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当了十二天闹剧皇帝的“辫子军”张勋,最后结局如何了?

叶锵锵


另类君开讲(我和张勋很熟^_^)

张勋是支持复辟,他本人并没有当皇帝的意思,给他五百万他也不当皇帝,他是个有操守的人。

张勋复辟之前征询了曹锟、冯国璋、段祺瑞、吴佩孚等北洋大佬的意见,基本都是默许的态度,然而直肠子张勋哪能领会官场套路之深邃,他带了20个营的兵力就匆匆开拔,赶赴北京“勤王”大业了。

在占领北京之前,他和属下张文生约定,如有需要,他发电报“四十盆花”就是让张增援40个营的兵力进京支援。

张勋两个营占领北京可以,但要防守就难了,他复辟后,段祺瑞吴佩孚等大佬立即翻脸,打着护国的旗号发兵北京,张勋支撑不住,给张文生发电报“速运40盆花来北京”。

张文生很实在,立即派人坐火车带了四十盆花来北京送给了张勋。

这个幽默有点冷哎ε=(´ο`*)))唉

眼看复辟大业功败垂成,张勋躲进了荷兰使馆。

好在老张这人讲义气,为人不错,段祺瑞、吴佩孚等人也没有刻意为难他,就放了他一条生路。

晚年张勋隐居天津,说是隐居,其实他过得很滋润。他老婆在他“办大事”之前苦劝无果,就以张勋的名义派人给孙中山送了叁拾万银元,表明是“张先生支持共和革命”,所以孙中山上位后也没有为难他。

1918年3月,北洋政府以“时事多艰,人才难得”为由,对张勋复辟案犯实行“特赦”。伺候,张勋一直蛰居天津租界。

张勋自号松寿老人,宣称自己“灰心仕途”,对于徐世昌、张作霖提供的职位婉言谢绝,每日研习《资治通鉴》并做笔记点,有时候也看《曾文正公家书》和《四书》《五经》,他最爱看的是《金瓶梅》和《镜花缘》。

张勋是个大老粗,但他老婆深谙理财之道,有人计算过,张勋所有动产、不动产加起来在当时能达到五六千万元。这笔收入相当于当时天津市政府全年GDP的四成。

由于资产雄厚,张勋的生活极其阔绰、奢华。他的厨师用江浙菜系的名厨,掺杂鲁菜和川菜做法为他烹饪特级食品。张勋很好客,所以每日都高朋满座,热闹喧哗。

张勋喜欢相声,他住宅对面的松寿里是他的房产,有不少是供其食客居住的,并且每月还由张勋供给生活费用,每月耗资达百万元,其实里面净是些插科打诨油嘴滑舌之徒。

民国成立后,他仍然是“传统”打扮,且脑后留着辫子,所以不少人还称他“辫帅”。他对自己的辫子很注重,曾有人劝他剪掉辫子,张勋回答说:“我张勋的辫子等于我张勋的脑袋,脑袋掉了辫子才能掉!”留辫子的意义,就是要显示“对大清的忠诚”。

许多年后,梁启超评价他:“那些轻易剪掉鞭子的人往往对民国也未必忠诚,远不如张勋靠谱!”


另类文史


1912年,皇帝溥仪颁布“退位诏书”,大清王朝寿寝正终,溥仪受国民政府的优待,在紫禁城衣食无忧。但那些落寂的清朝遗老遗少们梦想再次掌权,梦想大清重活,他们就能重新过上人间仙境般的生活,张勋就是这其中一员。

张勋(1854~1923)大清遗臣,溥仪即位时任江南提督,率巡防营驻守南京。典型的保皇派,骨子里有种“皇权至上”的思想,为示忠诚,他不但自己留着辫子,也禁止自己军队的士兵剪辫子,他固执认为,这才是一个做臣子最起码的品德。

1917年5月,黎元洪与段祺瑞因是否对德宣战发生“府院之争”, 6月张勋率5000"辫子兵",借"调停"为名进驻北京。入京后,张勋叩见了溥仪,后急电各地清朝遗老进京,'襄赞复辟大业'。

张勋令人把京津临时警备总司令王士珍等"请"人来,突然宣布道:"本帅此次率兵入京,并非为某人调解而来,而是为了圣上复位,光复大清江山",张勋又说:"我志在必行。你们同意,则立开城门,放我兵马进来。否则请各归布置,决一死战!"王士珍等面面相觑,不敢再说什么。张勋遂下令打开城门,5000"辫子兵"全部进城。

第二天,张勋派兵占据了火车站,邮电局等要地,同时派人劝黎元洪“奉还大政”。

7月1日凌晨3时左右,张勋穿上清代的朝服朝冠,率领康有为等群党进宫,12岁的溥仪坐上龙椅后,张勋立即甩开马蹄袖,领着众人匍匐在地,向溥仪行三跪九叩首大礼。

当天小皇帝发布了八道上谕,把民国六年改为宣统九年,恢复清末官制,封黎元洪为一等公,任命张勋、王士珍、陈宝琛、梁朝伟敦彦等为内阁议政大臣,同时宣布了一些大臣的任命……

\t张勋通电各省,宣布所谓“复辟”之事,并要求各省立刻“遵用正朔,悬挂龙旗”, 而那些早就盼望清室复辟的王公贵族、遗老遗少则弹冠相庆,兴冲冲地聚集在皇宫门前等候觐见"皇上",没有朝服的人就急忙到旧衣铺去抢购朝服,没有发辫的人就到戏装店定做用马尾制作的假发辫,他们穿上长袍马褂,晃着真真假假的大辫子招摇过市。

时在上海的孙中山闻讯后极为愤慨,立即发表讨逆宣言,6日偕同一批同志乘军舰南下,计划到广州组织武力讨伐张勋。当时寓居在天津的段祺瑞,借助全国反对复辟的声势,在天津附近的马厂组成了“讨逆军”,誓师讨伐张勋。

在发兵北京之前,张勋和属下张文生约定,如有需要,他发电报“四十盆花”就是让张增援40个营的兵力进京支援。“讨逆军”很快攻入北京,张勋的辫子军只有5000人,张勋支撑不住,给张文生发电报“速运40盆花来北京”。 张文生真的派人坐火车带了四十盆花来北京送给了张勋。

7月12日,张勋仓皇逃入荷兰大使馆。

1918年3月,北洋政府以“时事多艰,人才难得”为由,对张勋等一律实行特赦,张勋获自由后从荷兰大使馆迁居津门德租界6号寓所。

张勋做了寓公后,发挥他的经商天赋,投资当铺、银行、商店等企业,赚了个锅满盆满,有人估计张勋的资产不下五六千万之多。

张勋自号松寿老人,宣称自己“灰心仕途”,对于徐世昌、张作霖提供的职位婉言谢绝,每日研习《资治通鉴》并做笔记点,有时候也看《曾文正公家书》和《四书》《五经》,他最爱看的是《金瓶梅》和《镜花缘》。

在张勋的晚年,有人提出他应该剪掉辫子,当时张勋掂起辫捎学着京剧的道白:“吾无力回天,尚可独善其身。脑袋在、辫子不掉!真吾大清股肱之臣也。”说罢哈哈大笑……

1923年9月12日,张勋在天津去世,享年69岁。溥仪赐谥号“忠武”。张勋临死前,让人把辫子重新梳洗辫好,之后安详的闭上了双眼。


美丽青春您真痘


1917年7月1日,末代皇帝溥仪在“辫帅”张勋的拥戴下复辟。

然而溥仪只当了十二天的皇帝,即在7月12日就被段祺瑞所带领的“讨逆军”赶下了台,溥仪的皇帝梦再次破灭,拥戴他的张勋仓皇逃入了荷兰大使馆躲了起来。

综上,当了十二天闹剧皇帝是溥仪而非“辫帅”张勋,那么张勋逃入荷兰大使馆后结局如何呢?欲知详情还得从头说起。

话说清朝末代皇帝溥仪,自从1912年2月12日退位以后,由于受国民政府的优待,他仍然可以居住在紫禁城,过着他衣食无忧的生活。

溥仪6岁时退位,转眼6年过去了。这6年来溥仪从来没有想过再次当皇帝,说实话做皇帝对他来说没有太大的诱惑力,他也知道自己能力很平庸。



“与其做个让人摆布的皇帝,还不如做一个自由的平民。”溥仪心中想道。

溥仪不想称帝不代表着皇族的遗老遗少们不想再次掌权,他们认为只有溥仪当了皇帝,他们才能重新夺回国民政府手中的权力,张勋就是这些大清遗老遗少中的一员。

张勋(1854~1923)是大清遗臣,溥仪即位时任江南提督,率巡防营驻守南京。张勋是典型的保皇派,骨子里有种“皇权至上”的思想,虽然他也迫于时代的潮流参加了革命,到后来还是北洋军阀的代表人物之一。

在张勋眼中,清朝虽然灭亡了,但他心中仍然以清朝为正统,溥仪才是他心中的偶像。



为了表示自己的忠诚,他禁止自己军队的士兵剪辫子,他自己也留着辫子,他固执认为,这才是一个做臣子最起码的品德。

但在外人眼中,他的这种行为有点不伦不类,当时人们把他和他的军队当笑点看待。

不管别人如何说三道四,嘲笑辱骂也罢,张勋心中一直有个梦想,那就是扶植溥仪再次称帝。

有道是:“机会是为有心人准备的”。

1917年6月14日,张勋以调解段祺瑞和黎元洪冲突为名(调解府、院之争),带领3000士兵进入北京。他首先叩见了当时住在紫禁城的溥仪,对溥仪说了复辟的意思。

当时12岁的溥仪直接说不,“我年龄太小,恐难当大任”。张勋说“当年康熙爷8岁登基,也不照样做了一番事业吗?”张勋耐心的为溥仪做工作,直到深夜,溥仪才勉强接受了。



第二天,张勋派兵占据了火车站,邮电局等要地,同时派人劝黎元洪“奉还大政”。

7月1日凌晨,张勋穿上清代的朝服朝冠,率领康有为等群党,拥12岁的溥仪登基。

当天小皇帝发布了八道上谕,实际是张勋一手操办的。把民国六年改为宣统九年,恢复清末官制,封官授爵;封黎元洪为一等公,毕竟人家老黎让位的,任命张勋、王士珍、陈宝琛、梁朝伟敦彦等为内阁议政大臣,同时宣布了一些大臣的任命……

曾经冷冷清清的紫禁城又热闹了起来,京城的大街小巷,又都挂起了龙旗,清朝的袍褂,发辩都成了畅销品。

转眼十几天过去了,复辟消息如发酵般传出后,全国舆论沸腾了,纷纷要求讨伐张勋。

当时寓居在天津的段祺瑞,手中握有军事实力和财政支援,他借助全国反对复辟的声势,在天津附近的马厂组成了“讨逆军”,誓师讨伐张勋。



“讨逆军”很快攻入北京,张勋的辫子军只有3000人,一触即溃。

7月12日,张勋仓皇逃入荷兰大使馆,次日,溥仪再次宣布退位,只做了12天的龙椅又下了台,段祺瑞于7月14日到北京,重掌政府大权。

1918年3月,北洋政府以“时事多艰,人才难得”为由,对张勋和复辟案中的官员一律实行特赦,张勋获自由后从荷兰大使馆迁居津门德租界6号寓所。

张勋的结局

张勋做了寓公后,发挥他的经商天赋,投资当铺、银行、商店等企业,赚了个锅满盆满,家中的仆人、丫鬟不下上百人,有人估计张勋的资产不下五六千万之多。



1920年5月,张作霖想拉拢张勋,向时任大总统徐世昌提出恢复张勋长江巡阅使和安徽督军之职,但被张勋拒绝了,张勋心灰意冷不想从政,其实他的心中还在留恋着大清。

在张勋的晚年,有人提出他应该剪掉辫子,当时张勋掂起辫捎学着京剧的道白:“吾无力回天,尚可独善其身。脑袋在、辫子不掉!真吾大清股肱之臣也。”说罢哈哈大笑……好一个“返老还童”的张勋。

1923年9月12日,张勋在天津寓所因病去世,享年69岁。溥仪赐谥号“忠武”。张勋临死前,让人把辫子重新梳洗辫好。之后安详的闭上了双眼。


秉烛读春秋


感谢悟空这个平台,让我们互相答疑解惑。

对于题主的这个问题,我想纠正一个错误,张勋复辟,自己并没有当皇帝,而是溥仪当皇帝。

对于张勋这个人,在民国各路军阀的中算是个特立独行的存在。张勋为表忠心,在武昌起义后,让手下部队都留辫子,他被称作“辫帅”,军队被人称作“辫子军”。从这件事就可以看出去张勋有着传统武人的那种愚忠思想。这也就解释了张勋为什么在以后会逆潮流行事,支持满清复辟。

张勋复辟源于当年的“府院之争”,即以黎元洪为首的总统府与以段祺瑞为首的国务院之间的斗争。当时由于黎元洪与段祺瑞因为是否对德宣战的问题,争执不休,双方都想拉拢当时“十三省同盟”的盟主张勋,而此时张勋也在为复辟造势。1917年5月,段祺瑞想要解散国会,并打算武力推翻黎元洪,黎元洪率先免去段祺瑞的总理职务,段祺瑞愤然离京去津,扬言再天津重设政府。迫于段祺瑞的压力,黎元洪请张勋入京“调停国事”,张勋抓住机会入京,宣布解散国会,宣布复辟。但张勋没想到是当初答应他参加复辟的军阀们,这时候却没了动静。此时,段祺瑞在天津组织“讨逆军”并电令全国,张勋惨败,最后跑到荷兰领事馆躲起来,溥仪再次宣布退位。

虽然张勋复辟以失败告终,但张勋在军阀里的人缘很好,所以最后也没将张勋怎样。张勋复辟失败后在天津做起了生意,而且很成功,当铺、商店、工厂等企业达70余家,资产有五六千万。后来徐世昌请张勋复出,但张勋不为所动。张勋此人不重财而且重义气,当时有来北京投奔张勋的江西人(张勋江西籍),张勋都会以礼相待,凡是考上大学的江西籍学子,张勋还会给奖学金。张勋死时,政界显贵和社会名流纷纷致电哀挽。张勋的棺椁送至江西,无数的江西老表来给张勋送葬。

我是小七,热爱历史,希望大家多多关注,让我们一起聊古今,谈风月。


七仔聊历史


关于这个问题,首先要说明一下,张勋复辟,并非是张勋自己做皇帝。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1912年,在清朝最后一个皇帝溥仪颁布了“退位诏书”后,清朝这个王朝的统治正式宣告结束。可是,毕竟是一个延续这么长时间的王朝,虽然宣告结束,但总有一些人不甘心,不愿接受“大清亡了”的事实。后来,就发生了一件清朝复辟的事件,这起事件史称“张勋复辟”。

“张勋复辟”之闹剧

作为这场复辟直接参与者的张勋,是清朝末期的官员,也是中国近代军阀势力之一,张勋可以说是清朝的铁杆拥护者。众所周知,男子留“辫子”可以说是清朝的一个标志,而在清朝覆灭后,大部分人都剪去了辫子,以表明与清朝这个封建王朝的分割,而张勋呢,哪怕是在民国已经建立之后,他仍然让自己的部属留辫子,不剪辫子,而张勋也由此被称为“辫帅”,而他的部队也被称为“辫子军”。

张勋复辟那年,是1917年,那一年,当时的政府内部出现了矛盾,即黎元洪一方和段祺瑞一方的斗争,也就是“府院之争”。而张勋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借着“入京为双方调停”的理由,率领他的五千“辫子军”北上,行“复辟之事”。


于是乎,在1917年7月1日,张勋与康有为等人拥护溥仪复辟,在那天,张勋穿着清朝的官服,带领着康有为等人入宫,在养心殿觐见溥仪,进行了“三拜九叩”之类的礼仪之后,拥护溥仪重登帝位,而张勋与康有为等人也被溥仪封官进爵。之后张勋又通电各省,宣布所谓“复辟”之事,并要求各省立刻“遵用正朔,悬挂龙旗”,而之前清朝的遗老遗少们听说这一消息,简直开心的不得了,纷纷找出来以前的旧便服穿上,还有买“假发辫”的,一时间,前清类型的衣服之类,都卖断了货。

张勋最后的结局

当时的清朝本身就已经灭亡,而且在当时,民主共和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并且国内势力交错,清朝不可能再“死灰复燃”。哪怕张勋“浑水摸鱼”一次,也不可能让清朝再“活”过来。

在张勋宣告复辟之后,全国沸腾,纷纷“声讨张勋,反对复辟”,而段祺瑞更是组织起“讨逆军”,对张勋发起进攻。而张勋的“辫子军”在讨逆军的攻击下,属于是节节败退。之后,这场闹剧式的复辟结果就是,又做了十二天皇帝的溥仪再次宣布退位。段祺瑞上台,掌握了当时政府的实权。而作为这场“复辟”的发起者的张勋,逃入了荷兰使馆。
后来的张勋,自己做一些生意,不再插手政治,之后在天津因病逝世。


說与山鬼聽


私德坚忠,逆势复主,实力对比悬殊,最后尽力尽忠兵败,到天津做寓公善终。天下人笑之,天下人厌之,天下人怜之。


圣猪明


这个问题就很有问题,张勋没做皇帝,他只是热爱大清,觉得民国太乱,加之想实现个人抱负,想拥立溥仪,恢复大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