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6 林校长读错字与中医药名称的规范性称谓

——孟长海/文

全国超一流高校林校长的鸿鹄之志感染了全国,我想无论什么原因,错字是真实的,不需要解释和辩解,特别是在全国人民不再对一流学府充满信任的时候,说再多都是无用,唯一要做的就是真的把北大办成人民满意的北大。

林校长读错字与中医药名称的规范性称谓

这个事件是坏事但也是好事,这符合辩证法,符合我们国家阴阳学说,单就这几天我估计全国的校长或者各地官员讲话就会小心谨慎许多,不懂就问,不会就查,能自己写的就不用秘书代劳了,这会引起中国讲话稿时代的重大改革,也会引起人人推崇传统文化,这个自觉是单靠多少年推崇外语洋文和动辄sci的核心人才评价机制所不能完成的。

实际上,作为中医而存在的易读易错的十分的多,中医药作为传统文化继承最好的体系至今有很多值得研究和关注,不然也是常会错的。在门诊,常有很多病人跟我讲起一些中药来,比如荨麻疹,这个中医是读qian的,但是目前社会的错误会让中医也不的不跟着学起xun来,不然无法交流。而同时还有很多的如阿胶,如白术,如茜草,如藏象等等,中医药这方面知识很多。

关于这些字的认知,究竟该用什么方式呢?对中医来讲是一种客观的继承,历代这么读,但似乎与社会脱节,现在普识的教育也常与中医药认知呈现矛盾。

这里曾经盛行一种说法,就是随大流。而且不少的观点支持,认为既然大众百姓都在这么说,少数服从多数是正道。比如荨麻疹,既然都在荨,还搞什么 呢?由此,产生出了学界的无奈,搞皮肤科的医生在患者面前选择了放弃固守。

林校长读错字与中医药名称的规范性称谓

还有的声音是坚持传统的,并且伴随着文化复兴的到来而更加坚定,这样的观点表达的是本源的认知。就如鸿鹄之志,实际上手机拼音可以打出鸿浩之志,也如白术,过去要坚持打zhu是找不到的,所以不得不打出shu来。而我们所在的城市有个地名叫做祭城,读做zha,古代的小国家,但是打不出来,只能ji了。在现代全民不写字的情况下,我们只能顺从了计算机的旨意。

林校长读错字与中医药名称的规范性称谓

对此,个人觉得是应该有些讨论了,语言的目的是干什么?是需要咬文嚼字还是随遇而安,或者根据不同的风味?在过去的时代,需要是有很多的讲究,比如避讳好多中药名字都改掉了,如玄参改了元参,唐玄宗高兴了忽必烈不愿意。比如一些皇帝写了别字,没有人好言语那就将错就错吧。中国的文化充满着变化,中国的文字也是如此。但凡事都是讲些规矩的,这里边需要的不仅仅是盲从社会的变革,有时候还真需要一些对本源的固守,语言学家要做的也就是在其中不断找寻平衡。中医也是如此,如果我们坚守的不能发扬光大,不能让更多的人利用中医接受中医,不能让中医为群众更好服务,纵使有多么深奥的文化,也不过仅仅自我受用陶醉于孔乙己写茴香豆的四种写法的美妙感觉罢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