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历史中说“前赵”和“后赵”有什么不同?由来是什么?

凯哥说王者


前赵和后赵属于一母双胞,均脱胎于匈奴汉国。它们的国号当时都叫“赵”——一个源于祥瑞,一个出自封爵,是后人为了区分才加的前后,因为二国成立的时间差了5个月。

汉国是奏响五胡乱世号角的匈奴人刘渊所建,灭掉西晋后称霸北方。其开疆拓土倚仗两员骁将:一个是匈奴人刘曜,向西挺进关中据守长安;一个是羯族人石勒,向东经略河北占据襄国(今河北邢台)。二人各自拥兵成为有实力的军阀,这就是后来前、后赵的雏形。

汉国一共存世15年,终止于靳准之乱。刘渊的四子刘聪杀了法定继承人、他的异母哥哥刘和后上位,老丈人靳准就成了权臣——他的两个女儿都是刘聪的皇后。刘聪死后长子刘粲继位,靳准突然对刘氏皇族大开杀戒,之后自称“汉天王”。刘曜和石勒听说后,以平叛为由分头向国都平阳(今山西临汾)进军。

刘曜是刘渊的族子兼养子,刘氏被灭族就有了继位的合法性,走到赤壁(在今山西河津市)便登基为帝,同时为了安抚石勒晋封他为赵公。这时靳准家族内部出现矛盾,靳家人杀了靳准后向刘曜投降并交出了玉玺,什么都没捞着的石勒一怒之下攻破平阳。刘曜于是返回长安定都,并改国号为“赵”。

刘曜改国号是觉得当初刘渊称“汉”为了笼络人心,西晋亡了就没必要了。改国号为“赵”则令人费解,《晋书》中说到一个祥瑞或许可以附会:刘曜年轻时在管涔山隐居,有两个童子夜间来访,说“管涔王使小臣奉谒赵皇帝”,还给了他把宝剑,上有铭文:“神剑御,除众毒。”

5个月后,被刘曜新晋为赵王的石勒在襄国自立——当时只称大单于并未称帝,按封爵也立国号为赵。如此便有了分别以长安和襄国为中心的两个赵国,因为刘曜建赵在前所以被称作“前赵”,石赵被称为“后赵”。

二赵渊源虽深却是两个完全独立的政权。前赵传承汉国衣钵,本质上是汉国的延续,所以和汉国一起又统称为“汉赵”,或者混称“前赵”。后赵属于前赵分裂出去的。前赵和后赵并世而立10年之久,最终后赵灭了前赵,石勒杀了刘曜。之后石勒称帝,北方进入后赵时代。


路卫兵


前赵由匈奴人刘渊建立,最初国号是“汉”,后来他儿子刘曜改为“赵”,史称“前赵”或“汉赵”。

灭西晋的就是前赵,永嘉之乱后晋室南迁,是为东晋。

后赵的建立者是石勒,石勒奴隶出身,最初追随刘渊。

后来刘渊死后,石勒在张宾的辅佐下以襄国(河北邢台)为根据地与刘曜决裂,建立后赵。



前赵据有关中之地,后赵据有关东之地,两赵对峙于北方。

公元329年,后赵灭前赵,石勒一统北方。

只不过,石勒死后,中原重新大乱,关中苻坚崛起建立前秦,冉闵建立冉魏,前燕开始入主中原。

最终,慕容恪击败冉闵,前燕与前秦对峙中原。


心向青山


其一,建立者不同。前赵建立者为刘渊,后赵建立者为石勒。

其二,地域和威势不同。前赵始终局限于山西及附近的一隅;后赵则吞并了前赵,擒刘曜,统一了北中原。

刘曜被俘,前赵国寻灭


其三,民族不同,前赵以匈奴族为主体,后赵以羯族为国人。羯族为匈奴别部。

后赵以羯族为核心,联合氐羌,共同臣御晋人,自然比局限于西方的前赵强大许多。

后赵武帝:石虎字季龙


五胡十六国的发轫,乃匈奴左贤王刘渊(字元海)为笼络人心假称是蜀汉刘禅后裔,建匈奴汉国,兵锋直逼晋司马氏政权。

匈奴人在胡汉杂居地——并州劫掠和杀戮,其众看似强劲,其实已不甚足用,两次被晋军以少数兵力击败。

很快另一支胡族势力发源,便是羯族部落小率石勒的队伍。石勒纠集诸胡羯,与冀州寇盗联合,杀害两千石以上的官员和长史,劫掠巾帛、珍宝、苑马。这支流寇队伍屡次为晋朝将领所败,于是投奔了刘渊。

后赵建立者:石勒字世龙



一般认为:羯族,号称“匈奴别部”,是一个包含了很多西域胡的杂胡,这些西域胡人作为匈奴部族的一部分而内迁。西域胡的相貌特征是高鼻、深目、多须。《晋书》言羯族为入塞匈奴19种中羌渠之后裔,一些学者认为羌渠即康居之异译(康国是西域昭武九姓国的宗主国,文献常以它来代表其余的昭武九姓国;居于其地的民族称康居)。

石勒剽狡绝伦,加之赵郡失意士人张宾作智囊,势力壮大,自称“赵王”。公元329年,石勒火并了匈奴刘氏,统一黄河流域。其国家史称“后赵”。


HSWM586


不同之处其一在于他们的统治首领不同,为两个不同的政权。其二在于统治年限不同:汉/前赵(304~329),共享国二十五年;后赵(319年-351年),历经七主,共享国三十二年。

由来:在公元319年赵国分裂为二赵:一个是关中的刘氏“赵帝”,另一个是关东的十六国时期羯族首领石勒建立的政权这两个独立政权。将关中的刘氏赵国连同刘渊所建的汉国,即将稍前的(屠各)刘姓政权统称为前赵,即由西晋晚期由匈奴人建立的政权。因为石勒统治地区为战国时赵国故地,因此刘曜封其为赵王,立国即以此为号。为区别于先建国的前赵,故史称“后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