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2 傳統家訓典範《朱子家訓》 膾炙人口沿用至今

朱熹所著《朱子家訓》又稱《朱文公家訓》,用字極其精練,全文僅317字,是一部關於修身、齊家、處世的傳統家訓典範。

  

傳統家訓典範《朱子家訓》 膾炙人口沿用至今

建構了完整的道德教育思想體系

  從朱子四書學思想體系的建構來看,朱子童蒙教育思想是對其四書學思想體系的完善。朱子對家庭教育及童蒙教育非常重視,認為童蒙教育是個人修養和道德教育的起步與基礎。尤其是朱子在完成《四書集註》後,仍不斷地進行修改。在修改過程中,他發覺《四書集註》教育體系並不完善,只有講求“致知進學”的“大學”,卻沒講求“用敬涵養”的“小學”。於是,朱子創作了以灑掃、應對、進退等為主要內容的《小學》《朱子家政》《童蒙須知》《謹守勤謹》和《朱子家訓》等篇目,以補其教育體系在童蒙教育領域的空白,由此形成了較為完整的“涵養須用敬,進學則在致知”的思想體系。

  《朱子家訓》使朱子的道德教育思想體系得到完善與昇華。首先,《朱子家訓》開創了精練、質樸又兼具哲理的傳統家訓體例,表述精練,此前影響力較大的傳統家訓名篇多是體系宏大、內容詳備的鴻篇鉅製。其次,《朱子家訓》話語風格樸實,其所述皆源於傳統日常道德生活實踐,貼近社會生活,易於被人們理解和接受。最後,《朱子家訓》包含的哲理深刻,將朱子理學內核融入道德教育思想中。既充分彰顯了朱子“大學”思想,又體現了“小學”教育思想體系的道德教育主旨。《朱子家訓》語言通俗、文風平實,又闡發了深刻雋永的哲理,雖然簡短,但卻道出了道德教育的基本底線,讀起來朗朗上口,因此成為廣為流傳的家訓名篇,影響深遠。

《朱子家訓》道德教育思想的理學內核

  《朱子家訓》以朱子理學思想為哲學基礎,其中涵蓋了儒家的基本道德觀,構建了理學概念中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婦柔的理想家庭人際關係。不僅從多角度多層次展現了道德教育思想的理學內核,同時也涉及社會適應問題,對所處環境應採取隨遇而安之的應變之道,勾畫出宋代社會人際關係的理想藍圖。

   以“仁”為道德教育核心,闡明待人之道和修身處世之禮。《朱子家訓》開篇即言“君之所貴者,仁也”,從君臣、父子、兄弟、夫婦、師友等社會個人主體角度提出了基本道德準則。受到當時社會政治環境及思辨開化學術風氣的影響,其中所提倡的基本德目,不是封建等級中以下對上單方面絕對服從,而是具有一定相對性,是辯證和相互制約的。《朱子家訓》闡釋了君王和臣子的道德準則、和諧家庭倫理關係思想、社會相處之道,朱子認為“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關係也是相互對等的。對傳統文化中“家國同構”的封建社會而言,家庭穩固是社會整體穩定的基石。

  以“善”為道德教育目標,強調善性的發掘和培育。《朱子家訓》雲:“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朱子認為道德修養過程或道德教化目的就是去惡存善,即是追求善之本性。一方面,不論是“大過”還是“小過”都應本著寬容之心對待,只是處置方式不同。小過可以容忍,大過就要講明其中緣由,教其改正。另一方面,不論“小過”還是“小惡”都要防微杜漸,不可忽視,才是追求“至善”的體現。在朱子看來,善是人性本然狀態,惡則是因“氣稟”不足而衍生出來。朱子“氣稟”論不僅解釋了世間不同惡行的原因,更是為道德教育追求“至善”的目標指出了明確的途徑。因此,變化“氣稟”就成了提升道德修養的關鍵,然而“氣稟”變化又是極其困難的,必須通過不斷自覺地積累善性。“變化氣稟”既說明良好德行是可以通過後天養成而實現,又為道德教化實踐的可能性提供了哲學依據。

  以“義”為道德實踐導向,倡導合理的利益觀。朱子從理氣觀出發解釋“義”的來源。“理”是天地之本源,由理而生氣,人之所以有不仁不義的行為,皆因以氣質之偏、物慾之蔽。“義”是“仁”外顯表現之一,如能通過道德修養以達到內在的“仁心”,則自然可以成就外在的“義行”。《朱子家訓》關於如何踐行“義”之道德規定也有具體而生動的解釋,即不能做損人利己之事,要尊敬年長的人,不能嫉妒有才能的人,要推崇有德行的賢人。《朱子家訓》明確提出在“義”的標準下,何“可為”、何“不可為”。如“無私仇、無私法,合理之事”都是符合道德標準可為之事;而“損人利己、妒賢嫉能、稱忿報橫逆、非禮害物命、取不義之財”都是不符合道德不可為之事。《朱子家訓》由細緻而翔實的“義”之德行出發,提出了儒家傳統道德教育的實踐路徑。

《朱子家訓》道德教育思想的實踐途徑

  朱子重視啟蒙階段道德養成教育,認為良好的道德品質是做學問的基礎,這也是其作《朱子家訓》以教化世人的首要目的。《朱子家訓》一面強調規範社會個人主體的道德義務,一面倡導營造和諧的人際關係,在重視個人基本道德修養基礎上,要做好社會個人主體道德建設。其提出將道德教育融入日常生活之中,即道德教育的實踐途徑就是從生活中每一件小事做起,把每件小事都做得完善,從而追求自身道德品質的卓越,可謂極具特色的道德養成實踐教育。

  第一,重視童蒙道德養成教育,強調由“明德”進而“為學”的修養工夫。《朱子家訓》對道德教育啟蒙階段的重視,對子弟的教育以良好德行培養為出發點,認為道德教育是一切為學的基礎和開端。只有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才能具備追求“聖賢”的基本條件。

  第二,強調自我修養的重要性,倡導從他律走向自律的道德教育規範。天命之理是萬物本然之性,而順應天性就是所謂的事物各自順應自然之道。追求聖賢之道就是通過教育和自我修養而達成天命本然之性的過程。其中,個人的能動作為是不可忽視的,這包含至少兩條途徑,一是個人修養上的用功,二是家庭、學校和社會等對個人道德的教化和培育。朱子重視興辦書院即是以促進主體在道德教育中的能動作用的發揮。

  第三,道德教育要與社會生活相結合,遵循由認知轉化為實踐的道德踐行路徑。《朱子家訓》中所揭示的“仁、忠、慈、孝、友、恭、和、柔、禮、信、敬、愛、尊”等德目,規定了社會成員個體不同的社會角色和應盡的道德責任,旨在構築一個和諧求善的理想社會圖景。由此說明,道德教育不是高高在上或停留在文字層面的空談,應該落實到社會實踐並融入到個人日常生活之中去,乃朱子所言“日用常行之道”。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對待《朱子家訓》道德教育思想要防止機械的認知狀態,不能僅是僵化地學習和記憶家訓格言,而應當結合當前社會道德教育發展的時代需求來闡發《朱子家訓》的價值,讓《朱子家訓》道德教育思想合理內核成為滋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

  (本文系福建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重點項目“傳統家訓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路徑研究”(FJ2016A004)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福建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原標題:《朱子家訓》蘊含的道德教育思想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