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古代山水田園派詩人,陶淵明和王維寫的詩作從風格上有何不同?

北煙朧月


陶淵明生活在晉朝和宋朝交替的年代,當時朝代更替頻繁,天下大亂。而陶淵明對這種改朝換代沒有興趣,乾脆找了一塊山地隱居起來,他親自幹活,對農村的生活有很深的感情,寫出了諸多讚美自然風景以及農耕生活的佳作。詩歌需要簡潔,風格自然,能用平淡的詩句表達最深刻的情感。比如家喻戶曉的的《歸園田居》: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

而王維生活在盛唐,官至尚書右丞,世稱“王右丞”。唐朝各民族之間戰爭頻發,王維四十歲之前寫過像《使至塞上》這樣描寫邊塞風光的詩,後來政治上不如意,使得生活舒適的王維自然嚮往佛學中的境界,所以他一生幾度隱居,一心學佛,以求看空名利,擺脫煩惱。隱居後在輞川別墅裡過著閒適的生活,幽美的山水寧靜的田野和孤獨的心情不斷的從筆下流露出來。他善於細節描寫,構成獨特的意境。比如《鳥鳴澗》:

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烹茶煮酒聊詩詞


飢來驅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門拙言辭。主人解餘意,遺贈豈虛耒,談諧終日夕,觴至輒傾杯,情欣新知功,言詠遂賦詩。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韓才,銜戢知何謝,冥報以相貽。 ——陶淵明《乞食》

讀陶淵明的詩作,他不為生活而苦惱,不為現實而低頭,生活虐我千百遍,我仍待她如初戀的不屈精神或許就是值得我們心領神會,千年流傳的原因。

人以類聚,物以群分。有人貧賤不能移,不為三鬥米折腰。有人德在人下,偷祿苟活。

著名的山水田園派詩人王維曾在《與魏士家書》中用陶淵明的《乞食》評價陶淵明“屢乞而多慚” ,譏諷陶淵明太過注重氣節,不識時務,忘大守小,理應把板屈腰。

然王維對陶淵明的鄙視絲毫未動搖陶淵明在中國文壇的地位,卻反襯了王維在官場的偷祿苟活。

王維此人一生留戀官場,起起落落。妻子死後王維發奮圖強,再戰官場,官運亨通,後又被貶謫。直到老年,王維依舊處於半退半隱狀態。

王維的很多作品都有陶淵明的影子,他在詩裡多次提到陶淵明,《偶然作(之四)》“陶潛任天真,其性頗耽酒”,幾乎可以作為對陶淵明一生的評價。

《桃源行》這首王維的詩基本上是將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從散文改寫為詩歌,是散文的詩化再現,可見當時王維是喜歡縱情山水桃源,更熱愛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

陶淵明前半生仕途不順,屢次辭官終歸隱田園,他把仕途生涯稱為“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把歸隱山林形容為“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可見陶淵明深知他有憂國憂民之心,卻無治國為民之才無奈歸園田居。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的無奈及怨憤,對田園的嚮往讓人覺得這首詞寫的很符合他當時的情境,我們也對他筆下的田園生活羨慕。他自小接受的儒家文化的耳濡目染,接受不了官場的貪汙腐敗,踩高捧低,寧願忍飢挨餓也要堅守心中底線,實為真君子。

陶淵明辭官隱退後歸園田居,過著平凡的農家生活,在此期間他曾寫下多首佳作。奈何當時的社會環境,陶淵明的田園隱世風格的作品並不受大眾喜歡,語句太過淡泊,最終沉寂下來,陶淵明晚年也因疾病和飢餓而死。

直到後世,蕭統喜歡陶淵明的田園生活和性情,陶淵明的遺作才被世人皆知,整理成稿。此後一代文豪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高尚的人格讓人敬佩,筆下的桃源讓人嚮往。

相比於陶淵明的高尚人格,真正像他這樣的人少之又少。同是山水田園派的代表詩人王維就是大多數人喜歡的風格。

都說大隱隱於世,小隱隱於野,相比於陶淵明的避世隱居在鄉野,王維的隱世更加的符合現代人的思想。陶淵明是窮隱,多數在下田勞作,過著柴米油鹽的窮苦生活,在窮苦中尋找內心的寧靜志遠,渴望心靈的安寧和祥和。而王維是富隱,縱情于山水,享受身體的舒暢,過著身心富足的隱居生活,至死不為柴米油鹽犯愁,因此王維的死更加的祥和,如佛一樣笑著逝去。

王維的的一生兜兜轉轉到死都在做官,為功名利祿所累。他在官場忍辱偷生,常伴君王測,然起起落落最終王維對官場心灰意冷選擇半隱,將心靈寄情于山水,渴望心靈的純淨。

王維的避世法則適合我們現在絕大多數庸俗人的生活,一生不受餓不吃苦。而相比於王維的苟且偷生,陶淵明的高尚人格則更是人們心中尊崇的君子的作風,文人的風骨。

做人,首先作一個有骨氣的人,然後再作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這才是君子之風。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陶淵明把這一優良作風至死堅守底線。可見,高尚的人格魅力,是能經歷千年而不被磨滅的。

王維到老年,曾評價自己一生“偷祿苟活”,而他譏諷陶淵明的話也成為了他人生的汙點。他到死才悟透,人生在世,全是空。而人生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不斷失去的過程,只有經歷失去,才能夠看透人生,活出真我。

陶淵明和王維的結局,讓我們感受到人生不同的活法。有人活的精神富有,有人活的為聲明所累。而他們的活法正如我們的人生一樣,只有真正看透的人選擇陶淵明的隱世,而追求功名利祿的人多是如王維一樣一生為生活所累,享受不了內心的寧靜,更逃脫不了世俗的喧囂。

而與我們不同的是王維的晚年悟透了這一真諦,臨死超脫自己,以佛化解心結,安然離世。

人生在世,本就活著不易。我們做不到陶淵明的灑脫與享受失去,也做不到王維的生存觀念,看不透紅塵。那就保留心中的一片淨土,在自己內心種一片桃源,不為功名利祿所累,不為五斗米而折腰,將高尚的人格長留心間,如此才不白活一生。或許將來的某一天,這片桃源會在某年某月靜待花開,芳香自來。

願我們的人生,留一片淨土,常駐桃花源,不為名利,不為過往,將希望的果實埋下,等待來年的收穫。

心若倦了,給心放個假,享受短暫的寧靜,駐足心中的桃源,遠離喧囂,遠離紅塵紛擾,享受活著的失去,只有失去,才會獲得解脫,而我們解脫了嗎?


北煙朧月


同位山水田園詩人,兩位所處時代背景不同,所以還是有明顯區別的,陶淵明是“真隱”,體現在實際行動;王維是“想隱”、“偶隱”而已。體現在詩歌風格上:一個率真灑脫,一個“溫文爾雅”。


詩畫蘇州


一個在感覺,一個在印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