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4 多情自古伤离别

离别,总是伴随着感伤。江文通在《别赋》中写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唐诗里面写离别的诗句不胜枚举,而宋代的柳永在《雨霖铃》中写道:“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所以我们也就容易理解金庸的《神雕侠侣》中,杨过和小龙女分别之后,所创造的一套掌法为什么命名为“黯然销魂掌”。

或许和古人的交通不便,然后通讯也不发达有关。固古人对于离别,总是特别的重视,折柳相送,送君千里,劝君进酒。诸如此类!

多情自古伤离别

折柳相送

然而到了现代,离别的方式又分为了以下几种:一是留守儿童和父母的分离;二是夫妻的两地分居;三是老年人与儿女的分离。第一种我们称之为“留守儿童”,第三种我们称之为“空巢老人 ”。农民工与孩子分开,背井离乡去打工,完全是无奈现实下不得已的举措。由于居住地经济条件落后,收入不足,实现不了家庭收入的最大化。因此,农民们选择外出,化身产业工人。虽然现代的通讯发达了,有手机,有飞机,有高铁,有汽车,有internet...。许多人还是得忍受骨肉分离的痛苦。很多时候电话或者视频都不能代替人与人面对面亲情的的交流。而且那种感觉是什么都无法代替的,时间长了虽然平淡,但是偶尔的触景伤情也会非常的揪心。试问哪个父母不想看着儿女在自己身边长大,能够分享儿女成长的乐趣,我想这是幸福感什么都代替不了的。

多情自古伤离别

若想把孩子带进城,则成本太高,那笔开支太大到不是他们能够负担的起。农民工进城以后,他们的青春和汗水都奉献给了这座城市,但是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户籍制度,却享受不了城市居民的福利。天伦之乐,乃是人世间最值得珍惜的幸福。功成名就者毕竟是少数,无数普罗大众能够感受到的喜悦就是天伦之乐。但是由于现实的许多因素,农村没有大的发展空间,我在一些文章也提到过这个观点。农业本身不具备财富的增长性,因为是依靠人口数量才能消费农产品,每天人消耗的卡里路是固定的,所以农业很难有所作为。我国三产中,第一产业只占GDP总量的8%,相对二三产业的发展速度,未来农业的占比还会持续走低。

多情自古伤离别

其实在这方面,政府应该有所作为。因为除了政府有这个实力,我想不出哪个NGO或者企业有这个实力。城乡二元结构的破除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事。完全开放城市户籍,那就是另外一场灾难。然后我们换个思路,也别搞什么积分入户入学这些。政府部门在工业区附近,工人相对集中的地方开办农民工子弟学校,补贴教师部分工资,画出一块地方建立学习,适当补充一些教学经费,解决上学难的问题。让农民工及其家庭能够真正融入到城市,安居乐业,享受天伦之乐。附近如果也有一些社区医院,那么老人也完全可接过来城市一起生活。看过《大国大城》里面的描述,农村“空巢老人”自杀的不再少数,令人触目惊心。有些因病不愿意拖累子女,有些是因为孤独,缺乏陪伴。

多情自古伤离别

空巢老人

试问哪个年老的父母不想儿女陪伴在自己身边,陪自己唠唠嗑,不会嫌弃自己啰嗦,而不是面对着电视或者电脑。我想对于每一个有留守儿童以及空巢老人的家庭来说,离别到底是怎样一种深入骨髓的忧伤?或许一年中只有春节能相聚,或许几年相聚一次也说不准。高科技在这种难于割舍的亲情面前是多么的无力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