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金融業對實體經濟有什麼促進作用?

尋情迷糊


1.提供專業服務:由於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實體經濟越來越依賴金融業的專業服務。沒有銀行,企業的資金存取、支付、結算、借貸就沒辦法辦理;沒有保險,企業員工、財物發生意外風險就沒辦法規避;沒有信託、證券等金融業的支持,實體企業很難做大做強。

2.優化資源配置:金融最本質的功能就是進行跨時空的資源配置。金融業龐大的匯聚系統能集合各方閒散資金,有效配置給有需求的實體企業,為實體經濟提供源源不斷的發展動力。

3.改善融資環境:金融系統通過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減少無效低效金融供給,增加有效高效金融供給,優化金融結構,降低了實體經濟融資成本,提升了金融資源配置效率,促進了金融與實體經濟的良性循環。人民銀行推出LPR(貸款基礎利率)報價發佈機制以及一系列普惠金融政策的實施,旨在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改善實體經濟融資環境。

4.促進管理升級:隨作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在金融領域的應用,大大提升了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和水平,助推實體經濟轉型升級、提質增效。


股道真經


如果說實體是國民經濟的骨骼和器官,那麼金融業就是貫穿漫布在骨骼和器官間的血液。血液的含氧量活躍度也是撐起身體各個機能的基礎。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金融業掌控著整個市場的流動性,實體需要做大做強,擴大規模,再生產,都需要資金作為支持。無論是以股權融資來增資擴股,還是債權融資,都需要金融機構做吃撐。所謂獨木難成林,看似再強勢的企業也有“斷流”的可能。再厚的家底也有遇到系統性風險的時候,譬如當下的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會導致很多行業損失嚴重,急需金融業支持。央行今天釋放萬億流動性就是為此。

2、金融業是資金與資產之間的媒介與橋樑,當前國內券商的投資銀行業務,無論債權還是股權,涉及到一級市場或一級半市場融資,都是為企業解決資金問題,成為信息不對稱的解決者。

3、金融業是實體經濟的堅實後盾,譬如AMC可以為不良資產的展期重組提供便利,為企業獲得喘息或者新生提供時間。

專業的金融機構可以為實體經濟鋪路架橋,解決實際困難,防範風險,是實體經濟前進路上的夥伴。



金融街聽風者


金融業對實體經濟促進作用那真的是不言而喻,實體經濟一定是需要金融業的,沒有金融業去支撐,都做不起來,做不大。

調節各方資源,優化配置,分配利益。

社會資源是很豐富的,各個行業又不一樣,那麼怎麼又做到比較均衡,就需要金融來調節,實體經濟的發展過程會遇到很多困難,就好比一個衣服的工廠,涉及上下游資金鍊的問題,產品給到下游,但又不能及時買出去,資金自然也不能回籠,就會造成工廠沒有資金對應對上游的問題,比如各種原材料的買進,那麼這都是需要很大的資金週轉的,如果沒有金融業的話,這些靠什麼來調節。所以,金融業就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做箇中間人,協調各方利益和資源,推出實體經濟的發展。

提供信貸資金,利用資本,幫助企業上市。

我們都知道,沒錢就做不了生意,國家這幾年來也一直落實讓金融服務於實體經濟,給予資金方面的支持,現金流是一個企業的命脈,那麼銀行就會提供貸款給企業,讓企業得到運轉,像阿里巴巴,在美國上市,上市就涉及股票,意味著這家企業要做得很大,那要這那麼大,肯定也有一些泡沫,就可以用資本去消除這些泡沫,進而讓實體經濟壯大。

在企業風險控制方面給予幫助,讓實體經濟走得更穩,更長久。

實體經濟也是有盈虧的,也是有風險的。那當這些風險來臨之際,金融業就要幫助實體經濟去把控風險,像這次疫情,央行放出了1萬多億進行逆回購,還有些餐館,因為疫情來了,很多訂單都被退了,進回來的食材估計也都得扔了,那如果提前買了保險,在遇到這些風險,保險就可以賠償,以至於損失不那麼慘重。

綜上所述,金融業對實體經濟的促進作用不但使其發展壯大,還能去控制風險,實體經濟是離不開金融業的。


基哥聊信用卡


金融本身是一個較為複雜的系統,被喻為工業的血液,對於國民經濟建設來說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用得好時是推動力,把控不好時會起到反作用)。

舉個例子:如果按照資本自然積累的狀態發展,修建一條從北京到廣州的高鐵1000多億的投資,可能需要上百年的時間才有可能實現。而中國能在短短十幾年時間裡實現了3萬多公里的高鐵,沒有金融的支持是根本不可能實現的。

其實金融對企業發展的助推作用無論是實體經濟、互聯網經濟還是我國目前大力推進的先進製造業業、科技產業發展都發揮著巨大的作用。中國面板產業、芯片產業能夠在近兩年取得較大的突破跟國家產業資金的支持有著莫大的關係。如果以芯片產業自然發展的狀態,中國的芯片製造業可能永遠都在追趕,而實現不了超越。

隨著我國金融體系的完善,會吸引更多優秀的企業、更多國際投資資金進入國內,將引發我國產業升級,實現國家先進製造業發展的目標。



保險論道


金融業定義:

金融業指的是銀行與相關資金合作社,還有保險業,除了工業性的經濟行為外,其他的與經濟相關的都是金融業。

金融業是指經營金融商品的特殊行業,它包括銀行業、保險業、信託業、證券業和租賃業。

金融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

1、首先,金融在現代經濟中的核心地位,是由其自身的特殊性質和作用所決定的。現代經濟是市場經濟,市場經濟從本質上講就是一種發達的貨幣信用經濟或金融經濟,它的運行表現為價值流導向實物流,貨幣資金運動導向物質資源運動。金融運行得正常有效,則貨幣資金的籌集、融通和使用充分而有效,社會資源的配置也就合理,對國民經濟走向良性循環所起的作用也就明顯。

2、其次,金融是現代經濟中調節宏觀經濟的重要槓桿。現代經濟是由市場機制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的經濟,其顯著特徵之一是宏觀調控的間接化。而金融在建立和完善國家宏觀調控體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金融業是聯結國民經濟各方面的紐帶,它能夠比較深入、全面地反映成千上萬個企事業單位的經濟活動,同時,利率、匯率、信貸、結算等金融手段又對微觀經濟主體有著直接的影響,國家可以根據宏觀經濟政策的需求,通過中央銀行制定貨幣政策,運用各種金融調控手段,適時地調控貨幣供應的數量、結構和利率,從而調節經濟發展的規模、速度和結構,在穩定物價的基礎上,促進經濟發展。

3、最後,在現代經濟生活中,貨幣資金作為重要的經濟資源和財富,成為溝通整個社會經濟生活的命脈和媒介。現代一切經濟活動幾乎都離不開貨幣資金運動。從國內看,金融連接著各部門、各行業、各單位的生產經營,聯繫每個社會成員和千家萬戶,成為國家管理、監督和調控國民經濟運行的重要槓桿和手段;從國際看,金融成為國際政治經濟文化交往,實現國際貿易、引進外資、加強國際間經濟技術合作的紐帶。

金融業的特點:

金融業具有指標性、壟斷性、高風險性、效益依賴性和高負債經營性的特點。

1、指標性

指標性是指金融的指標數據從各個角度反映了國民經濟的整體和個體狀況,金融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晴雨表。

2、壟斷性

壟斷性一方面是指金融業是政府嚴格控制的行業,未經中央銀行審批,任何單位和個人都不允許隨意開設金融機構; 另一方面是指具體金融業務的相對壟斷性,信貸業務主要集中在四大商業銀行,證券業務主要集中在國泰、華夏、南方等全國性證券公司,保險業務主要集中在人保、平保和太保。

3、高風險性

高風險性是指金融業是鉅額資金的集散中心,涉及國民經濟各部門。單位和個人,其任何經營決策的失誤都可能導致“多米諾骨牌效應”。

4、效益依賴性

效益依賴性是指金融效益取決於國民經濟總體效益,受政策影響很大。

5、高負債經營性

高負債經營性是相對於一般工商企業而言,其自有資金比率較低。 金融業在國民經濟中處於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地位,關係到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具有優化資金配置和調節、反映、監督經濟的作用。金融業的獨特地位和固有特點,使得各國政府都非常重視本國金融業的發展。我國對此有一個認識和發展過程。過去我國金融業發展既緩慢又不規範,經過十幾年改革,金融業以空前未有的速度和規模在成長。隨著經濟的穩步增長和經濟、金融體制改革的深入,金融業有著美好的發展前景。


熊貓叮噹


簡單來說,你有好的想法,卻沒有錢,別人用金錢實現了你的想法,創造出實物來,就是金融業促進了實體經濟的發展。

金融業不創造價值,只是一個調節器,將有限的資源調撥到合適的行業。

金融業對於一個實體經濟來說,就好比血液,在流動的過程中,對其經過的實體經濟進行支持。

比如,最近美國封鎖華為,華為手機可能存在被臺灣台積電拒絕代工的風險,這個時候,國內卻沒有很好的替代廠家,因為缺少ASML公司在全球最頂尖的光刻機。我們想買,但是對方卻不賣給我們。

ASML公司現在緊緊的卡著我們的喉嚨,但是在10年前,它差點倒閉。

在衝關7nm光刻機開發的時候,因為投資額巨大且風險高,公司差點被搞破產,後來在臺積電、三星、英特爾等大佬入股後,籌集了近百億美金,才最終將7nm光刻機研究成功,公司得以擁有核心競爭力而笑傲江湖。如果沒有金融的股份化,ASML公司早已經破產了。

實體經濟的發展,其實也是逆天化,將不可能變為可能。

人類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提出了無限的需求,比如,我們要更輕更舒服的衣服,要更可口更營養的食物,要更快更經濟的汽車,要更不傷害眼睛的電視、手機,要更快的網速。

這些需求構成了實體要發展的目標,而實現這些目標的,正是金融業,金融業調配資源來把這些目標實現了,就促進了實體的發展。


凡心觀人間


金融對企業的作用?金融代表資本,資本對企業作用。

對企業而言…1.增加企業資本實力.2置換企業債務避免破產.3對外投資實現產業整合。

對社會而言…創造社會價值,穩定就業率,促進科技發展社會進步。

首先企業的競爭是離不開資本的,再好的產品沒有資本無法擴大產能,難以快速積累資本,難以影響市場。市場競爭除了產品,資本還是時間,有了足夠的金融資本可以縮短企業成長的時間週期。

既然有了金融資本可以增加生產線擴大產能,是不是要招聘員工,一個企業假如多招聘一百員工,一百萬家企業又能增加多少就業。不要光想著企業剝削員工,他也養活了不少人,養著社會。

有了資本積累企業想要提高利潤,要麼降低要麼提高價格,如何提高產品價格,增加產品附加價值,如何增加價值,投入研發。科技產品推動社會進步。

企業家有了錢,企業發展不錯,是不是又會考慮整合產業鏈資源來降低成本提高競爭力,對於產品外的投資可以交給專業領域的基金公司操作。

企業資金鍊緊張,一但破產員工全部要失業,地方稅收也沒了,找家金融公司置換企業債務,延續企業生命。

產品是技能的結晶,工人是勞動力,金融是血液。


頭航埠


1、金融能夠提高投融資水平和效率

金融對區域經濟發展有多兩方面的促進作用:一是可以增加要素總量,起到要素的集聚效應;二是通過提高要素生產率,比如資本的生產效率,投融資效率等來促進經濟發展。金融具有資本積累效應與資本配置效率,後兩者對經濟發展具有決定性意義。

——在資本的總量集聚上,金融發展可以為區域經濟的發展提供充足的資本積累,在以哈羅德—多馬模型、索洛模型等為代表的傳統經濟增長理論中,資本積累是經濟增長的主要源泉。而金融可以通過更好地動員儲蓄,作用於資本積累,進而對經濟增長起到推動作用。金融能夠提高儲蓄和資本積累水平,提高投融資水平能力,金融發展對投資的擴大具有直接決定作用,影響投資的供給效應和需求效應,並通過投資的乘數效應,加速經濟發展。

金融市場可以通過兩種形式起到資本的集聚效應。一種是直接融資形式;一種是間接融資形式。在直接融資方面,如通過證券市場可以提高全社會的資金集聚水平。在間接融資上,由於銀行等信用中介的存在,可以通過更好地聚集現有的金融資源和更好地動員可用的儲蓄,並通過貸款規模的擴大,促進資本積累水平的增加。

——在資本配置效率上,金融直接決定著投融資的效率。我們提出兩個效率:一個是融資效率;第二,能夠提高投資效率。融資效率也就是資本集聚的效率。通過金融的發展,可以提高融資轉換為投資的效率。比如儲蓄轉化為投資的效率和證券市場融資效率等等這意味著投資的效率提高。儲蓄並不是全部被轉化為投資進而促進經濟發展的,在實現中往往有相當部分儲蓄在轉化為投資的過程中被浪費掉了。一個低效率、甚至是無效的金融體系是造成這種浪費的主要原因。如果金融發展能夠降低這種浪費,也就是儲蓄能夠轉換為投資的比率,就能提高經濟增長率。競爭機制的缺乏,某些制度限制等因素都是造成金融低效的原因,從而使得儲蓄在轉化為投資的過程中被白白的浪費掉了。另外,金融的發展,尤其是證券市場的發達,可以提高直接融資的效率。

2、金融能夠促進技術進步,吸引優秀人才

上面我們已經介紹了金融的本質是實現資本的優化配置,通過將資金配置到生產效率最高的項目中去,可以提高資本的邊際生產率,同時提高技術進步率,進而促進經濟增長。因此,一個有效的金融體系將可以更好地分配資金,提高進步水平,進而促進經濟增長。

另一方面,同金融推動知識和資本的結合一樣,金融也推動和促進了技術和資本的結合進程。新技術的誕生往往伴隨著高風險。而金融體系與工具的發展可以起到分散投風險的目的。金融的發展使得通過投資組合降低風險,從而對高風險的產業進行投資成為可能,而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將進一步推動技術發展。

此外,金融業不僅可以通過資金融通,促進經濟增長,而且自身也可以吸納就業,提供金融服務。從就業結構來看,隨著金融的發展,金融部門的從業人員比重在不斷上升。而金融業是知識密集型的產業,對人力資本的集聚效應明顯。一個例子是隨著幾十年證券市場的發展,培養和吸引了大批證券從業人員,為推動經濟的發展貢獻了自己的力量。隨著經濟不斷金融化、金融活動的日益深化,不僅金融從業人員,而且對所有參與經濟活動的人而言,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是,金融直接推動了知識資本化的過程。知識作為一個新的重要生產要素,正發揮其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是,知識有不能單獨發揮作用,其必須同資本相結合才能發揮作用。而金融的發展,實現和加速了知識同資本的結合過程。

3、金融可以改變企業組織結構和企業規模

如果沒有金融的支持,企業的成長和規模擴張是不可能實現的,而大型跨地區甚至跨國企業往往也是一個地區的經濟支柱。企業的規模擴張大致有兩種形式,一種是通過要素投入實現生產規模的不斷擴大,另一種是通過收購兼併或資產重組實現經濟規模的擴大。在前一種情況下,企業往往要藉助銀行或資本市場來實現;而後一種情況大多是通過資本市場完成的——這種擴張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週期更短,但要求企業更加熟悉金融和資本市場。

4、金融能夠促進區域經濟的產業結構優化和升級

金融的發展及深化對產業結構影響可從兩方面解釋:首先,金融業的發展直接體現為金融業的產出較大,這在統計核算中不僅表現為GDP總量的擴大,同樣表現為第三產業增長加快,第三產業比重增大,產業結構優化。金融發展本身就是經濟發展的一部分。金融與區域經濟發展之間互為因果、相互作用、相互促進。一方面,金融產業本身就是區域經濟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從這一角度而言,發展金融產業本身同發展經濟是一個概念。另一方面,經濟發展程度越高,其對金融發展的需求也就越大。隨著經濟的不斷髮展,金融產業佔GDP的比重也會呈現出逐漸提高的趨勢。因此,金融發展與區域經濟發展之間互為因果,相互促進。金融產業的比例提高就是產業結構優化和升級的一個重要表現。其次,金融業的發展可以促進各產業不同程度的增長,實現產業結構的優化。區域經濟結構調整及優化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資本在不同產業的流動及通過一定宏觀調控方式進行再配置。

金融對產業結構的形成和調


海風吹過的夏天123


21世紀初的金融危機之後,全球各個主要經濟體都認識到實體經濟才是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我國作為一個新興工業化國家,更應該重視發展實體經濟。實體經濟蓬勃發展為我國社會穩定和經濟平穩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是我國經濟立足於世界的根本,對我國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而金融作為現代經濟的核心,必然會對實體經濟產生深遠的影響。金融危機過後,我國的金融行業開始出現利潤居高不下的情況,利潤逐步超過很多傳統行業。與此相對應的是我國的實體經濟相關企業利潤也開始逐漸降低,部分經濟發達的省市出現產業空心化的趨勢。對於金融業快速發展是否侵佔了實體經濟利潤這一問題,在社會和經濟領域引起了廣泛的討論。針對上述問題,本文基於2002~2016年之間15年我國省級的面板數據,對Cobb-Douglas生產函數進行了修正,增加了金融發展和對外開放水平這兩個要素。通過建立統計模型,在控制勞動、資本、對外開放等因素後,實證檢驗了金融發展對實體經濟的影響,發現:(1)我國實體經濟的發展與金融業密切相關,我國實體經濟與金融發展均穩定增長,但是隨著金融業發展對實體經濟有著顯著的負向影響,從實證的角度驗證了“金融業的發展阻礙了實體經濟的發展”這一命題;(2)通過分區域使用差分GMM方法構建動態面板數據模型發現,金融發展對我國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區實體經濟的影響存在差異,其中對西部地區的阻礙作用最小而對東部地區實體經濟發展的阻礙作用最大,對中部地區的影響介於東西部之中。針對研究結論和發現的問題,本文提出了相應的策略建議。第一,完善政策性金融支持體系。第二,提升實體經濟產業的創新能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第三,推動實體經濟與金融業的共同發展。第四,中西部建立內陸開放型經濟,促進地區均衡發展



葉尖上的露珠


金融業的三個問題都是目前貨幣政策調控與宏觀金融管理新要求下不可迴避和必須解決的重大問題,但筆者認為解決金融業快速發展與服務實體經濟能力不足問題應是核心問題,也是重中之重。因為金融業存在最大宗旨和要義在於不斷提高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如果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不能因為業務快速發展而得到提高,抑或是退化,金融業快速發展本身就沒有意義;且這種金融發展就會失去牢固的經濟基礎支撐,最終會化為海市蜃樓般的破滅。

而從目前看,金融業由於不能正確處理好經濟與金融之間的關係,過分看重自身利益,無法抗拒各種高利驅動,出現了業務快速發展與服務實體經濟能力不足甚至是退化趨向,其表現在四方面:首先,服務實體經濟理念跟不上實體經濟發展形勢,致使服務節奏落後。近年來,金融業無論在銀行信貸上還是資本市場融資方面,都存在“重大輕小”、“重國企國輕民企”傾向,金融機構對實體經濟發展動態、狀況及現實需要知之甚少,或不願去了解,使實體經濟融資難、融資貴困局始終得不到根本解決。其次,資金流動方向跟不上實體經濟需求節拍,致使支持方向錯位。金融機構由於受高利驅動,無論信貸市場還是資本市場,資金脫實向虛現象嚴重,導致資本市場、信貸市場、房地產市場加槓桿和高泡沫化傾向,使中央政府各種金融政策難以實施到位,或被“截留挪用”:一方面使實體經濟陷入“嗷嗷待哺”困局,一方面金融泡沫又推動了中國產業經濟泡沫的加劇。再次,金融服務模式與實體經濟運行客觀現實脫節,致使服務有效性不足。這方面,銀行機構表現得尤為突出,對實體經濟幾乎都按大型國有企業要求,實行“全面”、“嚴格”的擔保抵押貸款制度,過分強調防範自身風險,而實體經濟多為民營中小微企業,財務管理相對不規範、一些成長性企業缺乏有效擔保抵押物。

為此,大量中小微企業被擋在銀行信貸大門之外,導致銀行貸款難放和企業貸款難兩難尷尬困局,大大抵消了銀行信貸的有效性。最後,金融服務產品創新與實體經濟發展特點不相容,致使服務力度不準。目前,金融產品創新可謂日新月異,尤其中間業務理財產品多達幾萬個品種,平均每天都有數百個品種誕生,但仔細研究,針對中小微實體經濟的不多,大都為大型國企或上市公司而“創新發明”;無論銀行信貸市場的貸款品種、理財產品,還是資本市場融資規定,都有向大型國企傾斜跡象;且推出的中間業務或理財產品往往成本高,實體經濟難以承擔。如此,金融服務手段遠遠跟不上實體經濟多樣化金融服務需求,也無法對實體經濟實現精準扶持,最後使支持實體經濟陷入“疲軟無力”狀態。

顯然,解決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退化問題,應是金融業改革與發展的首要問題,否則金融業快速發展就失去了意義,且不僅金融業繁榮不可持續,更會加劇金融泡沫化和風險化,引發社會經濟資源嚴重錯配。從目前看,金融業應在四方面做出努力,確保服務實體經濟能力隨金融業務發展而快速提升:一要切實端正經營指導思想,把支持實體經濟當著重要使命,提高金融服務責任性。即摒棄高利驅動意識,遏制資金“脫實向虛”,迴歸金融服務本位,任何情況下都不改變與實體經濟“共生死、同命運”信念。同時,消除金融服務門第觀念,對大型國企和中小微企業平均用力,平等對待,使實體實體融資環境逐漸生態化。

二要切實改變金融創新方向,把滿足實體經濟需要當著檢驗金融創新是否符合時代要求的唯一標準,提高金融服務針對性。即在金融產品創新上放棄把自身效益放在首位的做法,認真開展調查研究,進行科學論證,抓住實體經濟需求特點及其存在的問題或困難,做到創新圍繞需求轉,創新圍繞破解融資瓶頸轉,使金融產品創新始終保持鮮活生命力,切實改變實體經濟融資難、融資貴困局,並樂為實體經濟接受,推動金融創新社會效益最大化。三要轉變經營模式,把滿足實體經濟融資特點和能力當著“指揮棒”,提高金融服務有效性。即銀行信貸服務模式和資本市場融資模式要有根本改觀,信貸服務上要進一步降低准入門檻,大力培育實體經濟誠信意識,從全部依靠擔保抵押貸款逐步向信用方式轉變,從根本上破解實體經濟融資難題;同時,資本市場進一步降低新三板、創業板及中小板門檻,用企業成長潛力、企業誠信度、企業發展目標作為市場準入門檻主要參考值,大大提高實體經濟直接融資能力,使金融對實體經濟融資得到提高。四要改變因循守舊金融服務方式,圍繞國家重大產業佈局和產業政策做文章,提高金融服務的靈活性。即圍繞國家戰略規劃,積極配合產業政策,對社會經濟重點領域如“雙創”、“一帶一路”等產業項目給予重點支持;緊緊抓住實體經濟融資鏈條中的薄弱環節,對小微企業和“三農”企業給予大力支持。同時,按照“十二五”規劃要求,切實加大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節能環保、科技創新、現代服務業、文化產業的金融支持力度,推動傳統產業改造提升,引導出口結構升級,嚴控“兩高一剩”等國家限制性行業的信貸投放,促進淘汰落後產能,防止盲目重複建設,使金融業防風險能力得到提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