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6 林校長讀錯字與中醫藥名稱的規範性稱謂

——孟長海/文

全國超一流高校林校長的鴻鵠之志感染了全國,我想無論什麼原因,錯字是真實的,不需要解釋和辯解,特別是在全國人民不再對一流學府充滿信任的時候,說再多都是無用,唯一要做的就是真的把北大辦成人民滿意的北大。

林校長讀錯字與中醫藥名稱的規範性稱謂

這個事件是壞事但也是好事,這符合辯證法,符合我們國家陰陽學說,單就這幾天我估計全國的校長或者各地官員講話就會小心謹慎許多,不懂就問,不會就查,能自己寫的就不用秘書代勞了,這會引起中國講話稿時代的重大改革,也會引起人人推崇傳統文化,這個自覺是單靠多少年推崇外語洋文和動輒sci的核心人才評價機制所不能完成的。

實際上,作為中醫而存在的易讀易錯的十分的多,中醫藥作為傳統文化繼承最好的體系至今有很多值得研究和關注,不然也是常會錯的。在門診,常有很多病人跟我講起一些中藥來,比如蕁麻疹,這個中醫是讀qian的,但是目前社會的錯誤會讓中醫也不的不跟著學起xun來,不然無法交流。而同時還有很多的如阿膠,如白朮,如茜草,如藏象等等,中醫藥這方面知識很多。

關於這些字的認知,究竟該用什麼方式呢?對中醫來講是一種客觀的繼承,歷代這麼讀,但似乎與社會脫節,現在普識的教育也常與中醫藥認知呈現矛盾。

這裡曾經盛行一種說法,就是隨大流。而且不少的觀點支持,認為既然大眾百姓都在這麼說,少數服從多數是正道。比如蕁麻疹,既然都在蕁,還搞什麼 呢?由此,產生出了學界的無奈,搞皮膚科的醫生在患者面前選擇了放棄固守。

林校長讀錯字與中醫藥名稱的規範性稱謂

還有的聲音是堅持傳統的,並且伴隨著文化復興的到來而更加堅定,這樣的觀點表達的是本源的認知。就如鴻鵠之志,實際上手機拼音可以打出鴻浩之志,也如白朮,過去要堅持打zhu是找不到的,所以不得不打出shu來。而我們所在的城市有個地名叫做祭城,讀做zha,古代的小國家,但是打不出來,只能ji了。在現代全民不寫字的情況下,我們只能順從了計算機的旨意。

林校長讀錯字與中醫藥名稱的規範性稱謂

對此,個人覺得是應該有些討論了,語言的目的是幹什麼?是需要咬文嚼字還是隨遇而安,或者根據不同的風味?在過去的時代,需要是有很多的講究,比如避諱好多中藥名字都改掉了,如玄參改了元參,唐玄宗高興了忽必烈不願意。比如一些皇帝寫了別字,沒有人好言語那就將錯就錯吧。中國的文化充滿著變化,中國的文字也是如此。但凡事都是講些規矩的,這裡邊需要的不僅僅是盲從社會的變革,有時候還真需要一些對本源的固守,語言學家要做的也就是在其中不斷找尋平衡。中醫也是如此,如果我們堅守的不能發揚光大,不能讓更多的人利用中醫接受中醫,不能讓中醫為群眾更好服務,縱使有多麼深奧的文化,也不過僅僅自我受用陶醉於孔乙己寫茴香豆的四種寫法的美妙感覺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