頭咱陶淵明自己整了一份辭職報告給這督郵,順道還寫了一篇《歸去來兮辭》,這就輕飄飄的打道回府回家了。

這要是一般人都會想,這就是酸文人那騷氣,人家不就是來檢查一下,您就擱這撒氣,撂挑子不幹了,這騷的可以啊!這就是酸文人的自尊自負啊!

您啊,只知其一他不知其二。這老話不是說的好嗎,它水有源,樹有根,您想吃根大辣椒,那地裡長出來才成不是。這事貌似很魯莽,其實是有根源的。

這根子上是他那頂頭上司是個叫王凝之的貨色。這貨簡直就是個草包,相信五斗米道,一輩子活的那叫個稀裡糊塗的。

當年這王凝之當會稽太守的時候,居然相信鬼兵會幫他守城,這傢伙自己個裝模作樣的整了一套腳踏七星做了一頓法事,這就回家喝茶休息去了。別人好說歹說的讓他派人守城,人家根本就不當回事。

結果大家也知道了,那城門當然被破了,自己個和一堆娃子都成了別人的刀下鬼,刀架到了脖子上哭都來不及。

這王凝之是琅琊王氏的後人,而陶淵明他們老陶家和這琅琊王氏是政治上的敵人。

當年陶淵明的曾祖父陶侃因為出身寒門士族,被同樣是琅琊王氏的王敦打壓的那叫個悽慘,都被擠到了朝堂外邊了。後來王敦叛亂還是陶侃當徵西大將軍,帶人平叛的。所以這倆家人算是死敵。

您就說吧,這又是世仇又是無能,陶淵明那受這鳥氣,所以理所當然的拍拍屁股走人了事。

所以這壓根就不是酸文人的意氣用事,這未免也太浪了。

題主的事

話說人家也不會因為那縣長職務所帶來的三瓜兩棗的,真就貧困潦倒了,人家拒絕你那五斗米,家裡還有萬鬥米等著呢?

你以為咱當年的那碎心飛魔蔣多多?不管不顧以為高考整張白卷,這就出名了,拉到吧,她這叫不留後路,後悔都來不及。

人家陶淵明那是真叫有才情這是其一,其二人家家裡邊真有糧,不缺那三瓜兩棗的,其三因為人家的才情,那真真慕名而來的人多。

但凡來的人,人家陶淵明擺下好酒好菜吃著喝著。這幫人臨走都會留下個三瓜倆棗的。

當然對人家陶淵明來說是三瓜倆棗,但對當時的老百姓來說那是真真的鉅款啊。

但這鉅款回頭陶淵明就換成了酒錢,自得其樂的喝酒去了。

您就說吧,這真要到了窮困潦倒的時候,還喝酒,你快拉到去吧!

而且後來,人家還多次出仕,那會官階都不低。

所以人家家裡邊擱三五個僕從那是正常不過了,不僅如此,人家還送給自己那不成器兒子一個,怕這兒子把自己個給餓死了。

最後咱插一句,知識就是力量,學習很重要,別聽啥快樂教育,教育重來都是苦的,不然擱過去那都是大儒文化人了,哪來那麼多文盲。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梁老師說歷史


 陶淵明(約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說名潛,字淵明)號五柳先生,私諡“靖節”,東晉末期南朝宋初期詩人、文學家、辭賦家、散文家。漢族,東晉潯陽柴桑人(今江西九江)。曾做過幾年小官,後辭官回家,從此隱居,田園生活是陶淵明詩的主要題材,相關作品有《飲酒》、《歸園田居》、《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歸去來兮辭》等。

陶淵明自南朝被“人德”化以來,至宋時愈加聖化,被譽為“高簡閒靖,晉、宋第一輩人”。後世的有關研究也往往誇大他的“高節”性,稱道其胸中“無一點黏著”的超逸。其實,陶淵明也有不能脫俗的一面。

  入世而不能出世而不甘,詩作多有嘆苦恨窮之意。

  陶潛生前以“人德”著稱,其詩在《詩品》中被列為中品。鍾嶸說:“每觀其文,想其人德。”陶淵明逝世百年後,蕭統收錄其詩文並編纂成《陶淵明集》,並在序中直言:“餘愛嗜其文,不能釋手,尚想其德,恨不同時。”

  自唐以降,陶淵明迅速地高大起來,被塑造成一個忘懷世事、絕棄名利的聖人。這也定勢了一些人的思維,即便從其詩中讀出了世俗的一面也不敢太多議論。但詩聖杜甫在《遣興五首》中,說出了陶潛“未必能達道”的實話。詩云:陶潛避俗翁,未必能達道。觀其著詩集,頗亦恨枯槁。達生豈是足,默識蓋不早。有子賢與愚,何其掛懷抱。

  《遣興》詩的中心意思是說,陶淵明儘管一生超凡脫俗而高蹈獨善,志在求其心性之真,但在現實生活中終不能完全免俗而忘懷得失。杜甫作此詩,似也不能排除是“自遣”或所謂“聊託之淵明以解嘲”。

  杜甫《遣興》詩寫於生活極端困境之時,夾雜有自怨自嘆的無奈和感喟,言外之意是“難啊難,陶潛且不能免俗,何況吾輩乎”。詩共八句,前半說其未能“達道”,後半說其未能“達生”,都是先說觀點說看法、後作例證。

  詩的第一句很有意味:陶潛是很想免俗的,歸田而“避俗”。但至少從客觀上說,他並沒有免俗,即未能徹悟世事。杜甫說的這個“道”,不是自然規律,也不是道德法則,更不是儒道之辨的“道”,而是忘懷世情俗事的超然物外,即是不為世俗所累的徹底放下。

  杜甫言之鑿鑿地說:“觀其著詩集,頗亦恨枯槁。”意思是,陶潛多有嘆苦恨窮之意,這是從他的詩中讀出來的。多“恨枯槁”,說的是苦於生活困境、患於生存危機,怎麼可以說已經“達道”呢?

  陶淵明曾雲:“顏生稱為仁,榮公言有道。屢空不獲年,長飢至於老。雖留身後名,一生亦枯槁。死去何所知?稱心固為好。”此詩中“枯槁”的反義詞是“滋潤”,指生活不滋潤而一生清苦窮困。

  在《飲酒二十首》中,陶淵明反思自己“一事無成”的一生:“少年罕人事,遊好在六經。行行向不惑,淹留遂無成。竟抱固窮節,飢寒飽所更。敝廬交悲風,荒草沒前庭。披褐守長夜,晨雞不肯鳴。孟公不在茲,終以翳吾情。”此詩寫自己貧困而孤獨的現實處境,寫自己為窮困所埋沒的心裡苦悶。詩中的孟公,是東漢劉龔的字。

  據記載,東漢張仲蔚隱居不仕,“常據窮素,所處蓬蒿沒人,閉門養生,不治榮名,時人莫識,唯劉龔知之”。通篇為“淹留遂無成”的意識所籠罩,而渴望有一個像“孟公”的人來賞識他。看來,陶潛這個“避俗”老頭還真未必能夠免俗。

  北宋詩評家黃徹評價陶詩,就指出其多言“枯槁”,只是為尊者諱,認為“枯槁”之嘆非自“畏”而是“傷時”。這與杜甫相似,都是為國而憂也。古代詩話,總有將詩人與詩往好處想的傾向,甚至不乏過度闡釋。陶潛自唐宋以降,其“高節”愈發神聖化,不僅絕棄功名利祿,而且似乎連家庭、自我都徹底淡忘了。可魯迅不這麼看,他在《魏晉風度及文學與藥及酒之關係》中指出,“陶集裡有《述酒》一篇,是說當時政治的,這樣看來,可見他於世事也並沒有遺忘和冷淡”。出世而不甘入世而不能。


荷風悠香


這問題概括來說就三點:

生來是貴族階級,有地有房產,有人脈

陶淵明曾祖父和外祖父都曾經是位極人臣的大官和名士,所以他們家貴族底子是豪無疑問的,另外從他作品裡知道,他有一庶出的妹妹,也就說他爹還有小妾,間接表示那時候至少他們家還算個小地主,生活條件是不差的。

東晉時期士官大族手裡掌握著大量的土地和財富,傳到陶淵明這一代,至少他的土地是比一般平民要多的。並且他還擅長詩詞,彈琴,同時具備道家和儒家思想,可見小時候受的教育也比較高級,那個飯都吃不飽的戰亂年代,能接受良好教育已經說明他的家底殷實了。

當時的社會貧富差距大,吃不上飯的人多,所以給口飯吃就能招個奴僕

陶淵明生活的那個年代處於東晉末年,五胡亂華時期,內戰頻繁,又有外族入侵,許多壯丁不是被抓去打仗就是瑤役或者作奴隸,百姓們連活下去都困難,甚至都經常會出現人吃人的慘劇。

還記得司馬衷說的那句話嗎:“百姓們沒有東西吃,為何不食肉泥?”這還是發生在西晉時期的事情,到了東晉,遭遇八王之亂和五胡亂華,人民的日子只會更加艱難,一般的地主招個奴僕怕是連工資都用不著,因為活命已經是萬幸了。

所以我們的地主後代陶淵明就算是沒有俸祿,憑著家裡的地和已經有的人脈資源,養幾個個奴僕問題還是不大的,也就是添幾雙筷子的問題而以。

陶淵明自身才華橫溢,知識在那個時代也是可以變現的

歸隱的陶淵明雖然沒有正式的工資收入,但他之前幾十年官場人脈和朋友還是有的,而且還都是有頭有臉的人,這些朋友經常拜訪他,或者向他請教什麼問題,又或者請求潤個筆(幫寫文什麼的),那時候雖然不像現在有這麼多網上媒體和紙媒,但是文化人還是有機會變現的,尤其是他這樣的名士,在當時還是相當有地位的,所以他即使歸隱了,也絕不是隻種田的農民。

對他而言,歸隱種田只是副業,寫詩寫文才是正業,而這些肯定是有經濟收益的,否則哪來的錢天天喝酒啊?


我是歷史隨筆,歷史是一個個故事,更是一個個道理,每天分享不同的歷史冷知識,分享千古帝王事,后妃事,一起學史學做人!歡迎關注我喲

歷史隨筆


首先看一下陶淵明生活的年代:東晉,我們都知道三國兩晉南北朝是門閥氏族的時代,這個時代的人想要做官不是靠考科舉,而是靠家族的實力。而當時的貴族或者說有錢人吧,肯定是這些世家大族。在當時的生產力情況下,一般人能解決溫飽問題就算不錯了。


陶淵明當然也算門閥士族的一員,他的曾祖父陶侃做過大將軍,他的祖父做過太守,也就是說他出生豪門。至少是有權有勢的家族,而且也有相關的親戚有權勢。雖然打他的時候家境中落,但是也肯定不會窮困潦倒。

如果是窮困潦倒沒飯吃,陶淵明怎麼敢不為五斗米折腰,怎麼敢放著好好的官兒不坐而去歸隱山林。所以說陶淵明還是有一定的家底的,至少不是吃了上頓沒下頓的人。所以說有個僕人也很正常,在那個時代,這是一個標配。



陶淵明也做過好多次官,雖然最後都辭官歸隱了,當官的時候有個僕人是很正常的,辭官之後也可以帶著。但是陶淵明在官場上還是有朋友的,當時他歸隱山林,附近的官員還有人來看他。給他送酒送肉,其他有權勢的人可能也會來看他,畢竟陶淵明的名氣不小,所以陶淵明還是有經濟實力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