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1 這是清末最偉大的嘗試,未成功仍改變中國,最後卻被慈禧強行扼殺

我們閱盡鉛華,只為呈現不一樣的歷史。

光緒七年(1881年)6月8日,清朝總理衙門下令,正式撤回全體留美學生。消息傳出後,留學生及副監督容閎極力反對,在美國各界也引發了軒然大波——前總統格蘭特、作家馬克·吐溫等人聯名致函清廷,希望收回成命。然而慈禧太后與朝中保守派卻相信了留學生監督陳蘭彬、吳嘉善的讒言,分三批將留美學生撤回,中國近代最早的國家留學運動就此夭折。

這是清末最偉大的嘗試,未成功仍改變中國,最後卻被慈禧強行扼殺

▲李鴻章與格蘭特會晤舊照

隨著“洋務運動”的開展,清朝一些官員已經意識到科技、軍事人才的嚴重短缺。因此清廷於19世紀70年代初,就公開選派數名幼童作為首批留學生赴美。然而令人始料不及的,清朝留學生事業卻隨著“洋務運動”的起伏而歷經波折。針對慈禧太后授意撤回赴美童生一事,歷來存在頗多爭論,大多數意見僅考慮到保守派的反對掣肘,卻忽略了深層因素。在筆者看來,主要有四方面的因素,其中既有清朝、美國雙方的客觀環境,也有時代進程和具體人物影響。

首先是頑固保守派對“洋務運動”和留學事務的反對,這是事件主要原因之一。雖然洋務派官員提出的主張多是“師夷長技以制夷”,並無觸動根本制度之意,但在頑固派看來,這都是“用夷變夏”的荒唐行徑,更是違背“祖宗成法”"的大不敬之舉。公派留學作為“洋務運動”的內容之一,很顯然會受到保守派的強烈反對。

這是清末最偉大的嘗試,未成功仍改變中國,最後卻被慈禧強行扼殺

▲同治年間兩宮垂簾聽政

早在興辦新式學堂之時,就有官員提出派遣留學生的抓長,但因阻力太大無限期擱置;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容閎遊說江蘇巡撫丁日昌上奏留學計劃未果;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經曾國藩、李鴻章兩位大員聯名上書,加上恭親王奕訢的支持,赴美留學計劃方才得到慈安太后與慈禧太后首肯,最終予以施行。事實上,為了達成妥協,洋務派被迫同意由保守派官員陳蘭彬出任留學事務正監督,思想開化的容閎僅為副監督。

正是洋務派對於頑固勢力的妥協,使得後者能夠處處插手、阻撓乃至破壞,並最終使得留學事務功虧一簣。說起來,陳蘭彬也曾是“洋務派”官員,但他骨子裡卻泥古不化,他無法忍受留美幼童在行為、思想方面的絲毫變化。他訓令眾人必須“穿華服,保辮髮,守祀孔之古禮。”此外,他還時常向清廷發去奏報,詆譭留學生舉止不軌、彈劾容閎將幼童引入歧途,還假惺惺地請求辭去現有職務。

這是清末最偉大的嘗試,未成功仍改變中國,最後卻被慈禧強行扼殺

▲留美幼童舊照

光緒二年(公元1876年),總理衙門下令調陳蘭彬為駐美公使,容閎則搭班出任駐美副公使。在容閎和朝中大員的竭力爭取下,清廷勉強同意其留任留學生副監督,卻推薦了一個更加頑固的“老翰林”吳子登為留學生監督。可以說,自從吳子登上任開始,海外留學生再無寧日。一到美國,他就將所有學生叫到駐地嚴厲訓斥,還公開宣稱“各生適異忘本,目無師長,固無論其學難期成材,即成亦不能為中國用”的言論。任職期間,吳子登與陳蘭彬聯手攻擊抹黑容閎和留學生,要求清廷儘快撤回留學生,國內頑固勢力也趁機開展輿論攻勢。

這是清末最偉大的嘗試,未成功仍改變中國,最後卻被慈禧強行扼殺

▲李鴻章舊照

一開始,李鴻章還能憑藉自身威望制止吳子登的荒唐行徑。然而隨著流言蜚語日益增多,就連奕訢也打了退堂鼓,於是以“見異思遷、洋化甚深”為由,通過總理衙門的名義向慈禧太后呈遞奏摺,懇請將留洋學生一律調回。這一次,清廷當日即予以批准,決定提前召回留洋學生。

然而隨著深入分析,我們不難發現,留學事業的夭折與洋務派預期目標未能充分實現有著密切聯繫。在奏請選派學生留洋之時,曾國藩、李鴻章二人曾明確表示要選擇天資聰穎的幼童遠赴歐美,用十餘年的時間學習軍政、船政、步算、制器、輿圖、測海,造船等方面的知識,其中軍政、船政是最核心的內容。然而美國政府卻公然違背此前條約,禁止清朝幼童進入軍事院校深造,使曾、李二人的初衷大打折扣,導致洋務派對留學事業的支持日趨動搖。就在召回當年,李鴻章就通過電報向陳蘭彬問詢:“……如真無功效,弗如及早撒局省費,請速籌定勿辭。”連李中堂都尚且如此,其他人可想而知。

這是清末最偉大的嘗試,未成功仍改變中國,最後卻被慈禧強行扼殺

▲修建中央太平洋鐵路的華工

事實上,美國之所以拒絕留學生進入軍事院校,是受此時“排華浪潮”的影響,這是最受忽視的重要因素。隨著加州金礦開發和中央太平洋鐵路的修建,清朝沿海諸省男丁被誘騙至北美從事苦力。在這一時期,美國對華工是持正面態度的,可惜隨著淘金熱降溫、鐵路通車,美國西部大量勞工失業,無處發洩的他們被政客利用,將怒火全都施加於華工身上,“排華浪潮”就此掀起。在清朝保守派看來,這恰恰是終止留學事務的藉口——以此報復美國出臺華工禁約。

最後,終止留學事務也是“洋務運動”發展到達新階段的現實需要。持續三十餘年的“洋務運動”可分為前後兩大階段,前期主要以籌建新式軍隊、創辦軍工業為主,後期則以民用工業為重。此時“洋務運動”已發展至中後期,人員極其精確——比如光緒二年(公元1876年)籌建的開平礦務局,本來涵蓋採礦、冶煉全套流程,結果因為缺乏礦冶人才,只能單採煤礦。在召回留美學生的一個月前,李鴻章還特意向駐美辦事處發去電報,要求後者挑選20人火速前往各電報館學習,兩月後就回國到天津及上海電報總局工作。

這是清末最偉大的嘗試,未成功仍改變中國,最後卻被慈禧強行扼殺

▲慈禧太后劇照

客觀地說,李鴻章此舉主要有兩層含義。首先是通過撤回20名幼童來向保守派示好,爭取不影響留洋大局,其二則是國內確實急需專業人才參與“洋務運動”。可惜的是,李鴻章聰明反被聰明誤,保守派抓住此事不放,反駁其有“不撤而撤之意”,慈禧太后遂順水推舟地予以同意。

就這樣,在上述因素的共同最終下,清朝第一批官派留學生們帶著憤怒、委屈和不甘踏上回國行程,清朝留學進程遭遇嚴重挫折。不過我們不能忽視,這場運動對國內守舊風氣的巨大沖擊、對西學傳播的推動作用,日後埋葬清王朝的“辛亥革命”也與他們關係密切。從這一層面而言,近代中國的首次留學事業並非一無是處。

參考文獻:

《中國近代史》《容閎:西學東漸記》

微信公眾號:趣觀歷史,每日為您甄選好玩有趣的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