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如何看待许多教师备课就是抄教案?

清渣环卫工


现如今课堂上大多是多媒体教学,而教师还是需要纸质教案,许多教师的教案大多是抄写的,这样的现象该如何看待呢?

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备课?备课不是外行人看来写教案,对着教案教学。而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针对教材准备一些讲课材料。不仅是写教案,还有制作PPT、视频、音频等材料。备课是每个教师需要去做的,但不是每节课都要写教案的。

其次,纸质教案是根据课程的要求来完成的,有些新任教师经验不足,会详细的准备教案。这时便会参照课程的相关优秀教案,这些教案都是优秀教师编写较为详细,但不适应于所有的学生。有经验的教师的教案可能会在原有的教案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修改,这样的教案可能不会花费大量的时间,但这些老教师积累的教学经验是年轻教师所没有的。

写教案不仅有助于教导学生学习,还能提升教师自己的专业能力。学校课堂上已实现多媒体教学,但学校要求纸质教案还需要编写。有些教师来说可能认为没有必要,但根据要求还是会写教案,这时可能不会花费大量的时间,会借鉴相关教案来提交。

无论是年轻还是有经验的老教师,所准备的教案不应该说成是抄教案。一位认真的教师课前准备的教案,都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编写,可借鉴课程相关的优秀教案来备课,但这并不是抄教案。


决胜网


笔者从教近30年,曾在中学当教务主任多年。自己备课,组织检查老师备课是常事,因此感触较深。现就个人经历和经验谈谈看法。



1、备课和讲课有关联,但联系不大。备课的目的是为了深钻教材,把握重难点,设计合理的讲课方法,利用合理的教学手段突破难点、加强重点。作为老师必须备好课,把握好每个考点,提升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课没备好,教学效率就会很低。作为那些没经验的老师更是要重视备课,通过备课迅速掌握知识结构和各个考点,便于在教学中去落实。

课备的好不一定能讲好,教学效果也不见得很好。因为讲课要看综合素质,学生组织、语言表达、临场应变、课堂发挥等都影响教学效果。因而个人觉得当教师知识点都弄通教材吃透之后不必过于看重备课,那种离开备课不会讲课的老师,行的是本本主义,效果也不一定好。

2、对于备课的过分要求把老师逼成了“誊写先生”。有些领导思维固化,以备课节数多少、字数多少、字迹工不工整作为评价教师工作的依据,因而逼出了许多“誊写先生”。老师们抄教案,忙敷衍,没有实际效率。



前不久一位教师备课字迹工整,一丝不苟受到网友热捧,笔者看到未免好笑。我原来的同事也有一个备课字迹清秀一丝不苟的,从来没考过特别出色的成绩,倒是我们不太看重备课的几次中考获得全市第一。

逼老师当誊写先生,耗费了老师大量时间和精力,让原本可以进一步钻研教材钻研试题的事件浪费在机械无效劳动上,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

因为有上述思想,笔者管理的学校,三年前启动了电子备课,要求教龄五年以下的老师备详案,五年以上的可以备简案,教学成绩也一直优秀。当然,实行电子备课也让部分教师变懒,其他时间并没有用在教学上,这也是笔者苦恼的地方。



任何事情都有其两面性,有利就有弊,这些需要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去创新、去摸索,把握好度,顺势而为,这样才能不促进工作。你说呢?


文轩阁




备课抄教案是部分老师的做法,主要原因还是工作态度问题。

对老教师来说,由于对所教课程十分熟悉了,为了应付检查,照抄自己的旧教案还说的过去,但对年轻老师来说,是工作不负责任的表现。

一般来说,学校领导为了促进教学,都很重视老师们的教案。我经历过我们学校几种检查教案的做法。

大多的做法是假期要求备好两周的课,开学后交到学校供领导检查。还有几年是评选出优秀教案,进行展览,让老师们都去参观学习。有时为了防止老师们用旧教案应付检查,教导主任还要在上面签字盖章,注明时间。这些办法都是用来对付个别老师偷懒的做法。




备课写教案是多年来的老传统,不写不行,写了又老重复,确实让老师们忙碌。有几年曾兴起用电脑写教案,有的年轻老师灵机一动,直接从网上下载教案,然后打印出来交上检查,有的备课组甚至都是同一份教案的翻版,这确实起不到作用。

我觉得,年轻老师还是应该认真写教案的,把自己的东西写出来,有利于更好的课堂教学,通过几届的补充修改,形成完美的教案,是对自己课堂教学最好的促进。

而对老教师来说,学校不必要非要求年年重复地写。多年的教学实践,已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即使不详细的写,也能熟练的驾驭课堂教学。年年写实在让人受不了。

可以列出教学提纲 ,可以在书本上多写写划划,也可以放宽要求不检查。



有的学校做得就挺好,规定五十岁以上的老教师可以自己选择,写更好,不写可以简单些,但不允许一点不写。这也是关怀。

没有教案上课,确实说不过去,学校应当弹性要求,督促年轻老师写好教案,不允许抄写别人的,发现这种现象就要提出批评,如果是自己的,再加以改进也未必不可。

如果是抄别人的,如果是从网上直接下载,这就应该制止了。

抄教案是偷懒的表现,特别是年轻老师,更要自觉要求自己。要对教学工作负责任,就应该认真地写好教案。

以上是个人见解,年轻老师们不要有意见啊!


晨曦145610442


赞同‘’文轩阁‘’等教育同行的回答!本人也曾由教师到教导主任,既自己备课,又检查指导其他老师的备课,对此深有感触。

那时老师的备课,好的很实用,差的也存在充数量、完任务、简单了草、应付检查的情况。备课既备教材,又备学生,是教师对教材钻研、理解、把握的体现,又是教师对学生熟悉程度和个人知识经验能力的综合检验。好的备课和教案,就是一个经过深加工的优质产品,是原创。但拿到课堂上使用,还要灵活掌握,自主发挥。所以教案和课堂教学不能完全划等号。优秀的教师在备好课之后,完全融汇贯通,备课本拿到课堂上只是个摆设罢了。新入职的青年教师就不同,应认真对待、精心备课,直至熟能生巧。要求教师每堂课都要精备,但不一定每个教案都要详写,要注重实际教学效果。教师教学是个良心活儿,学生心里有杆称。

那时,我曾试着采用活页纸备课写教案,便于修改补充和保存,之后再讲这篇课文或内容,省功省力。但众所周知的原因,未能推广。现在教学用电脑写电子教案,实在是方便多了,但备课讲课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功夫和精力没有白费的。

备课抄教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备课,只能是应付检查。有时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作为用心教学的老师,时间确实不够用的。备课抄教案,也暴露出学校教学管理的无奈。现在抄教案有地方抄,我们当年备课到哪里去找教案抄?


鹰眼看社会


教师每上一节课都应该先备课。而备课可以心备,但心备只能备某一环节的点滴之事。不可完全代替用笔备授整节课的教案,因为,用笔备写是预防在工作中碰到问题时而遗忘环节进程。另外,有人认为只要年年上的课是同一个级同一个科目就用不着备课(写教案),这种认为是不够正确的,因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教学工作的技能技巧需要不断改进和不断完善,另外,备课不仅仅是备教材,备教程,它还包括备时间,备学生……。备教材,就是备教材里涉及到的知识,备教程就是备先讲什么,再讲什么,后讲什么……备时间就是备某个环节需用多少时间,计划什么时候教学完应该教学的课程,留多少时间让学生回馈……备学生就是根据不同成绩的学生而进行不同程次的要求,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提问启发时,对于学习成绩教好的学生,我们在提问时,设计的问题可深些,对于学习成绩有待提高的学生,设计的问题可浅些……

只因备课的内容涉及到多方面,因此,尽管我们已经当了很多年的老师,上了很多年的课,也必须要备课写教案。而在备课写教案时还应该从本地,本校本班的实际出发。致于能否借鉴外地的经验和其它老师的教法呢?可以说如果他地他人的方法适宜自己现任的班级学生也是可以借鉴的,但是如果说整节课的教案完全照搬这就是一种错误。


山叶叶


备课很有必要,但抄教案毫无意义。教师抄教案折射出的,是学校管理者的懒政和不思进取,及落后陈旧的教学管理方法。

很多人低估了讲课的难度,认为不过动动嘴皮子而已。

事实上,讲课比演戏更难。演戏只需按剧本设定走就行,没有意料之外的变化需要应对。

而讲课却只能设定宏观路径,课堂生成的空间极大。

所以,要讲好一堂课,必须先备好课。

光备教材不行,还得备学生,备教法。只有充分备课,才能心中有数、气定神闲地上课。

有人认为,经验丰富的老师可以不备课,因为教材内容和流程套路皆烂熟于胸,何必多此一举?

其实不然。且不说教材经常改动,课程标准多次调整,单是学生的社会心理特征、认知水平,也是与时俱进的。

经验固然重要,但经验不一定总可靠。只有通过深钻教材,认真备课,才能充分挖掘一堂课的价值。

但是,单纯地抄教案却毫无意义,甚至十分有害。

如前所述,一切皆在变化,一切皆在更新,若沿袭老教案上课,无异刻舟求剑,很难完成教学任务。

教师办公室里常见这种景象:老师们一边“备课”,一边家长里短地聊天,气氛十分融洽。

其实他们哪里是在备课?机械抄写而已,根本不走心!

这样的备课,对于课堂教堂没有任何帮助,因而也毫无价值,反而徒然增加了教师的负担。

为了上好课,教师还得另外设计实用性教案,或是几段话,几幅图,甚至是只有自己才看得懂的一些符号。

也就是说,抄的教案与课堂教学是互不相干的两张皮。

老师们愿意这样做吗?当然不!

之所以做这种无价值、无意义的工作,无非是因为学校把教案作为常规教学检查中最重要的项目之一。

有些学校对教师备课的要求详细到令人发指!必须有多少个字,由几个板块构成,每个板块都有哪些环节……活脱脱就是八股文的标准,还美其名曰“精细化管理”。

可是,老师抄的是旧教案,他们却一无所知,或者假装不知。但老师若书写潦草,却一定会提出批评。

前段时间有位老师的手写教案在网上热传,字特漂亮工整,几可媲美印刷体。

很多人对此赞不绝口,可他们是否想过,该老师写这种教案,会不会浪费很多精力?还有没有时间真正备课?

仍有很多教师抄教案的学校,一定有一个不思进取、毫无创新意识的官僚作风的管理团队。

他们将大量精力用于应付上级检查的表面文章,却懒于探索和钻研更好的课堂教学模式。

他们保守、浅薄、官僚、懒怠,却对能凸显政绩的工作满腔热情。

他们用各种冠冕堂皇的词汇,将自己的懒政与不思进取包装得金玉其外,却败絮其内。

怎样的备课最有用?笔者谈谈自己的构想:

在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思想指导下,结合实际设计出通用课堂教学模式(框架式);

学科组集体打磨每一个教案,分工协作,成果共享(PPT、电子稿、纸质稿);

每周交流实践经验,不断完善;

共享教案的基础上,教师个人必须要有二次备课。


毫米


王同学上学近20年,在农村小学、镇初中、县高中、大学、研究生这几个阶段根据个人经历来谈谈关于这个问题的个人看法。

1、农村小学

王同学上村小学时,老师都是当地本村或者邻村的人,都相当熟悉。

在那时候,老师要经常备课,但是碍于条件,就是自己写教案,备课。对待这件事情非常认真。

虽然会有上级领导来检查工作,我认为对于老师来说是一种督促,备课不是抄教案,他们能够更深层次的理解知识,防止遗漏某些重要的知识点。


2、镇初中

上镇初中的时候,上级检查更加频繁。所有的老师都必须备课,有备课记录,对我印象最深的即是我初三语文老师。

这位语文老师的备课是我见过最认真的,他的书上面永远都会写满笔记,旁边会有注解。而他渊博的知识也正好印证他备课的成功。

如果说教师备课是纯粹的抄教案,那这一点不能苟同。


3、县高中

高中阶段的老师都抓得特别紧,尤其是高三,高三主要是以复习前两年所学为主。

这个阶段老师都相当负责,学校也非常重视,所以对老师的要求也特别高。老师课前备课是必须的,万一遗漏某个重要知识点,那对学生是致命的。即使有老师备课抄备案,那也是为了学生的高考着想。

4、大学阶段

自从上大学,大部分老师用PPT讲课,而且这些PPT很多应该不是自己做的,用黑板讲课的老师大部分是数学类老师。

复变函数老师每次讲课都会写满黑板,全部是公式和练习题。这个老师讲课的时候,偶尔会看下自己用小纸做的笔记,一旦忘了某个知识点,他会立即讲。

5、研究生阶段

这阶段,老师上课使用的全是PPT,我没有见过老师使用黑板,主要是效率太慢。

我也见过有些老师使用的PPT是从网上下载下来的,就只改了一些关键知识点。研究生老师科研都特别忙,备课可能很少。



总之,无论教师是否抄教案,对学生来讲百利无一害。只要老师上课讲的好,作为学生,即使他们备课抄教案,那也是好老师。对学生负责的老师就是好老师,我为老师点赞!


eeprom王同学


其实,社会上对教师这个职业真的存在很多的偏见和误解。

如果没有当过教师的人,根本不太懂得备课这个过程的艰辛。

正如很多人所看到的一样,备课就是抄抄教案,甚至连教案都不用抄就直接上课。

这种情况的确存在。

但事实是,如果你是一个有责任心的老师,会把备课看得比上课还要重要。

那么那种真的只抄教案就上课的老师,在我看来,就只有以下几种情况:

1、已经是老老师了,对上课的很多东西都已经胸有成竹,尤其是经过了多轮带毕业班的经验,已经不需要像新老师那样对教材的细微知识点再去一点点过了,上课的时候已经能够驾轻就熟,自由发挥。所以抄教案只是整理一下基本思路,上课的重难点,中心思想,已经大的框架全都在脑子里了。

2、偷懒或者是没有很强的责任心的老师。当过教师的人一定知道,要把重难点和最新的考试热点结合,真的需要花上很多心思在备课上。一堂课的效果好不好,真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备课的程度好不好。但还是会有一些责任心不强的老师只是随便应付,这种人,确实该好好思考一下,当初选择当老师的目的是什么。

3、这个老师是真的在认真备课,甚至在家里熬夜准备备课的资料,但是你看到他只是抄了教案而已。就像有些学霸,看起来从来没有好好学习,但是考试就是能拿高分。为什么?他们很多人是在暗地里花功夫的。有句话叫,你要十分努力,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这种老师对工作的精神是值得赞许的,但是也不要太劳累了。

如果肚子里没有墨水,还只是抄抄教案就上课,这种人真的不应该来作老师。


小妹说历史


其实我个人比较反感写教案,但是这不代表我不喜欢备课。

在备课过程中,我会先看下一节课要讲的主要知识点,看教师参考用书上的重点分析,也会找出相关知识点在历年高考中出现的题型,会找出很多本配套练习册从中抽选出一些带有难度的题和一定要掌握的基础题型在课堂上使用。

而且我比较喜欢用电脑,把重点知识点讲清楚,把题型整理出来,也会网络搜索题型整理出来,我个人认为这是比较便捷的方式。

但是学校领导总是拿教案写的工整的程度来说事,无奈之下只有抄教案,为了应付检查,把历年的教案拿出来再誊写一遍,但是在真正备课时,还是用自己的方法(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其实教了几年之后,知识点来回来去就那么多,不用备课也一样可以在课堂上信手拈来,各种知识点和题型也能完美切换。

但是,备课和不备课的差距其实还是有的,就算是老教师也有。

越来越多的年轻教师不喜欢写教案,或者把自己的教案打印出来,剪贴一部分+手写一部分。

形式对管理者重要,内容对老师重要,好像目前还没找到完美的解决方案,上级检查就是看纸质教案。所以,只能抄啰!


九斗学生心理


我是一位一线教师,针对这个问题真是太熟悉了,简单谈谈自己的看法。

教师的教案为什么都是抄的,而不是认真去备课呢?教师抄教案是不是就意味着没有备课呢?

实际上,目前教师的教案与备课完全就是两回事,不能再去简单的等同,为什么?因为现在上课几乎都用上了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过程就是备课的整个过程。请问,还有必要再把同样思路的内容抄到教案本上吗?

对于教案的书写,我再多说点儿。

教案,顾名思义,也就是教师的教学计划、方案。我建议刚参加工作的新任教师,在第一轮的教学工作中,或是五年工作以内,必须认真写教案,甚至写详案,写反思,这有利于自己的专业化成长。

但如果工作经验丰富了,可以简写,甚至不写,但是课件必须要认真完成。毕竟课件是教学的基本思路!

但为什么教师不愿意认真写呢?

最主要原因就是有了多媒体教学,完全没有必要再做重复的劳动,可以节省时间;还有就是教师的时间问题,一周周的过去,会发现,教师很难有静下来的时间来备课、写教案。我想这就是最主要原因!

所以,教师的教案没有以往认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