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2 传统家训典范《朱子家训》 脍炙人口沿用至今

朱熹所著《朱子家训》又称《朱文公家训》,用字极其精练,全文仅317字,是一部关于修身、齐家、处世的传统家训典范。

  

传统家训典范《朱子家训》 脍炙人口沿用至今

建构了完整的道德教育思想体系

  从朱子四书学思想体系的建构来看,朱子童蒙教育思想是对其四书学思想体系的完善。朱子对家庭教育及童蒙教育非常重视,认为童蒙教育是个人修养和道德教育的起步与基础。尤其是朱子在完成《四书集注》后,仍不断地进行修改。在修改过程中,他发觉《四书集注》教育体系并不完善,只有讲求“致知进学”的“大学”,却没讲求“用敬涵养”的“小学”。于是,朱子创作了以洒扫、应对、进退等为主要内容的《小学》《朱子家政》《童蒙须知》《谨守勤谨》和《朱子家训》等篇目,以补其教育体系在童蒙教育领域的空白,由此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的思想体系。

  《朱子家训》使朱子的道德教育思想体系得到完善与升华。首先,《朱子家训》开创了精练、质朴又兼具哲理的传统家训体例,表述精练,此前影响力较大的传统家训名篇多是体系宏大、内容详备的鸿篇巨制。其次,《朱子家训》话语风格朴实,其所述皆源于传统日常道德生活实践,贴近社会生活,易于被人们理解和接受。最后,《朱子家训》包含的哲理深刻,将朱子理学内核融入道德教育思想中。既充分彰显了朱子“大学”思想,又体现了“小学”教育思想体系的道德教育主旨。《朱子家训》语言通俗、文风平实,又阐发了深刻隽永的哲理,虽然简短,但却道出了道德教育的基本底线,读起来朗朗上口,因此成为广为流传的家训名篇,影响深远。

《朱子家训》道德教育思想的理学内核

  《朱子家训》以朱子理学思想为哲学基础,其中涵盖了儒家的基本道德观,构建了理学概念中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妇柔的理想家庭人际关系。不仅从多角度多层次展现了道德教育思想的理学内核,同时也涉及社会适应问题,对所处环境应采取随遇而安之的应变之道,勾画出宋代社会人际关系的理想蓝图。

   以“仁”为道德教育核心,阐明待人之道和修身处世之礼。《朱子家训》开篇即言“君之所贵者,仁也”,从君臣、父子、兄弟、夫妇、师友等社会个人主体角度提出了基本道德准则。受到当时社会政治环境及思辨开化学术风气的影响,其中所提倡的基本德目,不是封建等级中以下对上单方面绝对服从,而是具有一定相对性,是辩证和相互制约的。《朱子家训》阐释了君王和臣子的道德准则、和谐家庭伦理关系思想、社会相处之道,朱子认为“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关系也是相互对等的。对传统文化中“家国同构”的封建社会而言,家庭稳固是社会整体稳定的基石。

  以“善”为道德教育目标,强调善性的发掘和培育。《朱子家训》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朱子认为道德修养过程或道德教化目的就是去恶存善,即是追求善之本性。一方面,不论是“大过”还是“小过”都应本着宽容之心对待,只是处置方式不同。小过可以容忍,大过就要讲明其中缘由,教其改正。另一方面,不论“小过”还是“小恶”都要防微杜渐,不可忽视,才是追求“至善”的体现。在朱子看来,善是人性本然状态,恶则是因“气禀”不足而衍生出来。朱子“气禀”论不仅解释了世间不同恶行的原因,更是为道德教育追求“至善”的目标指出了明确的途径。因此,变化“气禀”就成了提升道德修养的关键,然而“气禀”变化又是极其困难的,必须通过不断自觉地积累善性。“变化气禀”既说明良好德行是可以通过后天养成而实现,又为道德教化实践的可能性提供了哲学依据。

  以“义”为道德实践导向,倡导合理的利益观。朱子从理气观出发解释“义”的来源。“理”是天地之本源,由理而生气,人之所以有不仁不义的行为,皆因以气质之偏、物欲之蔽。“义”是“仁”外显表现之一,如能通过道德修养以达到内在的“仁心”,则自然可以成就外在的“义行”。《朱子家训》关于如何践行“义”之道德规定也有具体而生动的解释,即不能做损人利己之事,要尊敬年长的人,不能嫉妒有才能的人,要推崇有德行的贤人。《朱子家训》明确提出在“义”的标准下,何“可为”、何“不可为”。如“无私仇、无私法,合理之事”都是符合道德标准可为之事;而“损人利己、妒贤嫉能、称忿报横逆、非礼害物命、取不义之财”都是不符合道德不可为之事。《朱子家训》由细致而翔实的“义”之德行出发,提出了儒家传统道德教育的实践路径。

《朱子家训》道德教育思想的实践途径

  朱子重视启蒙阶段道德养成教育,认为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做学问的基础,这也是其作《朱子家训》以教化世人的首要目的。《朱子家训》一面强调规范社会个人主体的道德义务,一面倡导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在重视个人基本道德修养基础上,要做好社会个人主体道德建设。其提出将道德教育融入日常生活之中,即道德教育的实践途径就是从生活中每一件小事做起,把每件小事都做得完善,从而追求自身道德品质的卓越,可谓极具特色的道德养成实践教育。

  第一,重视童蒙道德养成教育,强调由“明德”进而“为学”的修养工夫。《朱子家训》对道德教育启蒙阶段的重视,对子弟的教育以良好德行培养为出发点,认为道德教育是一切为学的基础和开端。只有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具备追求“圣贤”的基本条件。

  第二,强调自我修养的重要性,倡导从他律走向自律的道德教育规范。天命之理是万物本然之性,而顺应天性就是所谓的事物各自顺应自然之道。追求圣贤之道就是通过教育和自我修养而达成天命本然之性的过程。其中,个人的能动作为是不可忽视的,这包含至少两条途径,一是个人修养上的用功,二是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对个人道德的教化和培育。朱子重视兴办书院即是以促进主体在道德教育中的能动作用的发挥。

  第三,道德教育要与社会生活相结合,遵循由认知转化为实践的道德践行路径。《朱子家训》中所揭示的“仁、忠、慈、孝、友、恭、和、柔、礼、信、敬、爱、尊”等德目,规定了社会成员个体不同的社会角色和应尽的道德责任,旨在构筑一个和谐求善的理想社会图景。由此说明,道德教育不是高高在上或停留在文字层面的空谈,应该落实到社会实践并融入到个人日常生活之中去,乃朱子所言“日用常行之道”。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对待《朱子家训》道德教育思想要防止机械的认知状态,不能仅是僵化地学习和记忆家训格言,而应当结合当前社会道德教育发展的时代需求来阐发《朱子家训》的价值,让《朱子家训》道德教育思想合理内核成为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本文系福建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重点项目“传统家训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路径研究”(FJ2016A004)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原标题:《朱子家训》蕴含的道德教育思想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