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2 工业富联:批着互联网外衣的代工厂

工业富联:批着互联网外衣的代工厂

富士康终于在A股上市了,其股票简称“工业富联”,全称“富士康工业互联网股份有限公司”。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名字,一家制造业企业,将自己命名为“互联网”企业,并将其写入公司名称。

工业富联的母公司富士康是全球最大的代工企业,其代工产品包括iPhone手机等大家耳熟能详的的产品,但是也因为其所从事的行业附加值低,偏向劳动密集型而经常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

资本市场不相信规模,而相信故事,所以工业富联上市不能把自己作为一家制造业公司呈现给资本市场,而需要将自己包装成代表未来的新兴企业,所以工业富联把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描述成工业互联网的平台化公司,对标的是GE的Predix。

工业富联表示其将通过其工业互联网平台向中小企业输出无人工厂、智能化生产等能力,提供工业级的系统解决方案。看似一个非常美好的愿景,但是实现起来可能并没有那么容易。

一、从业务构成看,工业富联仍然是一家以代工为主的企业。

首先我们来看工业富联的业务结构,从招股书上来看包括这三大板块:通信网络设备、云服务设备、精密工具和工业机器人。

工业互联网的核心是传感器、网关以及云计算,这个基本上是行业共识,所以工业富联也在招股书里面强调了这个点,表示自己是一家生产网络设备和云计算解决方案的企业。

但对于工业富联来说这里面其实是有一些概念偷换的小心思,工业富联所生产的网络设备和云计算设备,大多数并不是自有品牌的产品,而是为客户代工的产品。这些产品从设计到专利,都不属于工业富联。

从招股书中可以开单到,其网络设备的主要客户是包括Cisco、ARRIS、华为、Nokia、苹果等。而云计算产品的主要客户包括:Amazon、Dell、HPE等。这些都是行业领先的网络和云计算解决方案商,工业富联在这个产业链上除了代工其实并没有太多的其他话语权。

而精密工具和工业机器人是工业富联最近一些年大力投入的板块,但这个板块还非常稚嫩,其对营收贡献的水平低于0.5%,属于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项目。

工业富联:批着互联网外衣的代工厂

从招股书的财报比例来看,工业富联的代工业务占2015年、2016年、2017年的收入分别是92.07%、92.17%、94.85%,其代工业务占比持续扩大,但被视为未来的精密工具和工业机器人以及可能包括工业互联网的“其他”业务,其占比不增反减。

二、从业务模式看,工业富联转型也是布满荆棘。

如上所说工业富联的的核心业务即是代工制造,而代工制造最核心的点,就是不和客户争利,不碰客户的技术,不和客户抢市场。

因为代工厂是可以接触到各个客户企业设备生产、设计的核心机密的,所以代工厂在生产制造时对其知识产权的保护就变得非常重要,没有企业希望自己的知识产权因为生产制造环节外包而被泄露。

工业富联在这工方面可以算是代工厂的佼佼者,多年作为苹果手机的生产商,其对苹果手机的保密工作一直做的非常到位,所以其作为苹果核心代工企业的地位一直非常稳固。而作为苹果CPU代工的三星,因为和苹果在消费市场上直接竞争,其订单被转给了专门从事芯片代工的台积电。

当工业富联要向其所说的服务平台转变时,抛开其实现的可能性,光从业务利益冲突来说,也是不小挑战。如果工业富联的互联网业务要做大做强,其必然要进入到网络设备、云计算平台设备的销售环节。

但是当工业富联要要直接面向终端销售其网络、云计算产品时,他就和他目前的客户产生了直接的利益冲突,其客户即要防着工业富联偷技术,又要防着工业富联抢市场,那么能否继续稳定其代工订单也将成为一大问题。当然这都是在其工业互联网业务可以做大做强的前提下。

三、工业互联网的普适性存疑。

工业互联网的概念非常大,一切制造业的互联网化、IT化改造都可以包括到工业互联网的范畴以内,所以其市场想象力空间非常大。但其实不同行业之前的区别非常大,能否通过一个统一的平台完成不同行业的工业互联网化改造目前还是未知数。

以工业富联对标的GE(通用电气)的Predix为例,其初始的目标也是打造成一个通用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但是在2017年8月Jeffrey Immelt卸任CEO及John Flannery就职新任CEO以后,其战略方向也发生了变更。

通用电气表示:“公司将强调对能源、航空和油气业务领域客户的销售,而对其他领域新客户则会投入较少精力”。

因为能源、航空和油气业务是通用电器的强项业务,其在该领域的占有率和影响力可以帮助其更容易的将Predix打包卖给相关企业。但是在这些行业以外,Predix的竞争力是存疑的。

回到工业富联这边,其核心的制造经验是在其设备代工行业,其BEACON平台也是脱胎于内部的系统,那他的最适合的应用环境也是从事类似代工业务的企业。

因为代工企业的资金密集型以及劳动密集型的特点,导致电子代工企业已经形成了寡头垄断的局面。和工业富联拥有类似业务的公司,出于竞争的考虑,是不会采用工业富联的系统的。

这样,工业富联的工业互联网业务拓展空间只剩下业务规模比较小的小型制造企业以及没有竞争关系但是业务可能不匹配的企业,这对工业富联来说也是不小的挑战。

四、企业的基因改变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在这个变革的时代,所有的企业都表示要拥抱创新和变革,但是这个口号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工业富联之前,富士康也曾多次尝试进行业务转型和探索,但大多数业务都以失败而告终。

在电商领域,富士康曾经推出了两个品牌,分别是“飞虎乐购”和“富连网”,不过这两个电商网站基本上毫无存在感,市场占有率可以忽略不计。

在消费领域,富士康也从来没有停止过探索,从最开始的富士康DIY主板,到后来的睿侠电视、富可视电视等,但也算不上成功。

在渠道上,富士康曾经和世界著名的卖场麦德龙集团合作推出电子卖场“万得城”,但在试运营两年后,万得城于2013年3月11日关闭其在上海的7家门店,正式退出中国。

可以说在新业务转型和探索上,工业富联的母公司富士康是败绩累累,好在其核心代工业务一直平稳发展,也给其提供了充足的试错空间,但能否突破确实还需要时间检验。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 : 商业技术评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